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源 俞良早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贾淑品教授的著作《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基于第二国际理论家的视角》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及当代价值”的重要成果,于2021 年6 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近日,有幸拜读贾教授新作,有一种“画龙点睛”、豁然通透、别开生面之感。作者另辟蹊径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这个角度对第二国际理论家进行比较研究,并进行客观评价、科学总结、萃取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补充了对第二国际理论家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短板,既展现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第二国际理论家思想研究的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彰显了作者对于不同思想家理论观点异同优劣的敏感洞察和对理论探索的巨大勇气。该著作以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论争及其相关思想为研究主线,分别从资本主义崩溃的起点、资本逻辑、资本积累、基本矛盾等不同视角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选取第二国际理论家列宁、卢森堡、考茨基与伯恩斯坦为代表,对他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崩溃论等理论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考察他们在第二国际时期关于垄断组织、金融资本、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的组织形式等的不同看法及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揭示他们理论存在分歧的原因,进而深入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垄断性、排他性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能把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憎恨理解为可以曲解、肢解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亦不是修正马克思主义或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反马克思主义;回眸、挖掘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可以为我国在世界体系中如何更好地面对经济全球化、应对帝国主义挑战提供理论支撑。
全书谋篇布局分为导论和正文的六章。第一章主要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首先,作者以阶级视角为切入点,说明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矛盾与斗争是阶级分化的重要标志。从工人阶级通过砸坏机器、捣毁工厂的罢工方式到深刻意识到资产阶级的剥削才是导致他们贫穷的根本原因的意识觉醒,生动再现了历史上无产阶级探寻自由解放反剥削的斗争主线,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的“至今现存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书中提出阶级对立与矛盾是资本主义崩溃的阶级条件,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崩溃的重要动力;以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到资本拜物教的产生、发展和演进来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以资本积累的路径和方式与“丧钟论”来论证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信用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论证“两个必然”的科学预见;最后用现实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和共产主义运动的跌宕起伏来论证“两个决不会”理论是资本主义崩溃论的丰富和完善,鼓舞士气,让我们坚信通往共产主义之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值得赴汤蹈火为之奋斗。
第二章主要阐述伯恩斯坦关于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伯恩斯坦受到恩格斯的器重,他早期受施拉姆、赫希伯格的错误思想影响,发起组建过右倾机会主义小宗派团体——“苏黎世三人团”。后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和引导下,伯恩斯坦在政治上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并且深得社会民主党信任,担任党的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主编。这个时期他付出极大心血,借助该报纸积极宣传、捍卫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批判普鲁士反动政府的罪行,积极和污蔑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行为做斗争,并且在争取群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这段时间是伯恩斯坦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但是后期流亡英国期间,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美好表象,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已经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资本主义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崩溃论”已经不合时宜,加上受费边社会主义学者的影响,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提出了“资本主义适应论”用以修正“资本主义崩溃论”,否定阶级革命。具体来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垄断组织形成并且给资本主义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这是“资本主义适应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实质上这是伯恩斯坦之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一种“错误的估计”,原因是伯恩斯坦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问题的表象,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但是,在实践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日俱增且越来越严重再一次证明资本主义适应论是站不住脚的;在方法上,伯恩斯坦故意曲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攻击辩证法是幼稚和肤浅的,连他的亲密战友考茨基都批评他,说他把马克思对于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描述曲解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教条”,当成宿命论,这是犯了方法论的错误;在思想上,提出“和平进入社会主义”,是明显的向资产阶级“缴械”的退却表现。伯恩斯坦的错误理论反而从侧面警示人们,需要时刻提防修正马克思主义者的虚伪面纱,坚定“两个必然”的科学预见。
