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逻辑进路

2022-02-04 22:30韩孟洁
社科纵横 2022年3期
关键词:精准思政政治

韩孟洁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作出必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的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借鉴中西方智慧形成的理论创新,是在问题导向的现实牵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时”“势”精准把握的推动下科学实践的路径。本文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的角度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逻辑进路,期冀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实效性有所助益。

一、历史逻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担当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历史演进

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也会有所差异。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为培养能够充分满足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需求的革命者。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提出要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以及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也是那一时期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2]。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进入快速恢复和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快速发展,其目标任务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高校开始全面有效地贯彻落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0年4月,由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充分坚定“又红又专”的发展方向,提出高校思政工作应当充分围绕为“四化”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中心而开展[3]4。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应当“充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愿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建设者与接班人”[3]144。

第二阶段: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党中央高度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这一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与强化。1999年9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党组在同年12月发布的有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重要通知,更加系统全面地明确现阶段高校思政工作重点是应当围绕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而开展,将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明确为“培养人”。

第三阶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自党的十六大召开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步入了快速拓展、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党中央进一步适应新时代背景的特点以及发展要求,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全局,在培养哪些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的战略层面,通过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指导,确立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与目标,为强化改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标志着高校思政教育不断加强优化进入新的阶段,《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要重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3]265。

第四个阶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正式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教育方面,该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

(二)党的百年奋斗理论创新成果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精准化的思维和理念也贯穿百年奋斗历史进程。“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5],体现了毛泽东同志思政教育精准化分类理念。他在1938年3月3日《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的临别赠言》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未来工作方向及工作方法进行了精准化指导。他一方面研判局势,指出要想战胜敌人会遭遇不可避免的困难,但坚信必将取得抗战胜利,另一方面鼓励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为理想的陕北公学学子,即使敌人占领中国大部分土地,革命仍可实现最终的胜利,并提出如何精准应对当下局面去开展革命工作的战略战术——“这次你们毕业后要分两部分去工作,一部分在后方发展民运工作,另一部分要到‘豆腐块’里去”[6]。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过程中最基础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7]。而思政教育工作中要真正有效地贯彻实事求是原则,要在现实的具体研究过程中明确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必须要正确客观地理解当前发展阶段中不同现实因素可能对人们的思想理念带来的影响,必须要积极协调思政教育的先进性以及层次性之间的关系。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针对教育活动面临的实际条件和具体受教育对象进行全面地了解与把握,依此“针对每个单位、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去做思想工作”[8]。

江泽民同志曾经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9],这充分体现出他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体系方面的精准划分与探究。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体现出思政教育精准化的重要内涵。

精准思维属于新时代新形势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多次讲话中特别强调了精准思维。2014年,他在指导河南兰考县委常委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中提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10]此后,精准思维被运用到治国理政多领域且成效显著。精准思维强调问题意识,不论是在目标还是实施层面都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指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正确发展,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的目标实现提供有效遵循。

二、理论逻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理论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研究的理论原点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实施,随着当前时代发展变迁而优化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正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始终要满足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需要,这是源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摈弃了资产阶级学者“抽象的人”的概念,站在科学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制高点之上,明确“现实的人”这个主要概念,“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但是,对“现实的人”来讲,全面发展的道路就是共产主义道路。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具体区别为三大形态,这也是非常著名的三形态理论,是指人的依赖关系最早属于自然而然发生的,也是最初级的社会形式,当时人的生产能力也仅仅是基于非常狭窄的范围以及不同的孤立的点发展的。依赖物的基础上的人所表现出的独立性,属于第二大形态,这一形态形成了较为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更为全面的社会关系、不同方面的需求、全方位的能力等的综合体系。而建立于个人全面发展、人们共同社会的生产能力发展为从属于人们的社会财富的重要基础上而展现出的自由个性,属于第三形态。第二形态为第三形态提供有利条件[12]。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理论保障,具体表现为:首先,起点具有一致性。在理论研究的起点上,无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起点和重点都是人。其次,内容相互契合。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具体包括人的需求、能力、劳动、个性以及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而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重点围绕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这个核心问题展开,围绕着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发展规律进行,围绕政治目标、文化目标、思想素质目标、道德素质目标、心理素质目标等内容展开。再次,方法的交互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明确提出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而实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产生、发展的源泉、动力,更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标准。最后,目标的关联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是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综合体,主要目标就是在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通过促进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不断使人自身的发展得到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充分达成,也是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的一种具体化体现。

