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忠
张竞生的人生有几个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1921 年至 1926 年在北大任教,这个时期他是以哲学教授的身份存在,他的贡献集中在美学及性学研究上;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回老家广东饶平,这个时期他是以新乡村建设的实践者身份存在,他的贡献主要在农村社会改革和建设上;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文史馆馆员期间,这个时期他更多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存在,他出版了《浮生漫谈》等几部散文集,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散文创作上。学界对张竞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育及性学实践的领域,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张竞生乡村建设的理念和实践也逐渐引发学术界的关注,唯独对于张竞生的散文创作,研究者寥寥。但在笔者看来,在20世纪50年代的文坛,张竞生是少数能够延续“五四”文学血脉的一位作家,他的散文创作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的。
一
在探讨张竞生的“文”之前,有必要先探讨张竞生这个“人”。
纵观张竞生的一生,不论是学术上还是人生上,走的都是一条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特立独行的道路。陈平原教授对张竞生的人生有非常中肯的评价:“这是一个倔强而又孤独的叛逆者,一个出师未捷便轰然倒下的寻梦人”。①陈平原:《孤独的寻梦人》,张培忠:《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第 1页,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拎出张竞生一生中几个重要的事件,就可以深切体会到张如何“倔强而又孤独”,又因何“出师未捷便轰然倒下”。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他的丰富的感情生活。张竞生 1912 年至 1920 年在法国留学,法国人热爱自由、追求浪漫的文化对张竞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最直接的体现是在感情生活上。后来在自传体散文《十年情场》中,张坦诚、真实地记录了他在法国的浪漫史:在法国东部度假时与风情万种的女招待的浪漫爱情,在巴黎郊外逃避战乱时与女诗人充满诗意的爱情,在海滨浴场偶遇女卫生员而产生的“卫生爱情”,在里昂读书时与房东少女的柏拉图式精神恋爱,还有和斯蒂芬三个月的“感伤主义”爱情。张是反对滥交的,但是,他认为爱情和性交只受感情的支配,不应受到礼教、婚姻等的束缚,后来在《美的社会组织法》中,他还提出以情人制取代婚姻制度。即或是在“五四”思想解放的时期,张竞生这种过于自由、开放的爱情观还是不会被主流社会所接纳的。张竞生回国后几次婚姻均以悲剧告终,深层的原因恐怕与他追求爱情至上的理念有关。
其次是张竞生的性学研究。1923 年 9 月,张竞生开始结合他在北大开设的“行为论”课程,开讲性学的系列讲座。与此同时,他写作《美的人生观》,其中一个章节就是专门论述“美的性育、美的娱乐”。1925 年冬,他在《京报副刊》发出征集性史的广告,并于次年出版《性史》第一集。尽管在“五四”思想启蒙的背景下,已经有一些学者关注性学研究,但性在当时仍然是一个不宜公开谈论的禁忌话题,把性学搬上大学课堂,提倡美的性育,已经充满争议,出版《性史》,公开展示个人性的经验和历史,更是惊世骇俗!张竞生的一生因此被戴上颇有讽刺意味的性学博士的帽子并屡屡备受攻击。张竞生当然深知《性史》的出版必定引起轩然大波,他也深知社会舆论可以杀人不见血,但他一向是特立独行的,他具有反叛的性格,有一种不会向世俗社会妥协的执拗,他只认定科学研究的“真”,这就只能注定“倔强而又孤独”了。