第三章主要观点是肯定卢森堡在资本主义发展趋势问题上对伯恩斯坦的批判,阐述资本积累全球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新贡献。被誉为“革命之鹰”的卢森堡,为了有力地批判伯恩施坦的资本主义适应论,利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鲜活事例和无产阶级斗争实践,论证了伯恩施坦所依仗的缓和资本主义危机的手段——卡特尔、信贷和工人的联合等是无效的。卢森堡进而从伯恩施坦所提出的立论之基——资本主义适应手段着手,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逐一剖析伯恩斯坦论据的不合理性,得出资本主义“适应论”是错误的。然后,卢森堡通过批驳伯恩斯坦两个假设的不可能,即资本主义的无限积累是不可能的,生产力的增长受到阻碍,以至于它不会超出市场的框子亦是不可能的,得出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具有客观历史必然性的结论。最后,围绕着剩余价值的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与说明。结合德国统一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等,提出了资本主义崩溃论,通过经济学分析,资本的全球化积累必然压缩“非资本主义社会”——即第三市场进而导致消费不足引发经济危机,因而资本主义危机加深,灭亡在所难免,论证了资本主义崩溃的不可避免性。同时,作者认为,德国的统一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军国主义政策和殖民扩张政策是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形成的政治因素、卢森堡所生活的环境对其理论形成有重大影响,故而将上述作为卢森堡资本积累全球化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将初步产生资本积累要靠外部实现的思想、对伯恩施坦一系列错误思想的批判和深入研究马克思的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实践作为卢森堡资本积累全球化理论的历史逻辑。将卢森堡对魁奈再生产理论的批判与发展、对“斯密教条”的批判、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发展与局限性分析作为卢森堡资本积累全球化的理论逻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卢森堡资本积累全球化理论,给读者以清晰的认知和理解。
第四章作者主要梳理、分析了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主要观点,揭示了“超帝国主义论”的实质是向资本主义屈服,是折衷主义和战略退却,是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尤其是考茨基后来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暴力革命,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考茨基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认识总的来说是“进步—倒退”式的,前期考茨基作为恩格斯亲密的助手,对《资本论》 第四卷《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整理、编辑和出版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此外,考茨基针对伯恩斯坦否定资本集中理论、否定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趋势理论、修正马克思危机理论,从唯物史观、辩证法、剩余价值理论、阶级等方面对其做了系统且有力的批判。但是,随着一战的爆发,考茨基开始毫无避讳地支持社会沙文主义者的活动,对国际主义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原则进行了公开的背叛,在借鉴霍布森帝国联合起来的思想、希法亭的“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和伯恩斯坦资本主义适应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空想的“所有的卡特尔联合成单一的卡特尔继而来消除经济危机”的“超帝国主义论”。显而易见,这种思想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折衷主义,没有认识到私有制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第五章主要讲列宁对民粹派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错误认识的批判,以及对资本主义崩溃论的新发展。列宁反对“合法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内在矛盾的观点,他认为这是打着客观主义的旗号,做着颂扬资本主义的事情,忘记无产阶级革命目标,其最终结果就是滑向改良主义。他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理论的批判,以及在批判错误理论中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理论的深化、发展和完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坚守。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早期对俄国民粹派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错误思潮的批判、中期发表的《帝国主义论》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批判和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相关论述,以及在“新经济政策”中结合俄国国内实际情况,在发展国内经济的过程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新特点进行探索,最后提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科学思想。
最后一章,作者辩证地分析了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论述的相关思想观点,在对比伯恩斯坦的“资本主义适应论”、卢森堡的资本主义“崩溃论”、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第二国际理论家对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相关思想的价值和启示。
该著作旨在通过系统梳理第二国际理论家对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相关论述和思想,从横向理清第二国际理论家纷繁复杂的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本书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本书视角新颖独到,不是从“思想史”的角度,而是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角度来对比研究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思想观点,选中一个维度,横向对比各个理论家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让人耳目一新,条理清晰地领会资本主义发展脉络,即便是没有相关领域研究基础的、读者,也能一目了然地建立多维度、系统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印象。其二,文章恰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整个第二国际理论家很多,作者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几位理论家,只围绕最核心的资本逻辑、资本积累、私有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剩余价值论、唯物史观等核心概念展开。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合理。其三,治学严谨,标新立异,为天下之公器。该著作某种意义上填补了以“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为角度研究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空缺。本书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以第二国际理论家思想交锋为载体,以资本主义发展实际为映衬,向读者展示了资本主义的时代进步和历史局限。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对于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应用和启发价值。如果非要说该著作有何缺憾的话,或许就在于行文主要是横向对比研究,纵向研究不够深入。
然而,瑕不掩瑜。能够将马克思、恩格斯及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理论如此系统地梳理、总结和升华,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干革命的热情干事业”的心,必难以成之。只要我们开卷品读,一定能够与作者跨越空间距离,同频共振感受这份思想的深邃、业务的精湛和对知识虔诚的信仰。该著作是作者历时四年之久,查阅堆积如山的文献资料的呕心沥血之作,是研究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国际理论家思想的佳作,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和应用价值,在此郑重向读者推介。
作者简介:徐志源,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34;俞良早,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