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藏》所录敦煌道经校补

2022-02-04 22:30龙冬玉
社科纵横 2022年3期
关键词:实作底本大道

刘 显 龙冬玉

(嘉应学院文学院 广东 梅州 514015)

2004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道藏》是由当代一流道教学者合力编纂而成的一部整理本《道藏》。《中华道藏》以明代《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在保持其三洞四辅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其所录的各种道书做了校补、标点、重新分类,甚便当代读者阅读利用。更值得称道的是,除了明代《道藏》外,《中华道藏》还从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校录了47种道经,这些道经大多为明代《道藏》失收的古佚道经,是敦煌道经中的精华,可为道教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由于部分点校者缺乏敦煌文献整理经验,其所录敦煌道经中存在不少文字和标点问题,这既影响了读者使用,亦有损于《中华道藏》的整体学术水准。今刺取33则试作考辨,供《中华道藏》异日修订时参考。

1.师量品不合,不得即授度。更当退斋,自思衍咎。(《太上洞玄灵宝下元黄録简文威仪经》《中华道藏》3/273b)

2.下元黄録简文灵仙品曰:奉经威仪,常当使身斋洁芳盛,以招真炁。不得混浊,神灵砀散,考由太清曹。(《太上洞玄灵宝下元黄録简文威仪经》《中华道藏》3/274c)①

按:“斋洁”不辞。覆核底本P.3148,“斋”实作“香”,应据正。“香洁”,芳香洁净,《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诫》:“四者劝助香油众乏,令人世世芳盛,香洁光明,容睟绝伟,天姿高秀。”(《中华道藏》3/260c)《论衡·谴告》:“屈原疾楚之臭洿,故称香洁之辞;渔父议以不随俗,故陈沐浴之言。”[5]181《南史·梁纪中·武帝下》:“帝望陵流涕,所沾草皆变色。陵傍有枯泉,至是而流水香洁。”[6]216皆其例。

3.当谨奏辞上闻,恩唯明法师先生,垂愍一切有心之臣,救甲饥渴之望,得为身宝。(《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中华道藏》4/99b-c)

按:“奏”,底本P.2452实作“奉”,应据正。“奉”,进献也,如《诗经·秦风·驷铁》:“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毛传》:“冬献狼,夏献麋,春秋献鹿豕羣兽。”[7]369《周礼·地官·大司徒》:“祀五帝,奉牛牲。”郑玄注:“奉犹进也。”[7]708“奉辞”就是献辞,《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荷道重恩,得生子息,息女某年某歳,至心乐道,虽是愚蒙,庶有豪进,今归师门,乞赐成就,依法操信,奉辞以闻,请受某箓,修行如法,伏愿明师,特垂允许,谨辞。”(《中华道藏》8/382b)《太一救苦护身妙经》:“于是道君、老君、无量众真,同声赞叹:今闻妙音,大获利益。奉辞而退。”(《中华道藏》4/327c)皆可参。

4.谨伏地拜表以闻,乞太上真官、典经仙郎仙伯仙王,诸真人垂神鉴察,时降灵宝经。(《太上灵宝威仪洞玄真一自然经诀》《中华道藏》4/100a)

按:“鉴察”义为鉴别、查看,与文义不合。覆核底本P.2452,“鉴”实作“哀”,应据正。“哀察”,怜悯体察也,如《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今臣不敢章宣愚情,以露天恩,谨伏手书,冒昧陈闻,乞圣朝哀察。”[8]1442《晋书·纪瞻传》:“臣疾疢不痊,旷废转久,比陈诚款,未见哀察。”[9]1821《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卷第四:“积财长者白使者言:‘愿王哀察,我已先请彼佛及苾刍众。’”[10]14册863

5.丹书书黄素,金镮贯甲。右弟子受书后,捉金镮十口,告于十方不泄之信,并十口奉师投金龙,并于清泠之渊。求登仙之道信毕矣。(《太上灵宝威》《中华道藏》4/100b)

