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三题

2022-02-05 04:15
长白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集中力量力量优势

王 静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新型举国体制”是习近平多次强调的一个重要概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何谓新型举国体制?为何要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怎样构建新型举国体制?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论述,弄清新型举国体制的本质、内涵和要求,对于坚定制度自信,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型举国体制之“承”

把握新型举国体制需要有历史的视野。弄清现有举国体制的“来龙”,方能明确“新”的“去脉”。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并非要否定已有举国体制,另起炉灶。举国体制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优势发挥的体制安排,其形成经过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既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又浓缩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智慧,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实践要求。新型举国体制承继着历史,首要之义就是在新时代继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一)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凝聚

在历史的纵深中把握“新型举国体制”,首先要正确认识新型举国体制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关系。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

民族精神是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了一个文明的根与魂。中华文明有着长久的大一统历史,不仅较早地形成了被马克斯·韦伯视为现代国家主要标志之一的官僚制,积累了丰厚的大国治理经验和智慧,尤其是“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想与实践,而且这种长期的历史实践也熔铸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如强烈的家国情怀,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文化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这些深深融于中国人民的血液基因之中,成为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形成的深厚根基,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精神之源。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民族精神不断革新发展,在新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2020年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总体战中,无数逆行者、无数义无反顾、无数慷慨解囊,莫不是民族精神的当代闪耀,最终拧成一股绳,汇成了战“疫”的最强力量。民族精神可以说是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对此,习近平特别强调“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1]2。民族精神是形塑中国力量的内在源泉,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强大精神力量,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就是要在新发展阶段继续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二)对中国共产党治国智慧的浓缩

在历史的视野中审观新型举国体制,还必须正确认识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举国体制之间的历史连续性与创新性。举国体制的形成是中国这样一个落后大国实现赶超发展,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民族独立复兴目标的必然选择,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智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军事、外交工作以及应对公共灾害事务的举国体制,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在内部千疮百孔、千头万绪的局面下,带领全国人民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靠着举国体制的优势在工业领域和科技领域获得了空前的突破性发展进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标志性的成果有以“156 项工程”为核心的“一五”计划完成,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自我研制、自我建设制造的“两弹一星”,抗疟药物的研制成功等。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促使中国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独立,还铸就了国防安全的战略基石和人民健康的有力堡垒。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顺利应对变局、平定风波,而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南水北调”工程、三峡水利工程、高铁飞驰、“神舟”飞天、“蛟龙”入海、被英国《卫报》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北京(大兴)新机场和港珠澳大桥等一大批标志性成就极大地增强了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七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有效地补齐了我国发展的短板;1998年抗洪水、2003年防非典、2008年抗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书写了灾害治理的“中国故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征程,巨变的逻辑背后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凸显。离开举国体制,就没有由当初的筚路蓝缕到今天的中国震撼。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余年的披荆斩棘、风雨兼程、春风化雨,充分证明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是有效的公共治理模式,尤其对应对重大难题、重大挑战、重大危机有着巨大的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称为我国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强调“千万不能丢了!”[2]16习近平总书记对举国体制的肯定,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肯定,同时也是对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再度强调。历史告诉未来,在新时代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举国体制,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的宝贵实践经验总结。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站在已有举国体制的基础上,创造新时代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辉煌。

(三)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自觉运用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科学指南,其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制胜的利器。习近平多次强调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性,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3]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的形成不仅有着特殊的历史起点,而且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精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落后国家如何快速实现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的智慧。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据,矛盾具有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特殊性的重要体现就是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要求矛盾的解决必须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事物的矛盾的性质。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如果不懂得这种方法,将如堕烟海,不知所措。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指出,“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4]326,327。举国体制不是要办一切的事,而是大事。何谓大事?哲学上讲,大事是关乎全局的事,就是关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大事就意味着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这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完成奋勇直追甚为重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有运用矛盾论观察和处理重大战略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才能汇聚各方力量重点突破,从而快速高效地解决矛盾,促进整体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资源分散与人均相对不足需要通过体制集中力量才能办成、办好大事。因此,举国体制的形成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要求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找准重点、突破重点的理论之光,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内在规律的深谙。当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所展现的哲学意蕴,发扬举国体制的优势,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补齐短板,攻克弱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二、新型举国体制之“新”

举国体制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举国体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显著优势的发挥也必须与时俱进,形成相应的更加成熟完善的运行体制。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是举国体制的1.0 版本,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形成的举国体制是2.0 版本,那么新型举国体制则是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3.0 版本。它是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支撑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治理效能的体制安排,是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必将具备新的内容、形式与特点。