在开展性学研究的同时,张竞生又开展了美育的研究。1923 年,中国的思想界曾经围绕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掀起一场“科玄论战”,以张君励为首的玄学派认为人生观是直觉的、综合的、自由意志的,是不可分析的;以丁文江为首的科学派,则认为科学是万能的,可以解决人生观问题。张竞生未参与论战, 但是他在稍后出版的《美的人生观》中,提出高于科学及玄学等人生观的美的人生观,还从衣食住、体育、职业、科学、艺术、性育、娱乐等方面阐述如何组织、创造美的人生。在几乎同时出版的《美的社会组织法》一书中,张竞生进一步提出“美治主义”的理念,即以美的原则组织、治理社会。在张看来,一个美的社会应该由国势部、工程部、教育与艺术部、游艺部、纠仪部、交际部、实业与理财部、交通与游历部组成,国势部主管户籍婚姻、卫生保健,任务是培育美好的国民;工程部主管公共交通与建筑,任务是营造美的乡村与城市;教育与艺术部以艺术的教育为宗旨,任务是引导人民成为审美的、情感的、艺术的与智慧的好国民……显然,这是一个充满乌托邦色彩的美的王国。张竞生的美学观蕴含许多原创性见解,也具有其他派别学说所没有的实践品格,但是,他的学说并没有在学术界引起反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在许多学者看来,以美去统领人生和社会,未免太浪漫化、太理想化了。就是说,张竞生的浪漫的诗性气质不仅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之中,也投射到他的学术研究上。当然,我们还可以在这个美的乌托邦的建构中,看到张竞生人格中的另外一个方面,即作为一个学者的天真和书生意气。
1933 年,张竞生南下广东,他在黄埔陆军小学读书时的老同学陈济棠主政广东,陈济棠当时正致力发展广东实体经济,极力劝说张竞生在省政府任职。但是,张竞生拒绝了,他要回老家饶平县实施他的乡村建设计划,他对此寄有很大希望,“我饶平有的是好山好水,将来把此县变成为一个‘小瑞士’也未可定”①张竞生:《归国后“到民间去”的计划》,张培忠、肖玉华:《张竞生集》第四卷,第 61 页,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之后,他以一己之力带领饶平乡民修公路、办农校,试种并推广山禾、山糖及山薯等品种,实行“三山运动”,为饶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不谋取世俗权力,执意在民间实验他的乡村建设计划,这同样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执着和天真。
从上述几件事中,我们大概可以梳理出张竞生的人格特点:热爱自由、追求浪漫的精神气质,真实、坦诚乃至天真的性格品质,反叛、不妥协、不屈服却又带着那么一点偏执的行为倾向。张竞生自小生活在一个经济相对宽裕但关系比较紧张的大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商人,但对家人刻薄、专断,据张培忠先生的研究,张竞生“以后性格中的执拗、偏激、极端以及与社会难以协调等负面倾向”大概和他的家庭背景有关。②张培忠:《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第 7 页,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张竞生在法国留学时非常欣赏卢梭的学说,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卢梭的教育理论,他的浪漫主义的气质,以及坦诚、真实的性格品质,显然是在卢梭的富于魅力的人格和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说张竞生是一个孤独的寻梦人,那么,他的孤独,他的“出师未捷”,都和他上述这些非常鲜明的人格特点有关。
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张竞生曾经在广州的《群声报》和汕头的《大光报》发表一些杂文,但是,他的散文创作,主要还是集中在50年代。1954 年前后,他在新加坡夜灯报社出版《十年情场》,这部自传体散文曾经在新加坡《南洋商报》副刊连载。1956 年 5 月,张竞生在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随笔集《浮生漫谈》,这部散文曾经在香港的《文汇报》副刊连载。1957年10 月,张又将他在香港《知识》半月刊杂志连载的随笔以《爱的漩涡》之名结集出版。我们对张竞生散文的讨论,依据的就是这三部散文集。
先谈《十年情场》。
