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朝阳,黄婧蕾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1]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正处于上升发展状态,许多地区的乡村旅游产业已经开始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对当地的全面乡村振兴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但仍有部分乡村面临着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不仅不利于乡村旅游产业兴旺和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继而影响共同富裕战略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2]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是时代必然。浙江作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承担着缩小收入差距、树立共享发展样板的重大历史与时代责任。与此同时,浙江积极贯彻落实“八八战略”,紧抓乡村振兴,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而位于浙江省西部的桐庐县“江南五村”,在其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广泛的实践样本与丰富的实践经验[3]。因此,笔者力图归纳出“江南五村”关于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从而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升级和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助力与参考,以致推进全省乃至全国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助推全面乡村振兴,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促使具有长期效益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形成,助推村庄整体经济的全面发展,最终将经济成果落实到村民自身,为村民提供新的收入来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助推村庄发展。桐庐江南五村致力于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将其作为乡村振兴举措之一,多方面入手助推村庄整体快速发展[4]。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盘活乡村现存、闲置资源,对生态环境、历史遗迹等多方面保护与利用,激发乡村可持续发展活力;现有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从传统农业基础上形成的农家乐型向深度乡村游的转变,有利于延长传统农业产业链,使之与关联产业结合,实现村庄整体经济效益提升;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的打造有利于吸引大量游客,促进当地消费,增加村庄的旅游收入,为村庄进一步发展提供自我资金来源[5]。
2.实现农民增收。从一定意义上说,乡村振兴即“村民的振兴”,村庄整体经济效益发展的最终受益人是村民,村庄经济收入的增加使得当地村民收入相应上涨,同时游客对村民参与经营的民宿、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消费也为村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一方面,乡村旅游带动当地村落的总体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使当地村民分红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乡村振兴鼓励全民参与的举措,激励了众多村民利用自有资源参与民宿、农家乐、古建筑改造等旅游项目的打造之中,从而使村民在游客的旅游消费中大大增加自身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推动村民共同富裕的实现[6]。
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增强传统文化传承影响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7]。另外,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为民众带来别有风味的旅游文化体验。
1.提升游客文化体验。桐庐江南五村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将目光着眼于挖掘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打造高品质旅游。在乡村旅游产业日渐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的今天,各村积极创造别具一格又特色鲜明的文旅基因,充分彰显旅游区的品牌和品位。为满足当下民众的个性化需求与沉浸式体验,各村也拓展多层次旅游服务结构,引导旅游管理服务走向健康科学的道路,促进现代化的旅游体验升级,有效促进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2.助力村落文化传承。桐庐江南五村在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兴旺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坚持“文化引领、价值先行”的新发展理念,通过培育和弘扬融合民俗、历史、地域的乡土文化内涵与价值,释放乡土文化蕴含的无穷魅力和吸引力[8]。这一方面能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觉与主体意识,不断促使其提升科学文化水平与道德文明素养,充分调动其投入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另一方面能增强乡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激发村组织、村政府、游客等多重主体对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认识与高度重视,从而对乡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更加积极有益的探索。
通过多主体联动,创新升级乡村旅游业,以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新途径,寻求乡村振兴在各个乡村的实际应用,为中国乡村的整体发展带来新的改变。
