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民生重要论述的主要特点

2022-02-04 09:08于慧颖苏新宇
社会科学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特色

于慧颖,苏新宇

(1.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3)

习近平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坚守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人民至上的立场,为不断促进新时代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改善,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形成了关于新时代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服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大局

习近平关于民生重要论述是基于当代中国民生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思路。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大局下考虑。习近平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1]“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习近平关于民生的论述,十分鲜明地表现了这个特点,即新时代民生问题,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环境下进行科学认识;民生问题的解决,必须服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大局。

首先,习近平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各方面内容,要求解决的民生问题,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关于民生的一系列论述中,明确提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1]“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1]习近平强调要推进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新需要:包括高度重视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问题,领导推动人类历史上力度空前的脱贫攻坚,九年之间实现了全国九千多万人的脱贫。这本身既是民生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任务。他强调的民生不仅是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包括人民满意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生活,还包括良好的居住环境,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等等。所有这些,实际上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民生论述中强调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强调民生问题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实现的任务、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地健康发展。

其次,提出解决民生各方面问题的思路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大局是紧密相连的。民生问题不是孤立的,民生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状况紧密相关。习近平强调:“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3]四十年来,我们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十分巨大,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仍有一些群体经济收入不高,甚至贫困,存在着教育、医疗保健、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劳动就业这些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习近平在关于民生的论述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1]。他说:“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4]。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解决。因此,习近平在民生论述中强调,解决关系人民就业、收入分配的问题,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水平,从根本上说,必须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中谋划,必须通过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来解决;必须从整体上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整体上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发展,为解决现在民生各个方面的问题创造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使全体人民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民生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指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民生问题就没有基础,没有保障。因此,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大局中来谋划,必须通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根本上为民生问题提供保障。

其三,民生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当代中国社会各方面民生问题,诸如部分群体收入较低,甚至贫困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养老保障问题等的存在。从根源上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上述民生各方面问题就是这种主要矛盾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也是由这个主要矛盾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原因决定的。因此,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3]。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只从一个个具体的民生问题考虑,而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战略上考虑,在努力推进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这个大局中解决民生问题。习近平指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定抓住主要矛盾,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发展中存在的短板找准确,努力通过发展解决短板,包括部分地区、部分群体收入水平偏低,部分困难群众各方面基本保障问题,广大群众医疗、教育、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等,解决好这些短板,实际上就是解决了民生基本问题。因此,习近平关于民生的重要论述中,十分鲜明地展现这样一个客观逻辑,当代中国民生问题,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努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在这样的前提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不断解决,民生各方面的问题也就必然会随之解决。

基于以上的逻辑关系,习近平强调,民生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必须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局中去认识、去谋划,解决民生问题,必须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使民生问题的解决服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鲜明体现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习近平的民生系列论述中,鲜明地体现了这个特点,无论是指出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民生问题,提出党员干部看待民生问题的正确立场、态度,还是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方略,政策措施,都贯穿着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先进理念。

首先,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民生放在全局工作中重要位置,高度重视民生,努力保障和不断改善民生。习近平提出:“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与此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有的甚至较大,低收入者、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涉及解决物质生活水平的劳动就业,养老保障问题等等。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与促进发展的关系,实践中有种种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甚至存在错误的认识和看法。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问题,都明确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有的党员干部对此作了片面理解,认为发展就是把GDP搞上去,就是单纯提高地区经济总量,于是有的地方,一方面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人均GDP、人均收入乃至财政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这些地方存在的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特别是贫困人口收入低、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却被忽视。对于关系绝大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卫生中的负担较重等问题,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明确,我们重视发展、加快发展,目的是要使全体人民不断过上好日子,因而,不能只重视GDP的总量,人均GDP的数量,而是要把GDP的增长与全体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要使GDP的提高成为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提高的保障。习近平提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就是不能要带血的生产总值。”[1]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各级干部要正确认识、对待民生问题,他强调,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民生问题关系民心向背,各级党委、政府、党员干部要把民生保障、民生不断改善摆上全部工作重要地位,把促进民生改善当作发展的目标,通过坚定不移促进发展,不断提高民生水平。