2.人的自由发展理论孕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

马克思提出,人的个性及其社会性彼此相互对应,二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联性。人的社会性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性作用,但这并不排斥由于人独特的生理特征以及人独特的活动所造成的个性差异性。“自由个性”除了强调个体的个性发展外,还蕴含着对“每个人”的个性的真正自由发展的关怀。马克思探讨的自由个性,不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更不是可以为所欲为和标新立异,而是真正地实现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自我和谐统一基础上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它内蕴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发展状态的终极承诺和关怀。人应当实现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指的是人这个主体的自主、自觉以及自愿的发展,为了完善人格、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而自由发展,将人作为目的实现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也是在马克思提出的自由发展理念指导下诞生的。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工作应当充分站在现实的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格成长发展的基础之上,始终秉持“以人为根本”的教育原则,致力于因不同教育对象而产生差异的各类具体目标的实现,确保实现教育目标的同时,又不忽略个体人的自由个性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开展教育,是通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教育内容指导人的思想倾向、政治方向和道德趋向的最根本的教育形式,不能囿于“现实的人”的普遍特性而忽视其个性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才可以促进教育效果的充分发挥,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生成和发展的原因。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研究的理论基点

1.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精准化研究之核心理念溯源

从不同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施以不同的教育,是我国古代教育中十分可贵的思想。孟子提出“教亦多术矣”,意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针对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实施不同的教育。虽然到了宋代才由教育家朱熹将其概括为“因材施教”,但是其实际产生的时代却要早得多,首倡者是两千年前的孔子。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他之所以推崇此观点,是因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这一教育思想,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观察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实施因材施教理念的根本基础。孔子想要充分防止在教育过程中出现随意以及盲目教育的情况,因此将充分透彻地观察了解每一位学生作为针对性教育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力求弄清每个学生的特点,以此作为教育学生的依据。他还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育,不仅根据个性特征,而且依据才能和特长“因材施教”。孔子门下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通过发挥不同学生专长,培育不同专业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有的放矢,积极地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提出解决具体思想问题及实际问题的方法措施,具体实现就是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使之贯穿于教学、管理、服务等全过程中,通过营造全员以及全面化育人的良好氛围,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实现个体的综合全面发展。

2.朱熹“教育阶段”思想——精准化研究之教育内容溯源

朱熹认为教育要为社会服务,而实现教育目标要分阶段、有层次,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在遵循教学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朱熹提出的“教育阶段”,也为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的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与借鉴。

朱熹主张教育的对象应是“天下之人”,即自王公至庶人之子,都要入学受教,使他们穷天理、明人伦,做一个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以及理解能力的不同,把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儿童自8岁起是“小学”时期,“小学”的教育内容包括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两大部分。“小学”阶段的洒扫、应对、进退“六节”和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体现人生初级阶段的执事育德的功夫,意在培养封建社会德才兼备的人才。15岁以后是上“大学”的时期。“大学”阶段,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德业的深化和治国人才的长成过程。这也是新时代对不同层次的人施以不同的培育方式和教育目标的教育思想。

(三)西方传播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研究的理论借鉴

个人差异论是卡尔·霍夫兰于1946年提出的,它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依据,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描述受众,把个体心理或认识结构的差异认为是影响信息接受和关注及个人行为的关键因素,该理论也为当前研究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的作用机制与原理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学生个体的差异除了先天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结构差异。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观点接触,构建出各异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同样的信息对受众成员个人的影响也因人而异。“个人差异论”所创造的最大贡献是它真正发现了人的心理对传播效果带来的重要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他们在信息传播中对信息的接收是否秉持主动的、积极的和为我所用的态度,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政教育要想充分发挥育人的有效性,就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包括性格、认知以及智力等各个方面。精准化即将统一化的认知式教育转变成因人而异的活动式教育或体验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内容能够受到学生的关注与认可。通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措施的分层施教、分类指导、个性服务,增强教育方式的针对性,克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化、模糊化问题,以保障每位学生学习、享受教育资源和发展的权利。

三、现实逻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应时代之问

(一)国家综合国力提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全球瞩目,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传播公司BAV集团发布的2021年全球国家的综合国力排行榜中,中国综合国力排名第二。国家经济实力进一步发展增强,对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都会提出更新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我们要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的发展质量,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实力。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与时俱进地适应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力提升的需要,应打破传统固有模式,对不同类型人才精准定位与培育,精准投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水平。

(二)科技进步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科技发展和进步。信息通信领域的5G技术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快速发展,其技术、标准和产业等都在全球取得令人瞩目的竞争优势。大数据、云计算应用不断深化,据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有80亿台设备连接到物联网,并产生比现在更多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全球1/3的数据将在中国产生。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脑科学等前沿领域,我国布局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科技攻关。创新和数字化发展会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也会全方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有实施的基础。

(三)学生内生发展动力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

当代大学生从小成长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蓬勃向上的大学生群体追求建功立业和自我成长发展,此内驱发展动力要求高校育人对大学生进行精准识别,提供精准指导服务,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促使思政教育更加灵活生动,推动思政教育实践精准化。而全球化背景下大数据、网络化、自媒体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丰富性的特点。由于多元文化的快速涌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干扰与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其实是提升人们认识以及改造世界的综合能力,推动人的全面健康发展”[13],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必须要以大学生内在成长与发展的根本需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而力求精准化则有助于掌握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动态变化,以精准供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推动大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