(一)“新”在大事内涵的新丰富

举国体制办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新时代大事的内容目标将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大事从内容上根本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当前及未来较长时间中国所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着眼与服务的就是这一根本大事,而完成这一大事的关键一环、重要一步就是建设科技强国。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5]8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加深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同时,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突出。纵观习近平关于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多次论述,再三强调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核心关键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只有集中力量解决好关键核心技术,才能逐步实现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进口替代,从而畅通国内大循环,跨越大国经济发展的关口,实现科技强国,为新发展格局保驾护航。因此,新型举国体制是适应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要求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显著优势发挥的体制创新安排,其聚焦的并非一般事情,主要聚焦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关键核心技术,旨在保障和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它并不适用于一切领域和所有科技项目。

第二,大事从价值导向上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从习近平多次对“新型举国体制”的强调可以看出,目前新型举国体制聚焦于国家战略制高点。这不仅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而且也事关人民幸福。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5]12,“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而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6]97。因此,新型举国体制这一治理方式的落实将更加突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坚持科技发展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科技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大事从目标上更注重目标实现与效益并重的原则。通常而言,举国体制所发挥作用的地方往往是市场经济难以企及的领域,因此其追求的首要目标并非利润的实现,而是任务的完成与使命的实现,有时甚至是不惜代价。追求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特定目标的实现与效益的目标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同时兼顾。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探索大事目标实现效益的二重性,从以前单一注重目标实现转变为目标与效益并重,既要完成举国体制所肩负的崇高使命与任务,同时也兼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项目、工程完成后效益的转化,将成本和利润纳入大事的目标体系。因此,在论述实现科技强国这一目标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既要考虑其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效益,实现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三者相结合。这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时代条件对举国体制大事目标的新要求。

(二)“新”在力量来源的新拓展

从力量方面看,新型举国体制“新”在力量来源更广、形态更丰富、耦合更恰。

第一,力量来源更广。举国体制在应对重大事件中所具有的组织、动员、宣传能力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就是发挥举国体制这一强大力量整合能力。新时代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只有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共识,使各种力量同向同行,才能汇聚起办大事的最强力量。“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新型举国体制所举之力不再仅是举政府和财政之力,而要赋予“举国”更广泛的外延,将市场和社会纳入治理体系,举市场之力,举全民之力。因此,构建新型举国体制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融合各种力量,扩大朋友圈,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第二,力量形态更丰富。从内涵来看,新型举国体制所举的力量不仅应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这些传统力量形态,而且应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齐发。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这种伟大精神曾经在举国体制的1.0、2.0 版本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与时俱进地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在新时代,面对新挑战、新任务,举国体制的力量方面应重视国家形象、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提升,充分挖掘和发挥理想信念精神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只有深入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深入到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7],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如此,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才更加有坚实的文化根基和不竭的精神源泉。

第三,力量耦合更恰。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意在寻求更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高效的组织方式就要求各种力量不是简单的加总,而是通过创新科技体制促进各种力量同心同向同行,构建功能互补、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完备高效的协同创新格局,发挥出耦合优势。从主体来说,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就是要发挥好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协同三者间的作用,使其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行,各展所长,最大程度地激发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从形态来讲,就是要让人力财力物力与人文精神力量协同发力,最大程度地整合力量;从环节上讲,就是要产学研用之间要实现有机互动;从范围来讲,就是要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最大程度地汇聚力量,从而加快科技自立自强,集中力量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在关系国家发展与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候能够做到自我循环,从而奏响民族复兴的最强音。

(三)“新”在集中方式的新发展

新型举国体制最重要“新”在“举国”的方式手段,也就是“集中”的手段方法有新发展。“集中”的实质就是解决谁来配置资源、如何配置资源的问题。在新型举国体制下,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政府对资源的控制范围、方式与作用都将与以往举国体制有所不同。具体而言,新型举国体制将从以行政配置资源为主转到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推进治理的精细化,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第一,在范围上,政府将更多地聚焦于“市场失灵”的领域,以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从而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新型举国体制是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方面要更充分地引入市场机制,克服以往举国体制高度依赖政府大包大揽的情况,更好地配置资源;另一方面还要破除“市场决定一切”的神话,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因此,新型举国体制是要更好地厘定政府发挥作用的范围与广度。

第二,在作用上,政府将更多地定位于顶层设计,通过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等方式发挥主要的引导协调作用。从宏观层面看,国家保持对整个社会发展规划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没有变,但具体到微观层面,国家的作用将发生彻底变革。国家将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避免对企业过宽、过深、过细的干预,而是通过转变职能,引导企业成为主体。也就是说,政府主导不主办,政府引导不经办,政府鼓励不包办,政府放手不撒手,既克服自由市场逻辑的不足,同时也克服试图以国家力量去解决一切的倾向,从而推动我国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发生深刻转变。

