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飞
百年之前,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中华民族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首先觉醒的一代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究竟在哪里?十月革命爆发以后,瞿秋白勇敢地赴俄实地考察,连续两年多向国内大量报道真实情况与评论;系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进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建设。他研究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他主持确定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的方针,危急关头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他对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武装侵略。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掠夺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与大量财富,农业文明积累起来的财富几乎被外来入侵者抢劫一空,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史倒退,国弱民穷。“惨酷的社会”不断沦落,到处是列强“侵略政策的痕迹”;锦绣江南“如万丈波涛中的破船,其中名说是同舟共济的人,仅只能有牵衣悲泣的哀情”。(1)《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5、45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常州,在家乡读了小学、中学,1917年9月考进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该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瞿秋白深受影响,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与社会主义类书籍,加入李大钊创建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会议要把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交给日本,而北洋军阀政府准备在所谓“和约”上签字,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慨,爆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瞿秋白代表本校学生参加北京学联,成为五四运动学生领导人之一。他带头上街演讲,与其他1000多名爱国学生一起被军警拘捕。出狱以后,他与友人创办了《新社会》,呼吁民众尽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这一思想,成为瞿秋白探索救国救民路径的强大动力。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2年12月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期间世界列强大肆攻击苏俄,中国国内众说纷纭。俄国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怎么看?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决定选派记者赴苏俄采访报道,瞿秋白以懂俄文且具有良好的政论与文学素养被选中,成为中国第一批报道苏俄十月革命后实况的记者。
1920年10月16日,瞿秋白一行从北京启程去莫斯科。在一些亲友看来,路途遥远、战乱危险,这是“自趋绝地”。瞿秋白则说,“宁死也当一行”,“求一个‘中国问题’的相当解决——略尽一分引导中国社会新生路的责任”。(2)《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第8页。瞿秋白在赴莫斯科的途中,通过对莫斯科旅客的访谈,介绍了俄国苏维埃政权的主要工作:第一,经济改造。推进工业电气化,这是列宁的理想政策之一。第二,发展教育。男女儿童少年一律入学。第三,打破阶级制。工事的一个礼拜中部分农民帮助工人;农事的一个礼拜中,部分工人帮助农民。常接触“使农工关系渐归密切”。(3)《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119页。
1921年1月25日,瞿秋白和同行记者经过远东赤塔到达莫斯科,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了初步认识。2月6日,他们联名在《消息报》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俄国无产阶级是伟大导师马克思的光辉思想的“第一批继承者和传播者”。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人民也将能“掌握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原则”。(4)《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第176—177页。
1921年6月22日,瞿秋白在北京《晨报》发表关于第十次全俄共产党大会的长篇通讯《共产主义之人间化》,并连载27次。关于民族问题,瞿秋白报道说,“共产党采民族平等的原则”,取消资本主义的同时也取消民族的压迫,维持俄罗斯联邦境内各民族的平等权,无所谓统治的民族与受治的民族;从经济上文化上辅助弱小民族的原则,要“极力的提携他们”越过落后阶段,直接发展大企业制度和农业与工业。瞿秋白评论说,从俄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来看,他们的理想人间化,开创了世界历史新纪元。(5)《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第184—194页。
关于外交问题,西方各国都当俄国是一个怪物,用种种方法“封锁绝他的粮”“暗助旧党”,其外交关系“复杂而且困难”,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不相容”,是俄国外交关系困难的“唯一原因”。瞿秋白的分析发人深省。同时,他指出,第十次大会采纳一位党员代表的提议,赞成政府与各国正式订约通商。(6)《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第195—200页。
关于共产党组织问题,他写道,共产党组织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励行共产主义教育,增进党员的团结力。决议“严戒党员”作威作福,“物资供给一律平等”。共产党之精神在于使“最有觉悟最有知识最有才能的人”运用政权,指导群众。马克思主义承认无产阶级全体之权利,共产党员全体之权利,应当辅助他们有能力“取得平等的权利”,防止党务里的官僚主义。要求改正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倾向。第十次代表大会将军事时代过渡到和平时代,大会通告全体党员,要求往农工“群众间去”。(7)《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第203—223页。这是俄国共产党创造的一个新时代。
