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凝聚政治共识的历史唯物主义遵循

2022-02-04 22:07杨宏伟王亚妮
甘肃社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识中国共产党理论

杨宏伟 王亚妮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提要: 政治共识是明确政治方向、整合政治力量、开辟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是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立足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实际,根据党和人民的政治诉求和目标任务制定政治纲领,持续、广泛凝聚各方面政治共识。中国共产党在凝聚政治共识的实践历程中,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立足中国实际科学制定政治纲领;遵循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性原则,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遵循历史合力论的科学指引,坚持建设和发展统一战线;遵循理论掌握群众的科学方法,深入开展理论阐释与宣传教育。这些历史唯物主义遵循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凝聚政治共识的现实性、科学性、广泛性和有效性,为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根本保证。

凝聚政治共识是政治组织通过制定政治纲领,聚合同一时期生活在一定政治共同体内人们的政治信念、政治价值观念、政治规范准则,确定政治实践的方向,将分散的、孤立的政治力量聚集到一起,形成强大的作用于同一政治方向上的政治力量,为实现政治目标共同行动的政治方略,通过凝聚政治共识坚定政治信仰、增进政治认同是聚合政治力量统一行动、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前提。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定基业、锐意进取创造辉煌,不断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始终将凝聚政治共识作为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并在百年实践探索中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

总结历史、把握规律才能更好地坚定信心,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1]78-79回顾党凝聚政治共识百年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国社会发展方向、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科学方法论,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党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系统、全面、历史、具体地分析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现实国情,根据党和人民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诉求和目标任务制定政治纲领,持续、广泛凝聚各历史时期政治共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思考和把握党凝聚政治共识的实践探索,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1]89等重大问题的认识和把握,更加坚定并自觉地践行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

一、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以科学政治纲领凝聚政治共识

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作为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处于决定性和支配性地位,而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处于被决定和从属地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或快或慢地发生改变。这意味着,一个民族或国家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是该民族或国家制度、法律、艺术以及宗教观念发展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基本规律,并将其作为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以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遵循。

政治纲领反映政党的政治属性,体现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使命、奋斗目标和行动方针。中国共产党以党的政治纲领为凝聚政治共识的方向和依据,通过整合政治力量,统一奋斗目标和行动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科学制定政治纲领是凝聚政治共识、整合政治力量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制定政治纲领是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党的政治纲领中所反映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决定着政治共识凝聚的方向和社会发展的成效。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一旦违背民意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就会出现错误,不仅不能广泛凝聚政治共识,还会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即使以强力凝聚起的短暂政治共识也会很快被人民意志和历史潮流抛弃。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原理,是党制定政治纲领的科学指引,保证了党制定政治纲领的现实性和科学性。

中国共产党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立足实际、立足国情,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形势,制定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政治纲领。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身就是这一基本原理在中国发挥作用的结果。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惨遭列强荼毒,沿着社会发展正常轨道走向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被中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发展性质和方向,从此,“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2],中国社会进入侵略与反抗、沉沦与崛起、守旧与革新的历史激荡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改变国家被奴役、被欺凌的悲惨现状,前赴后继,探索能够外御列强、内建国家的救亡图存出路。学习借鉴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内的各种西方学说,在中华大地上实践政治方案的各种运动接连而起,涌现出多种政治力量。但由于缺乏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缺少对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科学认识与准确把握,加上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这些实践探索皆以失败告终。这时候,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伟大胜利的事实为中国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和出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困境遇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工人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结合中,建立了自己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挽救和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新征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考察中国社会现实、深刻把握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这一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本政治诉求作为政治发展目标,并以此作为凝聚各革命力量的基本政治纲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下,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从对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憎恨与抗争出发,渴望民族独立、自身解放和社会稳定,建立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成为全国人民的迫切期盼。中国共产党立足社会现实,回应人民期盼,围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制定政治纲领。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的政治理想即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工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3]44,阶段性奋斗目标即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3]43。中国共产党以这一政治纲领凝聚抗击外国侵略、求得民族独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共识,团结“救亡图存”的革命力量。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1]11这一主要矛盾,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纲领凝聚政治共识,并以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纲领激发新生力量。面对战争破坏下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人民基于对新生活的获取和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向往,渴望建设一个不同于旧中国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立足基本国情,将带领全国人民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作为建设新中国的首要任务,制定了“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凝聚各方社会力量的政治纲领。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共中央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认识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全新的历史课题,提出以苏为诫,“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5]。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成为这一时期的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虽然在随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发生了曲折,甚至遭遇了严重挫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发生曲折和遭遇挫折的根本原因,恰恰就在于脱离了中国发展实际、违背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17,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汇集历史合力。面对广大人民迫切期望转移工作重心日益明显的意愿,对中国尽快走出一条正确发展道路的强烈渴盼,改革社会制度加快发展经济改变落后面貌的全社会普遍共识,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期望,深刻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立足中国国情并把握时代主题,于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要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彻底改革传统体制和方法的重大决策。随着党对自身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政治领导不断成熟,根据中国发展实际对党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路线适时做出调整。党中央做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治纲领和凝聚政治共识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4,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纲领汇聚磅礴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探索创立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实践证明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完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中国共产党凝聚政治共识的结果,更是进一步凝聚政治共识的起点。全国人民继解决温饱、总体达到小康之后,向全面建成小康、实现美好生活迈进,人民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新期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根据历史发展趋势和国家实际需要,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思想,成为党在新时代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

