乡村振兴背景下洛阳农村劳动力问题研究

2022-02-05 06:23:12褚春阳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村

褚春阳

(洛阳市统计局,河南 洛阳 471000)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解决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流动问题,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经济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末端,经济要素高度集中于城市,农村发展面临基础设施、金融环境、人力支撑等现实因素制约。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落下,导致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要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乡村振兴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乡村振兴,亟待正确认识和定位乡村实际状况,理清存在问题,探寻发展途径。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对美好生活也有向往、有期待、有追求。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域内土地贫瘠,九成以上耕地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水浇地仅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农民收入长期偏低。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口向大中城市迁移,农村人口大幅减少。农村留守劳动力以妇女和老人为主,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村发展需求。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只有人才和劳动力振兴,乡村才有主人,振兴才有根基。

二、乡村振兴成效初显

(一)产业振兴走出新路子

近年来,洛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251.9万吨,比2017年增加26.8万吨,年均增产3.8%。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重点发展了优质杂粮、蔬菜、林果、中药材、核桃、牡丹花卉等特色种植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崛起,乡镇情况年报统计显示,2020年农业企业发展到1723个,家庭农场112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927个,合作社成员10.51万户。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洛阳市积极探索,大力发展沟域经济,走出了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沟域经济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推进沟域经济示范带建设,培育新业态、打造新模式、积蓄新动能,全面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洛阳已建成沟域经济示范带53条,2020年总产值超42亿元。优质林果、杂粮、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超过530万亩,名列全省前茅。

(二)生态建设焕发新生机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态建设焕发新的生机。“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实施建设项目376个,总投资6.97亿元,578个村庄完成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农村垃圾治理全部通过省级验收,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绿化造林面积4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5%,位居全省前列,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就。

(三)乡风文明迈上新台阶

以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持续增加文化供给,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文明乡镇占比达到90%以上,文明村占比超过50%。积极开展文化宣传活动,成立了市、县、乡三级理论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3000余场。大力建设基层文化服务阵地,建成家风家训馆400余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771个。

(四)乡村治理探索新模式

乡村治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乡村治理能力不断加强。成功创建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6个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坚持党建引领,创建省级农村基层党建示范村12个,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村(社区),培育“五星支部”1000个。规范村民会议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协商工作机制,“一约四会”覆盖率超过80%,法治乡镇、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覆盖率超过50%,全年化解矛盾纠纷2.97万件。推行服务进村,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五)城乡融合激发新活力

坚持建管并重,将部分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强力推进。伴随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洛阳市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农村公路350公里、巩固提升农村安全饮水92处、改造55个行政村电网、新建农村老年幸福院200个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完成,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具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基础设施短板有所改善。随着偃师市、孟津县划归洛阳市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乡融合激发了新的发展活力,农村发展进一步提速,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阔。

(六)人才振兴形成新局面

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村改革注入新动能。土地制度改革确权到户547.4万亩,“三权分置”确权发证113.80万宗。行政村全部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95%,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成功创建3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区),全年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万人。三级基层党组织培训0.43万人次,组织333名村(社区)干部进行大专学历教育,全年选派省、市、县级科技特派员、团分别为940人、337个。

三、劳动力流动主要特征

(一)农村劳动力从业现状

统计显示,洛阳市现有行政村和涉农社区共计2903个,户籍总户数152.32万户,户籍总人口565.23万人。对两个县160户农村劳动力的固定监测数据显示,监测家庭人口535人,劳动力357人。2020年度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90人,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为25.2%;从事第二产业劳动力151人,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为42.3%,其中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人数较多,达到72人,占第二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均为47.7%;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116人,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为32.5%。第三产业中,从事居民服务修理业和批发零售业人数最多,分别为28人和27人,占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24.1%和23.3%;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人数为16人,占第三产业劳动力的13.8%,居第三位;从事住宿餐饮业人数为14人,占比为12.1%,位居第四位。

