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互信的认知分歧及其明辨
——基于《强大、不同、平等:克服中美间的误解与差异》的反思*

2022-02-03 20:42:03吕伟松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22年2期
关键词:沃克中美两国

吕伟松

一、引 言

近年来,从特朗普咄咄逼人的言行举措,到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中美关系一直处于冲突与对抗的框架中。如何理性看待中国崛起,成为当前美国民众和精英阶层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恐慌的反华派炒作“中国威胁论”,疑虑的审慎派担心“中国不确定论”,相对乐观的友华派已很少主动发声。美国战略界关于中美“新冷战”(new cold war)与“脱钩”(decoupling)的声音一度甚嚣尘上,不绝于耳。中美是否已经进入战略竞争时代?美国对华政策将会转向全面“遏制”(containment)战略吗?在此背景之下,正确认知和评估中美两国关系的未来迫在眉睫。

2019 年10 月,彼得·沃克(Peter B. Walker)推出新书《强大、不同、平等:克服中美间的误解与差异》(Powerful, Different, Equal: Overcoming the Misconcep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沃克不仅是美国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也是推动美国各界了解中国的华美协进社董事会成员。在本书中,沃克根据自己几十年来在中美文化领域问题上的研究和理解,对容易引发中美两国误解的核心议题进行探讨并追溯其缘由。该书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彼此间差异与分歧,科学把握两国关系发展与走向,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部观点新颖的著作一经推出,便备受关注。美国道富银行总裁罗恩·奥汉利(Ron O' Hanley)认为,书中就中美两国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讨论,从历史视角出发,对中美两国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对于今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思考和制定具有重要作用。1Peter B. Walker, Powerful, Different, Equal: Overcoming the Misconcep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London: LID Publishing Limited, 2019, p. 4.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理查德·福斯特(Richard N. Foster)指出,沃克对于中美两国世界观差异的叙述,正是中美两国现在所需要深入了解的内容。2Peter B. Walker, Powerful, Different, Equal: Overcoming the Misconcep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London: LID Publishing Limited, 2019, p.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永志和陈步认为,沃克在书中传递“美国对华认知误区并非不可逾越,美国应该主动了解中国”的核心观点对于促进中美两国合作共赢具有重要意义。3刘永志、陈步:《了解历史和文化是打破认知屏障的第一步》,《光明日报》2019 年12 月14 日。《人民日报》评论称,这本新书辩证分析了海外媒体关于新时代中国相关报道的刻板印象,主张中美两国需要消弭“理解赤字”,警惕战略误判。4《理性是维护中美关系的基础》,《人民日报》2019 年12 月9 日。作者沃克在书中表示,美国人对中国的不信任主要源自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模式的长期误解。他试图从历史文化角度出发,阐明中美两国体制不同的渊源,主张中美两国要打破“认知屏障”,在理性基础上推动中美两国关系发展。这本新书揭示了当前中美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和误解,对于增进中美两国建立战略互信,实现合作共赢具有深刻意义。

《强大、不同、平等:克服中美间的误解与差异》一书共分为八章,主要探讨了中美两国在文化、经济、政治层面存在的核心误解,以及这些误解产生的根本原因。作者认为,若中美两国能够增信释疑、弥合差异,那么中美两国便可以合作应对全球问题,从而帮助人类获益。书的前两章主要阐述了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国家治理模式和国民性格特征,并介绍了两国文化差异及其历史演变。第三章、第四章从经济发展驱动力角度出发,对两国经济模式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第五章至第七章则以政治层面为入手点,探讨了美国绝对主义与中国相对主义差异下的人权和民主问题。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分析了中美两国在文化、经济、政治层面的分歧,认为造成两国误解的主要驱动因素来自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偏差,忽略了中国本身的历史文化特性,最后就中美两国如何搭建沟通平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二、中美文化互异下国家治理模式与国民性格

