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
【摘要】 息县方言中存在一种“叫”字句的特殊用法,因为它不仅可以表示致使义和被动义,还可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把”字句的功能用于表处置义。本文不仅将息县方言的“叫”字句根据三种语法意义进行分类并举例阐述,还对“叫”字句的歧义现象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主要探讨了“叫”字句表处置义时的特点及致使义处置式的来源。
【关键词】 息县方言;“叫”字句;处置义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5-0113-03
一、引言
普通话中的把字句通常表示处置义而被字句表示被动义,在息县方言内发现了“叫”字句不仅具有致使义和被动义,还具有“把”字句中表处置功能的意义。据《中国语言地图集》记载,息县所属方言为中原官话漯项片,又因其处在了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致使息县方言处于中原、江淮与西南三方交融的官话过渡地带。因此,息县方言语境内蕴含着丰富而又复杂的词汇和语法现象,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据相关研究发现,河南、山东以及安徽的北部等官话区都存在使用“叫”作为处置标记的语言现象,但其真正意义上承担处置标记角色的时间也并非太长。
二、“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分类
现代汉语中的“叫”不仅可以做动词,也有做介词以及助词的用法。在息县方言中“叫”做介词时形成的“叫”字句有三个语法意义,不仅表致使义和被动义,“叫”字还可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把”字句的功能用于表处置义。
(一)“叫”字句表致使义
当“叫”字句表致使义时,语表形式可用“NP1+叫+
NP2+VP”来表示。下面分别探讨NP1、NP2和VP的出现情况。
1.NP1
表致使义的“叫”字句主語多为施事,且必须是能发出明确指令的人,表示某人致使或命令某人做某事。如:
(1)你叫你爸去做饭去。
(2)我叫你关了电视,听见没!
(3)你不跟你家里好好过日子,叫人家看你笑话是吧。
例(1)中的主语“你”和例(2)的主语“我”都是具有能发出指令的施事;“叫”字句的NP1也用短语或句子来进行表示,如例(3)中的第二个分句的行为是前一分句(即NP1)所导致的结果。
2.NP2
表致使义的“叫”字句,其施事主语所发出的命令必须由生命度较高的人来完成,所以NP2通常也是指人的名词和代词,如:
(4)你爸叫你跟你妹认真复习哩。
(5)看你这题做哩,咋叫我心里嫩那么着急哩。
但是,在某种语境下NP2也可以指物。当“叫”字句中的NP2为无生物的名词时,一般情况下,其前面会有一个指人名词或代词与之构成领属关系。如例(5)中“心”的主语是“我”,它们之间为领属关系,这时的句子便是成立的。
3. VP
表致使义的“叫”字句中VP后面必有宾语或补语的出现。比如:
(6)俺大妈叫我买两本《西游记》带回来。
(7)你再这样敷衍了事,不是叫我难为情吗?
例(6)中带有宾语“《西游记》”;例(7)其后有语气助词“吗”,且在此句中谓语后面的成分便可省略,当然这种情况是比较少的。
(二)“叫”字句表被动义
息县方言中,人们也常使用“叫”字句来表示被动的意义,其基本结构为“NP1+叫+NP2+VP”。
1. NP1
“NP1+叫+NP2+VP”表被动时,句子一般为受事主语句,表施事的主语一般不进入该句式。与普通话中被动句的表述存在差异,其不需要对受事的生命度作出要求。如:
(8)桌子上的玩具叫那小孩摆子玩坏啦。
(9)俺邻居家的大狼狗又叫偷跑唻。
(10)我前儿个前天叫俺老师叫去改卷子啦。
(11)这麦原先长哩可好,结果叫夜儿个昨天哩大风都刮歪唻。
在前三个例句NP1分别指代的“玩具”“大狼狗”和“我”,生命度从无到有并逐渐递增,这些皆可作为受事主语。且当存在明确的上下文语境时,受事主语大多便可以被省去,如例(11)后续句中的“麦”则省去。
2. NP2
“叫”字句表被动时的NP2不能省略,当NP2为有生名词时,作施事。当NP2为无生名词时,其不仅为后续动作行为发出的施事者,同样也可为工具等。如:
(12)昨天剩哩菜没有了,又不知道叫谁个吃了。
(13)我院里绳上搭哩床单都叫风刮走啦!
