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视域下马克思主义“行”的多维阐释

2022-02-04 08:25:08李树林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树林

(集宁师范学院, 内蒙古 集宁 012000)

马克思主义“何以行”是贯穿于百年党史的重要理论主线之一,关于马克思主义“行”的阐释是解答一系列新的历史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1)参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701/c1024-32146259.html,2021年7月1日,2021年7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要以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不仅敢于创造历史,而且善于总结历史和运用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马克思主义持续焕发力量,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马克思主义“行”正是基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内在统一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论断。因此,追问马克思主义“何以行”,要把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价值、理论与实践、守正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分析。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具备鲜明的理论特质;从历史逻辑看,马克思主义促成了无产阶级成为真正的自为阶级,并为中国共产党源源不断地注入灵魂和力量;从价值逻辑看,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民,造福中国人民;从实践逻辑看,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的检验。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中,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马克思主义源于欧洲又跨越了欧洲、产生于19世纪又穿越了19世纪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它成就了不朽传奇的中国共产党就是最好的证明,它被中国人民几经比较和长期实践而最终选择就是最好的证明,它在中国的“奇效”是最好的证明。历史照见未来,马克思主义“行”,必将不负中国。

近年来,学界在马克思主义“行”的研究方面成果颇丰,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方面展开论述。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角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经久不衰、薪火相传;也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矛盾关系、逻辑关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生长机制。第二类主要结合“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展开论述。这类研究成果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条是从对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剖析中得出“马克思主义行”的价值判断;另一条是从“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以历史实然论证历史必然。第三类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对“马克思主义行”作出分析。总体上,关于“马克思主义行”的研究成果大多分布在第一类和第二类。虽然第三类研究有一定的拓展,但成果数量较少,研究深度不足,创新不够。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在百年党史视域下从四个维度阐释马克思主义“何以行”。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占据真理的制高点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1](P.98)从真理的内涵看,成为真理的关键是实现认识主体、认识客体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因此,真理就是要在实践基础上既与时俱进地反映客观规律又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认识。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认识能力、能够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人总会有自身需求和价值取向,人的认识随之具有价值诉求。在社会历史领域,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连接主体与客体,真理就必然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认识。客观事物具有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感觉的客观实在性,能够被人的认识所反映,但不能被人为地消灭。真理必然是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否则就会丧失真理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精辟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作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PP.197~199)这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始终占据真理的制高点,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的立场,与时俱进、开放包容,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开放性的内在统一。这种内生机制使马克思主义超越了时间的限制,越来越显示出真理性。

在苏东剧变后,国际上一度出现了“告别马克思”“抛弃马克思”等论调,但这并未阻碍越来越多人“走近马克思”“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的趋势。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并善于理论创新,经过极为艰巨的、极具挑战性的努力,在百年党史中不断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在国内,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并善于理论创新,经过极为艰巨、极具挑战性的努力,在百年党史中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重要理论结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在系统回答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中作出了伟大理论创新,彰显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和独特的思想魅力。在真理光芒的照耀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大潮中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与实践同发展,挽救了中国、发展了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百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一百年,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一百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一百年。这一百年充分检验、贯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

二、历史维度:马克思主义武装了守初心、担使命的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何以行”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还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武装着守初心、担使命的中国共产党,锻造了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使党历经百年却依然风华正茂。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执着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是立党、兴党、强党的灵魂和旗帜。一百年来,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奋力开拓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关键在于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中国化,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一百年来,中国人民正是在这样一个以先进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披荆斩棘、风雨兼程,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

回顾历史,近代中国苦难深重,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经济之落后、政治之腐败、国力之衰微、社会之动荡、人民之穷困都到了极点。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历史使然、人民所盼。为此,不同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为了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而上下求索、奋起抗争,但却屡屡受挫。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一个先进的政党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大任,这是符合历史逻辑的。当然,历史逻辑离不开理论逻辑。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迫切需要新的先进理论来武装先进的政党和中国人民,以指引中国脱离危机四伏的困局。“十月革命”给彷徨无望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生长。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因此,守初心、担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不是凭空而降的,而是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内在统一的基础上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认知和对历史规律把握的基础上形成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饱经风霜却本色依旧,攻克了无数难关,创造了不朽奇迹。无论是在完成救国大业、兴国大业的过程中,还是在推进富国大业、强国大业的努力中,马克思主义始终赋予中国共产党以理论指引,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当成自己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助力中国在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苦干实干中发挥着科学理论的指导力量。[4](PP.497~499)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马克思列宁主义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激励和引领下,中国共产党没有选择改良的道路而是选择了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了四次重大考验,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而是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正当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燎原之势时,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带领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面对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有两条道路,即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此时的中国该何去何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决了中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0世纪50年代,当我国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遇到困惑时,在马克思主义的强力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接力奋斗,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踏步走进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逐梦前行,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的目标。[5]反观苏联共产党,1917年,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却在七十多年之后突然走向垮台。历史地看,马克思主义武装党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党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找到了新路,然而,找路不易,走好、发展好这条道路更为不易。在每一个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总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武装了中国共产党,守初心、担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将其灵活运用,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和自身的建设,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历史的发展轨迹表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锤炼,已经成为具有独特优势、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先进成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历史与逻辑、党性和科学性、理论与实践、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推动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蓬勃发展。建党百年,马克思主义始终武装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铸魂、指路、聚力[6],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这是马克思主义“行”且在中国“可行”的前提。