就中美两国文化起源来说,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分别是以儒家思想和清教个人主义为历史渊源,产生的两种不同文化模式。在作者看来,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差异,是中美两国在文化领域中最主要的差别。其中,中国文化反映了“集体主义”倾向,这种文化注重集体合作,并非个人作用。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个人利益要主动服从集体利益。这种集体主义主要通过两种独立的力量发展起来。一是集体在自然灾害面前体现出的团结一致,携手渡过难关的精神;二是源自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家庭社会地位优先于个人的思想观念。儒家思想重视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家庭和个人三者之间的角色,在教导公民和治理国家中强调和谐与平等。儒家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仁”“爱”核心思想,受到历代王朝欢迎,对于维护社会有序运作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儒家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影响下,中国人具有更为强大的凝聚力意识,中国人认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中国政府更多关注的也是如何提高全体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与美国个人主义思想观念差别较大。俗话说,一千个读者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认为,这种儒家思想中蕴含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是美国民众眼里对于“中央王朝”根深蒂固偏见的来源。相比中国“集体主义”观点,沃克则把“个人主义”看作美国国家治理模式中最大的特点。沃克在书中指出,个人主义主张个性、重视独立、强调自力更生。在美国,早期殖民者为逃避上层阶级制约、追求人权和宗教权利离开欧洲。这些殖民者希望建立一个能够为“个人”提供最大自由的政府。因此,“极简主义”也是今天美国盛行的治理模式和价值体系。它在国家顶层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行政、立法和司法部门权力分工明确。虽然政府的行政部门在外交事务方面拥有广泛权力,但想要实现重要变革却受其他部门的严重制约。其次,由于两党制的存在,一个政党需同时掌握国家行政和立法两大部门,才可以颁布重大法令。再次,美国总统大选四年一次,最长任期八年,执政期间存在被弹劾的风险。最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享政治权力,联邦政府会把部分权力下放至各州政府。这种“极简主义”下的治理模式,帮助美国不断发展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经济体。但现实并非沃克所言。“极简主义”背景下的美国国家治理模式通常以“三权分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三权分立”并非绝对,权力分配大多数情况下以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来实现,并且在涉及政府预算、医疗改革和移民政策等事务面前,这种“三权分立”常被指责效率低下。另外,若总统所属的政党不是控制国会的政党时,两者间的分歧甚至也会导致立法程序的瘫痪。

从中美两国文化演进来看,作者认为美国文化演变历经四个阶段:首先,早期移民从新航路开辟,到宪法颁布,其中积累的勇气和自决,为后期美国殖民扩张和人权运动“铺路”。其次,以“技术革新”和“职业道德”为特征的工业革命,推动美国生产力的发展,发明家和科学家创造了工业技术,铁路、电话、电报和大批量生产的汽车,制造出很多在先进技术领域中富有代表性的产品,推动着美国经济发展。再有,19—20 世纪的美国被称为“文化大熔炉”(Cultural Melting Pot)。美国对待移民早期的态度是人人享有平等机会和个人自由,移民们离开自己的国家,期望来到美国寻求自由和机会。在美国,外来移民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有的移民甚至创办小企业,这些小企业后来也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公司。然而,随着大量的非法移民人口涌入,也导致了美国犯罪率升高,就业率下降的情况出现。与此同时,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移民也造就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美国。最后,美国政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社会中收入不平等现象加剧。“二元化”的美国社会,有“赢家”,也有“输家”,政党两极分化明显,不同的社会阶级都渴望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也就威胁着国家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定。对比美国,作者表示,中华文明中的“自觉传承性”让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延续千年的文明。沃克认为,儒家思想观念能够在中国得以延续,很大程度是来自执政者对于儒家文化的传承。儒家思想中强调集体主义,社会和家庭地位要优先于个人的价值观念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着政府的决策。沃克就“儒家思想”影响的表述具有片面性。儒家思想是在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其历史局限性的一面也逐渐表现出来。对于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非作者眼中的“全盘接受”。

此外,沃克表示,比较中美两国在文化发展中的差异,了解中美两国之间的国民性格特点,有利于帮助理解中美两国产生误解分歧的原因。作者以国民性格特点为例,认为“集体主义”观念下的中国人注重相互依赖,看重“以和为贵”;而“个人主义”观念下的美国人则更倾向自力更生、重视竞争。沃克将中国人爱“面子”的心理,视作个人名声或者威望的象征。他认为中国人爱面子的行为容易造成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误解与紧张,甚至觉得“面子”心理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面子”的作用,可以帮助美方理解中方在此次贸易摩擦中的行为。这种观点显然错误,中美之所以会发生贸易摩擦,其本质原因是特朗普政府打着“美国优先”旗号,在“霸权主义”思维作祟下,不顾世界整体利益而执意对华发动的一次贸易摩擦,沃克就中美贸易摩擦的解读显得较为狭隘。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年的沉淀,美国文化相对较短,由于各自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中美两国间出现的文化差异现象很正常。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中美两国可以相互借鉴,学会接受各自历史文化现状,承认彼此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谋求共同发展。