按:上揭引文所述为投龙简仪式。该仪式为道教斋醮仪式中的一个环节,即在举行斋醮仪式之后,为了酬谢天地水三官神灵,将写有祈福灭罪愿望的文简,和玉璧、金龙、金环等信物一起投入名山大川,以求自身的福寿和国家的太平,详参张泽洪《唐代道教的投龙仪式》一文[11]121-128。“捉”,底本P.2452实作“”,“”为“投”之俗字,应据正。P.2524《语对》:“投辖。”S.453《礼忏文》:“若不一心虔恭,五体投地,同心启请,自表虔诚。”“投”字皆作此形[12]799。“投”,抛掷也;“口”,量词也,“投金镮十口”即抛掷十个金镮。又“信”,底本实作“誓”,应据正。“誓”,立誓也,《字汇·言部》:“誓,约信也。”[13]451-452《正字通·言部》:“誓,以言语相要约为信用誓礼。”[14]1063如《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郑玄笺:“我其以信相誓旦旦耳。”[9]325《左传·隐公元年》:“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9]1716又“投”,底本实作“効”,应据正。“効”为“效”之俗字,S.388《正名要录》:“效,致也,放也,功也;効:相承用为功效字。”[12]880“效”,献出也,如《韩非子·五蠹》:“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15]560《史记·淮阴侯列传》:“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16]3175又“并十口奉师效金龙,并于清泠之渊”句,当断作“并十口奉师,效金龙并于清泠之渊”。

6.私心实欲使云荫八遐,风洒兰林,寒条仰希华阳之繁,朽骸蒙受灵关之津。(《太上洞玄灵宝众篇序经》《中华道藏》4/136c)

按:“灵关”,道教指仙界的关门或人体的重要器官,与文义不合。覆核底本S.6659,“灵”实作“奥”,参校本P.2386、京都253同,当据改。“灵奥”,神奇奥妙也,“灵奥之津”即通往灵奥之津梁,文从字顺。《周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武谓僚属曰:‘吾备位三公,不能变理阴阳,遂使盛农之月,久绝甘雨,天子劳心,百姓惶惧。忝寄既重,忧责实深。不可同于众人,在常祀之所,必须登峰展诚,寻其灵奥。’”[17]305-306《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是时天降十二玄瑞,地发二十四应上。庆九天之灵奥,讃三天之寳明。”皆可参。(《中华道藏》6/276b)《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引此作“灵奥”,亦可证。

7.既蒙饬擢,位任总司,当宣正法,开示来生。欲使法音流演诸天,亿劫不绝,正一长存,生死蒙福,大宥明焉。(《太上洞玄灵宝众篇序经》《中华道藏》4/137b-c)

按:“饬擢”不辞。覆核底本S.6659,“饬”实作“餝”,参校本P.2386、京都253同,应据正。“餝”为“饰”之俗字,《玉篇·食部》:“饰,修饰也。餝,同上,俗。”[18]327颜元孙《干禄字书》:“餝、饰,上俗下正。”[1]65“饰擢”,奖饰擢拔,《晋书·陶璜传》:“臣亡国之余,议不足采,圣恩广厚,猥垂饰擢,蠲其罪衅,改授方任,去辱即宠,拭目更视,誓念投命,以报所受,临履所见,谨冒瞽陈。”[9]1560-1561《新唐书·王毛仲传》:“毛仲始见饰擢,颇持法不避权贵,为可喜事。”[19]4335《宋书·王弘传》:“弘过蒙饰擢,志输短效,岂可相与寝默,有怀弗闻邪!”[20]13611皆可助勘。

8.天下天上、若有识若无识,无量众生,悉皆离苦,获沾利益,悟身浮假,不净臭秽。(《太上洞玄灵宝净土生神经》《中华道藏》4/197a)

9.若说出家人者,舌根永烂,一日之内,万生万死,纵得人身,□□□具,终日破坏,长病在床,或作六畜鸟兽之属,命力相雠,百病凑身,聋盲六疾,恶风疮癣,沉沦地狱,生男五逆,生女喑哑……(《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中华道藏》4/308b)

