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教练、碳排放管理师、收纳整理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眼下网络上各类技能培训考证广告令人眼花缭乱。与数百、数千元培训费相比,动辄月薪上万元的承诺令不少求职者怦然心动。部分培训机构以新职业的职业资格为名开展培训,乱收费、滥发证,不少求职者被“割韭菜”。
孙晓:不少培训乱象发生在新职业领域,相关部门在发布新职业时,没有同步发布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机制,这也给那些无良的培训机构留下了政策漏洞可以钻。针对刚毕业求职心切的大学生,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信息发布,对毕业生开展职业资格考试政策咨询座谈会、交流会等,让求职者对证书合法合规性和含金量心中有数。
向定杰:近年来,我国技术技能职业类社会服务行业市场活跃,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培训认证成了一些机构的牟利工具,衍生的“卖证”行为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针对一些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客户,有的培训机构为牟利甚至诱导学员借消费贷,甚至涉嫌诈骗。
姚亚奇:严厉打击之下,“山寨证书”乱象或将不复存在,不过其背后的社会声音和需求值得正视。信奉“少一证不如多一证”的求职者会感到困惑,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拿什么证明自身的技能水平与能力?“考证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考证、培训被大多数劳动者寄予提高专用性人力资本,进而提高收入的朴素愿望。
郭小明:陈燕:一边是新职业不断涌现,一边是人才评价权交给市场,一些机构和单位开始“乘虚而入”。证书挂靠、代考包过、十天速成……一些机构和单位或以新职业培训为名义,乱收费、滥发证,对证书含金量进行虚假、夸大宣传,甚至假冒权威机构组织培训、评价、颁发证书等。种种行为扰乱培训评价发证正常秩序,不利于新职业健康长远发展。
倪弋:一个巴掌拍不响,“山寨证书”泛滥,买方心理值得玩味。想抄近路、走捷径,少劳甚至不劳而获,想不上当都难。证书“含金”越高,职业越有“钱途”,这是铁律。如果个人不努力、不发奋,没技术、没技能,一张证怎么可能帮你驰骋职场?别说“山寨证书”,就算真证,那又如何?文凭不能代表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求职找工作,要证书更要水平与能力,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薄薄的纸上。
杨静:培训考证不要盲目跟风,要辨别培训机构是否正规、培训是否适合自己、证书有多大的含金量,报名时一定要签好合同,保留转账凭证。一旦发现有上当受骗的情况,立即报案并固定证据,寻求司法途径来保护合法权益。
吴文诩:部分培训机构混淆培训证书与职业资格证的区别,称“培训证书是国家要求的入职门槛”。事实上,包括网上炒作的“碳排放管理师”等在内的一些职业,并不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 年版)》中。网上一些培训机构声称的所谓技能培训证书,与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不是一回事,建议谨慎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