毛泽东在1949年回顾中国共产党历程时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8)《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瞿秋白是最早全面考察报道十月革命的中国知识分子,他满腔热情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访俄期间,他感到“赤色新国”的“远射万丈光焰”,照亮了“东方稚儿”的心灵。
1921年5月,瞿秋白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9)《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24页。6月,瞿秋白协助张太雷起草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在这个大会上,瞿秋白第一次见到列宁并向他请教,列宁给他介绍了有关东方问题的几份材料。在访俄期间,瞿秋白克服种种困难,在各个社会层面采访调查、观察思考,经历了一个共产党员了解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实际情况,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艰辛而又快乐的历程。
瞿秋白在俄两年里,发回国内的新闻通讯与政论文章140多篇,还写了《饿乡记程》《赤都心史》两本纪实文学作品,他将后者称之为俄国社会的临摹画稿。(10)《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第113—114页。陈独秀1923年4月曾评价瞿秋白的《赤都心史》说,国人对于新俄誉之者以为天堂,毁之者视为地狱。秋白此书出,必能去掉世人多少误解。(11)《陈独秀文集选编》(中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48页。是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民众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真实情况,了解与践行马克思主义,瞿秋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瞿秋白于1923年9月在《自民权主义至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政党应“拿着主义的旗帜”走到劳动群众中去。(12)《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5页。之后,瞿秋白发表《列宁主义概说》一文,强调只有先进的理论所指导的政党,“能尽革命运动中先进的斗争者之责”,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13)《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29页。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全党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瞿秋白回国以后,先后担任《新青年》《热血日报》等中共中央机关报刊主编,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他积极联络共产国际、中共中央、国民党中央,以促成国共合作,及时指导五卅运动、北伐战争、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勇敢批判国民党右派反动言论与罪行,认真纠正党内的错误倾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曾经多次向共产国际报告,瞿秋白是“最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1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80页。
从李大钊、陈独秀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到瞿秋白介绍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瞿秋白最早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瞿秋白指出,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至今还是异常的贫乏”,“不大确切和明了”。为此,瞿秋白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即互辩法唯物论哲学、唯物史观社会学、无产阶级经济学、无产阶级斗争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这四大部分,就是这样“结合而成整个的系统”。瞿秋白希望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学习“整个的系统”理论,了解与明白“马克思主义的真切的意义”。(15)《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22页。
1924年初,瞿秋白出版了《社会哲学概论》,阐述与发挥了恩格斯《反杜林论》中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在有关经济的论述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剩余价值学说”作了以下形象的说明:资本家购买工力的时候只出“六小时的价值”,勉强使工人得以维持生活;进了工厂以后工人实际要“工作十小时或十二小时”,工人多余下来的“四小时或六小时”的剩余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到资本家的手里去了”。工厂里一天工人创造的价值,比自身的价值往往大好几倍,所以资本家得以积累资本。资本主义实行的就是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生产制度。(16)《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第365—367页。
他在《现代社会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学是社会现象与关系及其变迁之公律的科学,科学是生存竞争的工具,社会学是适用于人类相互行动方面的工具。(17)《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第390—391页。1924年10月,他出版《社会科学概论》,论述生产力、经济关系构成社会基础,以及社会制度、社会心理、社会思想构成社会上层建筑的理论架构。(18)《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第534—587页。这是中国人第一本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专著,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该书受到普列汉诺夫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的影响。
