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华, 刘鑫, 魏满堂, 张博
(1.河北工程大学,河北 邯郸 056038;2.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河北 邯郸 056038)
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整体,以家庭成员为承担主体,为老人提供生理上的照顾和供养,满足老人心理上的依赖和需求,在多元化养老服务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社会支持主要指的是包括亲友等社会各方面对个人提供物质或精神层面的支持和帮助的系统。随着养老社会支持政策的不断研究,国内外学者肯定了社会支持对家庭养老的积极作用,普遍认为当个体处于困境或者是遇到问题时,需要个体所在的家庭、社区、企业甚至是国家层面的社会支持来帮助其走出困境。在我国近几年的研究中强调了以家庭为单位养老政策的重要作用,提出整体与个人并重[1],并确定其在减缓社会压力,减轻子女负担,改善老年人养老生活和精神质量方面的优点[2]。虽然目前家庭养老已获得较多关注,但因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空巢化、留守化、高龄化愈发突出,这也使得传统家庭养老主体逐渐缺失,养老功能愈发弱化,家庭养老持续发展面临极大困境。因此,构建和完善家庭养老社会支持系统,改善社会养老任务,支持和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十分必要和迫切。
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数据统计[3-4],截至2020年末占全国总人口的18.1%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十四五”时期预计可达3亿人,养老问题愈发突出。目前国家和社会虽然大力倡导社会养老,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需求,但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机构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对于公立养老机构,虽“物美价廉”,但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对于私立养老机构虽能提供多方位照料,但其昂贵价格无疑给家庭带来更大经济负担。与此同时,受我国“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等传统思想影响,大部分老人仍然希望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内,在子女身边度过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因为家庭带来的心理慰藉,带来的安全感、幸福感、依赖感更能够使老人避免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家庭养老已成为大部分老人首选的养老模式。然而,目前随着家庭逐步小型化,生活压力的加大,加之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保障水平偏低,这使得子女在经济和照顾陪伴上不能很好的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步退化,各种疾病袭来,更加需要医疗。随着经济压力的加大,家庭小型化结构的演变,家庭重心已由家中老人转移到家中小孩,老年人家庭地位下降,长此以往,易对老人产生心理落差,影响家庭和睦。种种家庭养老问题都急需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主体的支持,加强经济、生活、精神等方面支持,对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河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截至2020年年底,河北省常住人口7461万人,位居全国前三,其中60岁以上人群占19.85%,65岁以上人群占比13.92%,老龄化程度高于国内均值,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除此之外,因河北省地域特点以及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战略,越来越多的人到北京、天津等城市工作,工作和家庭不断来往于河北和北京之间,居家时间严重减少,不仅子女经济压力加大,还需要照顾下一代,居家老人缺乏子女陪伴,居家养老逐渐演变成了“独家养老”。不仅如此,多数年轻人为了改善生活和子女教育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我省处于空巢或留守状态的老人数量剧增,且失能人数持续增加,这种现象尤在农村或贫困地区较为明显。家庭内部面对“无人养老,无人管老,无人伴老”的局面,老人家庭养老问题极其严峻。
W县是河北省邯郸市所辖县之一,据统计该县目前人口超79.7万人,其中60 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达14万人,占总人口的17.63%,其中90%以上老人首选家庭养老。本研究在梳理河北省家庭养老社会支持概况的基础上,从政府,社会及社区这三个方面主题调查W县家庭养老社会支持现状,总结家庭养老社会支持,分析存在问题并结合现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家庭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1.经济医疗支持丰富,但体系尚不健全
2017年《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条例》[5]正式实施,提出居家养老服务应当以居住在家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为导向,为老年人提供家政、医疗、精神慰藉、安全指导、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2021年该条例在关于居家养老方面增加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对独居、空巢、留守、失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的定期探访制度,开展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权益维护等服务。以上政策代表着政府对养老服务的重视,对居家养老极其关注。
