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太平, 陆书建, 倪松根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道路问题始终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走什么样的道路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可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推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之路的必然要求,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进展与热点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当前,学术界已经有学者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理论研究与述评,从本体论、实践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论等视角构建出内在逻辑体系,贡献了具有高水平的文献资料[3]。然而,现有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献述评与论述研究呈现出“描述性”与“总结性”特征,整体上缺少对这一现代化理论演进历程的具象化解读。因此,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研究,以期分析出学术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热点、演进趋势等问题。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条件将主题、关键词依次设置成“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高级检索,来源期刊设定为CSSCI期刊(含拓展版)以及核心期刊,检索时间限定为2012年1月至2022年9月,检索结果共得到759篇,经过手动剔除会议报告、访谈记录等无效文献后,保留全部CSSCI期刊和部分核心期刊,得到有效文献数405篇。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6.1 R3软件进行文献的可视化分析,通过生成引文网络图谱,集中展现研究领域的研究历程,并将图谱上作为知识基础的引文节点文献和共引聚类所表征的前沿自动标识出来。[4]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进行相关文献检索,设置检索条件:主题=“中国式现代化”or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表时间:between“2012-01”and“2022-09”;检索范围:期刊;检索期刊来源CSSCI期刊和核心期刊;检索文献结果为405篇。本研究将全部有效文献进行格式转换,导出为“Refworks”文件格式,以“download_01”命名文件,可以对关键词的热点分布以及热点演变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进而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以及关键词突现图谱,达到客观、有效地描述当前研究热点与趋势。
总体上看,近十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特征集中表现为发文量增长迅速,研究力量多元。
1.发文量统计分析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年度发文量统计图,如下图1所示。统计结果显示,在2012年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期刊文献有3篇;2013年至2019年间,发文量总体趋于稳定状态,年均发文量在11篇左右。自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概念以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再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以来,学界开始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全方面、多层次研究,2021年至2022年间,发文量持续增加,其中2021年总发文量达到104篇,2022年截止9月份,发文量达到217篇。
图1 发文量统计图
2.研究力量统计分析
研究力量统计是分析研究特征的关键指标,通过梳理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力量,有助于深刻把握该领域的主流观点;分析高产作者的发文量以及代表性文献,能够深层次的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拓宽研究的广度、深度。由下图2可知,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力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发文量较多的学者主要有董慧、田鹏颖、刘勇、林于良、韩喜平以及颜晓峰等人。其中,董慧的代表性文献为《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文章从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视角出发,认为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实践意义[5]。田鹏颖的《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一文在其相关主题的文章中被引量最高,文中指出唯物史观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辟、探索以及发展提供鲜明的理论指导[6]。林于良的代表文献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唯物史观意蕴》,文章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理论[7]。两位学者共同借助唯物史观进行理论解读,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历史逻辑。学者刘勇的相关主题文章中,被引量最高的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历史意蕴》,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经济落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价值[8]。韩喜平的发文中被引量与下载量最高的是《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与中国式现代化》,文章厘清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形态的理论与实践逻辑性[9]。颜晓峰的相关文章中被引量最高的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成功走出了现代化的道路[10]。
关键词是对研究内容和主题的集中展现,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献成果进行关键词分析,将时间区间设定为2012年1月-2022年9月,时间分割单位为1年,在“Node Types”一栏选定“Keyword”,依次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聚类图谱。
1.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由圆形节点标识关键词,节点的大小反映了关键词的频次,节点越大,频次越高,一定程度上能够聚焦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此,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包含216个节点、306条连线以及空间密度为0.0132等关键信息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下图3所示。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以“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中国道路”“改革开放”以及“国家治理”等关键词为主线,形成数量充足、体系丰富、联系密切的研究格局,涵盖了“国内-国际”以及“历史-现实”等多个视角。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
同时,绘制关键词前12的高频词和中心性统计列表,如下表1和表2。以频次10次和中心性0.05为标准,主要包含现代化、中国道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世界意义以及习近平等关键词。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主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立足国内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充分把握国际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探讨出一条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道路。
表1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关键词频次统计
表2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关键词中心性统计
2.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关键词聚类能够系统整合同质化的关键词,直观地反映出主题词在某一时间段内的社团结构,如果聚类社团结构的模块值(Q值)介于[0.3,1)区间中,该聚类显著;平均轮廓值(S值)在0.5以上,该聚类合理;平均轮廓值(S值)在0.7,该聚类高效率。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运行CiteSpace软件,绘制出关键词聚类图谱,如下图4所示,得到该图谱网络的Q值为0.7231,S值为0.9089,说明该聚类结果显著、高效、合理;同时,获取8组有效的聚类标签。
图4 关键词聚类图谱
其中,#0现代化、#1中国道路和#2社会主义三者的聚类效果显著,衍生出的关键词分支与其余聚类标签产生紧密联系,也揭示了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热点所在。#3共同富裕、#5改革开放与#0、#1、#2有所联系,阐释了改革开放与共同富裕是党领导人民走出中国式现代化国内实践与历史意义的重要体现;#4世界意义、#6唯物史观与#7现代性的聚类效果虽然不如前三个明显,但是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研究维度,从世界发展和历史进程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与生发逻辑。