1925年4月,瞿秋白译介斯大林的著作《列宁主义概说》指出,列宁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共产党,以鼓起革命运动,指导革命运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肩负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责任。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最觉悟的一部分,能见到全阶级的利益,能见到历史的发展趋势,能见到各阶级间斗争的复杂形势。(19)《瞿秋白译文集》(下),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251页。该文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了解列宁主义,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瞿秋白于1926年出版了《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说》,指出马克思主义宇宙观的基础是“互辩法的唯物论”,即我们现在使用的概念“辩证唯物论”。强调“符合实际的认识便是真理”。(20)《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第1—16页。1927年,瞿秋白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读物、普列汉诺夫的《无产阶级之哲学——唯物论》。在延安整风期间,毛主席向刘少奇推荐瞿秋白的这个译本。(21)《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9页。
瞿秋白于1929年1月翻译出版了梅林的《历史唯物主义》。该书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资产阶级责难唯物史观的种种论调进行了批判。瞿秋白指出,这是唯物史观的简明解释,大部头著作“尤太深奥,不合初学,所以先译此篇,以为阶梯”。(22)《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8版,第521页。
1922年2月至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工人运动兴起了第一次高潮,但遭遇军阀屠杀共产党员和罢工工人的多次惨案。中国共产党“明确的思想与无畏的精神”及其领导的工农运动,是国民革命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但当时力量尚弱,前进的道路充满荆棘与风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瞿秋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表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
1923年1月13日,瞿秋白与陈独秀一起离开莫斯科到达北京。瞿秋白激情依旧,第十天就在《晨报》发表文章,毫不留情地批判军阀是“率兽食人”的政府,呼吁全国的平民“亟亟兴起”民主主义,“保证中国民族不成亡国奴”。(23)《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第412—413页。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刚刚从十月革命故乡考察回国的年轻马克思主义者强烈的斗争精神。
1923年6月,瞿秋白起草中共三大《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新党纲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国情:帝国主义列强各谋一派军阀,争夺其势力范围,又酿成无穷的冲突;大多数的劳动平民一天天失掉他们生活的保证。新党纲草案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目的是创造苏维埃共和国,以进于共产社会。中国共产党之任务,是取消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之自由权;男女一律平权;实行义务教育;减轻田赋,限制田租;废除包工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禁止雇佣14岁以下童工;救济失业工人等。(24)《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第111—119页。
关于中国无产阶级和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陈独秀作了一些修改,表明他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农民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性、资产阶级的不彻底性,没有充分的认识。瞿秋白事后也承认,自己的认识有局限性,没有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耕者有其田”的行动主张。总体来看,瞿秋白起草的这份中共党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历史意义。
瞿秋白论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性质。他1923年5月2日在《向导》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处于“宗法社会及半宗法社会的状态”,是一些“‘半自然经济’的区域”,“割据的局面”由此而形成。外国资本制度的侵入,利用中国社会涣散零落的经济组织,假手于官僚军阀确立其“势力范围”,极力地把中国社会往后拉,成为畸形的封建制度国家。(25)《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第32—37页。
瞿秋白在1923年5月7日发表的《现代中国的国会制与军阀》一文中指出,那种认为中国社会性质是传统宗法式的农业国家的判断已经过时,中国“早已非农业国”,正在由宗法式农业国“渐进于商业工业国”。(26)《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第57—58页。三个月以后,他在《向导》发表文章指出,可怜的中国农民,尤其是佃农,受着外国、军警、土豪、地主等“四五重的压迫”。现在,吵着“匪祸”“匪祸”,大家都是良民,那里来的匪!真正的匪是外国资本家、军阀、官僚、政客!农民现时唯一的路是反抗暴动,自己解决。(27)《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第142—143页。瞿秋白对于中国社会主体农民的苦难与出路,有深刻的认知。
瞿秋白1923年6月2日在《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要联合小资产阶级,督促资产阶级进行民族革命,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是“大致趋势”。(28)《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第90页。揭示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与性质。