目前多数政策主要是针对老年个体的政府层面支持,经济上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扩宽了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在个人所得税中进行优惠。在医疗方面增加了医疗保险报销份额,设立慢性病补贴,免费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体检等,种种措施均在经济和医疗上为老年人提供一定支持,但家庭整体支持力度较小,注重度不够,缺乏家庭单位的养老保障项目,在医疗上更是缺少以家庭为单位的医疗服务,医疗护理培训和帮助。家庭整体政策支持匮乏,普惠型政策较少,系统的家庭支持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缺少家庭整体的普惠性的津贴制度。不仅如此,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覆盖到广大农村老人,这也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养老的短板。在调查中也发现城镇中的老年人多数具有不同级别的养老保险,可以保障基本生活和医疗花销,但在一些农村或贫困地区,大部分老年人无固定经济来源,60岁以上的最低生活保障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很多70岁以上老年人仍然靠打零工来维持基本生活,更别提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可见,政府层面系统性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政策,完善的居家养老经济支持体系是迫切需求的。
2.精神文化支持建立,但实施效果不理想
为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满足高层次精神需求,政府层面财政支出,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打造适宜舒适的居住环境,增设了很多健身器材,让老年人在闲暇遛弯时间,可以就近进行锻炼,为老年人提供便利。不仅如此,通过设立老年活动中心,让老人可以互相交流沟通,减少孤独,防止因无人陪伴滋生焦虑、抑郁等问题出现。在文化输出上,经常开展“送戏下乡”活动,通过观看电影、娱乐表演等形式,为老年人生活增添光彩,宣传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可见,在老年人精神和文化方面建设已基本建立。
调查中发现,许多社区器械因使用消耗、天气或人为因素已损坏或者不能正常运行,而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不能及时进行后期维修与更换,甚至很多公共设施的设立出现闲置状态。很多老年活动中心或者农家书屋等设置流于形式,仅成为了少数人的娱乐场所,很多老人都不了解其存在,更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根本发挥不了在精神层面的丰富和支持。虽设立了文化下乡活动,但落实和执行却有待加强,在相对富裕农村这种文化传播活动较多,而在更加需要的贫困村落却很少,政策的落实效果并不理想。不仅如此,从精神和文化支持中也可看出,种种政策主要集中在对老年人个人,缺乏对子女孝文化的宣扬和教育,赡养人缺乏对老人赡养义务的认识,养老责任意识淡化,欺老、虐老、弃老问题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尤其在高龄、失能、贫困、伤残等这些尤其需要养老需求的老年人群中常见。
家庭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是为老年人在社区或家中提供生活照料,能够顺应其生活习惯,能够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能够帮助老人们安度晚年。在家庭养老体系中,社区养老服务发挥了较大力量,目前社区层面的支持主要有日间照护、常见慢性病医疗服务、生活便利支持服务、节假日经济慰问等。日间照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日间工作比较忙碌、无暇照顾老人的子女负担,然而调查显示:目前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也仅限于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行走的老年人,对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照护较少,则不愿承担照顾风险,缺乏专业的护理人才。医疗服务比较单一,大多数为基础项目体检,且举办频次较少,覆盖范围不全面。在生活便利支持上偶有免费早餐、免费理发、文化宣传等活动,然而大多仅局限于形式化,没有可延续性。调研中发现很多城镇老人表示对营养用餐、生活用品采买的需求,虽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上订餐、买菜等已非常普遍,但老年人对于智能网络来说使用比较困难,而很多社区并没设立助餐服务、公益采买等项目。
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匮乏是影响社区养老服务支持的重要原因。调查中发现很多社区人员对养老服务重视不足,执行力度差,很多政策仅是上传下达,缺少为老年人服务的动力和信念。养老服务队伍中缺乏专业护理人员、心理咨询人员,不能很好为家庭提供照顾、护理帮助,未解决老年人精神心理问题。城镇社区具备一些养老服务中心,可与一些医院联合,聘请一些专业人才进行指导,而农村社区非常缺少养老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宣传,社区辅助家庭养老的功能减弱。