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任务和奋斗目标,科学制定政治纲领,持续凝聚政治共识。正是有了科学的政治纲领,党的事业有所指,全党有所向,人民有所依,才凝聚了为实现目标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形成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究其原因,社会存在及其发展的力量赋予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可能性,就是说,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社会存在赋予和决定的。从发展的眼光看,社会意识及其反作用只有同社会存在发展的趋势相适合才能持久而有意义。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政治纲领凝聚政治共识,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实践创造,切实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面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政治共识的引领下,“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实践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从此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党和人民的政治共识不断强化,各种政治力量不断得到凝聚,完整的工业体系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共识下初步建立,随着三大改造的相继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这一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从理论到实践得到初步解决,为进一步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定政治纲领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础和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党中央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指示下,调整恢复国民经济,成功应对外部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压力。

总体上,社会主义建设在螺旋上升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并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主题的统领下阔步前进,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突破,综合国力持续增强,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目标感召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发展阶段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基本国情,科学制定政治纲领,将党内外政治共识凝聚在复兴中华民族和实现共产主义这条政治发展主轴上,不断将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近代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从此改写,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从此扭转。中华民族在时代大潮中实现了从落后到赶超、再到走向领先的伟大跨越,世界体系边缘的东方落后大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科学理论,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立足中国实际科学制定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纲领,有效凝聚政治共识,不断深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二、遵循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性原则,从人民立场出发凝聚政治共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本质上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而不论是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离不开人民群众,无疑,人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从整体来考察,历史是群体实践活动演进的结果,作为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既是形成历史规律的源泉,又是运用并实现历史规律的途径。遵循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性原则,一方面,必须看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者和践行者,是党的政治纲领的实践主体。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来自人民群众,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落实和完成。另一方面,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才能明确社会发展的方向,将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转化为党内外全体成员的统一认识和行动。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和胜利密码,也是中国共产党凝聚政治共识的根本政治立场。从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出发凝聚政治共识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的科学原理。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实践主体,是历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实现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群众之所以认同并汇集在党的领导下,以强大的民心民力构筑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为独立、民主、和平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相吻合,在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到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从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全方位的进步是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标示了自己的历史主体地位。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方向和目标,继续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在此进程中,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许多新观点、新举措、新思想都源自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和生产实践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遵循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的原则,始终相信和依靠人民,最广泛地发动和组织人民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将人民群众作为党凝聚政治共识的重要力量。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确证自己的历史主体地位,树立社会主人翁意识,成为自觉自为的政治行动主体,发自内心的信任、认同并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真正发挥社会实践主体作用,从经济建设的全力参与到政治建设的积极融入,以高度的热忱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成为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在自主自觉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属于人民群众自己的历史。尽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程度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但是历史条件的制约终将在一代又一代人民群众的接续奋斗中不断被冲破,推进中国政治发展,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利益主体和创造主体的统一。人民群众的利益决定社会发展趋势和走向,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得到了实现、维护和发展。恩格斯指出,“革命的开始和进行将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原则,只有利益能够发展成为原则”[6],“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7]。利益决定并支配着政治权力与政治行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是党凝聚政治共识的根据。党凝聚政治共识也是彰显人民群众利益主体地位、对人民群众政治诉求的反映。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充分证明,政治纲领越是与人民利益同向,越能体现人民的意志,就越能够凝聚政治共识,正向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反,如果与人民利益相违背,就越是分歧明显,越难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也就是说,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发展程度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只有准确识辨和充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够充分把握社会发展的程度,团结和领导人民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凝聚政治共识的价值目标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利益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变化做出凝聚政治共识的调整,并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利益而团结奋斗。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实现与满足反过来也深化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从而进一步推动党凝聚政治共识的进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完成“一化三改”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到改革发展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灭绝对贫困,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进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党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确立和制定契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目标和政策方针,凝聚人民磅礴伟力、共同奋斗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8]。毛泽东将人民群众视为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并指出,共产党要想建立起这样的铜墙铁壁,“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9]138。邓小平将“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要衡量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立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作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过程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的庄严承诺,致力达到以人民需要为中心的发展目标。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71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都始终坚持科学把握并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为政治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坚持人民至上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将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凝聚政治共识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凝聚起人民群众的政治共识。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是不可抗拒的力量,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根本行进方向,是社会发展中始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73,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凝聚政治共识的“最高标准”,最充分最广泛地调动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贯彻党的政治纲领和决策部署,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华章。