其次,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6]因此,要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就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的实际状况而言,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广大群众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问题,吃饱穿暖,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地方促发展最直接的目标追求。经过这四十多年的发展,从总体上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饱穿暖已经不是问题,但这不等于民生问题彻底解决。在这样的条件下,民生问题不仅表现在少数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仍有存在,更重要的表现为,在吃饱穿暖条件下,住的问题要解决好,吃穿要讲质量,要吃得放心,要呼吸好的空气,要饮用安全的水,还要有安全感。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多次就食品安全问题作出批示、提出要求,指出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努力保证人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要求抓好食品、药品安全这个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习近平说:“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5]“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长期任务来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1]强调民生是一个动态过程,要适应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新要求,不断提高民生保障的水平、档次,不仅要保障人民群众吃饱穿暖,还要保障人民吃好、穿好,不断改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居住环境;以不断提高的民生保障水平,使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其三,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坚持全面发展。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人民生活、人民利益、人民幸福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全方位概念,在新时代条件下,为人民谋幸福、谋利益,也是一个全方位目标,解决民生问题,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也是一个包含全面内容的概念。党的十八大之前,有的地方“发展”上片面表现为,把发展仅仅看成是经济发展。客观上使得作为人民生活重要内容、作为民生含义重要内容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的发展被忽视,进而表现出人均收入有很大提高,却出现一些群众子女入学、看病、治病等困难的情况。同时,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在一些地方也被忽视,出现了道德水平滑坡、文明素质下降等社会现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这“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对这“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任务,要全面推进,而不能搞单打一,不能搞“一俊遮百丑”,不能只抓物质文明这一条而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国家治理、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7]。习近平在关于民生问题重要论述中指出,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五位一体”总任务中的短板,是因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一些地方统筹不好的结果。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补齐这些短板,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3]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明确我们发展的内容是全方位的,推动中国发展不能只在GDP上做文章,而应该高度重视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幸福生活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文化消费等问题,还要高度重视全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社会风尚培育问题。习近平强调:“我们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有保障、更可持续。”[4]强调要高度重视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等民生问题,要坚持政府主导、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强调要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全社会良好风尚的建设,而不能认为这些问题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就忽视轻视。这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面发展的具体化,是习近平在解决民生问题中奉行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生动表现。

其四,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指出:“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增强民生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8]可持续发展才能解决民生保障、民生改善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要求。众所周知,过去四十多年,中国实现了世所罕见的快速发展。在这快速发展的实践中,有的地方确实存在着“萝卜快了不洗泥”的问题,出现过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现象,如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快速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轻视资源节约,导致环境受到破坏、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都受到损害;有些珍贵的地下、地上资源面临枯竭,这就使我们面临后续发展困难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这些地方群众当前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包括干净的水、安全的食品、新鲜洁净的空气等基本民生需求面临困难,而且影响到今后民生基本问题的解决。习近平强调,不仅要实现当前条件下的民生保障,而且要不断推进民生水平的提高,强调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理念,正是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科学运用,生动体现。

其五,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邓小平也曾强调,如果我们发展起来后是少数人暴富、多数人受穷,导致两极分化,那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空前措施,实施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大会战,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4]“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决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3]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方面要通过一系列民生政策进行社会托底,通过做好就业,弱势群体保障、养老、医疗等民生措施,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帮助困难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使这部分群众告别贫困生活,提高生活水平,不断获得美好生活。习近平强调:要“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在这里,解决民生问题,既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至上,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任务。这就使习近平的民生论述与国外一些政党、政府偶尔进行的救济、临时性生活补贴式民生政策从根本上区别开来,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民生论述贯穿的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先进理念和本质特征。