三、中美制度模式差异下经济表现与面临挑战

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中美两国在经济模式、发展驱动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也构成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的基础。在沃克看来,经济发展是国家持续繁荣的保证,也是政府赢得民心的关键。美国自下而上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强调繁荣平等、重视个人自由;中国则是在政府“稳定发展”目标下,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中需要创造合作共赢的机会,中国可以利用美国的科技创新技术解决自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够给美国带来经济增长,从而有助于中美两国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问题。

沃克在书中指出,美国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更加重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该模式下政府对市场和企业所起的干预作用较小,只充当帮扶角色,侧重在经济发展中提供基础设施上的帮扶。在经济发展驱动力因素上,他认为美国经济驱动力主要是由“移民劳动”“自然资源”“消费市场”“科技创新”等四个要素组成。移民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劳动力。这些成功进入美国的移民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致力于促进美国经济发展;再加上美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天然气、石油等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含量较高,这些雄厚的物质基础也帮助二战后的美国,逐渐立足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次,美国拥有强大的消费市场。美国储蓄率低是历史常态,人均家庭消费支出排名世界第三,这也反映出美国人强烈乐观的消费心态。另外,政府也会鼓励居民消费,以此带动美国经济发展。此外,在科技创新方面,美国的科技实力始终处于世界前列,这也与美国人从小开设科学课程,注重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

相比美国的经济模式,沃克认为中国“自上而下,政府管控”(top-down and state managed)的经济模式一方面能够吸引政府官员,引导政府官员在经济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这种模式能够掌握关键的经济杠杆,从而让中国在庞大人口基数的现状下,实现农业经济发展,进入国际贸易市场,进而成为全球经济领导者,帮助维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但“管控”一词,也体现了作者在分析中国经济模式时,表达出的一种意识形态偏见。此外,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驱动力问题上,沃克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驱动力主要是由“省市城际竞争”“公司治理”“城市化进程”“阶层成长”“国企改制”“高储蓄率”“利用西方科技领域”“创业能力”等八个因素共同构成。他表示,政府决策在维持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鼓励省市城际之间开展高水平竞争,以便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带来的巨大生产力能够帮助政府更为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中等收入群体的迅速成长,国有企业改革,消费者高储蓄率也为国家发展提供财力支持。另外,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善于利用西方技术和海外市场,其出口大幅度增加,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提升空间。尽管中美政府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但沃克表示,美国政府在经济领域中表现出的征收关税、控制并购和不介入等情况并没有影响美国经济发展;而中国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国有企业影响广泛。沃克就我国“宏观调控”的认知也存在一定误解。结合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我国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为基础,国家宏观调控发挥主导作用,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种经济模式以“宏观调控”等国家干预市场的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绝不照搬照抄西方经济制度模式,走符合本国国情、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也让该经济模式在社会主义中国取得成功。

另外,沃克在书中谈到了中美两国在彼此不同的经济模式运行下,也面临着未知和挑战。一是先进科技领域,中美两国谁输谁赢?中国已经把低成本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正在大力拓展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技术。中美两国企业应该是深度合作,还是暗自较量?二是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中美双方都需要提供全面的社保体系。目前,大多数美国民众的储蓄率很难达到能够维持退休生活的水平。虽然美国社会保障和医保体系较为成熟,但仍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美国需要考虑如何拥有更大程度上的财政支持或者提高退休年龄标准等举措,来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是否能够修建更多的经济适用房,用来减少老年人住房成本?三是自由贸易模式。中美两国都是对方最大的贸易伙伴。倘若两国保持协商沟通的态度,中美两国将在经济领域中实现双赢。如果美国视《中国制造2025》为一种战略威胁,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会继续维持下去。四是在高债务水平领域,中美两国高债务水平将在多大程度上制约经济增长?由于受到税收法案的影响,美国债务飙升创历史新高,经济运行压力大。中国同样也存在杠杆率高、债务水平高的情况。但中国在去杠杆化、处理债务面前表现出的灵活性,会帮助中国政府应对债务危机。而美国大部分的债务属于外部债务,非政府管理,因此处理问题的灵活性要低于中国。五是特朗普采取的一些对经济增长毫无帮助的举措,通常会遭到美国企业反对,这些举措是否会在未来损害美国经济发展?美国单方面挑起贸易摩擦,既违背了美国长期以来对于自由贸易的承诺,有损中美两国企业和民众的利益,也威胁着全球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