四、实践逻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前行

(一)精准施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阵地

1.科学性与实效性结合下的课程教育内容精准推送

只有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入脑入心。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利用“慕课”或者“翻转课堂”等智慧课堂教育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平台如“中国大学慕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等,根据校院现有的平台优势,共同开发“慕课”并加强应用,利用大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大学生实际的学情、学习进度以及课程评价,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打造能够让大学生实现终身受益的思政课程,进而根据不同群体需求做到精准推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数据准备和技术工具提升教学效果。根据以往的经验,相比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用数据呈现出的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就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可以通过数据对各种不同的观念、当前发展的现状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展开系统论证,比如生命观、婚姻观、幸福观、消费观以及生态文明观等等,以便深入具体地了解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在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时,可以先就职业价值观发起话题,并通过大数据手段来分析学生的观点见解和所呈现出的趋势和特点,做到针对性教学和精准推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规范性与发展性结合下的学生课业预警精准提醒

依托大数据技术和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对高校大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研判,做到精准提醒和提前干预,有利于学生的个体成长。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运用下列方式:第一,在线学习中的辍学提醒。通过探究学习者的行为模式与辍学之间的关系,建立辍学预测模型,做到预测学习者是否会在课程完成之前离开课程。第二,课程成绩提醒。精准提醒的目标之一是识别出在课程结束时可能获得低分的学习者。通过观测在线学习学生的视频行为指标、论坛行为指标和测试行为指标来估计学习者在未来某个特定的考试或课程中获得的分数,做到对学生的课程成绩提醒。第三,学习过程提醒。通过分析在线课程平台采集到的学习者交互数据,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可能阻碍学习者完成课程或成绩进步的潜在问题。这一判断基于收集在线学习者的行为、情感和认知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产生深层次的影响。第四,人际交互提醒。人际交互提醒是通过分析在线学习者之间的连接性、集群性和关系的强度,可以重点关注并标记位于社交网络离群点、游离在团队协作活动之外的学习者。该提醒可以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者了解学习者的社交意识和协作意识,为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提供支持。

(二)精准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主旨

1.精准布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的新视角

从管理层面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创新视角构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应具有长远性、战略性、科学性的特点。一是,建设智慧校园,布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实施的环境基础。通过打造数字化的智慧校园,依托智能感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会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高校校园的智能化应用,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智慧校园能够利用体验互动反馈、智能化管控、智能视窗以及数据智能分析等不同技术,促进资源与服务高度共享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深入挖掘、存储以及分析学校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数据信息,为学校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教学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行政机构的有效运行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等提供智慧支持。二是,建设智慧学工大数据分析系统。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内容及特点,依托智慧校园建设多个系统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实施。例如,学生成长智慧服务系统、学生综合服务平台数据画像系统、学生精准资助系统以及精准就业系统等。

2.精准预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规避的新途径

守护学生安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线。高校通过建设学生安全综合系统做到精准预测,提前预警风险和危机,具有重要实践价值。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很多日常貌似无关联的学生行为数据,比如学生一卡通、WiFi、门禁、闸机、教务、心理健康等信息系统数据进行多维分析,找出这些日常行为所代表的学生状态,通过精准的算法对学生可能发生的危险行为进行提前预警,并根据危险的级别告知相关的学生安全工作管理人员,以便及时地进行帮扶和救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管理的模式主要有学生失联预警、学生行为异常预警、贫困生预警、群体集结预警、离散人群预警、心理健康预警及学生个人预警等。根据不同模型,通过不同形式展示多维度的危机情况及具体信息,帮助高校思政工作者把握风险趋势,及早干预,规避和防患安全管理风险。

3.精准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定制实施的新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借助大数据和算法技术实现的精准服务可以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定制方案。根据学生设置的成长目标,筛选优秀参考对象的模板,展现参考对象的成长轨迹,分析对比学生与成长目标的相似度,阶段性展示个人与成长目标的趋势图。通过学生设置的成长目标精准推荐服务内容,比如学生在成长系统设置阶段发展目标为读研,则可以展示读研优秀群体的整体画像情况,将读研优秀群体具备的有利于实现读研目标的行为和学习方法归纳总结,进行推荐。精准服务还可以应用于校园服务的个性化推荐,比如自习室、食堂的选择、校园学习生活资讯推荐等,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个体能力与人才需求的适用评估和推荐等多个方面。

总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追溯其历史起源、深究其理论背景、研判其现实环境,探究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实践的有效路径,都能够充分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质量提升,还可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有效创新。

猜你喜欢
精准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