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中蕴含的中华“和”文化基因

2022-02-04 20:45李娜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共生中华思想

李娜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中华“和”文化内涵丰富,意蕴丰赡,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所体现的价值就是“和”,“和”是宇宙万物的相处之道,是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是世间万物兴盛的法则,是中国人的根与魂,也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中华“和”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一直闪烁着独特光芒,其所蕴含的“和谐共生”、“求同存异”、“多元调和”、“和而不同”等思想观念已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成为中国人不懈的价值追求,形成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从古至今,中华“和”文化在消除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在尊重中国国情和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纵观统一战线的各个维度无不蕴含着中华“和”文化的智慧基因。

一、统一战线历史使命:协和共生思想的传承

“和”字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种古乐器,后引申发展为“和睦”“和谐”“协和”“调和”之意。《说文·口部》有:“和,相应也。”《易·中孚》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糜之。”[1]《道德经》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国语·周语》有:“乐和则谐、政和则平。”[3]音声相和谓之谐,政治相和谓之平。“不和”则会引起社会动荡、人心混乱、人伦纷杂,道德沦丧。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4]治理社会,和谐最为宝贵。社会和谐则政治稳定,人心安定,礼乐文明。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可见,从先秦开始,“和”就已经成为中国人关注的重点内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历代思想家的不断丰富阐释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寓意深邃的中华“和”文化。

其中,协和共生思想是中华“和”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万事万物和谐相生,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和谐共生思想的主要内涵。协和共生思想作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悠久的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包含着中国人民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和谐共生的哲学智慧。在人与自然之间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人与人之间追求“和睦共处”“成人达己”;在人与社会之间崇尚“合群济众”“守望相助”;在不同文明国家之间主张“善解能容”“和而不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其历史使命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任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无论哪个时期的使命无一不包含着“和”文化的智慧基因,是协和共生思想在近当代的传承和发展。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这一共同目标,统一战线团结联合了当时的各种社会力量和群体,具体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形成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夺取革命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同时,也使得当时团结的社会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得以共同存在发展,实现协和共生。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的任务转变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服务。在这一时期,建立了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5],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6]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大以后,新时代的统一战线为汇聚人心,凝聚力量,努力建立起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联盟[7],为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而不懈努力。我们可以看出,统一战线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都蕴含着中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努力对当时所处时期的社会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等不同社会主体进行异质的协调和对立的消融,实现协和共生,力求实现最广泛的团结联合。

二、统一战线主题:联合圆融思想的延展

联合圆融是中华“和”文化的重要内涵。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曲折发展中,中国人特别善用联合圆融思想团结联合各种社会力量以实现目标。几乎在每个朝代都有运用联合战略的例子。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战国时期的六国“合纵伐秦”以及秦国采取的“连横”破解策略。最后六国的“合纵伐秦”虽未取得成功,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延缓了秦国的统一步伐。而秦国之所以能解除围困,破解六国“合纵”与它能熟练运用“连横”策略密不可分。另外,三国时期运用联合战略的例子也很多。再比如,清朝政府为防御战争,抵御入侵,维护边疆和平,也积极选用联合圆融策略以团结周边少数民族,比如,在承德建造外八庙,形成了“修建一座庙,胜过十万兵”的团结景象。由此可见,中国人历来善于用联合圆融思想以实现各方势力的均衡与和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不同政治社会力量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团结与联合。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是中华“和”文化联合圆通思想在当代统一战线领域的延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来自不同阶层、党派、团体的人团结起来、联合起来是统一战线工作的主题,对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至关重要,是影响社会稳定进步的重要方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尽可能多的人团结起来是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联合圆融思想的追求所在。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无论统一战线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目标和任务是什么,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永远不变,这是统一战线存在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主题要求团结的面要宽,团结的人要多,团结的程度要深。邓小平指出:“统一战线的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9]要追求大团结,把能团结和需要团结的社会力量都团结起来。无论什么人,什么党派,什么团体,只要是对我们的革命改革建设有帮助,在具有基本共识的前提下都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团结联合他们共同实现目标。大团结大联合有范围的要求,同时也有程度的要求,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只有这样,联合才能广泛,团结才能牢固,统一战线才能巩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统一战线的大团结大联合主题与中华“和”文化的联合圆融思想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和一脉相承性,体现的是联合圆融思想在当代的内涵延展。

三、统一战线重要特征:多元调和理念的浸润

“和”是天、地、人之间的协调与统一。“和”在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包含调和、协调之意。多元调和理念作为和文化的核心理念,通过对不同事物、不同观点、不同思想进行调节和整合,使多元主体在潜移默化中处于互相配合、互相浸润、互相成就、互相依存的状态,以达到各方事物和谐共存、美美与共的理想形态。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并存的国家,自秦汉以来逐步发展为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统一共存、和谐相处,中华“和”文化的力量不可或缺,其中多元调和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华文化多元调和理念的影响下,各民族互相依存、互相融合,通过不断调和浸润,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最终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并延续至今。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多元调和理念能够在调节异质多元的事物之中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广泛性、包容性、多样性和社会性四大特征。统一战线的广泛性是指统一战线团结联合涉及的方面广泛而深入。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宽、团结面更广,涵盖了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统一战线的广泛性特征使统一战线主体更加多元复杂,这就要求统一战线工作能够在尊重各方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多元调和,使所涉及的各方主体消除对立与不协调,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统一战线的包容性特征要求不同主体在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异质协调,以达到和谐共存的状态,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团结联合。多样性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征。多样性是客观存在,万物共生于自然。一致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统一战线的基本要求,是多元调和理念的当代浸润与延展。统一战线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政治共识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政治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一致。统一战线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成员构成的多样,思想行为的多样,具体利益的多样,组织方式的多样等等。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要坚持辩证统一。多样性要在坚持一致性的基础上发展,一致性的确立要尊重多样性的存在。一致性程度越高,统一战线的地基越牢固。多样性越广,统一战线的工作面越宽,能够调动和运用的资源越多,汇聚的力量越大。总之,我们要在多样化中确立一致性,寻求最大共识。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可以使统一战线各方达到和谐统一、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状态。新时代统一战线社会性特征愈加明显,统战成员的构成越来越复杂,统战工作的平台也由体制内的单位和组织逐渐拓展为社会组织、社团、互联网、新媒体等社会资源,社会多元平台的存在使统一战线面对的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多元调和理念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应对统一战线社会性特征的发展。

