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概览

2022-02-04 06:26
工会理论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群团用工劳动

浙江社会科学 2021年第12期 林嘉:《论我国劳动法的法典化》劳动法法典化,即要求全面总结我国劳动领域立法、司法和执法各方面成熟经验,对现行劳动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劳动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编纂劳动法典有利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劳动法的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发展,维护劳动法律规范的统一,补充劳动法律规范之不足。编纂劳动法典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我国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治实践和劳动法学研究基础上持续推进。根据我国国情和法治特色,劳动法典编纂的体系结构应采“总分”结构,通过“先补齐单行法、后编纂劳动法典”的“两步走”径路实现。

企业经济 2021年第11期 董丹丹、张函、李凯杰:《全球价值链地位变化对劳动力就业影响——基于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的分析》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将全球价值链地位、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就业纳入统一框架进行分析,揭示了偏向型技术进步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就业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全球价值链地位对劳动力总就业规模、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力就业规模均有正向影响,且全球价值链对不同行业就业规模影响存在差异;偏向型技术进步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就业规模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是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就业规模的重要渠道。最后,从加快制造业调整升级、推动制造业参与更高层次的价值链分工和扩大高技术制造业规模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建议。

社会科学 2021年第10期 陈微波:《互联网平台用工关系治理的理论建构:三种理论视角的比较与反思》研究互联网平台用工关系治理的理论建构问题对于促进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平台用工关系的治理,当前在学术界主要存在着传统劳动关系理论与双边市场理论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二者对平台用工关系的性质、平台从业者的定位以及平台用工关系的治理模式等问题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在这种认识分歧背后隐含着制度治理逻辑与市场治理逻辑之间的争论。为了弥合围绕平台用工关系治理所产生的理论建构分歧,我们尝试将体现伦理治理逻辑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资源引入平台用工关系治理。利益相关者理论兼顾了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平台从业者的保护,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平台经济发展初期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需要对平台用工关系治理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予以更有说服力的理论诠释与指导。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 寇东亮:《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三个王国”的自由思想》劳动概念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劳动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命门。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其自由意蕴,遭遇不少西方学者的持续质疑、误解甚至否定。事实上,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是一个关涉人类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解放、自我实现的总体性和历史性范畴,蕴含历史本体论、历史批判论和历史目的论意义,具有三重辩证意涵和自由意蕴。具体来说,在历史本体论层面,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凸显“必然王国”的自由;在历史批判论层面,劳动作为“谋生手段”,凸显“偶然王国”的自由;在历史目的论层面,劳动作为“第一需要”,凸显“自由王国”的自由。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 孟泉:《路径依赖与“落地空间”——平台用工治理的困境与策略》平台经济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政府治理的焦点,然而对于地方政府如何实施治理则鲜有研究,挖掘地方政府的治理逻辑对宏观制度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送餐平台劳动者的调查和对四个地区政府相关人员的访谈,本研究梳理了当前地方政府治理的困境,并分析了地方政府采用的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在缺乏系统的宏观制度支撑下,地方政府采用依循传统制度或塑造新的制度空间来增强治理的合法性,但这种做法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而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则采用在现有制度空间中寻求变通的方式使治理目标“落地”。随着我国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政策的逐步完善,制定地方性政策的空间将会随之扩大。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 赵红梅:《平台从业者收入相关权益的法律保护》所谓“平台从业者”系依托平台用工提供消费服务者。平台用工中从业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法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热门话题。既有研究大多围绕从业者的法律身份和与此密切相关的从业者权益的法律保护路径选择展开,而针对从业者收入相关权益法律保护的专门研究却十分薄弱。从业者收入光鲜亮丽的背后暗含着其收入相关权益的法律保护不力之困局。从业者因自带生产资料导致经济从属性有所弱化,加之总体上人格和组织从属性也有所弱化,其大多难以被确认为劳动者。从业者自带生产资料对其收入的属性和构成、计算、信息告知产生重要影响。欲实现从业者收入相关权益的法律保护,不宜套用既有劳动法的反拖欠和反不当克扣、最低工资和计件工资、加班费和带薪休假等相关制度,应当依循平台用工的特殊规律构建收入反拖欠和反克扣、收入基准、严重过劳高收入控制等新型制度。