同年7月1日,瞿秋白在《前锋》发表文章指出,中国是帝国主义列强互争的对象,形成“列强均势”,一部分政权为暴发的军阀所占,并未完全归于帝国主义某国,宗主国不止一个,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一国三公,无所适从”,帝国主义所引起的政治上的纷乱,尤甚于完全的殖民地。(29)《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第80—81页。从瞿秋白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明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体察旧中国人民苦难深重的深层根源。
瞿秋白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革命实践,认识到革命的首要问题是认清“谁是我们真正的敌人,谁是我们真正的朋友”。他在1922年4月旅俄通讯中指出,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府“全赖于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30)《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第303页。1923年6月他在所拟的党纲草案中强调,“不得农民参与,革命很难成功”。(31)《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第342页。他还指出,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最有力最伟大最主要的同盟军”。(32)《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第498页。
1925年6月22日,瞿秋白在中共中央主办的《热血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列强的帝国主义政府”、“强横残暴的帝国主义者”、国内的“军阀、奸商”,是我们的敌人。列强各国的民众、工人、农民以及受列强压迫的其他弱小民族,以及“全国最大多数民众”,是我们的朋友。(33)《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第284—287页。
瞿秋白早就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苦难深重的总根源,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1923年5月他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各种方式》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形式“始终是很公开的掠夺”,“做得穷凶极恶”。中日战争败后,“至庚子赔款几已将中国财政完全破坏”。(34)《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第74—75页。买办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瞿秋白于1927年2月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一文中指出,“五卅”之后,中国革命运动发展到“中国无产阶级领导农民工匠等小资产阶级”,制止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主义之影响,来革官僚买办地主阶级的命。(35)《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第482页。
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对象。1923年6月2日,瞿秋白发文提出“民族资产阶级”概念,将资产阶级分为民族资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36)《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第104、93页。1939年10月,毛泽东吸取瞿秋白的理论观点,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首次提出“带买办性质的大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分论断,指出前者是革命的对象,与后者应建立统一战线。(37)《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607页。
瞿秋白于1925年6月发表的《孙中山与中国革命运动》一文,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明确指出,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平民阶级完全失败,反革命的军阀阶级取而代替满洲贵族压迫平民,并且做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没有一个彻底的团结的真正能领导革命的阶级。小商人小农等明白了自己的敌人,是满洲的贵族、帝国主义、各种妥协派、大资产阶级。真正能够代表中国民族的无产阶级,是真正能彻底革命的阶级,“足以领导”大多数农民群众及一切贫苦的平民,打倒帝国主义及其工具之军阀买办阶级。(38)《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第80、87、90页。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瞿秋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帮助资产阶级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必要性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三大在广州召开,根据共产国际提议,决定实行国共合作。瞿秋白9月23日在《新青年》发表《自民权主义至社会主义》指出,事实已经证明资产阶级“不能行彻底的民权主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还很浅”,劳工阶级在国民革命的过程中“取得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指导权”。“落后的国家其无产阶级参加民权革命之职任越大”;民权革命“须无产阶级领导方能胜利”。(39)《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66、82、85页。