四、统一战线工作方法与艺术:贵和尚中传统的承继

贵和尚中是中华“和”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以和为贵,崇尚中庸之道。尊崇“和”、追求“和”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品格和一贯思想传统,也是中国人几千年不悔的价值追求。中国的“和”文化观也正是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丛林的核心精神。孔子主张“和为贵”。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下》中开篇即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9],强调的也是“和”的重要性,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并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说明,遵循“和”这个大道即可获得大量的支持和帮助,失去则会陷入孤立的境地。贵和尚中的“中”是崇尚中庸之道的意思。“中庸”思想讲“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孔子的《论语·雍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国人在与人相处中崇尚“和睦”“中庸”,把“与人为和”作为自己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底线,贵和尚中可以看做是中华“和”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准则。贵和尚中思想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与维护,这就倡导人们求大同存小异,互相包容体谅,积极化解对抗与矛盾,这无疑对社会和个人都是有益的。它还引导中国人为人处事力求中正适度,把握好分寸火候,防止因走极端而走向反面。

统一战线工作是特殊的群众工作和政治工作,要求工作方法具有艺术性和灵活性。在中国人贵和尚中传统的影响下,统一战线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共同理想激励人,以真情实感打动人,以照顾利益凝聚人,以教育引导团结人”[10]的工作方法与艺术。统一战线在核心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尊重广大成员的各自特点,包容其在思想、信仰、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尊崇“和”理念,崇尚贵和,尚中求合,在合作协商中增进共识,在团结奋斗中共同前进,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五、统一战线思想精髓:和而不同思想的凝练

“和而不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面对世界的总法则,是中华“和”文化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和”“同”二字,是中国文化的关键词。古代思想家有很多关于“和”、“ 同”的阐释。“和”由不同构成,不同而能共生,是为“和”。“同”不具备产生新事物和发展的特性,只是看起来形态一样。古代智者汤伯认为,周朝衰败的原因,是由于“去和而取同”。他的哲学依据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11]汤伯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12]“以他平他”指两个不同物的和平相处,就是和。“和”则能长治久安,众望所归。如果“以同裨同”,即狭小卑微和狭小卑微抱团在一起,结果将一无所有。汤伯说,经验告诉我们:“五味以调口,四肢以卫体,六律以聪耳”。好吃的食物,美丽的音乐,强健的身体,都是不同物的“合体”。所以“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只有一种声音没有可听性,只有一种味道没有品尝的价值,只有一件物品没有可比性。所以说事物要有不同才能产生美感,否则只能是单调乏味了。“和”对于事物来说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而对于人来说,“和”是和于观点与意见,是观点与意见的多样性统一。中国人追求的是“和而不同”的状态,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的和是在彼此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的和谐包容之和。《中庸》也讲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万事万物共同孕育而不互相伤害,大道相同而不互相违背。这些都是古代哲学思想中关于“和而不同”的经典论述。

和而不同思想是中华“和”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思想精髓高度契合,是和而不同思想在当代的重要展现。“和”的关键,首要在承认不同。如果都相同,就无所谓“和”了。同时,“不同”也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统一战线的和而不同是一种求同存异、和衷共济、互相包容、互相体谅、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状态。统一战线的“不同”是指统一战线的成员构成可以不同、思想行为可以不同,利益诉求可以不同、组织形式可以不同等。统一战线的“和”就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等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在“不同”的基础上互相包容,求同存异,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但是统一战线的“不同”要建立在“和”的原则上,“和”应建立在尊重“不同”的基础上,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的智慧境界。

六、大统战思维:万物应合观念的运用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意蕴丰赡,其中传承久远的“和”文化历久弥新,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取向。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其历史过程和原由,中华“和”文化是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流派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影响中国人思想的重要文化产物。中华“和”文化包含的“万物应合”观念,意指万物和谐,融合共生。“合”的意思是两物相合,彼此融洽、融合。《中庸》中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而将“和”文化蕴含的“和美”“和顺”“和谐”“和睦”等意义由人类推及整个宇宙万物,从而形成“万物应合”的观念。

当今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样,变幻莫测,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文化多元化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工作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需要不断加强政治上的共识度,战略地位上的重视度,工作格局上的广度以及工作举措上的深度,形成大统战的战略思维和模式,以应对突发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大统战思维要求把统一战线工作放到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去理解和认识,放到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上去考量和把握,放到国家全局工作的部署中去谋划和执行,不断扩大视野形成大统战的工作思路和格局。随着中国不断靠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统一战线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更要求统战工作者具备大统战思维,拥有放眼全球和全人类的国际思维和国际视野,在解决国内问题时考虑国际统一战线的形势,在面对国际问题时结合国内形势一起思考,形成国内与国际联动互助,合力发展。大统战思维要求统一战线工作积极应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更加重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留学人员和海外华人华侨等新生群体的统战工作,努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共生中华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