(二)外出劳动力比例较高

2020年的农村劳动力固定监测数据显示,监测家庭劳动力中,外出劳动力(指当年到本乡镇以外就业半年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下同)177人,占劳动力总量的49.6%。调查还显示,在16个监测村中举家外出的农户为188户,占调查村农户的比重为9.4%,举家在外的人口674人,举家在外的劳动力379人,占调查村劳动力的比重为9.2%。2020年新增举家外出的农户10户,比举家返回的农户多42.9%,新增举家外出的人口32人,比举家返回的人口多1.3倍,举家外出的劳动力21人,比举家返回的劳动力多11人,高出1.1倍。

(三)外出地域以县外省内为主

农村外出劳动力中,流向县外省内的80人,占外出劳动力的45.2%,居首位,主要流向郑州和洛阳城区;流向东部地区的47人,占外出劳动力的26.5%,居第二位,其中半数以上流向浙江和江苏两省;流向乡外县内的28人,占外出劳动力的15.8%,居第三位;流向西部地区的劳动力15人,占外出劳动力的8.5%,居第四位;流向河南以外其他中部省份的劳动力6人,占3.4%,居第五位;流向其他省份的劳动力1人,占0.6%,居第六位。

(四)外出人员收入较高

监测显示,外出人员收入较高。177位外出人员中,2020年月均收入为4170元,年收入达到5万元,比当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3.41万元,高出2.1倍。虽然外出人员收入较高,但外出人员的月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692元,比农村居民人均月消费支出还要低317元。外出人员的绝大部分收入被寄回或带回老家。

(五)外出劳动力工作时间长

外出人员从事当前工作的时间不足一年的有69人,占外出人员的39.0%;工作时间在1—2年之间的54人,占外出人员的30.5%;工作时间在2—5年之间的31人,占17.5%;工作时间5年以上的23人,占13.0%。调查显示,外出劳动力每月工作时间超过22天的达到132人,占外出劳动力的比重超过七成。其中:每月工作22—26天的68人,占外出人员的38.4%;每月工作26天以上的64人,占外出人员的36.2%;每月工作时间22天以下的45人,占外出劳动力的25.4%。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的农村外出劳动力55人,占外出劳动力的31.1%;每天工作时间8—10小时的9人,占外出劳动力的5.1%;每天工作时间10小时以上的113人,占外出劳动力的63.8%,其中有10人每天平均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

(六)工作条件比较艰苦

外出劳动力工作条件较为艰苦。由单位或雇主每天提供三餐伙食的有78人,占外出人员的44.1%;提供两餐伙食的3人,占1.7%;提供一餐伙食的4人,占2.2%;不提供伙食,但发放伙食补贴的有3人,占1.7%;不提供伙食也没有补贴的有89人,占外出劳动力的50.3%。单位或雇主提供住宿的110人,不提供住宿有住房补贴的1人,不提供住宿也没有住房补贴的66人,占外出劳动力的37.3%。外出劳动力在工地工棚住宿的55人,占提供住宿的外出人员的50.0%,位居首位;在单位宿舍住宿的52人,占47.3%,居第二位;在生产经营场所住宿的3人,占2.7%。

四、存在问题

(一)保守思想的制约

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依然制约着农村社会发展,束缚了农村劳动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离土不离乡的思想观念在农村很多地区依然存在,这也是外出从业人员选择就近流出的主要原因。陈旧的思想观念妨碍了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提升和外出就业选择,阻碍了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

(二)劳动合同签署率低

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方式以自发和亲友介绍为主。自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的75.7%,经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就业的占22.6%。由于外出劳动力的就业地域和行业流动性强,导致外出人员劳动合同签署率低。调查显示,外出人员中签署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有63人,占外出劳动力的35.6%;签署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14人,占7.9%;没有劳动合同的100人,占外出劳动力的56.5%。劳动合同签署率低,无法让外出务工农民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劳动力技能素质低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需要。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中有技能证书或技术职称证书的人员比例仅占2.4%。在外出务工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68.2%,高中文化程度劳动力占16.9%,大学专科文化程度劳动力占5.8%,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仅占3.9%,另有5.2%的劳动力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由于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农村劳动力就业致富门路受到限制。

