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咏秋
节日来源于传统而重温于现在,由此我们与遥远的祖先心意相通,与后代血脉相连;节日融合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让我们与远方的人们共享一个信念,并将其传播四海。它以鲜活的样态参与人们的现代生活,以古老的智慧包容喧嚣与分歧,以青山绿水间的行走叩问厚重的历史遗迹,以虔诚的信念凝聚对美好的向往,这都是我们可以在武当山庙会的民俗节日中感受到的,也将在《中国节日志·武当山庙会》一书中所领会的。
刘玉堂教授主编的《中国节日志·武当山庙会》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大项目的重磅成果之一,是荆楚文化面向学界与公众的又一次精彩亮相,是研究团队将民俗学、宗教学、历史学、人类学的学问做在中国大地上的心血凝聚。
民俗节日来源于大众的公共生活,节日志书写记录大众的习惯风貌,节日志成果服务于大众的精神生活,在社会关怀与实用功能层面,本书具有通俗性与实用性的特质,这是当代学者对服务民众文化生活做出的主动回应。想知道为什么人们要在三月三、九月九前后蜂拥朝山,盛大庄严的斋醮科仪有哪些流程细节,阅读该著,读者会获得丰富的信息;要问武当山庙会起自何时、来由何在、与玄帝有什么关系、在武当山建筑空间中如何布局,读者也会获得来源于宗教历史、景观构造的详明答案;如果要清楚宫殿中供奉是哪路神仙,要了解祈愿的形式禁忌、用品器物也会得到一一解答;假如领略了道教音乐、道教神戏、山二黄、吕家河民歌、均州吹打乐的魅力还意犹未尽,可以再查查这些艺术形式的构成元素与演变过程,把传说故事分享给更多人,并了解到那些自带神秘色彩的道长们在山中修行与生活的体验。
节日连接传统而再现于当下,根源于历史又重塑于现实,既具有精神内蕴,又外显为物质器物和制度仪式,在思考路径与内在理路上,本书纵览古今以辨其源流,综合表里以见其神形。在本书“综述”和“志略”两大部分之中,“综述”是对武当山庙会的综合研究,包括其名称由来与分布区域,生成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起源、传播与变迁的历史进程,庙会活动的基本内容以及民间游艺与商贸活动,对地方日常生活的作用与影响等。其考察视角由古及今,既依据史料,也关照现实形态,参考了武当山研究必不可少的武当山志如《大岳太和山纪略》、文物如《敕建武当大岳太和宫全山庙图》等历史资料,也借鉴了武当文化研究与民俗研究的权威成果,如《武当道教史略》 《长沙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所涉四方研究》,内容翔实全面,结论简洁鲜明。“志略”从节日时空、组织机构、节日缘起、仪式活动、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游艺娱乐、节日用品、节日文献等8 个方面对武当庙会节日做了全像式记录。书中既梳理了庙会各组成部分的历史渊源,也记录了其现实形态;关注了宗教管理组织、教内人士,也注意到普通香客和一般游客;介绍了道教的神仙人物如玄天上帝、三清四御,也展示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如明成祖朱棣、近代爱国道长徐本善;记叙了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也开列了历史文献与学术研究著作;呈现了严格周密的宗教仪式,也反映了多样亲民的游艺娱乐;列叙了武当山宫观建筑的结构布局,也融合进了民俗故事与历史文化解读。总之,“志略”综包并揽了庙会活动中宗教与民俗、艺术与娱乐、精神与物质等兼容并存的多重面向,体现了“志”的综合性特征。
在节日的现场中呈现节日丰富多元的样态,提供第一手原始资料,节日志中应当充分受到关注的正是其“调查报告”部分,强调田野调查、注重田野第一手资料的收集,这是“中国节日志”项目鲜明的特色,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节日志书写而贡献给学术界的重要价值。研究团队对武当山庙会先后进行了5 次实地考察,其中三月三庙会3 次,九月九庙会2 次,田野调查累计计时一个月有余,参与调查人员30 余人,其成果呈现为本书的5 篇调查报告,分别是《武当山庙会节日时空再构及宫观道士“朝、迎”活动调查》 《武当山玄帝信仰及朝山进香习俗的调查》 《庙会期间商贸、演艺、游艺等活动调查报告》 《武当山三月三春季庙会调查》 《武当山九月九秋季庙会调查》。
《武当山庙会节日时空再构及宫观道士“朝、迎”活动调查》记述了武当宫观道士“朝、迎”活动,集中介绍了农历“三月三”和“九月九”的法事活动,描述了搭建法坛的取材与人员、法坛的形制、“五供养”等法事前的准备,以及“上祖师表科仪”“拜斗科仪”和“施食科仪”等主要流程。《武当山玄帝信仰及朝山进香习俗的调查》记录了对平顶山市鲁山县张官营镇玉皇店村当代香会“大同心社”的调查,对该社的历史传承、管理机制、信众心理、社众构成、朝山进香流程、费用支出等都有详细记录。《庙会期间商贸、演艺、游艺等活动调查报告》记录了武当山庙会期间演艺活动的组织单位、道教音乐的体裁形式、武当武术的节目内容。《武当山三月三春季庙会调查》依照考察的时间顺序分别记述了三月三春季庙会的四处活动即紫霄宫进香与法事活动、南岩宫飞升崖进香祭拜、香客夜走明神道、琼台金顶朝山进香,尤其是全面记录了最完整和最有代表性的从开坛到放焰口历时三天的紫霄宫法事活动,既关照到每个环节的基本流程与核心元素,也记录了普通香客参与的具体情形。《武当山九月九秋季庙会调查》访谈了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关于武当山庙会社会功能看法,还记录了庙会上的监利市香团、台南玄武慈善会、菲律宾马尼拉香团以及诸多普通香客。
上述调查内容突出反映了调查报告的两大主题,即道教科仪与香会信众,把握住了武当山庙会区别于其他庙会节日活动的核心内容。武当道教是历史上武当山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重要创造主体,其强调和平(个人身心和谐)、和睦(人际和谐)、和美(人与自然和谐)、和合(天地和谐) 的“太和”价值观,是具有现代意义和时代价值的精神理念,而道教科仪正是这种精神理念的宗教表现形式。武当山道教科仪是备受宗教界关注、广受海内外信众瞩目的传统宗教仪式形态,具有保存道教历史文化、维系民众情感纽带的重要价值,对此科仪的田野调查和真实记录是我们这代人留存给后代人的文化记忆。节日是属于大众的,武当山庙会节日尤其是属于玄帝信众的,民众信仰活动、信仰心态、信仰组织不仅是有历史渊源的,而且是现实存在的,对其进行观察和记录即是对当代社会生活面向的观照,更何况其牵连着厚重的文化传统与多样的文化形态,更不应忽视的是其本身就是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重要观察对象。
秉承着节日志记录民族节日记忆,呈现大众节日生活,提供当代节日民俗第一手资料的理念,《中国节日志·武当山庙会》一书显示出了服务于大众精神生活的社会关怀,根源于历史又依托于现实的思考路径,兼收博采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内在理路和立足于田野的扎实作风,将武当山庙会这一保存良好、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参与广泛、意义深远的民俗形式呈献给大众与学界,是将学问做在中国大地上的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