三、价值维度:马克思主义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人民至上”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奋斗中积累和总结的宝贵的历史经验之一。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民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才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7](PP.90~93)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中,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在生产关系中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在生产力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可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正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既把人看作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把人视为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不断发展,实现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这一切都是为了人。他们从现实的人出发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建设是由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所决定的。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依赖“自由人联合体”的建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7](P.119)。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P.294)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都服从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新的学说的目的和使命。从《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表现的精神自由,到《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探讨政治自由,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入分析经济自由,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阐述的全面自由,再到《资本论》的创作,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处处体现出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科学的不懈探索、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8](PP.84~85)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思潮涌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广泛传播并占据主导地位,除了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之外,还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都做到了顺民意、谋民利、解民难、得民心密切相关。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同时,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第二国际的议会社会主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英国的基尔特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工读主义”以及新村主义等西方各种学说和流派纷纷涌入中国。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与各种思潮的斗争中能够不断地扩大自身的影响并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指导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共鸣,引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共鸣。人民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同时尊重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坚持主体叙事与客观叙事的辩证统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区别于自由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依据。[9]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中国人民在黑暗中长期探索和徘徊并对各种主义和思潮反复比较和实践后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合乎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主张反抗剥削压迫、追求公平正义。这一思想理论无疑为寻求救国真理的渴望化为乌有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中国共产党送来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人民,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

四、实践维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一般来说,理论能否付诸实践,除了取决于理论自身的品质以及一个国家和民族对理论的主客观需要的程度外,还取决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虽然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要发挥其指导作用还需要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个结合”,形成了两条主线。一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主线;另一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主线。从第一个“结合”看,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主题,创造了“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的传奇。在百年奋斗史中,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在百年理论探索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从“第一次结合”到“第二次结合”的发展过程,并取得了“两大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自身建设史中,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并发展壮大,始终坚守先锋队的政治本色和使命担当。从第二个“结合”看,在长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下,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结构。尽管自秦汉以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域外文化先后传入中国,但未能动摇中国本土文化的根基,未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而中国本土文化也未能依靠内部力量实现现代转型。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使命历史性地落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肩上。马克思主义体现出非常强的实践性,实现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推动了中国本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与其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一道,指导中国共产党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在百年奋斗中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为中国人民打造出无比广阔的舞台,不断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入新时代,“两个结合”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应当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回应时代之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往无前。

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其生机与活力,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忠诚的信奉者、有力的践行者和积极的发展者,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增强了这一理论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一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解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成功地改变了中华民族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在28年的革命斗争和72年的治国理政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创造了“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奇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使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焕发神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开创出了一条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中国共产党执政七十多年的江山坚如磐石、长治久安,实现了世界上少有的社会长期稳定局面,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马克思主义“行”这一判断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一百年来,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一改中华民族衰败凋零的景象,向世界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用事实击碎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论调,击碎了“唱衰”中国的一个又一个“预言”。

从百年党史看,马克思主义“何以行”,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达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的内在统一,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召唤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实现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二是实践决定理论又不能代替理论。科学理论一旦与实践相分离,就会失去生命力;实践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就容易迷失方向。理论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现在二者的“结合”上。能否实现二者深度“结合”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0](P.30)“最本质的特征”具有历史必然性;“最大优势”反映了人民意愿、经受住了实践检验。百年奋斗的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实践,在守正创新中追求真理、实现价值,拥有科学真理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概括地讲,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实现方式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落脚点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见证者是人民。因此,可以讲,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之,百年党史深刻地表明,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引领,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守初心担使命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有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国人民走向幸福、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步伐势必不可阻挡!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