世界经济文汇 2021年第4期 邓睿:《工会会员身份影响农民工主观福利的经验研究》中国企业工会设立的特殊制度背景及其双重功能定位,使工会组织不仅对个体经济性劳动权益具有正面作用,还可能产生非经济利益层面的积极社会效应。基于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本研究评估和分析了工会会员身份对农民工主观福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潜在的选择偏差和内生困扰后,工会会员身份对农民工生活满意度和心理控制感等主观福利具有显著的增进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工会会员身份可以通过增强农民工的组织融入感、扩大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而对其主观福利产生正向影响,而且组织融入作为中介传导路径的积极作用普遍大于社会支持。此外,工会会员身份对农民工主观福利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群内异质性,集中表现为加入工会组织对女性、新生代、就业于建筑和服务行业的农民工的主观福利具有更为明显的增进作用。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1年第4期 荆蕙兰、苗庆科:《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国营企业劳动保护工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国营企业中一些人存在着“重生产轻劳动保护”的思想观念,面临着劳动保护机构与安全设备缺乏、劳动保护规章制度缺失等诸多问题。对此,党和政府在东北地区国营企业中开展了一系列劳动保护工作:建立劳动保护专门机构、制定劳动保护规章制度、开展劳动安全宣传教育、改善安全设备与劳动环境等。这不仅保障了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增强了工人阶级对新生人民政权的政治认同,还为全国劳动保护工作提供了东北经验,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

中国法律评论 2021年第4期 常凯:《平台企业用工关系的性质特点及其法律规制》我国平台企业用工关系的基本性质仍为劳动关系。平台劳动者中绝大多数,仍是具备人身从属性和经济从属性的雇佣劳动者,理应受到劳动法律的全面保护。其中部分只具有经济从属性的类雇佣劳动者,也应该逐步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畴,扩大为劳动法的限制性保护对象。将平台劳动者作为自雇劳动者是雇主逃避雇主义务的一种手段。而将平台劳动者简单归为类雇佣劳动者而降低其劳动法律保护程度的主张,既不符合我国劳动关系的现实状况,也与国际劳动法治发展趋势相悖。平台企业用工法制化,平台雇佣劳动者的身份认定和权利保障,已是平台经济正常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 张家宇:《解雇权与工作权的冲突与平衡》处理解雇权与工作权的冲突,有的国家选择解雇权优先模式,有的国家选择工作权优先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其理论基础与现实因由。一个国家解雇权与工作权“平衡点”的选择,是该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坚持系统平衡、相对平衡、动态平衡、差别平衡的原则,方可妥当处理我国解雇权与工作权的冲突,合理平衡劳资双方权利,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青年探索 2021年第2期 胡献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群团的历史逻辑与基本经验》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程中,尤其重视通过群团组织开展群众工作,为完成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而汇聚力量。这是党的一大创举,也是党的一大优势。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群团、发展群团为党积聚革命力量,成为夺取全国性胜利的重要基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壮大群团、依靠群团来巩固人民政权,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群团、开发群团,完善其应有功能,架构起多元治理主体之间沟通与协商的桥梁,成为执政党推进事业发展、巩固执政基础的有力抓手。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群团改革,正本清源,重塑形象,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洪流中。

史林 2021年第2期 郑维伟:《政治动员与阶层分化:上海“五反”运动中的工人群体析论》在政治运动中,党和政府针对不同的阶层和群体实行不同的策略,促其分化,并在新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工人是“五反”运动的主力军。上海市总工会在市委、市增产节约委员会领导下,在青年团配合下,发动青工斗争工商业者,并举办高级职员训练班、座谈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发动群众。工会根据形势变化适当调整组织、政策和策略,不断发现、培养积极分子,在运动后期纳入党群组织,淘汰变质腐化分子,教育落后分子,进行组织新陈代谢,进一步嵌入社会,成为政治动员和社会统合的基本工具。

猜你喜欢
群团用工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数智群团:从分散的“群”到融合的“团”
屏山县:念好“三字诀”助企破解用工难题
“信息超市”精准破解用工“两头难”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国有企业群团工作的思考探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贯彻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 我们有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