这部自传体散文集共八章,前三章围绕性学研究回忆他在北京出版《性史》、在上海开设美的书店、在杭州遭遇监禁等往事。这部分其实是铺垫,后五章才是主体,主要记述他留学法国及20世纪20年代末期旅居欧洲的丰富多彩的爱情生活,这其中有在里昂读书时与一位女助教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有与性情内敛的房东女儿君子式的古典爱情,但是,更多的是那种热烈奔放、激情四溢的浪漫爱情。我觉得,张竞生在表现他的爱情生活时,有两个方面的特点,即追求真和美。为人真实、坦诚是张竞生的性格品质,另外,张竞生喜爱卢梭,卢梭的《忏悔录》真实袒露自我的写作立场对张竞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这部散文集的第一个特点是“真”,张竞生真实地、赤裸裸地还原了他那各式各样的爱情生活,包括详细地描写出充满肉欲气息的性爱场面——不要说在20世纪50年代,即或在思想解放的今天,赤裸裸地暴露自己的性隐私也需要极大的勇气。不仅如此,张竞生还坦诚地揭示自己丑陋、薄情的一面。比如在《留学时代的浪漫史》中,张竞生回忆他在海边度假区结识一位咖啡店的女工,一位娇小玲珑的女郎,“我”很快和她陷入热恋,后来,我渐渐发现她文化水平低,且有着癫痫病,这让“我” 爱的热度降低了。她有了孩子,“我”觉得自己没有养育孩子的经济能力,就将孩子放入育婴院,几个月后孩子夭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逼近巴黎,“我”独自去伦敦避难,让她和母亲回到家乡,两人此后天各一方。张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真切地反省自己没有担当一个男人应担当的责任,“我的良心上永久抱憾终身”,“我一想起就自骂我实在是一个薄幸儿”。③张竞生:《留学时代的罗曼史》,张培忠、肖玉华主编:《张竞生集》第五卷,第 39 页。
张竞生的这种真实和坦诚,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对过往生活的如实的记录,那种赤裸裸的性爱描写,蕴含着作者对于突破规范的个体生命力的肯定和欣赏;而对于自己丑陋一面的袒露,其实包含着对于虚伪的礼教社会的挑战的姿态。也就是说,即使身处20世纪50年代,张竞生的创作立场仍然是延续“五四”的文化立场。
这部散文集第二个特点是追求美。张在表现爱情生活的时候,有不少赤裸裸的性爱描写,我们可以批评他在个别篇章的描写过于直露,肉欲气息过于浓厚,但是,更多的时候,你不觉得他的描写是粗俗的,相反,他写得很美。他提出过美的性育观:“男女交媾的使命,不在生小孩,而在其产出了无穷尽的精神快乐。”①张竞生:《美的人生观》,张培忠、肖玉华主编:《张竞生集》第一卷,第 65 页。所以,他在描写性爱时,追求的是灵与肉的合一,他尽可能地渲染其中的精神享受。比如《邂逅着避难的女诗人》,他回忆和一个民间小诗人的恋爱,这位女诗人常常把他们相处的生活点染成诗,甚至于,他们亲热过程,她激情中的私语都浪漫如诗,这样,他们的性爱就充满着诗情画意。在《西方的史湘云》中,他回忆与一位小说家的爱恋,他们相约到法国与瑞士交界的一个古堡实验三个月的真正浪漫派情人的生活。这位女士不仅喜欢小说,大概也喜欢戏剧,他们表演着各式悲喜剧,在戏剧的情景中生活和恋爱,甚至,他们试图在悲剧的情景中寻求性爱的精神享受:“事后,她说:‘……实则,爱情不但在喜剧中,而在悲剧中更能表出真心理。你看我此时与你行乐,我不是如平时的笑声,而是泣诉的悲音。在我的悲音中你不觉得比平时我的笑声中更具有一种温柔的滋味吗?……譬如在精神上,或肉体上,若遇到悲惨时,我们如能放声大哭总比掩泣吞声更为痛快无比吧……’我答说已深切地感觉到悲伤派的情怀了!我向她说,先前以为男女的性趣是在欢天喜地中得到的。而今才知在悲哀凄凉中,所得到的情趣更加较为深刻,真切与诚实,及饱满了!”②张竞生:《人有悲欢离合》,张培忠、肖玉华主编:《张竞生集》第五卷,第 58 页。
张竞生对爱情和性爱的美的描写,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与自然的合一。《在巴黎惹草拈花》,他写和女房东的爱,他们到地中海日出岛度假,他们的性爱就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中,“风声浪声,即是洞房花烛时的音乐。天上的云霞, 月亮与星光,就是张灯与挂彩。野花软草满地做草褥,我们在这样环境下的拥抱, 觉得不单是二人的身体,而是整个大自然都被拥抱在我们胸怀中了。……故男女结合的真实快乐,不但在肉体,而且在心灵,精神与肉体的合一。此中更广大的意义,不但在二人的孤独,而且是与环境,与大自然相合为一”③张竞生:《在巴黎惹草拈花》,张培忠、肖玉华主编:《张竞生集》第五卷,第 33 页。。事实上, 在表现与女诗人、与女小说家的爱情时,张竞生也常常在自然的怀抱中描写性爱, 表现人与自然合一的意境和乐趣。
张竞生在性爱描写上,之所以敢于真实地表现,是因为他觉得那就是美的!美的事物是没有必要遮遮掩掩的。
张竞生的另外两部散文集《爱的漩涡》和《浮生漫谈》,所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就是主张“痛快地生活,情感地接触,愉快地享用”④张竞生:《小叙》,张培忠、肖玉华主编:《张竞生集》第五卷,第 69 页。。如果有区别,《爱的漩涡》是随笔,探讨一个人如何美地生活着;《浮生漫谈》是自传式小品,在回忆中抓住和品味生活中的美和趣味。所以,这两部我们是可以放在一起来讨论的。
