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强调翻译是一种目的和功能导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本文首先对目的论进行了概述,然后论证了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性以及俄语电影片名汉译与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相比的特殊之处,并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俄语电影片名汉译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 目的論;俄语电影片名;汉译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4-0108-03
电影是一种音画结合的艺术形式,能够再现并且表现生活,在丰富人民生活和促进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中俄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许多俄语电影被引进中国,电影片名的翻译问题被提上了日程。电影片名就是电影的一张名片,言简意赅地传达影片内容的同时也向观众传递着审美体验。所以电影片名的翻译至关重要,它是电影推广的第一步,好的电影片名可以吸引观众,既能实现影片的艺术价值,又可以实现商业价值,同时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功能。传统的对等和等效理论指导下的电影片名翻译是把原片名放在核心位置,目的是达到与原片名最大程度的对等,显然用这种理论来指导电影片名翻译已无法与时俱进。本文试从翻译目的论角度探索俄语电影片名汉译策略,以求为俄语电影片名汉译的实践提供一种思路和实践方法。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理论。1981汉斯·弗米尔和凯瑟琳娜·赖斯首次提出了翻译目的论。目的论认为翻译不是简单地以原文本为基础的符号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的,以产出结果为导向的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过程、方法、策略等一系列因素都取决于翻译目的。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语读者的社会历史背景、受教育水平、对译文的期待、交际需要等因素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源语文本的位置大大下降,只起信息提供作用,只是翻译过程诸多依据的一种,翻译目的才是首要法则。后来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理论模式弥补了目的论对原文的“轻视”。“功能加忠诚”应用于翻译实践中时不仅要求忠实传达源语文本内容、功能,还要求在忠实的基础之上,对译文做适当的调整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即翻译目的。
在翻译原则方面,目的论认为翻译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法则,也即译者应首先确保译文可以达成预期目的。此外,目的论还要求译者遵守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强调译文必须符合译文读者的情况,为译文读者所理解,译者必须将译文读者的需求、背景、文化水平考虑在内,让读者看得懂。忠实性法则强调原文和译文间必须连贯,译文的功能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对如何翻译有绝对的权利,不能忽略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①。忠实性法则从属于连贯性法则,而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都要从属于目的法则。
二、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论
(一)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性
目的论把翻译行为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研究范畴,认为翻译是具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行为,翻译是在译者的协调下,以原文文本为起点,以译文观众为目标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由此来看电影片名的翻译与其有内在一致性②。 电影片名的翻译是通过语言转换,争取目标观众,促成其观赏行为,从而追求市场效益,并进一步达到传播源语文化,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目的的一种行为。
电影从诞生伊始就具有艺术性和商业性双重属性。电影制作是以交换为最终目的的,电影不单纯是创作者们的艺术创造成果,具有商品属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的商业属性越发凸显。现代社会中电影市场的高度商业化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助推影视翻译领域的繁荣发展。电影片名的翻译是电影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影片名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但却是整部影片核心内容的凝练表达,好的电影名具有强大的广告效益,吸引观众去了解影片,观看影片,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影片名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是其商业价值的基础,只有电影片名在艺术性和审美上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电影片名的商业价值才得以实现。所以电影片名的商业价值是建立在电影片名其他价值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最终的价值。
电影片名翻译的对象是译语观众,各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条件的差异决定了译语观众的审美兴趣、接受力、期望值与源语观众有所区别。翻译电影片名时着重考虑译语观众的接受才能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根据目的论的连贯性法则,电影片名的翻译要以译语观众的认可度为评判标准,遵循的是目标价值取向。同时电影名的翻译也不能脱离忠实性法则,应忠实地传达源语电影名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译者既要对目标语观众负责,又要尊重源语电影创作者,协调目的和忠实。而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都要由电影片名翻译的预期目的或者功能决定。把实现电影片名艺术价值以及电影商业化的发展趋势综合起来考量,翻译电影片名时就不能仅限于实现电影片名的艺术价值这个层次上,而应该进一步追求实现其商业价值。
(二)俄语电影片名的汉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都日益频繁。中俄两国的合作交流也愈发密切。大量俄罗斯影视作品传入中国,如何译介俄语影视作品随即成为俄汉翻译研究中一个重大课题。对于俄语电影的译介来说,最先要关注的就是影片名的翻译。俄罗斯电影片名的翻译又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影片名的翻译。
英语是世界上主要的通用语言,中国很重视国民的英语教育,英语在中国国民中的普及率较高。相应的,除了纯语言知识外中国人掌握的关于欧美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习俗等知识也就多一点,这无疑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英语影片译介到中国的阻力。俄语虽为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之一,但在我国俄语学习者的人数远远不及英语学习者,我国国民对俄罗斯这个国家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情况下,俄语影片名中包含的俄罗斯元素对于缺乏俄语学习背景的观众来说是难以理解的。鉴于此,在翻译俄语电影片名时要遵循目的法则,更加注重译文的预期效果,即所译影片名能否为目的语观众理解,跳出“对等”的束缚,适度降低原电影片名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发挥译者的能动性,使所译电影片名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俄语电影片名汉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把翻译关注的焦点从原文本和原作者转向了译文和译文读者。目标语、译文受众以及委托人决定了翻译目的。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论下没有特定的或标准的翻译策略,只以达目的为主要标准。译者在翻译之前应详细了解该项翻译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就俄语电影片名的汉译而言,译者应主要关注影片名的预期功能和目的语受众这两个方面