1.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江南五村通过多方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多主体联动,将各个主体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实现了盘活乡村现有旅游资源,激活乡村旅游产业内生动力。同时,发掘特色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增加乡村旅游业的附加价值,将传统乡村旅游转变为“旅游、研学、体验、传承、加工”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乡村旅游产业,而且成功带动相关产业兴旺,实现旅游产业闭环循环,最终达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助力全面乡村振兴进一步推进。江南五村通过一系列措施将美丽乡村变为美丽经济,为当地创收增收,实现全民共享乡村旅游的发展成果。这样突出的、独具特色的、可借鉴的乡村振兴积累的“精准扶贫”先进经验为全国各地村镇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丰富样板,对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有效助推全面乡村振兴的发展,促进乡村和城镇早日实现一体化,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希望。
乡村发展需要注重村庄生态环境的维护,村庄的整体风貌则是乡村发展程度的最直观体现。乡村中丰富的生态、农业、人文资源是乡村发展中的无形资产,通过盘活这些资源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令其转化为富有吸引力的乡村综合区位优势,将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9]。
“江南五村”地处山水环抱之中,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是其发展全域旅游的生态资本。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五个村庄都十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近些年,它们通过“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和“厕所革命”三大革命的方式对乡村整体风貌进行了一系列维护与治理,取得了重大成效。例如,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环溪村合理科学地协调了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把当地已有的古樟、古桥、古银杏、古民居、爱莲文化长廊等自然、人文资源进行融合,形成了流“莲”忘返的文化景致。环溪村还通过对村庄环境的大力整治,完成了污水处理与河堤清淤工程,建立起了完善的农村保洁网格化管理制度;同时,徐畈村和青源村也注重环境建设,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定期的修缮维护。青源村也建立了工程建设例会制度和现场督察制度来保障乡村整体风貌建设工作的落实。
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内核,也是乡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各村实际的文化底蕴发挥着核心作用。
江南镇拥有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3个省级历史保护区,每个村庄都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和独特传统文化。“江南五村”在古村落景区创建中高度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将保护与传承并举,不搞“大拆大建”,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最大限度保护乡村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大力发展传承各自的传统文化,突出土味、农味和野味,保持鲜明的乡村原始本色。其中,荻浦村通过挖掘村落的独特历史文化,根据每幢建筑的特点,结合相关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重新定位、拓展功用,用当地荒废的猪栏、牛栏改建成牛栏咖啡和猪栏茶吧,营造雅俗共赏的文化氛围,传承发扬了传统文化,形成了全域景区化常态下的“明星村”;深澳村坚持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村内乡土建设实施保护性开发,修缮维护原始风貌,发掘民俗和节庆活动,复兴传承非遗文化;环溪村以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为文化基础,深入挖掘村庄的“莲文化”基因,在村庄建筑改造、产业发展中处处体现环溪村独特的“莲文化”。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乡村地区经济整体发展与结构调整至关重要,乡村旅游可以带动乡村的经济增长,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持续活力。其中,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是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
乡村依托自身的特色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业,丰富乡村旅游产业链,完善乡村产业体系结构。例如荻浦村的“牛栏咖啡”“猪栏茶吧”“荻浦花海”等特色旅游项目;深澳村结合民俗和节庆打造沉浸式体验,与旅游开发商合作打造文创旅游全产业链;环溪村以“莲”为主题设计文旅结合旅游项目;徐畈村将“艺术栖居、慢享生活”作为规划定位,打造体现徐畈风情的“国际慢村”旅游项目;青源村建立了青源谷户外休闲野营度假基地等特色旅游项目。一系列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特色产业为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彩添色。
对本地已有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要摒弃狭隘粗暴简单的旅游发展观念,避免不合理的规划造成资源浪费,注重探索具有远景效益的特色村落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通过充分盘活现有资源,针对现在游客的需求进行调整创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整合村内土地资源,通过统一规划、整体利用的方式进行一系列景观打造,为乡村旅游产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例如荻浦村对村内废弃牛栏和猪栏等本已废弃的农业发展遗留场所资源加以改造利用,建造牛栏咖啡、猪栏茶吧等,还把村内部分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合理种植各类花卉,打造特色花海。环溪村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扶持以及规范化管理,打响了“一家亲”民宿品牌,形成了以“荷塘月色观景,爱莲堂内读书”为主题的环溪民宿集群。
