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

2022-02-04 20:45李文辉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抗疫中华民族防控

李文辉

(珠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广东 珠海 519000)

中华民族以生命的顽强、凝聚力的深厚、忍耐力的坚韧和创造力的巨大而著称于世,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抗疫斗争决定性成果。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我们应再接再厉,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众志成城,大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夺取抗疫斗争的全面胜利。

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数千年历经各种灾难和疾病而更加坚强

中国历史上,在防治灾害尤其是严重的传染病方面,中华民族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有的疫病甚至影响了历史进程。

赤壁之战,曹操军队败于孙刘联军,背后其实有《三国演义》没有写的重要影响因素——瘟疫。《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曹操《与孙权书》:“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他认为:“昔赤壁之役,遭离疫气,烧舡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也。”

南宋后期,在抵抗蒙古军队的战争中,四川钓鱼城军民坚守时间之久令世人震惊。当时蒙古军队发生瘟疫,《元史》记载,在1259 年蒙古大汗蒙哥亲征时,“驻合州之钓鱼山,军中大疫,方议班师”,南宋军民获得喘息时机,抗争一直坚持到1279 年。

明亡清兴之际的1641—1643 年,北京连年大疫,《明史》记载:崇祯十四年“京师大疫”。《崇祯实录》称:“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疫情十分惨烈,甚至导致北京守城军队严重缺额,于是在李自成农民军进攻时一触即溃。

1910—1911 年,我国东北地区鼠疫流行,威胁京津。清廷起用西医伍连德主持东三省防疫。伍连德通过一系列的隔离防疫手段,有效地平息了疫情。1911 年,在沈阳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世界性的医学研讨会。

以上只是我国历史中一些重要关头的典型事例。其实,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不同流行规模的疫病时有发生,严重危害着百姓生命健康,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带来极大影响。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

二、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防治疫病,突显强大核心力

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忠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面加强对卫生事业和防疫工作的领导。1950 年8 月,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召开,确立了“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等卫生工作方针。1951 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对全国防疫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毛泽东同志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1951 年9 月9 日他指出:必须重视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中央认为各级党委对于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的缺乏注意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重大缺点,必须加以改正。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1]1965 年6 月26 日,毛泽东同志对卫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即著名的“六·二六”指示,他要求: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2]以解决亿万农民的防病治病问题。1958 年10 月11 日,他还特别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3]那时因陋就简,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培训赤脚医生,借助一根银针、一把中草药的力量,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党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卫生防疫的重要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比如:在疫情初发时,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公开信息,做好防控准备;在疫情防控上,统筹协调,实行“三者结合”防治策略,即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在救治病患时,坚持中医和西医相结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抗灾救灾时,加强社会救济,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产。尤其是对严重威胁长江中下游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我们党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承诺。当毛泽东同志读到1958 年6 月30 日《人民日报》,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喜讯后,夜不能寐,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领袖诗人毛泽东赞叹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4]特别要提到的是,全球疟疾肆虐时,1967 年我国启动对抗疟疾的中药研制,屠呦呦从我国古代药典宝库中发掘出青蒿素,经过反复试验,1971 年提炼出的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了100%,屠呦呦因此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卫生防疫体制机制建立起来。数十年来,国家大力推行预防接种,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全国性的卫生防疫体系,健全传染病预防法律法规,积极开展鼠疫、血吸虫、疟疾、麻风、结核、艾滋病等专项防治。1961 年基本消灭天花、2000 年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等,许多传染病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进入21 世纪,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为守护人民健康,改组建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治工作,成功应对SARS、新型禽流感、新布尼亚病毒、新冠肺炎疫情等新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健康得到良好保障,也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国共产党在重大疫病防治进程中彰显了领导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中的号召力、感召力不断提高,凝聚成中华民族强大的核心力量。

三、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020 年2 月,国家卫健委1 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6]这是一次危机和大考,也是一场人民战争,更是一次党心军心民心的大检阅。抗疫斗争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全体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再次彰显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7]新时代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必然要求我们要正确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险阻、化解各种风险危害。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伟大的抗疫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成员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通过强大的核心凝聚起中华民族强大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磅礴力量。

(一)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加强党的领导,增强中华民族核心力

防控疫情并取得重大胜利,是跟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分不开的。依据疫情发展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及时主持召开会议,从顶层决策到地方基层工作上,部署全国疫情防控工作和复工复产工作等。2020 年1 月7 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对疫情作出重要指示。1 月25 日,农历正月初一,习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对疫情防控特别是患者治疗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并决定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这次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金、集中救治”的原则,及时救治所有确诊病人;会议还要求在疫情防控中及时准确发布疫情,回应境内外的关切。1 月27 日,习总书记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让党旗高高飘扬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下,国家及时启动了一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中央决定全国支援湖北和武汉,建立了19 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以外的16 个市州及县级市的机制。关心备至,不一而足。这一切都体现了在关键时刻和困难时期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国务院的权威和“主心骨”作用,也检验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数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的实际效果,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核心力。