瞿秋白较早论述无产阶级领导权。1925年1月,他在中共四大发言,促使大会通过决议,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中共四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组织上海、青岛的日本纱厂工人举行罢工斗争,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血腥屠杀。1925年3月12日,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病逝,国民党右派趁机加快了反对中国共产党的进程。上海五卅惨案爆发后,瞿秋白发表多篇文章,强调统一战线应当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思想。
瞿秋白在1925年9月出版的《向导》上发表《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一文,揭露了国民党右派破坏国共统一战线的企图,对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发展进行了深刻而清晰的阐述。他说,只有两条路:注重工农阶级的阶级斗争,以无产阶级引导一切革命阶级前进;侧重资产阶级利益、为买办阶级的力量所利用,到右派与帝国主义一方面去。(40)《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第339—340页。瞿秋白主张第一条路,即革命。瞿秋白对国民党右派戴季陶的批判,对于纠正中国共产党内陈独秀放弃国共合作中领导权的右倾错误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瞿秋白在列宁主义的影响下形成了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他认为,“只有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与各国无产阶级联合,中国才能实现民族解放。他明确提出:“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对象,既是世界的帝国主义”,那么就要“在国际范围中找着革命的同盟军”。他提到孙中山先生的声明,中国革命运动要与苏联及一切弱小民族联合。(41)《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第90—91页。
毛泽东在1939年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时候,首次将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称之为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42)《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06页。瞿秋白对于中国共产党“三个法宝”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重温瞿秋白对于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的有关论述与决策之后,我们发现,瞿秋白首先提出“党的建设”概念。1933年8月7日,瞿秋白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斗争》第50期发表的《关于〈红色中华〉报的意见》一文指出,报上只有“苏维埃建设”,而没有“党的建设”。他对“党的建设”作了明确的界定,即是“各级党部的情形,各级党部在苏维埃地方政府之中的作用,各级党部的发展,各级党部的优点和错误等”。(43)《瞿秋白选集》,第564—565页。瞿秋白还在其他论文中多次强调,要重视党的先进思想理论建设。这种重视党的建设的自觉,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值得继承与弘扬。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分共”“清党”。国共合作正式破裂,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
在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民众处于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的白色恐怖之中的危急关头,瞿秋白受命担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他主持召开八七会议,决定实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的方针,开辟了挽救党与革命、走向胜利的新路,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转折。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以后,瞿秋白主编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的第一个日报——《热血日报》。他写的《发刊辞》说,现在上海市民的热血,已被外人的枪弹烧得沸腾到了顶点了!现在世界强者占有“冷的铁”,而我们弱者只有“热的血”。我们不仅有“热的血”,未来手中还有“冷的铁”,成为强者。(44)《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第180页。显然,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武装斗争的预见。
瞿秋白较早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他在1925年7月2日《向导》上发文指出,中国被压迫的民众,“应当准备自己的武力”,才能抵御帝国主义及军阀的压迫与侵略,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武力。(45)《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第307—308页。同年9月7日,瞿秋白在《向导》发表文章指出:义和团的拳术,“无论如何也不能抵抗枪炮”。中国没有统一的人民政府,没有统一的真正拥护人民权利的军队,就不能终止外国帝国主义者以前杀中国人、夺中国地方种种罪恶。为此,“平民应有武装自卫之权”。(46)《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第343—353页。
在军阀镇压国民解放运动的事实面前,瞿秋白关于武装斗争的主张不断强化。瞿秋白1926年2月3日在《向导》发文指出,各种民众的大联合战线,再有明确的革命纲领和“革命武装”,彻底推翻军阀统治的革命才可能成功。他强调,应当由民众“组织自己的武力”。(47)《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第452—453页。同年4月13日他在《向导》发文指出,中国平民要“武装自己”,建立“自身的武装”“破产农民所组成的军队”。(48)《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第72页。瞿秋白在5月25日发文提出,现时革命运动的中心问题,是准备革命战争。已经到了武装直接决战的准备时期。“武装平民”的工作急需进行,中国国民革命极端需要“革命的正式军队”。(49)《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第50—62页。瞿秋白同年5月30日在《向导》发表的《五卅运动周年中的中国政局》一文中指出,要继续五卅运动,只有积极地革命斗争。(50)《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第179—180页。