就当前中美两国经济表现来看,作者认为,不该押注中国或是美国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谁输谁赢,这很容易陷入一场中美“零和游戏”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环节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拥有良好的消费市场,种类繁多的商品、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和政府政策扶持,美国很多制造业都在中国市场占有重要份额。针对当今中美经济脱钩风险,特朗普政府中的鹰派主张美国和中国经济脱钩,并企图歪曲中国的经济模式和战略议题。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经逐渐融合为利益共同体。中国强劲的发展态势不会威胁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反而会给美国在金融、贸易、教育等产业来带市场空间。中美两国将有很大可能性在经济领域中相互促进,中美双方要积极拓展彼此经贸合作,从而实现双赢。

四、中美政治观念区别下人权与民主问题

中美两国之间的人权和民主议题一直以来都是热点问题。沃克在书中认为,中美两国在该议题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美两国对人权议题的定义不同。在中国,人们由于受到“集体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主张国家和社会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人权是个人权利和社会集体权利相结合的辩证统一。从只强调个人利益,忽略集体利益,再到既把握个人利益,又注重集体利益,这是中国在人权议题上的进步。而在美国,“个人主义”思想观念对于美国民众的影响仍然深刻,人权属于个人权利范畴,《美国宪法》和《权利法案》都明确规定人权不可侵犯,因此只强调个人权利的思想观念,依然在美国占据主流位置。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差异,会使得中美两国对人权问题处理和看法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对人权议题采取的实际做法不同。在中国,人们认为权利和义务是相一致的。每个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当一个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如果不能满足上述要求,这也是侵犯人权的一种表现。而美国在建国初期就高度重视人权,声称人权神圣不可侵犯。由于受到个人主义和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会过于看重自己的权利,这种思想观点也割裂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联系。沃克在书中就中美两国在人权和民主议题上的看法,与现实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美国总是借人权和民主为幌子干涉他国内政,该行为也严重违反国际法和相关国际关系准则。“人权”已经沦为美国实现其霸权目的的政治工具。就中美两国的人权和民主议题而言,美国总是炒作“涉港问题”“台湾问题”和“涉藏问题”等伪命题,借机在国防安全、经济贸易、外交往来等领域,打着人权和民主的旗号,长期指责中国。例如,当中国政府在香港地区设立国家安全法时,美国政府却抱怨中国政府设立安全法,而美国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就一直加大对于国家安全立法力度,现在美国设立的国家安全法已经超过20部。另外,自香港回归中国以来,美国就企图使用各种手段支持“港独”,试图控制和干涉香港。这种举措也充分说明美国政府的“双重标准”。美国长期标榜自己国家为“人权卫士”,美国自身却存在严重的人权问题,诸如对非裔美国人的种族歧视、私自携带枪支犯罪、暴力执法行为泛滥等。2020 年5 月,美国发生一起黑人遭受暴力执法死亡事件,该事件再次揭示了美国种族歧视顽疾难除。

沃克认为,虽然中国曾经遭受内忧外患,但正是因为崇尚“集体主义”,中国政府关注民主问题,也成功解决了14 亿人的温饱问题。根据数据统计,中国已有超过8.5 亿人摆脱极度贫困,民众预期寿命从43 岁提高到76 岁,这些数字都是中国政府重视人权问题的表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正带领着广大人民全国建设社会主义化国家。沃克在书中谈到中美两国人权问题的本质区别时指出,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对美国影响较大。作者认为,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并非西方“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价值观,其重视和谐平等的相对主义观念,能够促进中国的稳定发展。

