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与乡村振兴融合研究

2022-02-04 10:15歹凡
今古文创 2022年5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融合

【摘要】 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是吉首市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不仅是苗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苗族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作为当下时代的主旋律,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湘西地区保护和延续“四月八”节日的价值带来了新思路和新发展,也是湘西地区进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选择。本文对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进行研究,通过挖掘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的综合价值,探讨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与乡村振兴融合的途径与方法,以及两者在融合发展中所需要注意和解决的主要困境。

【关键词】 湘西苗族“四月八”;乡村振兴;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5-0068-03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首大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1SKWT04)。

湘西苗族的“四月八”节日是依托于湘西苗族地区一定的文化空间的文化产物。文化空间也便是文化场所,可分为狭义的文化空间和广义的文化空间。狭义的文化空间大致是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的某个场所,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特征,而广义的文化空间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传承的一种生存空间,既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生存环境,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文化背景,其中涉及参与非遗活动的人群。类似于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活动起源于祭祀仪式,但是举行节庆活动时都会依托特定的场所,而举办活动的场所便是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赋予“四月八”节日特殊的文化指定,并将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加以运用。

一、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的文化空间与当代发展

传统的民俗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空间,民俗节日的文化空间也是人们在时空中构造出来的。民俗节日作为时间与空间下的一种集体行为方式,通常体现为节日庆祝时的民俗活动,且具有互动性、公共性、群体性的特点。“四月八”节日是湘西苗族地区一年中最为盛大的民俗节日,不仅丰富着民众的生活,在促进社会交往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它满足了苗族人民对文化生活的各种需求,成为生活交往中最真诚的表达方式。

节日文化空间中的集体欢腾连接了节俗传统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也将参与其中的个人和传统连接起来。纪念仪式的展演可以塑造社群的集体记忆,促使社群形成集体认同。具有周期性质的节庆仪式活动亦是一个地区特定的纪念仪式,一次次的民俗节庆活动维系了地方的文化认同,塑造着当地民众的集体记忆,凝聚了地方群众的集体情感。因此,通过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发挥文化空间的集体记忆,从而推动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民族传统节日在文化展演的过程中将歌舞、民族服饰、传统的手工技艺融入节庆活动中,从而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展现民族风貌,并且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民族传统节日也不断注入现代化的元素与旅游元素。为了适应当今时代的变化,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也在不断调整,在湘西,每到“四月八”这一天,人们穿戴新衣服,披戴银饰,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活动节庆仪式,舞狮子、吹唢呐、上刀梯、下火海、打苗鼓、赛歌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今天的“四月八”节日,又增加了旅游观光、学术文化研讨等新的内容,不断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游客,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加强了民族的团结,凝聚着集体情感,成为苗族人民的集体盛会。

二、乡村振兴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及互动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为指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围绕新时代“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步伐,加快推进我国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推动了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性的发展,为乡村文明建设指明了道路。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努力挖掘乡村深藏的历史文化积淀,尤其是维持社会发展,维系民族情感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具有实践意义的一个话题。

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坚实根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不管时代怎样发展,社会如何进步,乡村传统文化都不容忽视。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里孕育着优秀的思想道德规范。面对城镇化的影响、经济市场的冲击,由于乡村治理开发过程中的一些错误管理模式,导致乡村传统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各项产业融合发展。

合理的利用乡村民俗节日文化亦是一种保护,要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不能将其束之高阁。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适应经济市场条件下的一项举措,更能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振兴繁荣。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立足传统文化特色,以此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市场化。对于久居闹市的城市市民而言,乡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村民俗表演等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以此抓住机会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吸引城市居民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文化、引导其积极合理消费。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通过组织村民开展民俗表演等,展现乡土文化魅力,发展特色工艺品,打造文化魅力乡村,推动乡村文化、经济振兴。

民俗节日文化是由民众集体创造并传承保护至今凝聚着民族精神与情感的根基性文化,从广大民众耳熟能详、各具特色的民俗节日文化进行创新性的转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容易让广大老百姓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获得满满的幸福感;从老百姓普遍关注、习以为常的民俗节日文化入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容易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

三、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所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传承人才缺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的特征,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传承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便是对非遗的保护。加强对非遗传承群体的保护有利于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非遗永续发展。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面临着传承人才缺失的问题,很多年轻人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融入大城市之后更是很少讲苗语,而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节日中所使用的重要工具或节日的传承人才流失另一重要原因便是传承人才的回报太少,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继承传承文化,导致举办节日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新农村建设导致很多传统村落以及村落组织结构正在悄悄发生改变,从而不可避免的导致“四月八”节日的举办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节庆活动中,传统的仪式逐渐被遗忘。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办了各类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并且加大了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非遗的保护理念还需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二)經济全球化的冲击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各地与文化相关的产业遍地开花,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即使是发展文化也需要向产业化靠拢,所以近年来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各行各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发展,各地推出文旅融合的相关政策、开办文化创意园、文化景观等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类似于“四月八”这种民俗节日在与乡村振兴融合的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四月八”节日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像其他相关产业一样产生规模性的经济效益,因此难以维持自身的长足发展,于是便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民族传统节日正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