1927年4月,瞿秋白在中共五大会上将中国共产党总策略表述为“革命军队与民众武装结合”。(51)《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第525页。同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发表《对时局的宣言》,谴责国民党反动派镇压工农背叛革命的行径,宣布中国共产党继续支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这是党的新政策的开始。瞿秋白与驻华共产国际代表秘密前往庐山,商议中共中央改组与组织武装起义事宜。南昌起义的决议从提案到最终决定,都是以瞿秋白为领导的临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出的。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组织领导工农革命军队,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武装斗争。
瞿秋白主持八七会议,代表中共中央常委会作中国共产党新任务的报告,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与武装斗争的方针。瞿秋白指出,国民党已经与我们分裂了。我们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来”,要有“我们的军队”,开展“独立的工农阶级斗争”。这次南昌的行动(南昌起义),就是实行武装斗争“新的方针”。(52)《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从1927年秋到1928年3月,在瞿秋白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各地发动了100多次武装暴动与武装起义,反击国民党白色恐怖。1927年10月24日,瞿秋白在《布尔塞维克》第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革命“唯一领导者”。(53)《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5卷,第32页。1928年5月25日,瞿秋白决定发出中央通告,把武装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命名为“红军”,并提出了有关原则与规定。从此,红军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军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6年5月25日,瞿秋白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探讨武装斗争问题。他指出,现时革命运动的中心问题,是“实行准备革命战争”,是需要“革命的正式军队”。革命军是革命战争的主体。为此,造成革命军队的必要,我们应当真切认识;造成革命军队的可能,我们应当尽量应用。(54)《瞿秋白选集》,第82、285页。瞿秋白在1927年5月发表的《论中国革命中之三大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面临外部的危险,资产阶级获得领导权的危险,以及无产阶级没有准备取得领导权的危险。现在最重要的是“指导革命中的武力”的领导权。(55)《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第594页。
1928年6月20日,瞿秋白在中共六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已暴动而存在的苏维埃区域,“应扩大成割据局面”;领导农民的“游击战争”,甚至更进一步的“割据”;城市工人阶级要用自己的领导力量“建设红军”,“组织工人武装”。他在《政治报告讨论后之结论》中提出,要开展红军的“游击战争”。(56)《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5卷,第533—534、549—550、553、596页。毛泽东同年11月25日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回应说,关于湘赣边界的割据,通过土地革命深入、红军和赤卫队扩大、军队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创造群众的割据,保存了井冈山根据地,但“进剿”敌军尚多,经济问题十分困难。(5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61、79—81页。
毛泽东在1936年12月完成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1927年冬天游击战争发生不久,湘赣边界地区井冈山的有些同志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多久”的疑问。中共六大“作了一次答复”,从此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58)《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88页。这个理论基础,是瞿秋白在他起草的中共六大决议中所提,即农村革命“根据地”是革命更大发展的基础。可见,以瞿秋白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奠定了理论与策略的基础。
农民运动爆发以后,有人说“好得很”,有人说“糟得很”。毛泽东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说农民运动“好得很”。1927年4月11日,瞿秋白将这份报告交汉口长江书店以“湖南农民革命”为题出版单行本,并作序指出,农民的生活便是土地,“没有土地,便是如鱼失水”。“农民要的是政权,是土地。”他对“耕地农有”作出了解释:中国境内,不要有一个农民纳地主的租,农民只能租国家的田。这就叫做土地国有。农民耕种的地只属于国家所有,农民愿意向国家纳税,之外不能承认地主劣绅的“不平等条约”。(59)《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第572—574页。
这种解释通俗易懂,对于农村土地革命是一个重要的推动。早在1922年访俄期间瞿秋白就指出,俄国农业会议宣布“土地国有”的原则,为了发展生产力,俄国苏维埃政府试行生产协社、劳动协社等新经济政策,促进工农“协进”。(60)《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第241—242页。这些论述,对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富有启示。
1927年5月8日,瞿秋白发文指出,农民的生活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农民付纳田租或苛捐杂税之外,所余数目,不及自己收获的百分之四十。中国国民革命“应当以土地革命为中枢”,农民得有“享用土地的权利”。无产阶级要领导农民去彻底发展这种斗争,铲除帝国主义与军阀“统治和剥削的根基”。(61)《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第579—583页。这种分析与宣示极其深刻而有动员力。