另外,就两国民主模式来说,作者表示,中美两国的民主模式在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两国民众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民主。沃克认为,美国选举式民主可以决定潜在领袖担任职位,总统候选人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价值判断和信仰选择,这也对他未来执政过程中可能做出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正如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的那样:“民主在美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行动,它的行为顺应自然,它可以无所顾忌地进行任何行动。”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江尚清译,红旗出版社,2017 年,第140 页。而中国协商式民主,政协通过委员就重要议题征求选民意见,形成意见提案;政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议提案由全国人大决定,以确保准确反映民众意愿。此外沃克还表示,美国政府要比中国政府面临更多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是美国两党制民主容易产生僵化局面,党派关系会削弱美国民众对政府的治理信心,打击年轻人对竞选公职的兴趣。二是美国“钱主政治”无法真正实现民主。2014 年,美国最高法院继续废除针对竞选开支的限制,这一举措大幅度增加了富有捐赠人对选举结果的影响,这些捐赠者往往又带有一定政治偏见,从而影响了美国民主制度运转。三是政党恶性竞争及政府赤字正在削弱美国经济增长所需的投资能力。相比之下,虽然中国政府面临人口老龄化、收入不平等和地方污染等问题,但强有力的共产党领导和高效能的治理模式,都能帮助中国应对挑战。

关于中美两国在对待人权和民主议题上的分歧,归根结底不是中美历史文化上的差异,也不是中美两国对待该问题看法的思维模式不同,其本质原因还是美国试图打着“人权和民主”的幌子,打击中国,抹黑中国形象。对待该问题,我们不能按照美国既定的民主和人权标准作为参照物来进行评价,这往往会陷入西方话语体系的陷阱之中。中美两国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民主模式也有着本质区别。而美国民主受资本逻辑驱动,具有金钱色彩。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历经内战、殖民扩张、经济萧条和恐怖主义等一系列冲击后,多年来存在的民主和人权问题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是,美国的民主和人权问题仍备受争议,民主党派和共和党派在执政过程中出现的“推脱责任”现象也依然存在。相比美国,具有制度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能带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和人民幸福。

五、结 语

近来有些美国学者、政客发表了以“中美关系”为主题的相关论著,但舆论基调多受传统现实主义理论影响,出版的书籍也大多基于负面认知加以渲染,重述“中国威胁论”。例如,美国国防政策顾问皮尔斯伯里(Michael Pillsbury)以“百年马拉松”隐喻中国长期隐瞒自己的真实战略意图,借此超越美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1Michael Pillsbury, The Hundred-Year Marathon: China Secret Strategy to Replace America as the Global Superpower,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LLC, 2015.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主任艾立森(Graham T. Allison)重提“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借此来描绘中国的崛起给守成国美国造成的威胁;2Graham T.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 Trap,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7.美国专栏作家盖茨(Bill Gertz)表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给美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决策方面带来巨大威胁,这种威胁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全球霸主的第一步。3Bill Gertz, Deceiving the Sky: Inside Communist China’s Drive for Global Supremacy, New York: Encounter Books,2019.上述论著在思维表达方式上,缺少对中国客观深入的研究,常秉持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念。此外,就中美两国间存在的差异,亦很少做出客观、理性的比较。美国学者、政客笔下“建立全球霸权,成为新的世界霸主”的描述,本就是毫无现实依据,带有诬蔑性的话语。新中国成立已有70 余年,中国从未在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上做出任何侵占别国的举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的努力,也更加有力地驳斥了“国强必霸”的传统思维。相比之下,沃克基于亲身经历和深入了解,从中美两国历史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认为中美两国在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虽有分歧,但彼此也都面临诸如债务高企、社会保障、人口老龄化、收入不平等和环境恶化等共同挑战。沃克建议美国要尝试理解中国,做到增信释疑,实现共同发展。