每一个优秀的散文作家,他的创作中会贯穿着他面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态度,贯穿着他的人生观。张竞生的人生观就是美的生活法。在《鉴赏的态度》一文中, 张竞生反思一个问题,人生数十年为衣食住行奔波忙碌,这样的生活与禽兽、昆虫和草木有何不同?他认为,人类的理想的生活,应该是采用“鉴赏的态度、情趣的作用与各种美的生活法”。⑤张竞生:《鉴赏的态度》,张培忠、肖玉华主编:《张竞生集》第五卷,第 266 页。应该说,张竞生所提出的“美的生活法”, 和周作人提出的“生活的艺术”的理念是类似的——某种意义上,在现代散文史上那些追随周作人采用闲话体写作的作家,如林语堂、梁实秋以及后来的汪曾祺等等,他们都是以“生活的艺术”态度表现生活的。“美的生活法”和“生活的艺术”的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都主张以鉴赏的态度发现和表达生活中的美和趣味。
张竞生喜欢自然,他的许多小品的主题就是表现自然的美和趣味。《忆故园》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作者回忆了小时候以及20世纪三十四年代回归故乡后充满野趣的生活,他们一家人喜欢在黄昏时到清溪游泳,那是人生最惬意的时刻:“细沙如毯,白沫如练,周围的山色由于山谷的构造不同,而有显明的和暗影的差别。我最乐的是缓缓的仰泳,那时面对月光,与波影一同摇摆相互徘徊。宛转的岸边,青绿的微波,月色与山光和这条溪流相合成为一幅静默的图画,稚子娇娃,游泳呵,喧哗欢乐于其中,点缀成为图中的人物。故园中的玉兰与溪岸上我所种的千余株柑橘的花香,弥漫于溪流,于山间,于月光之下。”①张竞生:《忆故园》,张培忠、肖玉华主编:《张竞生集》第五卷,第 71-72页。
张竞生表现的自然,一定不是作为纯粹客体的自然,而是有我之境,是万物与我相融合一的境界。他也不喜欢表现那种静态的美景,静态的美在他看来过于单调;他喜欢动态的、富于变化的美景。大概对一个具有不羁性格的人来说, 他需要的是动荡的美,去宣泄内心的情绪。比如对于西湖,他就不太喜欢,太风平浪静。他喜欢的是法国的安西湖,“我最感得游趣勃发时,是那次游安西湖, 恰逢‘大风起兮云飞扬’,湖周围的高山林木满地吼号,平日的静静的湖波到此也掀动如海潮的狂啸”②张竞生:《游湖》,张培忠、肖玉华主编:《张竞生集》第五卷,第 182页。。他也喜欢大海,“那些日夜不停留的潮落潮起的声音,比通常静穆的山谷,是生动,是变态,不停留的变动,是进化的象征,是生命的模型”③张竞生:《暑假期与云、山、海》,张培忠、肖玉华主编:《张竞生集》第五卷,第 188 页。。所以,同样是以鉴赏的态度看生活,周作人式的“生活的艺术”是持着超脱、淡泊的心境;而张竞生“美的生活法”背后站立的是一个扩张自我的不羁的浪漫派骑士。
当然,“美的生活法”和“生活之艺术”更大的不同恐怕在于,“生活之艺术”主张以非功利的审美的眼光去发现和领悟生活中的美,他强调的是以艺术的眼光去调剂生活,如果借用周作人对于“茶道”的表述,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就是“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④周作人:《喝茶》,张菊香主编:《周作人散文选集》,第97 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而张竞生的“美的生活法”虽然也提倡以艺术的眼光去调剂生活,但是他更强调用美的标准去改造生活:“美是人造品的,只要我人以美的标准去创造,则随时,随地,随事,随物,均可得到美的实现。”⑤张竞生《:美的住居和风景的创造》,张培忠、肖玉华主编:《张竞生集》第五卷,第15、225页。所以,张竞生所表现的美,更多的是通过工作、劳动创造的美趣。
在《美的住居和风景的创造》中,他提出城市乡村化和乡村大自然化的住居的美学标准,并以自己在故园建筑的两间小屋为例,谈如何创造美的风景:房屋建造后,在窗边种上桂花、牵牛花,让藤叶爬上窗缘,花卉点缀在窗边。在门前种上泡桐花,搭上瓜棚豆架,让房屋遮满花卉、瓜果、藤蔓。在房屋的一边种上数百株香蕉,另一边种上高耸云天的竹林。再开一小沟引水入水池种上莲花,并在莲池建一小亭看书待客。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居住地:“这就是美的住居,有那大自然的风光与人力创造的环境,在这园中的两间小屋,不是单独的、离开的,而是与大自然的山光水色与人力的树木花卉合成一气,分不出是屋,是天,是树林,是花卉,屋被大自然吞入去了。这个绿窝是一个绿色的环境,那两间小屋也绿化了,我们居其中也绿化了。”⑥张竞生《:美的住居和风景的创造》,张培忠、肖玉华主编:《张竞生集》第五卷,第15、225页。