(14)我哩脚叫刀划个大豁口子。
前两个例子中的兼语分别为“谁”和“风”,前者为指人代词,后者为无生命度的名词,两者皆为施事。而例(14)中的NP2“刀”就是凭借的工具。
3. VP
“叫”字句表被动义时,VP大多为及物性的动词,且其后必须有宾语或者补语的成分出现。如:
(15)老大家哩小树苗儿叫谁刨走好几棵。
(16)俺家瓜地哩瓜又叫谁偷走唻。
(17)锅里剩菜叫她端起来倒猪圈里喂猪唻。
例(15)的VP“刨”后接了宾语“几棵”。但更多情况下,在“叫”字的被动语句中VP也可看作为连动式结构,表示执行连贯性的动作。如:例(17)的VP是由“端起来”“倒”和“喂”这三个动词共同组合而成,此类表述虽然有悖于口语中的经济性原则,但能使语义表述变得更加的生动、鲜活了。
(三)“叫”字句表处置义
有别于普通话的是,“叫”字句在息县方言中除了表致使、被动外,还可以相当于“把”字句表处置的功能,这里简单将其分为六类并举例子简单释义。
1.“叫”字句表处置义的六种形式分类
A.动结式,例如:
(18)打雷叫我吵醒了。
(19)水叫小鸡儿淹死了。
(20)他等下就叫我打死了。
动结式的“叫+名”后接的语句形式为动结式的动补结构。如例(18)中前后两个谓词之间存在致使义关系,如“吵”才使得我“醒”了。还要说明的是补语均指向介词的宾语,比如例(19)中的“死”指向“小鸡儿”,例(20)中的“死”指向了“我”。
B.动趋式,例如:
(21)他叫小狗放进来了。
(22)咱姥叫饭端过来了。
(23)咱妈叫我拽回来了。
(24)俺哥叫黄皮黄鼠狼撵出咱屋了。
动趋式的“叫+名”后接的语句形式为动趋式的动补结构。动趋式“叫”字句中的动作动词和趋向动词之间存在致使关联,如例(21)的“放”使“小狗”“进来”。有时,趋向动词的后面也是允许再接一个宾语的,如例(24)的“咱屋”。
C.动宾式,例如:
(25)咱妈叫那块荒地都种上了玉米。
(26)她叫那线打了毛衣。
(27)俺妈叫废铁都换成了粮食。
动宾式的“叫+名”后接的语句形式为动宾式的动补结构。动宾短语“叫”字句的动词一般用动作动词来充当,“叫”后所接宾语的语义类型多为处所、材料和工具等。
D.动哩式,例如:
(28)俺妈叫馍摆哩可真整齐。
(29)这风叫我吹哩可想倒。
(30)打针叫他疼哩可想哭。
动哩式的“叫+名”后接的语句形式为“(动词+哩)+补语”结构。在息县方言中,“哩”为补语的标记,与普通话中的“得”用法相似。“哩”后所接的补语中多数为形容词性短语,前后的谓词成分之间存在致使关联,如“吹”才致使“我”“想倒”。
E.动量式,例如:
(31)我叫米淘了两遍。
(32)他叫我吓了一跳。
(33)你叫桌子擦擦。
(34)我叫杯子洗洗。
动量式的“叫+名”后接的语句形式为“动词+动量短语” 结构。动量式一般可分为两类情形:一类是“V了数量”式,用动词后带动量短语的形式来表示动量;另一类是“VV”式,动量的表示需要的是动量形式的短语,其谓语动词可以由动作动词和心理动词担任,以动作动词为主。
F.状动式,例如:
(35)老师叫粉笔往后一扔,竟然真进垃圾桶里了。
(36)他叫骨头都往狗盆里扔。
(37)他叫书乱摆。
状动式的“叫+名”后接的语句形式为“状语+动词”。状动式语句也存在两类情形:一类是“叫+名”,其后状语是“一”,且必须出现后续句,如例(35);另一类是状语为介词短语或者其他形式,此类“叫”字句的谓语核心动词一般都是及物类的动作动词,如例(36)。
2.“叫”字句表处置义时的特点
息县方言的“叫”字句在表处置义时,有两大明显特点。
第一就动词的性质来说,通常为动作动词,当然也存在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如“急、怕、高兴”以及状态动词等。尤其是在动结式、动趋式以及动哩式的语句中,其主要动词和后附成分二者之间存有普遍的致使意义。如例(18)“水叫小鸡儿淹死了”和例(29)“这风叫我吹哩可想倒”,都是主要动词和后附成分的致使关系才使这一句子成立。
第二就动词的形式而言,通常为动词的复杂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光杆动词或者单个单音节动词“叫”字句在息县方言中都是不成立的,使之成立的方法是在动词后加上“着、了、过”等体的标记。如,“书叫他看过了”是能说的,但是我们却不能说“*书叫他看”。
三、“叫”字句的歧义现象使用
现代汉语里存在许多歧义句式,分别涉及句法层面、语义层面和语用层面。在息县方言中,人们已经知道 “叫”字作介词时既能够表示被动义,也可以表示处置义。因此,“叫”字句的使用在息县方言当中就经常會出现歧义的现象,这种歧义涉及语义层面。举例如下:
(38)他叫小李炒(鱿鱼)了。
(39)小王叫小李叫去来牌打牌了。
(40)俺妈叫我忘菜市场里了。