按:“具”前三字缺文,底本P.2433存左部残笔,据文义推断,当为“六根不”三字。“六根不具”一语,佛道典籍习见,通常指人的身体有残疾,见、闻、臭、言、触、知六根不完全,如《佛本行集经》卷第十五:“告城内言:‘莫使一人在太子前,老病及死,六根不具,令太子见,生厌离心。’”[10]3册724《出曜经》卷第十:“若其为人,聋盲瘖痖六根不具,语不真正多被诽谤,若行道路横为人打。”[10]4册665

10.请西岳神君、主司众神、飞天丈人,主摧灭虎胆,制厌精气;太一中黄,主吐气敕虎,冲熏凶目;玄上玉童,主闭虎五藏,逃走他宿猛兽。(《陶公传授仪(拟)》《中华道藏》4/521a)

按:“制厌精气”,底本S.3750实作“剔截猛气”,应据正。“剔截猛气”,义自可通,不必改字。“剔”,剔除也,《诗经·大雅·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孔颖达疏:“攘去之、剔翦之者,其为檿木,其为柘木之材也。”[7]519“截”,割截也,《史记·苏秦列传》:“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鴈,当敌则斩。”[16]2734“猛气”,勇猛之气也,曹植《七启》:“哮阚之兽,张牙奋鬣。志在触突,猛气不慑。”[21]646古人认为胆主勇气,《素向·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22]65虎胆被摧灭,其勇猛之气自然也就消失了,文义畅达,不明点校者何以改作“制厌精气”?

11.投鸡于地,令弟子闭目,两手闇执鸡,视得何处。得头第一,用符必行。得翅第二,得背第三,得尾第四。(《陶公传授仪(拟)》《中华道藏》4/521b)

按:“背”,底本S.3750实作“脚”,应据正。

12.乃于中兴十有五载,开三洞之灵文,采众经之秘义,以类相从,集为八十一品,应阳九之圆数,号曰《大道通玄要》……(《大道通玄要》《中华道藏》28/318b)

按:“秘”,底本P.2456实作“閟”,应据正。“閟”通“秘”,义自可通,不烦改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门部》:“閟,又叚为秘字。”[23]588《诗经·鲁颂·閟宫》:“閟宫有侐,实实枚枚。”郑玄笺:“閟,神也。姜嫄神所依,故庙曰神宫。”

13.今以相告,一形之真,随生解结,哺育百神,体自生光,内府鲜明,神安宫宅,万炁并化。(《大道通玄要》《中华道藏》28/320c)

按:“育”,底本P.2456实作“养”,应据正。道教认为人身体中有百神护卫,人若能常常哺养百神,身体就会健康,如《太上大道玉清经·下元品第十一》云:“若有善男女等,修此十念,生十善道,一善之中,十神扶卫,故名神之身。”(《中华道藏》4/589b)“哺养百神”一语,道经屡见,如《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津血上冲,径满泥丸;玉液下顺,哺养百神。”(《中华道藏》1/401b)《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玄哺,盖默养之也,如大洞雌一哺养百神之类。”(《中华道藏》3/154c)

14.诸天友识,独出三界,无所罣碍。长离三恶、五道八难,神明敬护,地祇卫,门户清肃,万灾不干,可谓端坐而得道也。勤为写诵,广宣同学,皆使一心齐入法门。(《大道通玄要》《中华道藏》28/325a-b)

15.七者劝助斋静读经,令人世世不堕地狱,即升天堂,礼见众圣,速得反形,化生王家,在意所欲,玩服备足,七祖同欢,善缘悉会,终如荣乐,法轮运至,将得仙道。(《大道通玄要》《中华道藏》28/326a-b)

按:“终如荣乐”费解。覆核底本P.2456,“如”实作“始”。“终始荣乐”,谓始终享受荣华快乐,如《云笈七签·卷三十八·说戒部一》:“化生王家,在意所欲,玩好备足,七祖同欢,善缘悉备,终始荣乐,道法转至,将得仙道。”(《中华道藏》29/312b-c)