(一)影片名的预期功能
电影片名有三大功能:信息功能、感染功能、祈使功能。信息功能就是影片名要把影片的主要内容传达给观众;感染功能就是通过影片名激发观众的情感,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祈使功能就是通过影片名吸引观众,使观众主动购票,从而实现影片的商业功能。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都从属于祈使功能。电影片名的翻译应再现原影片名的这三种功能或者其中一种功能。
以信息功能为主的影片名,多采取音译和直译法。音译是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影片《Сталинград》故事背景是二战期间五个苏联士兵与德军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斯大林格勒也是苏联时期为纪念斯大林的贡献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一座城市,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不会引起歧义或误解,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将《Сталинград》直接音译为《斯大林格勒》既是对原片名信息功能的再现又不会使中国观众感到陌生。
直译是既完整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直译电影片名不仅可以忠实地传达影片的主要内容,原片名的形式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如电影《Битва за Севастополь》以事件名称作为片名,直译为《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是最简单最有效最恰当的译法。《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战舰波将金号》,《Стачка》《罢工》,《Борис Годунов》《鲍里斯·戈都诺夫》,《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亚历山大·涅夫斯基》,《Тарас Бульба》《塔拉斯·布尔巴》等都是运用音译或直译法实现原影片名的信息功能。
以感染功能为主的影片名往往能够使观众联想到自身的经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该类影片多为故事片,讲述爱情故事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这种情况下为了保留原片名的特殊含义多采用直译法。影片《Москва слевам не верит》的地点设定在大城市莫斯科,讲述了女主人公卡捷琳娜被爱人抛弃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发奋读书成就自我并独自将女儿抚养长大,最终找寻到真爱的故事。中国千千万万在北上广打拼的人就像是努力奋斗的卡捷琳娜。将该影片名译为《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既体现了原片名的审美价值,使中国观众领会到俄罗斯电影名的意蕴,又能激发中国观众产生同理心。《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这里的黎明静悄悄》,《Сибирский цирюльни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Вокзал для двоих》《两个人的车站》,《Ирония судьбы》 《命运的捉弄》等都是此类译法。
以祈使功能为主的影片多采用创译法。译者可以在把握影片基本内容的情况下,创造出为目标语观众喜闻乐见的影片名。如果直譯、音译和意译都不能调动目标语观众兴趣,激发观影欲,就可以适度避开源语影片名的基本内容和形式,立足电影的基本内容,把握影片感情基调,另起炉灶,对原片名进行创新性翻译,灵活再现在译语观众看来平淡无奇的源语影片名,增强影片的吸引力,增加票房收入,实现商业价值,进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这种译法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等,有时甚至是一种“反叛”,但仍遵循忠实性法则,且感染力效果极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电影片名译法。
影片《Движение вверх》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锦标赛决赛结束前三秒苏联篮球队打败以一分领先的美国队,从而打破美国队36年全胜的记录。若根据俄语字面意思译为《向上》,中国观众多数都不会理解影片内容,更不会理解影片要传达的精神实质,而《绝杀慕尼黑》这一译名不仅点出了主要事件,“绝杀”二字更是将对苏联篮球队获胜的赞叹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观影兴趣。《Выкрутасы》译为《冒牌教练》而非《花样》,《Экипаж》译为《火海凌云》而非《机组乘务员》,《Салют 7》译为《太空救援》而非《礼炮七号》,《Защитники》译为《守护者:世纪战元》而非《保卫者》都是出于实现影片名祈使功能的考虑。
(二)目的语受众
关注目的语受众意味着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的可接受性。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词组直译过来的意义与源语完全不对等,一部影片名的独特内在含义也就无从体现。一味保留源语电影片名的形式会影响目标语观众对影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产生文化交流上的障碍,从而影响译文的可接受性。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采用意译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深入了解分析影片的内容、情感、风格等,顺应译语的文化规范,迎合异国人民的审美情趣,选择与原影片名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目标语词作为片名。
俄罗斯圣诞贺岁系列喜剧片《Ёлки》,汉语译名为《圣诞树》,又名《新年枞树》,但对中国观众来说前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圣诞树由冷杉、赤松、云杉、石松等植物制作而成的,而ёлка指枞树,也就是冷杉,是最为常见的圣诞树,在俄罗斯新年枞树一般就是指圣诞树。而在中国,圣诞节在19世纪末才传入,中国民众最初接受的就是“圣诞树”的概念,对圣诞树具体的制作材料没有严格区分。中国的观众大部分不了解新年枞树这一概念,所以《新年枞树》这一译名会影响中国观众对影片的理解。
考虑译文可接受性的同时也要迎合受众的审美情趣,使译名符合他们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的俄语影片名译法较灵活,以受众审美和价值观念为导向。影片《Как я стал русским》译为《战斗民族养成记》而非很平实的《我是如何变成俄罗斯人的》。因为在中国民众眼中俄罗斯人狂放不羁、富有战斗精神,中国人常称俄罗斯民族是战斗民族。以祈使功能为导向的创译是出于受众喜好翻译最常用的译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俄语电影片名汉译的优劣对电影译介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影响。俄语电影片名汉译不仅要传达影片主要内容,也要保留俄语影片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更要聚焦于影片译名的预期功能和目的语受众。依据这些因素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优化传统电影片名翻译方法,使俄语电影片名汉译达到更理想的效果,满足我国人民对俄语电影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俄语电影在中国的译介,助推中俄文化交流。
注释:
①杰里米·芒迪著、李德风等译:《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版,第188页。
②谢新云:《目的论和电影片名的翻译》,《电影评介》,2007年24期,第93-94页。
参考文献:
[1]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M].李德风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冉明志.目的论观照下的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研究[J].电影文学,2014,(14):151-152.
[3]王惠玲,张碧航.目的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运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158-161.
[4]谢新云.目的论和电影片名的翻译[J].电影评介,2007,(24):93-94.
[5]赵玉闪,金朋荪.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的目的论视角[J].电影评介,2007,(09):55+60.
作者简介:
张歌,西安外国语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