产业兴则乡村兴。一方面,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另一方面,乡村产业振兴也能为共同富裕事业贡献力量。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把握人们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和升级,以“乡村+”“农业+”、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思路,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为避免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不足、因缺乏深加工渠道导致农产品只能以原生状态销售的问题,“江南五村”将振兴乡村产业的重点置于“茶、果、药”三大产业,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植并重的原则,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例如,环溪村以莲花种植业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为特色,多年来已形成种莲、赏莲、品莲、倡廉一体化的莲产业链,不断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孕育莲子粥、莲子米糕、莲子酒、莲蓉糖等附属莲产业;荻浦村则在进行文化引导下的“就地城镇化”同时,多元化拓展土地功能,将农家乐与民俗展馆、民宿、手工艺展示群、茶馆和咖啡屋等个体经济相结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集散地,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并逐步发展形成休闲农业、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多产业高度协同的产业布局。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地品牌竞争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只有树立了富有竞争力的区域性整体形象,才可能在乡村旅游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同时,面对乡村发展与改造日益同质化的现象,打造村庄独有特色成为促使村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
品牌文化建设作为打造特色乡村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村庄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江南五村”依据自己独有的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因地制宜地进行村庄差异化打造,定制属于每个村的独特旅游品牌,突出村庄之间在乡村旅游中的不同亮点,致力于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特、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在五村分别进行“易理深澳”“清莲环溪”“孝义荻浦”“和合徐畈”“山水青源”的特色品牌建设。同时,每个村通过特色文化提升旅游体验,打造出非遗项目、创意节庆、精品民宿、特色饮食、展示展览等环节的一体化文旅体验项目,实现了每个村在不同文化引领下的“以文带旅”,在维持每个村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能固步自封,不仅要做好自身的规划设计,也要注重与外界的合作,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村庄可以借助高校的力量组建乡村旅游发展专业智囊团,依靠科学知识助推乡村旅游发展[10]。村落与高校等组织建立的合作关系对双方都是有益的,对于乡村而言,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新项目,不仅有利于人才流入与资金引进,完善乡村基础建设,而且对扩大对乡村的宣传、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高校等组织而言,村落本身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和资源,是很好的研学地和实践基地。例如青源村和浙江大学合作建设的“青源智谷”就将用作“浙江大学青年教授科技创意基地”;而徐畈村则与中国美院合作,积极打造中国美院桐庐艺术村落及学生写生基地。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既要对不同村庄之间的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等个性层面的资源进行分析,找准村庄自身的定位,也要对村庄与村庄之间相同的、类似的事物进行分类,避免村庄之间的同质化发展。同时,乡村的发展需要发挥基层组织在全局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对乡村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协同治理,从而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江南五村”在对村庄发展进行规划时,能够比较客观地把握村庄实际发展情况,对村庄进行准确的发展定位,每个村庄发展都各有侧重:荻浦村立足本土四大特色古文化,依托孝子故事,打造“孝义荻浦”;徐畈村以村内三姓家族和睦相处的状态为切入点,构建和合文化下的徐畈特色;环溪村是北宋文学家周敦颐后裔族群居住地,以《爱莲说》为基础形成的“清莲文化”在这里得到生动体现;再加上青源村、深澳村对村内古朴的建筑与景致的充分合理利用,才有了古村落群的整体发展规划。同时,“江南五村”的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头雁作用,环溪村以“班长带班子,班子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模式,重点实施生态建设六大工程;荻浦村面对水系和水质的相关问题,基层党组织始终将加快推进水系修复提升工程作为回应村民关切诉求的中心任务,有效解决了村内群众日常生产及灌溉用水的难题。
鼓励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旅游,是乡村旅游必不可少的发展路径之一。村民作为乡村乡土文化等旅游资源的载体,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相关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村民的参与既能更好地体现村落蕴含的文化精神,又能实现乡村旅游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依靠人民的创造力,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引导更多的村民主动参与到乡村旅游经营、运营和发展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的主人翁精神,从而促使村民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江南五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当地村民的主动创造性,引导村民参与其中。鼓励村民通过对外租赁自有闲置房屋资源、自主经营开办民宿与餐馆以及为相关服务、体验活动提供场地的方式,使闲置房屋资源得到利用,乡村经济得到发展。与此同时,村民在通过这一系列方式获得收益、提升了生活质量和水平后,又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