16.从此不懈,亦得位及仙王,七祖即离幽夜,升入南宫,衣饭天厨,受福自然,其法高妙,度人无量,巍巍太化,难可胜为。(《大道通玄要》《中华道藏》28/326b)

按:“难可胜为”,读之不顺。覆核底本P.2456,“为”实作“”,“”为“焉”之俗字,应据正。P.3561蒋善进临摹《千字文》:“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焉”字即作此形[12]918。“焉”于此作代词,相当于“于是”,如《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7]369

17.七者退身护义,不诤功名,抱素守朴,行应自然。(《大道通玄要》《中华道藏》28/326c)

按:“护义”,不明何义。覆核底本P.2456,“护”实作“让”,应据正。“义”者,利益也,《易·干》:“利者,义之和也。”孔颖达疏:“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7]15“让义”谓面对利益,能够谦让他人。道教典籍中,“退身让义”一语用例颇多,如《太上经戒》:“死度生,救疾治病,施惠穷困,割已济物,奉侍师主,营建静舍,书经校定,修斋念道,退身让义,不争功名,宣化愚俗,諌诤解恶……”(《中华道藏》8/591c)《七元真人说神真灵符经》:“自今已去,若有上清道士,至隈岩谷,专至一法,退身让义,勿与财货为贵,专心救人,行吾此道,归向紫微上帝、五老天真。”(《中华道藏》30/236a)

18.八者不得忆论经典以为虚诞。(《大道通玄要》《中华道藏》28/327b)

按:“忆”,当读作“议”。议论,谓评论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坏,《史记·货殖列传》:“临菑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鬬,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16]3963道教徒认为道教经典是绝对真理,只可信仰,不得评论,故曰不得议论经典。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此句亦作“不得议论经典”,可证。

19.是日则地祇右别,营卫门户,行之八年,皆得三官保举,度名青薄之中,克得上仙道,不失其分也。(《大道通玄要》《中华道藏》28/328c)

按:“克”,底本S.3618实作“剋”,应据正。“剋”有能够义,不烦校改。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五:“剋胜,又作克,同口得反,《字林》:‘剋,能也。’剋亦胜也。”[10]54册770“剋得”,能够得到,如《大道通玄要》卷六:“上升南宫,身入光明,因缘不绝,剋得神仙。”(《中华道藏》28/327c)《上清元始谱録太真玉诀》:“夫学上法,宜遣诸欲,灭落尸根,道自然降,仙自然成,剋得飞腾,上升三清。”(《中华道藏》2/615a-b)《洞真上清龙飞九道尺素隐诀》:“如此九年,剋得乗空御云,飞行太清。”(《中华道藏》1/501a)

20.若见三光,当愿一切并明灵曜,暗冥即消。(《大道通玄要》《中华道藏》28/335a)

按:“暗”,底本S.3839实作“闇”。“闇”有昏暗义,不烦校改。《玉篇·门部》:“闇,闭门也,幽也。与暗同。”[18]373“闇冥”,昏暗不明也,如《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七佛精进力,放光灭闇冥。各各坐诸树,于中成正觉。”[10]1册2《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七:“偷劫者,欲不与取,行隐藏处,所立以刀,依于闇冥,以不见为讫。”[10]1册66《0杂阿含经》卷第十:“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间闇冥。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10]2册70

21.若见致施,当愿一切祸灭九阴,福起十方,德如山海,莫不兴隆,七世生天,子孙贤忠,富贵魏魏,所欲皆从。(《大道通玄要》《中华道藏》28/335b)

22.稍未世为风浇,事繁纷鞅,争竞各私,灾祸横交,莫能自济。(《敦煌失题道教类书七种》《中华道藏》28/337c)