结合图3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关键词聚类图谱和表1关键词频次统计表、表2关键词中心性统计表,综合考量关键词节点、关键词频次以及中心性,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学者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集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多样化的时代语境。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涉及到对“中国道路”这一关键词的解读。当前,学术界对“中国道路”的形成渊源解读主要涉及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一方面,在理论维度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缘起[11];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构建了独特的话语体系,预言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社会目标以及理论假设[12]。另一方面,在实践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的百年历程中孕育而出的,萌发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于改革开放时期,全面推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3];其丰厚的实践底蕴彰显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强烈的改革、发展、创新与法治逻辑[14]。同时,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做出的重大贡献,直接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如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现代化思想过程中,创立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在实践上,形成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案[15]。此外,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视角进行理论溯源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蕴含浓郁的文化底色,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缘起之魂,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缘起之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直接的思想武器[16]。
2.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界定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学界已经形成了多维度的话语体系。对于该问题的探讨,学者们主要围绕其理论范畴、国内实践以及世界维度层面进行多方面的论述,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等关键词。
第一,理论范畴上。多数学者以系统性、整体性的哲学思维探寻科学内涵,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具备普遍性与特殊性、决定性与选择性、系统性与创新性等哲学内涵[17];其是对中国道路、模式以及经验等特定概念的总体性指称,是对上述概念共性的内敛性表达[18]。
第二,在国内实践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以“伟大复兴”为目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原则,以“五位一体”为布局,以“两步走”为规划;[19]追求“五个文明”的现代化发展(即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以及生态文明);[20]最终形成一条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21]。
第三,在世界维度上。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根本目标,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精神纽带,以合作发展共赢为基本原则,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治理特征,以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为实践路径[22]。学者们对这一现代化道路内涵的多维解读,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化道路”理论的认知,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外,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呈现出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特征。
3.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维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新论断,是党的百年理论与实践的智慧结晶,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在人的发展问题上。中国式现代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培育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动力[23]。
第二,在道路问题上。“五个必由之路”与中国式现代化存在纲举目张的关系,两者间协同互促[24]。
第三,在相对贫困治理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显著特征,是区别于一切既有旧式现代性模式的新型现代化路径,其核心特征在于人民至上、城乡融合、绿色共享[25]。
第四,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价值理念、领导力量、基本经济制度、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保障[26]。
第五,在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终极目标上,中国式现代化与之存在“已然”和“应然”两个关系维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产生,其内在文明逻辑得以彰显[27]。
4.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多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对实现共同富裕、拓宽现代化发展道路展开理论研讨,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价值阐释,涉及到“民族复兴”“人类文明”“世界意义”等关键词。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充分融入世界体系中,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兼具国内与国外双重价值意蕴。一方面,在国内价值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巧妙化解了社会主要矛盾,以实现共同富裕为鲜明的价值导向[28];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规范了现代化的性质,保障了现代化的高效,激发了现代化的创新,确保了现代化的主体性[29],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场域[30]。另一方面,在世界意蕴层面。不同于西方式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坚持从具体国情出发[31],创造了人民共享、“五位一体”全面推进、传承创新、独立自主以及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32],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33],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5.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展开
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方面,不同学者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集中于政治保障、动力来源、道路选择、方法策略以及目标追求,即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坚定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秉承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思维、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共识[34]。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视角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构路径,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现代化,协同建设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以及美丽中国[35]。在微观层面上,部分学者将中国式现代化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具象化的实践中推理出理论性、体系性的实践方略,认为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实践形态,反映的实践经验在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长远谋划与阶段目标相统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36]。