当前,全球疫情仍未根本好转,但神州大地依然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看好,人民群众对夺取疫情防控斗争最后胜利充满信心,这些充分证明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是我们取得抗疫斗争胜利的决定力量和根本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8]

(二)坚持和发挥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中华民族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疫情防控,全国是一盘大棋。各地区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科研工作者努力攻关,公安干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人民群众广泛动员,企业职工加班加点、扩大生产,交通运输人员争分夺秒、抢运物资,志愿者不辞辛苦、真诚奉献,体现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看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大力弘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

广东为国担当,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2020 年1 月24 日,广东医疗专家除夕夜紧急集结,成为全国第一批抵达武汉的医疗队之一。4 月10 日,广东医疗队最后183 人离汉返粤,成为最晚的几支撤离的医疗队之一。77 天里,来自广东21 个地市、26 批医疗队、272 家医院或机构,共计2484 人火速援鄂。从1 月27 日开始,珠海派出的56 名援鄂医护人员,平均年龄34 岁,最年轻的21 岁,他们在武汉、荆州等地的五家医疗单位,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从除夕夜驰援到元宵节集结,仅仅截止2020年3 月8 日,全国各省区市援助武汉和湖北的医疗队,迅即达到了346 支、4.26 万人,重症专业的医务人员达到1.9 万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景,令人感动。

2021 年8 月3 日下午,珠海市在接报2 名澳门居民核酸检测阳性后,珠澳两地立即再次协同配合,展开相关调查和处置,迅即启动珠海全市的全员核酸检测,并对拱北区域的部分地方实行封控措施,实行“两点(居住点—工作点)一线,非必要不离开”管理措施,珠澳两地共同抗击疫情工作进一步加强并取得成效。

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近两年的疫情防控工作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只要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形成强大的合力,就能化危为机,就能在新时代大大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中华民族抗击疫情的战斗力向心力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各行各业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越是艰险越向前,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具体落实到最基层,按照统一安排,坚持党建引领,把社区治理、单位治理、依法防控等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区县、街镇、城乡社区等防护网络,扎实做细做实疫情的监测、排查、预警、防控等工作,构筑起基层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2021 年5 月广州市荔湾区接连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形势一度严峻。为遏制病毒传播蔓延,在荔湾区白鹤洞街道、中南街道高风险地区,实行全域封控,采取停工、停业、停课等管控措施。为解决封闭区域内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实施参与居民群众需求收集、生活物资配送、药品配送、垃圾清运、核酸检测、人员管理等“党员上楼”服务,党员在抗击疫情中亮身份、践承诺,共同筑牢疫情“防控网”。

实现有序高效的疫情防控,是一个城市应急处置水平的体现,而如何快速调动各方力量应对疫情更检验着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初期疫情严峻时,经济社会发展不少方面一度按下“暂停键”,但物资调配及时,货物供应充足,群众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社会秩序总体正常,尽管市场上一度缺口罩,但不缺“口粮”,同时,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扰乱秩序等行为,整个社会稳定,体现了基层法治力量所起的保障作用、科学技术力量所起的支撑作用和党组织的中流砥柱作用。正是首先由于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才构筑起了基层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全社会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抗疫战斗力,提振了中华民族向心力,凝心聚力共克时艰。

(四)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中华民族影响力

截至2020 年5 月31 日,全国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624 亿元,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5.8 万人次,总医疗费用13.5 亿元,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 万元。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 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9]国产自主研发的负压救护车和红外线测温仪,快速建成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我国科研人员在极短时间就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发布共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并加速与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深度合作,这一切均成为战疫有力武器,这和我国科技发展与整体实力持续提升息息相关。

事实说明,强大的综合国力是我们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深厚底气。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建立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的强大科技实力、储备的丰富医疗资源、构建的应急管理机制,得以打好疫情发生后迅速开展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这从根本上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打下的雄厚物质基础。新时代,只要我们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日益坚实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就一定能行稳致远。我们也只有在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领域继续加强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提升科研能力,才能构建平台条件,加大人才储备,研发技术产品,使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迈上新台阶,不断战胜疫情,增强全体人民的自信心,厚实中华民族影响力。

(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抗疫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引领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中华民族历来抱有家国情怀,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抗疫斗争中,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团结起来,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抗疫实践证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一定能够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引领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新时代,面对疫情和各种艰难险阻,我们仍然需要在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使之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取得抗疫斗争新胜利的精神动力。

(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夺取抗疫斗争新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铁腕反腐,八项规定精神深入人心,三大攻坚战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日见变化。在疫情防控中,免费救治患者、接种疫苗、核酸检测等,并取得一个个抗疫成果,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还充分发挥舆论工具的宣传引领作用,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大国风范,增强了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新征程上,我们还应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正视疫情中暴露出来的不足,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在全体人民中特别是在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中,加强危机教育,强化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克服侥幸、麻痹和天下太平心理。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构筑起科学防控、群防群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严密防线。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舟共济,再接再厉,夺取抗疫斗争新胜利,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

猜你喜欢
抗疫中华民族防控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团结抗疫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