按:“稍未世为风浇”,不明何义。覆核原卷P.2725,“未”实作“末”,二字形近,故讹。“末世”,浇末之世也。该词典籍经见,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16]4019《新唐书·邢文伟传》:“圣人作乐、平人心,变风俗。末世乐坏,则为人所移。”[19]4058又“为”,原卷实作“”,与“为”的繁体字非常接近。但仔细辨识就会发现,在“”的左上部尚有一个小写的“人”字,故此字当为“伪”之俗字。此种写法敦煌写本习见,如S.1380《开蒙要训》:“诈伪诳惑。”“伪”字即作此形[12]820。“伪风”指伪诈之风,如《旧唐书》:“若稍假天年,得奉宸算,兼弱攻昧,批亢捣虚,竭鹰犬之资,展获禽之用,导扬和气,洗涤伪风,然后退归田园,以避贤路。”[25]3850

23《.太平经》云:夫德者,无不得,无不养,合也。夫大德□有□不□□□不能灭大德也。出□部第十四卷(《敦煌失题道教类书七种》《中华道藏》28/338b)

24.《升玄经》大士善胜颂曰:“德□无□□,行功超己祓,已入无所入,识想心行灭。出第□卷(《敦煌失题道教类书七种》《中华道藏》28/338b)

25.臣等备忝治职,宣扬道法不胜,见甲丹赤之讽无二,专至理在可,长甲辞情苦切,为三昧神祝大斋。(《太上洞渊神呪斋仪》《中华道藏》30/142a)

按:“讽”,底本阳字八三实作“诚”,应据正。“诚”,确实也,甚契句义。

26.非物五家分,作神福自归。(《太上洞渊神呪斋仪》《中华道藏》30/143a-b)

27.静风未命雨,道士游帝乡。(《太上洞渊神呪斋仪》《中华道藏》30/143c)

按:“命”,底本阳字八三实作“令”,应据正。

28.臣等今为甲家建斋,烧香行道,兴立福田,镇厌众灾。(《太上洞渊神呪斋仪》《中华道藏》30/144a)

按:“镇”,底本阳字八三实作“攘”,应据正。“攘厌”,禳除邪恶灾祸也。

29.唯垂哀愍祸,□□□福生十方。(《太上洞渊神呪斋仪》《中华道藏》30/144b)

按:“福生”前缺文,底本阳字八三实作“灭九阴”,应据补。

30.或坏乱善人,不慑圣言,莫大之罪,积舋山海。(《太上洞渊神呪斋仪》《中华道藏》30/144b)

按:“慑”,底本阳字八三实作“惧”,应据正。

31.好乐道德,敬承师者,背愚向智,一士升仙。(《太上洞渊神呪斋仪》《中华道藏》30/144b)

按:“者”,底本阳字八三实作“长”,应据正。

32.乞命甲家合门口数等,悉得过度九厄之中,忧忌解散,万愿从心,咸蒙道恩。(《太上洞渊神呪斋仪》《中华道藏》30/145a)

按:“命”,底本阳字八三实作“令”,应据正。

33.不生亦不死,欲生回莲花。超陵三界涂,慈心解世罗。真人无上德,世世为仙家。(《三洞奉道科诫仪范》《中华道藏》42/32a-b)

按:“欲生回莲花”,句义不明。覆核底本S.809,“回”实作“”,“”为“因”之俗字,应据正。颜元孙《干禄字书》:“囙因:上俗,下正。”[1]22P.2965《佛说生经》“:他日异夜,甥寻窃来,因水收(放)株。”P.2173《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卷上》:“何故上座须菩提发斯问耶?有六因缘。”“因”字皆作此形[12]970。《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太上玄门晚坛功课经》此句皆作“欲生因莲花”,可证。

注释:

①“《中华道藏》2/374c”表示引文出自《中华道藏》第3册第274页下栏,以下类推,不复出注。

猜你喜欢
实作底本大道
幸福大道宽又阔
“南橘北枳”:江南制造局兵学译著《行军指要》及其底本研究
大道同行
也谈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底本问题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美乃大道
高职学生实作项目教学问题探讨
“实作”设计研究
——以制作简易报警器为例
新整理本《毛诗注疏》勘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