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逻辑和动力探赜

2022-02-04 23:15:09邓时宏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邓时宏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0)

自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后便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和中国国情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

一、道路分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制度选择

“现代化总是具有一定的生产方式性质或社会经济形态属性的现代化。”[2]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篇章——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现代化。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出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现代化道路。两条现代化道路的分野,反映不同现代化形式之间的较量,折射出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特点。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弊端

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创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启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和巩固,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也成为落后国家竞相选择的发展道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将现代化理论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支持新兴国家的现代化理论研究,推动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输出。

然而,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暴露出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危机。“一部资本主义诞生以来完全由其驱动全球整合的历史就是用血与火的文字压榨劳动者利益的历史,这显然与现代化要实现的整个人类的政治民主平等、经济产业化自动化、文化多元化多样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合理发展相违背。”[3]首先,它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不能代表全体人类的共同价值。其次,它建立在对外殖民掠夺和对内镇压剥削的基础上,是残酷和血腥的道路,不能在发展中国家复制。另外,它是一条“串联式”的发展道路,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历时几百年,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是缓慢的。这表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能解决所有国家的难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危机出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新的现代化道路选择。

(二)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的现代化启蒙于洋务运动,经历了“器物”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思想”现代化三次变革,都以失败告终,标志着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从“工业化”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方案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固有的弊端,提供了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4]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在发展中仅用几十年便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

(三)现代化道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当今世界,两种现代化道路竞争分野,虽然资本主义现代化还将在较长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被许多发展中国家理解和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发展中国家稳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独具特色、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未来,我国要大力加强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提升现代化话语能力,在世界上充分阐释和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真正构建现代化命运共同体。

二、生成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严密完整的生成逻辑。中国现代化运动在实践中构建出一段完整的逻辑闭合,即建立现代化国家(逻辑前提)—“四个现代化”(逻辑起点)—“中国式现代化”(逻辑重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逻辑终点)的四重演进理路。

(一)逻辑前提:建立现代化国家

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逻辑前提是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纵观英美现代化和苏联工业化的历程,建立现代化国家可以为实现现代化提供政治基础和稳定的环境,是符合现代化一般理论的逻辑必然。

建立现代化国家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5]邓小平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6]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态度,为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化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将理论武器转化为物质武器的探索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了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局部政权,开展土地革命,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经济建设等现代化建设的实验,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的现代化国家是现代化建设的逻辑前提,确立了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内容、模式、目标和规划等理论框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强调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二)逻辑起点:“四个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逻辑起点是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四个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而实现工业化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继续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比如,新中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建立农民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国家统一分配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工业化等等,符合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同时,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赎买政策,重视十大关系的平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创新,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等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与建设实践相适应的现代化话语,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

与此同时,现代化建设的其他方面,诸如民主化、城镇化和商品化等,开始彰显自己的价值诉求,不断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毛泽东强调现代化建设要“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7]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集中农业资金,大力投资重工业建设,加快了工业化的速度,全国科研人才集中研制国防尖端武器,推动传统科技举国体制建立,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具有借鉴意义。

(三)逻辑重心:“中国式现代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新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设计更加务实、开放和具体,从浅层认识到深层认识,并不断付诸实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立足中国国情,“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广泛学习世界各国有益于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迈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道路。”[8]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将科学技术置于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位置。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9]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促使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特征阐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基本原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呼之欲出。

党的十三大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适时调整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后来又形成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形成和发展“三位一体”现代化布局,成功探索出一条本质上不同于西式现代化、形式上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新道路。

(四)逻辑终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发展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将21世纪上半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自此,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步骤和目标更加系统化,开辟了一条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自此,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理论体系经历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论创新,而现代化战略规划先后经历了“两步走”战略—“三步走”战略—“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的实践创新。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建设的守正创新,推动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完善。

三、历史合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动力体系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历史性过程,经由现代性意识和能力开展现代化建设运动。中国现代化运动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肇始于洋务运动,目标是修补传统社会,追赶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阶段始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实现民族复兴的现代化主题贯穿百年,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运动是历史合力的结果,由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以及其他社会阶层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动力体系。

(一)中国共产党确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领导力量,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现代性引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现代性意识和能力表现为:领导建立新中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环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保证现代化道路的性质方向;全面推动现代化战略布局和总体布局,探索中国现代化的路径;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的现代性获得给中国社会赋能,以党的现代政治探索为手段寻求民族解放和复兴”[10],确立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成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

(二)中国人民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主体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中国人民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乃至复兴运动的主体力量,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1]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转变,真心拥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不断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人民群众支持解放战争、农民主动参加合作社和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实践活动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三)其他社会阶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动力

近代以来,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成为各社会阶层的共同呼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提出救亡图存的方案,尽管在实践中失败,但为无产阶级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主动配合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为国家工业化运动建言献策;农民阶级信任和支持合作社,将各类生产资料无偿贡献给集体使用。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新的社会阶层涌现,企业家、个体户、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共同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新时代,在爱国的统一战线旗帜下,全体社会力量团结协作,共同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未来展望: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路径勘探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相统一的科学道路,既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又彰显了时代价值和真理本质。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创新现代化理论、坚持道路自信和建设现代政党。

(一)守正创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成果,它批判吸收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果,扎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历史,在新时代“五位一体”现代化总布局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完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守正创新,兼顾目标和策略,继续细化阶段性目标,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分两步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

到205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将充分展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价值,彰显社会主义制度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鲜明优势。

(二)道路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道路基于理论,理论源于时代。中国共产党经历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四个不同主题的时代,各个时代的实践目标和任务不同,实践形式不同,理论内涵往往带有时代特色。比如,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建设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等等,都源于中国特殊的国情。

中国共产党坚持现代化普遍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不落西式现代化道路的俗套,而是扬长避短,敢于开辟新的建设道路,最终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需要一个强大的有经济指导和运作能力的政府,同时又需要一个充满活力和主动性的民间社会。”[12]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它的普遍性体现在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政治民主化和精神生产力,中国的特殊国情体现在国家宏观调控、人民民主专政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二者相互融合,共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路的本质特点,并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彰显道路自信。

(三)现代政党: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现代性是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标准和根本旨归,体现现代化建设成效,在国家、政党、社会和个人的现代化中彰显。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表现为增强政党自身现代性和通过学习获取现代化建设经验。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治理能力源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而现代社会生产力又将现代性内生于无产阶级先锋队之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现代性的执政党。政党的现代化治理能力还来源于其包容性,政党组织内部的有机组合为外在现代性,为本国现代化道路赋予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因此,中国共产党主动接受和大力提高现代性,在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增强协调能力。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理论与道路的高度统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斗争的原则,结合中国农民为主体的现实条件,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为执政党的现代化准备了社会条件。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结合”,领导实行了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加快了国防事业现代化。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内部调整,将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高度融合,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的现代性逐步增强。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化。正如邓小平指出:“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13]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飞跃彰显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高度统一,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