任何一种单一性的分析方法很难全面梳理研究热点演进的整体脉络,关键词突现能够反映出该主题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变化趋势;关键词突现图谱以“年份”和“突变强度”为关键信息,能够整体性的反映出研究主题的动态性变化情况。鉴于此,本文在关键词共现图谱和聚类图谱基础上,借助“Burstness”功能选项,将Minimum Duration数值设置为1,从而绘制出关键词突现图谱,得到突现关键词21个,如下图5所示。其中,图中“Year”表示关键词数据开始的年份;“Strength”表示关键词的突现强度;在“2012—2022”的时间区间中,以“红线”标识的时间区间表示该关键词存在的时间长度,即在开始突现和结束突现的时间范围内所聚焦的关键词和热点议题。
图5 关键词突现图谱
根据关键词突变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其研究热点的演进趋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3年至2017年,涉及“发展道路”“科学内涵”“国家治理”“城镇化”“历史进程”等关键词。其中,“道路”“历史进程”“国家治理”的突现强度较高。可以看出,探寻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把握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从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实现城镇化等视角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
第二阶段从2018年至2022年,主要涉及“乡村振兴”“新道路”“百年探索”“世界意义”“文明”“新形态”等关键词。其中,“百年探索”“新道路”“人类文明”的突现率均达到1.4,与第一阶段的热点内容相互契合、相辅相成。首先,从百年党史、百年探索等层面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演化逻辑,更加注重从大历史观视角探寻形成脉络;其次,从乡村振兴、新道路以及民族复兴等视角充实其科学内涵,构建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蓝图;最后,从世界意义、人类文明等视角,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延伸至世界层面,为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指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理论具象、内涵丰富、路径有效的研究特征,为学术界后续的高质量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本文以CiteSpace软件为研究工具,以CSSCI期刊和部分核心期刊为文献来源,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研究议题,旨在厘清近十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力量;在绘制相关知识图谱的基础上,展现近十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热点;在解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近十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现状。当前,学界关于这一议题的研究已形成较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总体呈现出系统化和多样化的研究态势。
第一,理论渊源多元。党的十九大以来,坚定道路自信,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一时期,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年度发文量迅速增加,理论成果较为丰富,逻辑体系逐步确立。
第二,理论内涵丰富。从现有的文献研究来看,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主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展开,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以及实践方略等,科学的回答了“为什么走现代化道路、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以及怎样走现代化道路”等关键问题。
第三,内在逻辑性和实践延展性清晰明确。从中心性、关键词频次以及突现词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研究前沿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方面,内在逻辑性从抽象转向具体。在宏观的脉络梳理与抽象的意义解读基础上,学者们逐步关注如何从乡村振兴、城镇化、共同富裕以及国家治理等实践视角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体系;另一方面,实践延展性从国内转向国际。根据2018年至2022年的关键词分布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范围愈加宽广,学者们更加关注这一理论的世界意义与影响力,这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议题之一。
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研究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现共同富裕、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时代范本。综合前文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依然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第一,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叙事、理论探索和生动实践中不断生发出来的,具有厚实的形成渊源。总体而言,应当从更加具象化、深邃化的理论视角进行探讨,形成由“理论-实践”“历史-现实”的渊源体系。首先,要从大历史观视角溯源“历史脉络”,尤其是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百年党史、新中国史以及改革开放史等时间线梳理其演化路径背后的历史动因,丰富历史渊源。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解密“缘起密码”,充分关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性思想,寻求消解阻碍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前行的负面因素,丰富理论渊源。最后,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揭示“实践基础”,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解析中国式现代化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动因。例如,要重点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源,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现代化道路”理论的内在耦合性,巩固实践基础。
第二,持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理论架构的超越,从根本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破解了“历史终结论”,兼具国内与国际双重内涵。从国内而言,拓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纵深。这一道路的深刻内涵要放置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要契合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任务,要涵盖近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所取得的历史性成果,广泛开展地域性、阶段性的实地考察,实现调查研究与理论分析的有效融合,在贫困治理、文化自信、生态环境以及共同富裕等方面进行内涵诠释,形成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从世界而言,形成“国内-国际”良性互动的内涵体系。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出发,在充分把握“两个大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目标,明确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遵循,明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站位,形成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国际话语体系。
第三,进一步讨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逻辑性、实践延展性。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艰难探索,最终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确立了中国发展模式。这一伟大的“现代化道路”既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又提供了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效方法,蕴含着浓郁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蕴。因此,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应当继续考察两者间的逻辑性与实践性,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体系。一方面,贯通内在逻辑性。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同一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维度的理论解读,其内在逻辑是一致的,本质特征是共同的[37]。应当加强宏观层面的理论叙事,密切逻辑关联性,在回应“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等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出有效解决“人类文明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拓宽实践延展性。应当继续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规律、西方文明形态的理论特质,加强现代化的实践性反思,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实践中推理出推动世界现代文明发展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