(四)农村劳动力严重缺失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发展则受到产业单一、规模化程度低、资金项目匮乏制约,缺技术、收入低,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造成农村人才和劳动力流失严重,村庄空心化现象凸显,农村留守劳动力以妇女和老人为主,乡村发展面临劳动力和技能人才短缺的难题。对15个乡镇和30个行政村的调查显示,乡村干部普遍认为,目前乡村人才培养力度不够,政策机制不完善,缺乏高素质劳动力培育载体和平台。返乡劳动力缺资金,也没有合适的创业项目,愿意回乡创业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多。

(五)基础设施滞后缺乏吸引力

洛阳多数乡村位置偏僻,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供给欠缺。近年来,随着农村环境整治加速,农村交通、生活污水处理、农田水利设施都有显著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但部分村庄布局不合理、分散凌乱,村内道路、供排水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网络通信、垃圾清运、厕所改造等人居环境设施配备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和社会保障水平与城市有明显差距,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五、对策建议

(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乡村振兴,首先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施展才能抱负的广阔天地。思想决定行动。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农民思想认识,促进全面发展。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组织建设,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要求做好劳动力流动的顶层设计。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农村劳动力及社会公众对乡村振兴的知晓度、接受度、认可度,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农民发自内心地认可乡村振兴,参与乡村振兴。

(二)做好就业市场服务

落实外出农民关爱帮扶措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执法监督,规范企业与农民工的劳动关系,依法签署劳动合同。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健全企业诚信制度,简化农民工维权程序,给务工人员维权提供制度保证,推动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畅通信息渠道,组建县、乡、村三级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服务网络平台,精准掌握农民工信息。收集各行业大数据,对就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及时更新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加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服务,依托互联网平台扩展就业信息覆盖面,帮助农民工及时择业就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强化就业指导,完善服务标准,细化服务项目,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服务水平。

(三)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的义务教育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建设高水平的农村劳动力人才队伍。加强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待遇和社会认可度,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有吸引力的职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建立长期、系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灵活多样地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加强互联网经济知识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素质跟上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拓宽培训渠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生产与技术的沟通能力培训,建立掌握先进知识技术的乡村技能人才库,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市场调节培训机制。

(四)打造品牌,推进产业振兴

传统农业留不住劳动力,原因就是农业附加值太低。将山区经济特点与洛阳文化底蕴深厚、山水资源丰富、交通四通八达等优势结合起来,以农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沟域经济开发,加大农旅融合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业。加大财政专项资金和专项贷款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农村,形成社会资本和政策倾斜合力发展沟域经济的良好局面。依托牡丹、中药材、上戈苹果、大粒樱桃、林果产品,提供绿色无公害产品,一体化布局农村发展。结合新安县、宜阳县等开发的农旅项目,合作开发种植园采摘、农艺园参观、垂钓基地,提供体验式旅游服务,打造美丽乡村田园旅游线路。积极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蔬菜果品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范围,切实提升农产品品质。通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生产大户与电子商务结合,建立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加大对农村创业创新的信贷支持力度,激活资金、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拓展农业经济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做大做强洛阳山区特色品牌农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五)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道路、农田水利、供水供电、通信网络设施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农村排污、垃圾处理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健身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推进农村医疗、教育、养老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各类技能人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新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农民是最希望乡村振兴的人,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增加农民在农村创业发展的机会,让农民愿意留下来参与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六)构建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

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并不矛盾,农村发展落后是长期以来人们的固化观念。乡村振兴不会导致城市发展减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劳动力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同步现代化。建立农村开放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强城乡功能连接,深化城乡专业分工协作,构建城乡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在继续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的同时,打破阻碍农村与城市劳动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藩篱,利用市场力量,吸引人力、资金和技术流向农村。深化城乡二元制度改革,让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市。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优化中小学布局,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公平。通过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48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28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在自动化投入与劳动力成本之间寻求平衡——工业4.0之我见
世界科学(2014年8期)2014-02-28 14:58:26
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