沃克在书中列举了影响中美两国认知交往的五点因素:一是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的战略意图;二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体系的区别;三是来自共产主义标签的敌意;四是西方学术出版充斥着反华情绪;五是西方媒体普遍戴着“有色眼镜”报道中国事件,美国民众缺少客观认知中国的渠道。对于中美之间的误解与分歧,沃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美国要积极主动同中国保持联系,增加其了解中国的机会。那些与中国接触较多的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评价大多平和积极,诸如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美国前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美国国际集团(AIG)前董事长汉克·格林伯格(Hank Greenberg)以及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二是沃克指出,随着美国到华旅游人数增多,汉语也成为英语之外的主要语言,两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文领域交流。交流过程中,两国更要发挥出企业在贸易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三是作者认为,中国领导人的重心始终关注国内:即如何执政为民,实现国家繁荣发展,而非殖民掠夺和扩大领土范围。美国不该曲解中国政府的战略意图。美国民众在中国做生意也要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内涵,避免彼此发生冲突。四是沃克提到,中国需要为搭建沟通平台出力。比如,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这将有利于缓解双方紧张局势;美国的创新技术也会促进中国市场发展,形成互利互惠的局面。五是针对诸如“气候变暖”“网络安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中美两国需要共同努力,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

书中有些观点也存在误读和偏见。如,沃克认为中国政府对于新闻媒体的治理手段,会限制新闻媒体的报道自由。这样的判断显然是其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政策规定缺乏深入了解。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我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美国媒体属于财团且大部分新闻媒体都是私有企业,这使得美国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堪称财团话语权的延伸,这些美国媒体不仅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坚持所谓的独立性和言论自由,这让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只考虑新闻的“热度”和“标新立异”,而忽略新闻的真实客观性。美国所谓的新闻报道自由,早已严重突破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新闻底线,违背新闻自由的本真内涵,不过是大财团通过操控媒体和政府企图达到宣传“普世价值”的政治需求。其次是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爆发。沃克在书中将其叙述为,特朗普针对中国采取的贸易行动,是对中国多年来不公平贸易行为所做出的回应,美国认为《中国制造2025》损害了包括很多美国跨国公司在内的公司利益。就作者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说法,其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美国政府发起贸易争端的真实意图,不过是为了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借此巩固美国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纲领,对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政府却将《中国制造2025》作为美国发动贸易摩擦的理由,声称要对每年至少价值300 亿美元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加征关税。1Trump Readies Sweeping Tariffs and Investment Restrictions on 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Mar. 2018.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美两国经济深度依存,美国对中国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不利于两国发展。实际上,中美双方达成的“第一阶段”协议,既符合中美两国利益,也顺应世界各国期待。最后是沃克在书中提到中国政府在南海岛礁军事基地建设,认为是中国政府军事侵略性的体现。作者的观点显然是基于政治权力角度的一种错误论断。这种观点对美国军方抵近侦察我国南海海域的军事行动视而不见,反而对我国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正当行为坚持“双重标准”。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一直承认中国政府对于南海群岛的主权。直至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计划的实施,美国政府借南海群岛,制造所谓“领土争议”,加强美国的战略地位。南海岛礁建设完全属于中国内政,南海群岛自古以来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域,不存在领土争议。南海岛礁建设可以提升中国海上防卫能力,更好应对海盗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为区域海洋治理,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从美国对中国的激进言论到针锋相对的中美贸易摩擦,中美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从未如此之高。对于当前摩擦不断、剑拔弩张的中美关系,沃克向美国政府及其民众强调了客观看待中国发展的重要性。该书中提到,为理解中国,美国需要反思五个方面,对于冲破中美两国之间的“认知屏障”,缩小中美两国之间的认知差距,打破中美“零和博弈”的固有思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中美关系常被视作全球稳定的压舱石,中美关系的内涵远远超过了两国关系的范围,不仅事关两国关系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左右世界格局的和平与繁荣。中美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和深度合作,不仅可以增进彼此的战略互信,也可以为解决地区和全球性问题提供动力与方案。

猜你喜欢
沃克中美两国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环球人物(2022年3期)2022-03-07 06:35:39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外语学刊(2021年1期)2021-11-04 08:08:12
未来科幻城
科学之谜(2020年11期)2020-01-13 05:14:32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艺术品鉴(2019年9期)2019-10-16 08:57:44
快递爱情
女士(2017年6期)2017-08-02 08:09:19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春秋时期公族与士夫之族的互补性——以鲁、晋两国为例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08
世上最美丽的吻
世上最美丽的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