瞿秋白在八七会议的报告中提出,实行“土地革命”,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来”。八七会议的农民运动决议案草案提出,没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分这些土地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瞿秋白参加讨论时发言说,中共五大决定“耕者有其田”,包含没收小地主的土地。(62)《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5卷,第2—3、7页。随后,瞿秋白在广州演讲,提出了土地革命的主要措施,是耕地农有、武装农民与组织农民自卫军、乡村的政权归农民。(63)《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第394页。
1928年4月,瞿秋白在为中共六大准备的书面报告中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方针。6月18日,他在中共六大开幕词中指出,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阶段,阶级冲突更加显明。20日,他在中共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八七会议时中央决定“加深土地革命”,决定“四省的秋收暴动”。28日,他在政治报告讨论后之结论中指出,没收地主土地是对的,没收中农、小农和没收一切土地是错误的,要纠正。(64)《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5卷,第332、498、526、561、573—574页。
1928年7月9日,瞿秋白起草的六大全会政治决议指出,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驱逐帝国主义,达到中国真正统一;推翻地主阶级私有土地制度,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耕地归农。他在全会政治讨论的结论中指出,不要把中国革命发展速度估计过分,要使全国工农群众知道苏维埃区域的政策,现时革命阶段民权主义任务,不是“消灭小农经济”而是“改造小农经济”。(65)《瞿秋白选集》,第418—419、452—453页。
瞿秋白作《政治报告讨论后之结论》,分析了盲动主义和命令主义产生的根源,对形势估量、暴动观念作了自我批评,对共产国际的指导作了婉转批评。《对国内工作的指示电稿》强调,坚决反对盲动,决不能削弱农民的游击战争,必须扩大根据地、组织红军,实行土地革命。(6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89页。
瞿秋白主持中共六大以后,作为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长留在莫斯科工作。1928年下半年到1930年,实际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是李立三。1930年6月,李立三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所起草的决议案,提出新革命高潮和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方针,制定了在全国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大城市的冒险计划,要求各地行动。共产国际对此强烈不满,7月底派瞿秋白回国纠正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
1930年9月24日至28日,瞿秋白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时指出,中央政治局对于目前形势、推进革命的速度估量过分。“左倾”决不会比右倾好,宁左不右是不对的。反对机会主义,也反对盲动主义。目前党的任务是建立苏维埃根据地,并巩固发展。对于反“左倾”和右倾,都不能采取任何的调和主义的态度。(67)《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7卷,第6、28、21、29—30页。他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案中指出,大城市还缺少更加广大的群众动员和群众发动,各地苏维埃区域和红军的发展壮大还需要巩固。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准备武装暴动,是李立三实际主持的政治局冒险主义倾向的错误,要立刻完全纠正这些错误。(68)《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7卷,第44页。
瞿秋白在《中国共产党三中全会的意义》一文中,首先明确了当时革命形势的阶段性特征,即“从工农群众部分的革命行动,进到革命的总进攻的过渡时机”。同时指出,三中全会最主要的意义,是在这种过渡时机中,能够更加明白正确地规定出进攻的策略。(69)《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7卷,第71页。从理论、策略、实际行动来看,瞿秋白的观点对于纠正“左倾”冒险错误,无疑是正确的,但王明等小团伙向共产国际编造瞿秋白“不尊重国际代表”、不揭露李立三错误、搞调和主义等小报告,引起斯大林与共产国际对瞿秋白的不满,试图以苏联“清党”做法横加干预。
1930年12月,共产国际给远东局发出指示:把瞿秋白等“赶出政治局”。1931年1月7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直接控制会议议程,指责瞿秋白等人犯了“调和路线”的错误,进行无情打击,撤销了瞿秋白的领导职务。十多年后,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历史问题决议指出,六届四中全会及其后的中央“错误地打击了以瞿秋白同志为首的所谓犯‘调和路线错误’的同志”。瞿秋白离开中共中央领导岗位,留在白色恐怖之下的上海以文艺学术为武器,继续为党工作。他发文阐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鲁迅等共同推进革命文艺大众化,参与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1934年初,瞿秋白进入中央苏区,2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0月,党中央及红军主力部队进行战略转移,瞿秋白被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2月24日,他在转移途中被地方反动武装抓捕与囚禁。面对国民党的多次劝降,他严词拒绝,坚贞不屈,(70)周永祥编:《瞿秋白年谱》,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8、123页。被蒋介石下令“就地枪决”。6月18日,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他高唱的《国际歌》歌声,久久回荡在祖国青山绿水之间。
瞿秋白同志树立了一个始终不忘初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光辉形象,留下了500多万字的马克思主义论著,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赞誉他“坚持了英雄的立场”,“临难不屈的意志和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71)《瞿秋白百周年纪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