在没有任何语境的情况下,息县方言的母语者通常会理解为两种说法,表现为:例(38)既可以是表处置意义的“他把小李开除了”,当然也还可以是表被动的“他被小李开除了”;例(39)和例(40)中的“叫”同样的也是能够接受处置义和被动义两种说法,因为其语义、逻辑都是通顺且合理的。经过以上分析就能发现其原因所在:当表人物的这类名词出现在“叫”字的前或后时,那么这一类名词,做实施者或受事者都可以。也就是说,当这两个名词具有相同的生命度,就是歧义现象出现的原因。
而能够消除歧义方法也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去补充它的话语信息,简单说来,就是用补充背景信息的方法去确定整个句子到底是处于被动关系还是表处置的意义。还有一种方法是根据生命度,即考虑施事和受事的二者生命度的强弱关系;通常来说,名词的生命度越高,就会更加的倾向于成为施事成分。此外,还可以根据动词的语义指向以及一些生活常识来消除歧义。比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个经典例句:“鸡不吃了”。到底是“人”不吃“鸡”了?还是“鸡”不吃食物了?这其实就是需要对“吃”这个词的语义指向进行一个确定。
四、“叫”字致使义的处置式来源
关于“叫”作处置标记的来源,部分学者认为是由其表致使义的“叫”演化而来,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由表使令意义的“叫”演化而来。
首先,从历时平面来看,“叫”的介词用法是由其动词意义发展和演变而来的。在息县方言中,用“叫”代替“教”所表示被动意义的用法现在更为普遍,我们试推其为同音替代的结果。但“叫”表处置的用法,目前还尚无历史文献来证明。
其次,从共时的平面来看,一方面,息县方言中“叫”作为动词用法的表述范围正逐步紧缩,它做动词时还是以 “叫唤”意义为主,作为介词使用依旧是其最普遍的用法。同时“叫”的动词义逐渐引申,例如,从“叫唤”演化出了形容词的用法,比如“叫驴”,这个“叫”指的是雄性的家畜,并且我们在周围的县市也发现了其形容词的相同用法。
由上可知,“叫”的语法化过程为:动词→介词→助词。
五、息县话中“叫”字的其他固定句式
在息县方言中,“叫”字除了表示处置义和被动义之外,其还能够与其他格式共同构成几种固定形态。分类如下:
(一)“叫你+VP”
(41)这回没考好吧,叫你不听老师的话!
(42)叫你别拿那个破袋子装,好了吧,现在玉米都漏完了吧!
这一句式多用于存在批评行为的场合中,进而表达说话人情绪上的不满。
(二)“谁叫你+VP”
(43)谁叫你骂人的,挨打了吧。
(44)谁叫你吃完辣的喝冰的,拉肚子了活该!
此类句式多用于存在批评或者埋怨他人行为的场合中,兼具较为强烈的责备语气。
(三)“叫你给我+VP”和“我叫你给我+VP”
(45)(我)叫你给我瞎胡做题的吗!
(46)(我)叫你给我做饭做了吗?
(47)(我)叫你给我刨地了没有?
此类句式多表达命令的语气,语义程度强烈,并充斥着对听话人的指责、不满意或是不耐烦之类的负面情绪。
此外,需要指明的是,在普通话日益普及的形势下,息县方言中“叫”字式处置句的部分用法以中老年人为主要使用人群,其在年轻人中的使用率较低。
六、结语
总之,在息县方言中“叫”字作介词时所形成的“叫”字句,既可表示致使义也可表示被动义,还可以表示处置义。经过对息县方言中“叫”字句的三种语法意义的探讨以及语料的分析,我们对其做了初步系统的分类,还对“叫”字句的处置义分类及两个特点进行了着重的描写,在语料的基础上得出了“叫”字表处置义的来源大致为:动词→介词→助词;“叫”字意义由实到虚的过程也可称为“叫”字的语法化。最后对息县方言的歧义句进行了简单的描写,目的是希望能够窥探出息县方言中更多的“叫”字句用法。
參考文献:
[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张雪平.河南叶县话的“叫”字句[J].方言,2005,(04):301-305.
[4]黄晓雪,贺学贵.从《歧路灯》看官话中“叫”表处置的现象[J].中国语文,2016,(06):695-702+767.
[5]王慧娟.项城方言中兼表被动和处置义的“叫”字句[J].现代交际,2012,(08):45-47.
[6]马赏.河南沈丘方言中的特殊句式——“叫”字句[J].青年文学家,2018,(14):178-179.
[7]王道宇.河南信阳话的“叫字句”[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7):264-266.
[8]葛丽.河南淮滨方言研究[D].广西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