在《美的行动》中,他认为人应该在劳动中得到乐趣。“一个有工作能力的人,应当从工农中寻求一种工作。不但为个人的生活,而且为社会的繁荣,同时为个人的兴趣与健康。”⑦张竞生《:美的行动》,张培忠、肖玉华主编:《张竞生集》第五卷,第244页。他回忆起自己在故园中的劳动,“我在故园时,常常执起锄头掘地下一株果树、一丛花卉、几撮青草,便觉有无穷的兴趣”⑧张竞生《:美的行动》,张培忠、肖玉华主编:《张竞生集》第五卷,第244页。。像这样从事农业的人是幸福的,可以享受大自然,可以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工业劳动呢?未免单调些,“但若你学得机器的知识与爱好它们,机器也是极可爱的伴侣”⑨张竞生《:美的行动》,张培忠、肖玉华主编:《张竞生集》第五卷,第244页。。
有些人追求美,只是把美的追求当作他的人生的一个部分,这美的追求很可能就是和他实际的人生隔离着的。而张竞生,他是以美去统领人生,衣食住是要讲求美的,体育、娱乐是要讲求美的,工作是要讲求美的——“唯有合理的工作,才是美的生活法”,①张竞生:《美的生活法》,张培忠、肖玉华主编:《张竞生集》第五卷,第 125 页。甚至性也是要讲求美的,这是张竞生的美学逻辑,他的美学,是一种生活美学,一种实践美学。《十年情场》《爱的漩涡》和《浮生漫谈》这三部散文集,张竞生就是在向我们分享他美的生活主张、美的生活体验。
三
很显然,活跃在张竞生散文中的,是一个执着追求自由、追求美的浪漫主义者形象,有论者以为这样一个叙述者与郁达夫小说、散文中呈现的创作主体在精神气质上相类似,我并不以为然。郁达夫小说、散文中呈现的是在困境中挣扎的苦闷、感伤的零余者形象,他的人生基调是消极的、灰色调的。张竞生散文中呈现的,是一个强健的生命体,他热切地追求自由,他渴望着打破现实的框框和边界,让个体生命能够延展到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他执着地、近乎天真地实践着他的美的人生观,让人生活得更率性、更快乐、更具有诗意;他的人生实践经历许多挫败,但屡屡的挫败没有泯灭他的自由意志。
这样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写作者,在散文表现方法上是自由不羁、随意赋形的。《十年情场》是表现他的情爱生活,他选择的是抒情体,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恣肆放达的文字、倾诉告白的语调表现极端的感情是这类散文的特点。张竞生非常推崇极端的感情,“美的生活,莫如能尽量发挥各人的极端情感、极端智慧与极端志愿。极端发挥各人本性,自能于活动中享了安静的乐趣,奋斗上得了进化的妙境”。“先就极端的情爱来说:凡恋爱的人对于所爱者觉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乐趣在心中,好似有无穷的力量要从四面八方射去一样。……领略极端爱的乐趣者如处地狱如天堂,上断头台如往剧场一样。他似一个狂人疯子,但他愈觉狂疯化愈觉快乐!”②张竞生《:美的生活法》,张培忠、肖玉华主编《:张竞生集》第一卷,第 100-101 页。所以,他的这类散文,往往以汪洋恣肆的文字渲染男女在情爱中如痴如醉的近乎癫狂的爱的体验,这样的文字,正如上面提到的,有时会显得过于直露,但是更多的时候,你会承认这种畅快淋漓、激情洋溢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爱的漩涡》和《浮生漫谈》表现的是日常生活的美和趣味,他选择的是闲话体,叙、议、抒自由切换的表现方式、平实的文字,以及轻松漫话的语调是这类散文在艺术上的特点。常常,在他“议”的时候,他会摆出一副哲学家或者科学家向你说理的面孔,这个时候他的文字会显得严肃有余而趣味不足。而一旦切换到日常生活的描写,那一个似乎对生活永远抱着新鲜、好奇心态的有趣的灵魂就呈现了,他的文字会变得生动、鲜活。
尽管这几部散文集在表现手法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是,张扬自我,执着追求自由、浪漫的自我,在他的整个散文创作中是一以贯之的;敞开自我,直率、坦诚地表露自我,这也是一以贯之的。
张竞生的散文的创作年代是20世纪50年代,当集体主义已经取代个性主义成为时代的潮流时,张竞生仍然坚持“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自我的价值立场,仍然追求扩张自我的浪漫主义的理念,这在当时的文坛来说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的这些延续了“五四”新文学血脉的散文,对成绩突出而又略显单调的50年代散文格局来说,又是一个有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