三、遵循历史合力论的科学指引,以建设和发展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

人类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恩格斯深刻地阐述了不同的单个意志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成的合力创造历史的原理,他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10]“合力”顾名思义就是众多力量的集合,包括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是整体或整体力量的产物。这个合力受组成这个力的集合中的主体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历史进程是一个由众多力量参与的连续活动,历史的创造是众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合力推进的结果。由于单个意志的差异性,社会各种力量在大小、方向上是不同的,凝聚政治共识形成历史合力需要在尊重各方力量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各种力量的作用方向,唯其如此,才能聚合形成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合力。单个意志,也只有符合历史总的合力方向,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成为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伟大事业,伟大事业的推进需要每个中国人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聚合历史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目标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尤其重视发挥统一战线在团结、调动一切可能的政治力量时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2]方面的重要作用,将统一战线放在党凝聚政治共识的重要位置。以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充分印证了历史的进步是各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合力推动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

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汇聚民智、凝聚共识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战略。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想要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11]645,“只有统一战线的策略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9]155。各阶层、各社会群体利益诉求各异,政治期待不同,中国共产党要统筹并找到各力量之间的利益交汇点,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党的方针政策成为各阶层、各社会群体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达成统一战线。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12]个人的活动需要通过“指挥”来进行协调,进而实现总体的生产运动的目的。这意味着“合力”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指挥”,通过“指挥”达到协作性的共同劳动,达到调动和引导各方力量、聚合历史合力的作用。但是这种“指挥”一定是建立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否则集合起来的“合力”就是随意的、涣散的,甚至具有破坏力的。建设和发展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合力论的科学指引,作为“指挥”组织协调各种社会力量,通过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共同发挥合力的积极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先后组织起“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有效凝聚了政治共识、汇聚了人民智慧,形成历史合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复兴提供了力量保障。

中国共产党创立伊始就高度重视对工、农、妇、青等可能团结的阶级、阶层的组织整合,在寻求与其他政治力量之间的合作中壮大革命力量。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国民党合作建立联合阵线,一条基于无产阶级和革命的资产阶级在打倒国内封建势力和反抗帝国主义问题上的一致立场、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建立起来,唤起并团结各种革命力量进行全国范围的民族民主大革命。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团结合作有利于革命推进,在此后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更加重视同各阶级、政党、政治团体和政治派别等政治力量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党认识到农民是可依靠的主要革命盟友,遂促成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号召各党派和全国同胞组织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通过同民族资产阶级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针就是“为着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目的”[9]278。中国共产党采取切实有力举措,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通过积极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在根据地采取“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11]760的“三三制”原则,为凝聚各方面政治力量、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行的政权组织形式。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毛泽东还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在全面、深入分析各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的基础上,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涉及包括农村、城市以及国民党军队在内的区域和政治力量,扩大凝聚范围,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解放军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三大战役胜利,推动解放战争的快速前进,离不开各方政治力量的广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推进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各界各区代表们共商建国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要继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快速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为此,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紧团结步伐,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将多元、分散的社会力量整合进新生的人民政权,共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出力。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社会日益多元化的发展境况,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挥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将各民主党派、各民族、各宗教团体以及新的社会阶层和港澳台海外同胞等各方面政治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之下,不断扩大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13]的爱国统一战线。新时代,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极大地增强了各族各界人民的向心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时代前沿,赋予爱国统一战线新的时代内涵,持续扩大凝聚范围。所有支持祖国统一、致力于复兴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支持者和建设者都属于凝聚和团结的对象,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在长期建设和发展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为深化同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的合作与协商,“真实、广泛、持久地代表并实现最广大人民和全国各族各界的根本利益”[14],探索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得党同其他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的合作与协商有了常态化的制度保障,为凝聚历史合力提供了强大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1]70中国共产党通过建设和发展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历程,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走向大团结、“中国力量”逐渐发展壮大、中国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在历史唯物主义合力论视域下,中国力量展示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调动和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聚合起磅礴的中国力量,合力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