第三,在手段上,政府将更多地遵循法治化的要求,运用多元化实现治理,而非仅依赖行政命令的强制手段。举国体制不等同于运动式治理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举国体制依赖的是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而不是随意地突破规则,以命令代替法律。在以往,举国体制依赖行政手段集中国家一切力量,让所有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向最重要的领域、最关键的部门和项目集中,快速建立起我国的工业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与之相对,构建新型举国体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行政手段外,政府将更加多元地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民主参与手段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如与企业等相关市场主体通过缔结协议等方式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解决重大工程或项目的立项、决策、预算、利益分配等重要问题。

三、新型举国体制之“建”

新型举国体制是既有举国体制的升级版,既要承继既有举国体制的优势,更要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条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身优势。一是要更充分地发挥政治优势,保证领导有力;二是要更鲜明地突出价值优势,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是要更坚定地强化战略优势,努力占据制高点;四是要更高效地加强协同优势,形成强大合力;五是要更牢固地夯实竞争优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实现举国体制的升级换代。

(一)更充分地发挥政治优势,保证领导有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最大优势是其他显著优势的总纲和灵魂,指引着其他显著优势的发展方向,统领着其他显著优势的发挥。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内生和焕发出制度的其他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领导制度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定海神针”。正是有了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我国才能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书写了历史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8]奋进新时代,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构建新型举国体制要更充分地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新型举国体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坚持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全面提高党观大势、把方向、谋大局的定力和能力,才能发挥举国体制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的优势,登高望远,超越和克服局部利益、短期利益的纷争,为国家利益、长远利益谋篇布局、蓄积势能;才能有效协调各方力量,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实现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基础;才能定政策、促改革,左右协同、上下联动,形成新型举国体制的强大合力,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险挑战,抵御前进中的惊涛骇浪。

(二)更鲜明地突出价值优势,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举国体制优势的发挥归根到底在于根本上是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坚持人民性,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色,是社会主义的底色,是举国体制能够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力量的根本所在。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宗旨,切实落实好科技惠民,办大事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真正保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步调一致、行动统一、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攻坚克难,从而发挥举国体制集中力量的优势。新型举国体制必须更鲜明地突出“以人为民为中心”这一价值优势,通过办好体现人民整体意志、符合人民根本要求、代表人民长远利益的大事确保国家安全,推动国家发展,保障有序的社会秩序、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维护市场交易的合法与稳定,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更坚定地强化战略优势,努力占据制高点

举国体制的优势之一就是不“摊大饼”的发展思路,强调抓重点、抓根本、抓关键,集中各方面优势力量,聚焦主要目标,持续性地攻坚克难、破解难题,这样能够快速高效地补齐短板、解决问题。这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不能丢的战略优势,必须更坚定地加以强化。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瞄准枪口和主攻方向,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占据战略制高点”[6]83。“瞄准枪口和主攻方向”实际上就是突出鲜明的目标导向,使举国体制强大的组织动员和高效的创新协同特征能够重点聚焦少数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和关键产品,从而稳步推进科技创新步伐,切实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因此,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要更加彰显战略优势,找准方向、把握重点、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使举国的力量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

(四)更高效地加强协同优势,形成强大合力

新型举国体制意味着各方面要协同联动,各力量要同向而行,各制度要统筹推进。举国体制的新出发,关键就是要在新逻辑下,重构治理机制,更公平、更高效、更全面地整合市场和社会力量,促进各种力量同心同向同行,使既有举国体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优化为功能互补、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完备高效的协同优势。因此,构建新型举国体制要着力于协同优势的提升,以加快推进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协同优势的发挥,充分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政策供给和市场引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重视用户的需求反馈,发挥用户在明确创新方向上的作用,从而集智攻关,积力远行,真正实现政产学研用之间的同频共振、上中下游的有效衔接、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共进,顺利写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

(五)更牢固地夯实竞争优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

举国体制本质上是一种治理方式。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对标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要求,实现既有举国体制的创新升级,以建立适合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的制度安排,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因此发展是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的根本逻辑,而改革是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竞争优势。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实现更高效的治理,释放更大的制度优势,从而突显竞争优势。因此,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清除栅栏、打破围墙,重构治理体制,破除制约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激情和活力,解放生产力,从而构建起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实现举国体制从2.0 版本升级到3.0 版本。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之间不是孤立的,只有这些政治优势、价值优势、战略优势、协同优势综合发挥,才能创造“1+1>2”的整体效应,因此必须以系统化思维推进举国体制在新时代的改革创新。

猜你喜欢
集中力量力量优势
张庆伟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 集中力量集成举措集聚动能 推动改革开放迈出更大步伐
矮的优势
麦唛力量 (一)
画与话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集中力量减少相对贫困 促进共同富裕
孤独的力量
集中力量突破难点
怀疑一切的力量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辩证看待“集中力量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