三、着眼于从全面、长远、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综观不同国家的解决之道,多是就事论事,在迫不得已时有些救急性的措施。而习近平关于民生重要论述中所体现的民生解决之道,与其他国家的解决之道,一个根本的不同是,习近平解决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根本方略是着眼于从全面、长远、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首先,在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当前民生问题具体措施办法同时,着力于为长远解决民生问题提出先进理念与科学思路,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民生问题论述,有不少是针对当前存在的民生具体问题提出的。诸如一些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部分困难群体的就业养老问题,关系广大群众利益的教育、医疗服务问题等等,习近平都正视现实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办法,他说:“政府投入要重点用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1]但在解决这些眼下突出的民生问题时,习近平总是立足于长远、从总的战略上提出长远解决民生问题的科学理念、战略举措。一是他多次强调民生问题不是小事,对此要有高度的重视,民生问题关系民心向背,不可等闲视之。二是民生问题不是偶尔出现的具体问题,而是执政党长期面临的基础性问题。我们一定要清楚,“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1]。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必须加强各个方面的建设。旧的问题解决了,新情况下又会产生新的民生问题,因此要有长期思想准备,要把正确面对与科学解决民生问题当作执政条件下的长期任务。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4]解决民生问题,既要对当前民生具体问题提出科学对策,又要有战略眼光,对长远应对民生问题有正确立场,先进理念。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的民生论述,不仅为解决当前民生问题对症下药,提出了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应对措施。而且为党和政府长远应对民生问题,提出了许多先进的理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对民生问题的科学指导思想。

其次,对民生问题的解决,强调要总体考虑,全面解决。习近平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1]“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1]。当代中国民生问题,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低收入者整体生活水平低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也有较高收入者面对的教育困难、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问题,还有特定人群的就业、劳动保障方面问题。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习近平在关于民生问题的论述中,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解决民生问题要从整体上考虑,要立足于全方位解决问题。一是对本地区本单位存在的民生问题、不能“见子打子”,什么问题暴露出来,成为突出的问题,就采取救火方式,集中精力解决这一个问题,而置其他问题于不顾。习近平说解决民生问题,不能搞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事,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本着对人民负责,以增加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工作原则,凡是有利于民生的问题,都高度重视,一体解决。二是解决关系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民生问题,不只是某一个单位、某一个机构的任务,而是各级党委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习近平强调解决民生问题,各个方面要共同努力,要齐心协力,他说:“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6]比如对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极为重要的环境质量问题,就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严格执法,而且需要所有企业、广大群众的严格守法,还需要全社会广泛的监督,才能改善环境、建成美丽中国,保障我国人民的生活环境,使民生问题真正解决,只有各个方面、全社会一起发力,整体的民生问题才能不断解决,才能创造长期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坚实基础。

其三、强调解决民生问题,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民生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现象,不可能因为一个措施,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也不能设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某个时期,全部解决所有民生问题,不再存在民生问题。基于此,习近平的民生论述,表现为既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为长期解决不断出现的民生问题提出先进理念,科学方略,一是强调民生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方面问题一样,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好经验,改革开放以来解决民生问题的好经验总结出来,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结合新的情况,形成相对稳定的统一政策,这些政策要体现我们的经验,要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包括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解决这些问题的有益办法,要有稳定性普适性、连贯性。习近平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1]只有坚持民生改善的长期性,才能使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是解决个别的、偶然出现的突出问题,而且能够为反复出现,在更广范围内存在的民生问题提供根本的规范性解决办法。二是把民生问题的解决纳入现代国家治理的范畴之中,从国家治理制度层面,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习近平关于民生论述中,强调民生问题要有治标措施,也要有治本之策,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好的措施,好的政策上升为制度,他说:“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之具有可持续性。”[1]他还说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要形成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体系,要通过这些好的制度,乃至法律,确保各方面各时期出现的民生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科学的解决,而不会因部门、地方负责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会因某些岗位人员看法、注意力、重视程度的改变而改变。要以科学、规范、完善的制度和法制,保证当前民生问题的科学合理解决,也保证今后新情况下,新出现的民生问题得到科学有效的解决。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生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