社会组织在家庭养老服务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方面社会组织团体规模大,服务项目各式各样,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养老压力;另一方面,社会组织还可以通过吸纳社会力量,招募志愿服务人才,在一定范围内整合多方面、多群体、多效能养老服务资源,保障家庭养老优质性,促进高质量的家庭养老。
社会志愿者组织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在居家养老层面,服务项目主要是一些日常便民服务,如送水、修家电、晒洗被褥等,或者开展普及医疗活动。在一些节假日,社会组织也偶会开展广场舞表演、书画棋牌比赛等活动。然而调查也发现,大部分老人并不了解社会组织,不知道社会组织能够提供哪些帮助,尤其农村老人很多都不知道社会组织的存在,更别提接触社会组织。很多社会组织的志愿活动多停留在形式表面,功利化明显,很多活动在组织前没有进行调查,没有真正了解老年人需求,没有真正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使得老人对社会组织认同度不高,参与活动积极性不强。不仅如此,因内部运行资金不稳定,专业服务人才匮乏,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影响,社会组织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志愿服务愈发减少,不能发挥社会组织根本作用。
表1 W县家庭养老支持现状及困境
目前在我国家庭养老依然是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然而面对老龄化程度加深,面对家庭人口的减少和重心的偏移问题,面对家庭养老资源短缺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及社区的全面支持,完善家庭养老社会支持体系显得尤其重要。
图1 家庭养老社会支持体系
1.完善体系政策,增加福利投入
完善的公共支持政策,持续的政策发展体系对促进家庭养老功能有积极关键的作用[6]。在社会保障政策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家庭为整体单位把养老负担加入评价综合考虑;在社会保险方面,明确职责分配,加强监督管理,实现兜底作用。社会保险方面,对现有养老和医疗保险相关政策和细则进行优化、完善和改进,明确功能定位,增加第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统一城乡医保和管理制度;社会救助方面,根据实际需求,改变救助形式和方式,不拘泥于物品慰问、家庭照顾等。同时政府层面也可针对不同农村或城市地域特点,提供不同程度的优先就业支持,让无业或失业家庭养老承担者能够获得工作,保障经济来源。
经济保障是提高家庭养老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所有政策中的坚实基础。因此,在经济支持上需要兼顾老年个人与家庭整体。在个人经济支持政策方面,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过程中,对经济困难人群无法承担费用的,政府层面给与缴费支持,对老年人经济上有一定保障;在养老保险待遇方面,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调整养老金待遇。对于失能、失独老人增加救助制度和救助金额。政府也可在老年人日常出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经济支持。在家庭整体方面,可以建立家庭福利津贴制度,对于与老人合住,善待老人的家庭,对子女定期发放一定生活经济补贴,增强其赡养能力,并在税收、建房、住房方面给予优惠,对于残疾人或单亲家庭等特殊情况要优先考虑。设立养老误工补贴,在老人生病需要照顾期间减轻子女经济负担,提高尽孝能力。这些经济支持政策都为家庭养老提供了坚实后盾,可以缓解经济压力,激发子女尽孝,赡养老人,强化家庭养老功能,促进老人生活质量积极老龄化。
2.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文化教育
家庭养老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健全法律法规的有利支持,老有所养从法律层面能更加在行为上实现[7]。可以通过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细化子女的赡养义务和具体要求,保证家庭养老可持续发展。如:对老人赡养费用等级、陪伴时间、护理需求等进行明确法律规定,增加对不养老行为量级处罚说明,为家庭养老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同时,在女儿赡养老人的责任方面做出明确细致规定,平衡女儿和儿子的养老责任,减轻儿子的养老负担。对于那些欺骗老人金钱,影响老年人安全的各种违法行为,制定制裁细则,用法律手段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养老环境。
防止欺老、虐老、弃老问题发生,从思想根本上提升孝道文化教育。“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文化教育对责任的强化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多种路径实施家庭养老教育必不可少。首先,对孝文化进行积极宣传,在村、镇、社区设立“最美孝星”荣誉称号,组织最美家庭评选,宣传和学习敬老事迹,从情感上激发子女孝敬老人,从责任上赡养老人。其次,孝敬老人传统美德应从娃娃抓起,学校实施孝文化宣传,孝文化教育,举办孝敬老人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的尽孝意识。最后,从政府层面举办全国敬老模范城市,让全社会积极参与,提升全社会尊重老人,发扬孝道,传承孝老的美德。
1.打造助餐服务,设立社区采买
助餐服务是目前大多数社区缺少的养老支持重要项目,也是大多数养老家庭比较关注的社区服务之一,大部分家庭子女忙于工作,在老人用餐问题上不能很好的解决,尤其对于患有一些慢性病或饮食有特别要求的疾病老人,更需要营养、健康、适宜身体的餐饮服务。因此,各社区可因地制宜的在社区内设立爱心食堂、营养餐厅等,尤其对那些缺少助餐概念,助餐服务匮乏的农村,可调动当地餐饮服务行业,增加助餐功能,为农村老人提供便利、高质量的助餐服务。对于行动不便、失能、半失能老人,可提供订餐和送餐服务,为老人生活提供便利。社区助餐服务不仅利于老人身体健康,也为年轻人照顾老人餐饮压力起到一定缓解作用,减轻家庭养老饮食负担。