(三)保护方式的片面化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但今天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也存在保护方式片面化的问题,例如仅仅对节日展演的保护,通过立法来保护传统节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的特征,民俗节日作为一个民族地区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具有活态性的特征。类似于苗族的“四月八”节日,节日本身起源于传统的祭祀活动,在举办节日展演的过程中举行祭祀仪式其包含有节日的文化内涵、民族图腾崇拜、民风民俗、民族传统服饰等,这些同样展现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所以对于节日的保护要进行全方位的、活态性的保护,而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对节日本身的保护,这种保护只是片面的。

四、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主要途径

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的文化价值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内容上息息相关,符合新时代的新农村发展内涵。但就“四月八”节日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来看,要使“四月八”节日更好地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就要不断挖掘和创新。

(一)推动“四月八”节日与旅游融合发展

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可以通过挖掘“四月八”节日本身所蕴含的文化资源以及价值。从当前“四月八”节日的开展情况来看,大多数都是在村寨举行节日仪式,因此,可以根据“四月八”节日所蕴含的文化资源,挖掘节日民俗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资源价值,在节日仪式内容上推陈出新,致力于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科学合理安排,努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湘西地区的交通、旅游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体系,让游客在体验“四月八”节庆活动的同时能欣赏到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前景预示着发展文化产业也要推动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的生产性保护要推动其与其他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文化+”的产业业态,持续深入的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推动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研学服务。

(二)培育“四月八”节日的文化传承人才,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培育节日文化传承人才对于非遗的活态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传承人文化地域缺失的问题,年青一代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导致传承主体逐渐缺失,所以要抓好年青一代传承人的培养,使得传统民俗文化得以永续发展。积极吸引青年群体,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四月八”节日的传承与创新当中来,青年群体的加入不仅能为“四月八”节日注入新鲜的血液,又能更好的传承“四月八”这一民族传统节日,推动节日永续发展,增加当地经济收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兴旺发展在于积极引导青少年的参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大、中、小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让青少年了解并熟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举办非遗讲习所等活动,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提高传承人群的经济收入,鼓励传承人群积极创业,为传承人群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吸引更多的人群传承传统文化,壮大传承人群队伍。

(三)创新大众媒介在“四月八”节日发展传播过程中的宣传作用

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也同样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当今社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大众传媒。在推动传统节日与乡村振兴融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以及互联网,符合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

1.运用大众传媒创新“四月八”节日的传播途径

推动传统节日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不仅要有学校的教育、政府的引导,也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通过大众传媒对节日的创新传播,提高传统节日文化的影响力。由于智能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智能电视以及互联网即时获取信息,新媒介的普及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渠道。互联网数字媒体的到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快捷的传播方式,例如,“四月八”节日活动举办的当天,要举行上刀梯、下火海、傩戏、打花鼓、吹唢呐、舞狮子、吹木叶、打秋跹、武术、茶灯等优秀的民间文艺表演。媒体可以通过视频直播即时发布到网络上,未到活动现场的观众同样可以通过手机等媒介即时获取活动信息,另外,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视频流媒体同样成了传播节日活动的主要媒介,所以通过大众传媒的多种传播途径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四月八”。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的传播并不是单方面的,更能实现双向的互动,在传播的过程中,推动民众之间的互相传播,丰富了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形式,给个体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体验和心灵触动。

2.利用互联网提升“四月八”节日的影响力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运用范围的扩大,使用互联网的人群越来越普遍,所以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使用电子智能产品的人群越来越普及,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智能手机或者其他智能电子产品,不管是青少年还是老年人群都能通过各种媒体每天获取不同的信息,随着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型媒介的出现更是加持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人们几乎每天都能通过智能产品获取新闻信息。所以,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提升“四月八”节日的影响力,增强“四月八”节日的传播力。更应注意的是,互联网影响下的“四月八”节日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要善于利用互联网传播所带来的优势,也要注意防范传播过程中的粗制滥造。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的节日价值,融合多方面资源,深化“四月八”节日的文化内涵,提倡“四月八”节日文化的国际化输出,让更多的国外游客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提升“四月八”节日的影响力。

(四)推动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的生产性保护

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已经逐渐成为湘西地区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并且形成了特色旅游品牌,对于推动湘西地区旅游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的生产性保护,应该依据其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节庆活动,展示民族服饰、民族歌舞、音乐、宗教信仰、节日仪式等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推动“四月八”节日生产性保护的同时,既要保护“四月八”节日的文化内涵又要与时俱进,丰富节庆活动的娱乐性,鼓励人们积极参与。

综上所述,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力發展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文化,紧扣党和政府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新政策,善于利用好战略支持下丰富的资源及力量,必将促进乡村振兴与“四月八”节日的发展,在文化意义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文化振兴。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 《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9.

[5]王志平.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3.

[6]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

2018,(01).

[7]安学斌.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生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6).

[8]陈连山.重新审视五四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命运——以20世纪对于传统节日的批判为例[J].民俗研究,2012,(1):28-34.

作者简介:

歹凡,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