四、遵循理论掌握群众的科学方法,以理论阐释和宣传凝聚政治共识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5]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只有回归社会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而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理论回归社会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决定性因素,群众掌握理论是理论转化成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成为作用于社会实践并使社会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理论与群众的关系充分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理论掌握群众意味着理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理论说服人和理论彻底意味着理论必须正确,理论正确是理论掌握群众的前提。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为指导,建立自己的领导核心——共产党,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才有了组织和领导核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有了清晰方向和科学路径。用理论武装群众是理论变成物质力量的关键,只停留于纯粹批判层面的理论本身是实现不了什么的,对旧世界的摧毁只能由物质力量来完成,我们必须看到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摧毁旧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在理论正确的前提下,理论武装尤为关键。中国共产党在凝聚政治共识的历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并及时推动理论与时俱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只有思想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融入才能保持最根本的团结和最持久的凝聚。在政治领域,科学理论是指导和动员人们向着既定方向和目标前进的旗帜,对科学理论的认同是人们认识一致和行动一致的保障。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指导思想,始终将巩固思想基础作为重要任务,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阶段就如何凝聚政治共识、如何带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进行了持续的思想追问和理论探索。党立足各阶段具体实际对中国政治发展做出科学判断,形成能够解释并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并通过深入的理论阐释与广泛宣传教育凝聚政治共识,将思想理论转变为被群众掌握、凝聚群众力量的强大思想武器,凝聚起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物质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思想理论的正确与否对于实践的关键作用,尤为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成立,党成立之初就拥有先进的理论武器,并作为凝聚政治共识实践的总指南。在实践中,党拿这一理论武器就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进行理论追问和思想探索,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时代、实践和认识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科学判断,对“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革命、如何开展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做出回答,形成了能够指导解决中国政治发展实际问题且一脉相承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理论创新和阐释宣传凝聚政治共识的历史,也是一部伟大的思想理论探索史。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革命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从中寻求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元素,科学分析当时中国革命的主客观条件,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方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中国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前提。针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错误和曲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广大党员的思想入手解决问题,及时拨乱反正,保证了中国发展在正确政治轨道上行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发展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持续推进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双重创新发展,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以巨大的勇气推进理论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指导党凝聚政治共识、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理论创新不断取得成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16]理论武装伴随理论的创新发展逐渐成熟,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民,将各方政治力量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理论武装群众首先要讲清楚理论的丰富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发表《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理论文章,全面研究和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相继组织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著作及相关辅导材料,并在社会各界掀起学习党的思想理论的热潮,在学习中实现理论掌握群众。其次,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加强理论宣传。从《新青年》《共产党》《向导》到《人民日报》《红旗》《求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创办了多种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中央和地方报刊,并不断加强和完善对报纸、刊物、电台、通讯社、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体的管理。再次,以理论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如艾思奇、李达、胡绳等就开始进行辨析和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作,在思想的比较和碰撞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20世纪40年代初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整风运动,就是一次以理论教育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成功范例。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主张按照“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深入开展党员群众理论学习教育。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17]面对青年大学生,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理想信念教育强化理论武装。最后,以理论宣讲扎实推进理论武装。从党中央到基层组织都高度重视理论宣讲工作,以多种形式推动理论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网络的重大宣讲实践活动,以人民群众能听懂能领会可落实的方式使思想理论深入人心。通过持续广泛深入的理论武装,思想的伟力已穿透中华大地转化为被群众掌握的强大物质力量,形成了人民群众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自觉拥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局面。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胜利完成各个阶段的历史任务和伟大使命的历程中,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结 语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史,中国共产党在众多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成为凝聚政治共识、肩负政治使命、开辟政治道路的领导核心,并从“立党建国”到“建国富国”再到“强国复兴”,用凝聚政治共识的百年实践成功推进政治整合、强化政治认同、聚合政治力量,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维护了主权安全、社会安定,创造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发展,有力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党以科学政治纲领凝聚政治共识,从人民立场出发凝聚政治共识,以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以理论阐释和宣传凝聚政治共识的宝贵历史经验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伟力,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科学理论的坚守与遵循。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继续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立足时代和实践,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统一战线,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于进取中突破,从总结中提高。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大联合中,最大限度凝聚政治共识,携手一切进步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主题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发展目标而共同奋斗。

猜你喜欢
共识中国共产党理论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