社区采买是解决身体不便老人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养老压力的重要举措。在社区建立公益采买站,帮助老人们购买一些生活所需品或者是紧急物品,解决老人生活应急所需。可由社区人员,志愿者或居民共同设立采买团队,及时收集老人需求,定期与超市、市场或商场举办公益售卖,为老人提供价格低廉、经济、便携的采买服务。这种公益采买,能够为忙碌的子女减少日常购买奔波,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关系。同时,对于老人尤其那些不会使用网络购买的老人来说既方便生活又促进了人与人间的沟通,提升了家庭养老的生活质量和乐趣。
2.开展助浴助洁,定期巡访关爱。
发展老年人助浴服务、引导助洁服务覆盖更多老年人是社区服务中老年人反映较多项目。
冬天大部分家庭的浴室温度并不能保持在较高水平,很多老年人容易洗澡后生病,导致很多老人冬天一个月也不洗一次澡。因此,社区可以建立助浴点或者就近与浴室合作,配备具有助浴技能养老护理员,保证老年人正常洗浴。在助洁方面,社区应与物业企业沟通,将保洁服务范围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公共区域,还可以扩展到老年人家庭。社区与家政企业协调,增设保洁服务项目,如被褥清洗、收纳整理、消毒除尘等家庭保洁服务项目。对于特殊困难老人,社区可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助浴助洁服务,使老年人从自身清洁到生活环境都得到切实保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服务。
老年人的精神支持是社区服务中必不可少的,社区应加强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社区应掌握老年人基本信息、养老模式、养老需求和困难,建立家庭养老信息台账,定期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开展普遍巡访和重点巡访,对于特殊需要帮助的老人上报有关部门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在心理上给予他们充足的安全感和可靠感。社区也可以与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开展合作,扩大特色服务项目,丰富老年人精神需求,如中秋节赏月活动、社区书画下棋比赛、老年广场舞、老年太极比赛等等,丰富老年人生活,促进老年人积极生活态度形成,创造欢快愉悦的环境。
1.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内容
对于社会组织来说,较强的服务水平对促进养老发展,强化养老服务作用非常重要。所以,社会组织首先要加强组织内部管理,深入挖掘社会力量,增加资金获取,扩宽资金来源,建立资金运营制度,保证内部运行。其次,形成组织规范招募体系,让更多有意愿、具备较强能力的人员加入到其中。加强宣传力度,积极树立组织外部形象,培育组织文化,让更多的老人了解社会组织的存在,让更多家庭了解社会组织的作用,愿意接受社会组织的服务与帮助。再次,强化组织服务成员的培训,建立组织内部激励政策,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社会组织的工作应不仅仅局限于开展义演活动、知识讲座、免费早餐或理发等生活便民养老服务活动,应当扩宽服务内容,让社会组织的力量延伸到解决家庭内部问题。对于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增强其协调功能,从家庭关系的建设、家庭养老的需求、家庭压力的分担等方面缓解因养老压力而带来的家庭养老的偏颇,家庭压力的失衡等,促进彼此沟通,从心理层面上减轻老年人焦虑孤独感,减轻子女对养老负担的反应,降低不良情绪,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和谐。
2.开展技能培训,发展银发经济
家庭养老以子女照顾为主,没有医疗、心理、护理等专业人才照顾的全面,对于身患疾病如脑梗死后遗症、偏瘫、老年痴呆、抑郁等疾病老人,子女不善于看护,不善于发现老人心理变化。因此,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联合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医疗相关机构人员为家庭开展机能培训,让子女在工作之余学习养老基本护理方法,掌握养老健康知识,学会观察老人心理异常信号表现,提高家庭养老中子女的养老水平,减少养老中的困扰,避免了因这些问题出现家庭矛盾,有利于家庭健康的发展。
对于一些企业型社会组织可通过社会调查评估老年人特殊需求,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和生活特点,加强老年用品研发制造,从老年人衣食住行方面提供生活适老化用品,如老年益智休闲产品,老年智能轮椅,老年翻身机器人,老年清洁神器等,为老年人带来先进、便携的老龄化用品,让老年人也能体验科技的先进与便捷。同时社会组织层面也可通过设立老年产品体验中心,让老年人试用产品,体会先进技术带来的便捷,使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大力促进银发经济的发展。
家庭养老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选择,是当下中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然而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增加了家庭养老的负担与矛盾。社会支持为家庭养老提供坚实保障,因此,政府、社区及社会组织,应用从政策完善到经济支持,从法律法规到文化教育,从便民服务到精神关爱,从服务水平到服务能力,提升家庭养老作用,减轻家庭养老压力,缓解家庭养老矛盾,建立功能完善的支持政策体系,不仅可以为家庭养老减轻经济、时间及精神压力,降低家庭养老风险,也能改变老年人居家养老状态和生活环境,对老年人家庭养老的质量提高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