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糠 王让新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历史是“一面镜子”“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如何用好这本教科书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这是当前开展“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而唯物史观则为我们深入分析“历史”“四史”“四史教育”的本质属性、功能作用、基本要求等内容提供了科学的“解题方式”。
历史是什么?这是分析“四史”“四史教育”等一切历史内容和形式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而其答案就隐含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当中,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并准确理解历史的本真内涵。
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分析了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实践等历史主体层面的基本内容,并从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1]313。
第一,历史是现实的人的生产生活过程。唯物史观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就是人的劳动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196。即世界历史主要是指相对于自然界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它根源于人的劳动,是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和既有条件形成了世界历史生成和发展的前提。而物质生产是人的第一项实践活动,它为人们创造历史奠定了物质基础,进而构成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客观历史存在,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则共同构成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这一意义上讲,历史就是人的生产和生活过程,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现实的人的生活方式不断变革的动态发展过程。
第二,历史是社会合力整合凝聚的结果。社会生产本质上就是为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目的性实践。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历史,但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根据自身的预期目的、价值需要、利益诉求来创造历史,最终又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这就是历史[1]302。而且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由于预期目的、价值需要、利益诉求、作用力大小和方向的不同,还会进一步形成彼此关联的“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3]592。简言之,历史就是人们通过合力创造的,而合力的产物是历史结果。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复杂化使得人不仅以有血有肉的个体存在着,而且还以不同的“类”“民族”或“群体”形式存在着,这说明历史也并非是个体意志、力量的简单叠加,而是人们在生产、交往等具体社会实践中彼此力量或一致或冲突或补充或抵消最终才形成了合力的民族史、世界史。可见,在历史合力论中,构成合力的基础就是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而形成合力的关键则是实践过程中作用力的相互整合和凝聚。
第三,历史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来。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思维认识和实践创造能力的全部集合。唯物史观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五官感觉的形成是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2]191-192。历史就其对人的本质力量而言,是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目的性和能动性相统一的结果。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不仅是人的思维、情感、观点转化为物的“有用”和“为我”属性的感性认识过程,同时也是实践层面的问题。人的思维也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才能最终确证其现实性、实践性和本质力量,人应该而且可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确证感觉、情感、观点等感性认识的真理性,即思维的此岸性,就此而言,历史就是在人的本质力量“践”之于客体的对象化过程中创造而来的。
第四,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载体。历史是一个生产生活、社会合力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综合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着客观稳定的规律影响着历史的具体形态和演进发展呢?若存在,又该如何认识和把握呢?对此,恩格斯认为历史在短期内表现为无数个偶然事件,但只要所考察的时期、范围、内容越长、越广、越丰富,就会发现历史的必然性,“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3]669。也就是说,影响历史进程的因素是复杂的,它可以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发展水平和相互作用,但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经济基础的内容决定了历史的存在状态、所处阶段、发展快慢、趋势方向。由此可见,历史就是一个客观的自然演变过程,并且这一过程是由长期的、必然的、“归根到底”的规律决定的,历史成为规律的重要载体,而要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才能实现。
历史是现实的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按照归根到底的规律结合自身本质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这为我们进一步剖析并揭示“四史”的本质属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循方向。
中国共产党史,首先是一部探索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历史。发展先进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全国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大生产运动、“一化三改”、全面深化改革等实践,确立并巩固了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并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次,中国共产党史是党和人民共同进行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历史。与西方因利益差别导致的党派纷争不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尤为强调党派、党群的政治协商和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合力开创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再次,中国共产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结合起来,强调党员干部要补足精神上的“钙”,时刻铭记并切实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发挥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的滋养激励作用推动社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最后,中国共产党史是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历史。实际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本质上就是基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需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具体体现,是党运用科学真理指导实践工作的过程,也是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
新中国史,首先是一部实现生产力从较为落后到快速发展转变的复兴史。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等措施,最终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其次,新中国史是中国人民自觉形成合力的历史。七十多年来,人民群众始终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参与社会主义的革命创制、探索建设、深化改革等实践,使全国上下逐步凝聚成了团结稳固的民族共同体,以强大的历史合力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再次,新中国史是中国人民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来党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创新创造的主题所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历史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文明成果。最后,新中国史是科学运用“三大规律”指引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正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党和人民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不断加快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这也是历史规律所趋和强大国力使然。
改革开放史,首先是一部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确立“三个有利于”的评判标准,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改革与开放、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稳定等关系就是为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的。其次,改革开放史是充分彰显人民活力和合力的历史。四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目的就是要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社会合力,从而创造出更多更显著的历史性奇迹和成就。再次,改革开放史是探索真理确证思维现实性的历史。对实践和真理关系的探讨、社会主义本质和优势的分析、思想路线的确立就是党和人民探究真理性知识的直接体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斗争精神、民族和时代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实质上就是对人与历史、国家、社会关系的具体、科学认识。最后,改革开放史是社会主义自我调适和发展的历史。改革开放不仅是对经济内容的重大调整,也是对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制度体系等内容的全面变革,其本质就是按照“三大规律”的基本规定实现对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完善。
社会主义发展史,首先是一部生产方式不断变革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一磅礴历史见证了社会生产方式从家庭农业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再到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这些变革也都为人们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其次,社会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合力开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的优势体现,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意志、愿望、需要能够得到汇集整合,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再次,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无产阶级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历史。五百年来,无产阶级始终是各种社会形态的掘墓人和奠基人,始终在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不断努力,始终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物质力量”。最后,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史上新的文明形态,它经历了“空想—科学—实践”的发展历程,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指导人们探索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标。
“四史”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者、建设者特别是中国人民遵循“三大规律”促进人民幸福、民族振兴、世界进步的历史,这就决定了围绕“四史”内容开展的教育必然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四史”教育并不是要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沉迷于既往取得的丰功伟绩,也不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挑战寻觅畏缩畏难的慰藉和借口,而是要以史为鉴开创伟大事业新篇章。
第一,“四史”教育是认识自身的主要方式。毛泽东指出:“研究今天的路线政策,加强党内教育,推进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4]399以史为鉴,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党吸取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正反经验教训,也能使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特别是新时代的青年认识到自身作为党干事创业、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先锋力量”和“后浪”所应具备的政治品格、理论素养、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认识到党自身是具有先锋队性质的无产阶级政党,也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执政党,更是促进人类社会走向联合实现解放的负责任大党;认识到新中国是以人民为根本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前阶段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共同体;认识到改革开放不仅是强国富民之举,也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显著特征;认识到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透过“四史”明确人民、党、国家等内容的历史定位,从而明确“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在哪里”,接下来“要到哪里去”等基本历史方位问题。
第二,“四史”教育是实现自觉的思想引领。如果说把握好人民、党、国家的历史定位是历史主体的自我认知过程,那么历史主体的自觉践行就是其确证自身本质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行合一的自我要求。学习“四史”就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从而实现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5]通过学习党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成果,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作为工作和生活的指南,树立起“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观念;通过学习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阶段积淀而来的优良传统、精神品格,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地传承发扬、积极地践行运用,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务实追梦人、合格接班人;通过引导党和人民学习“四史”,自觉树立“四个意识”,主动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参与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决策、管理、评价中,不断将自身作为历史主体、国家主人所具有的能动本质力量有效对象化。
第三,“四史”教育是凝聚共识的基本方法。在建党前期,共产党的先进力量就凝聚起了一个共识,即所要建立的党是一个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政治解放和革命胜利的政党,所要建立的国家是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并逐步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是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等使命任务的切实可行方案;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正在做的事;改革开放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党和人民为解决中国与世界历史发展难题的智慧结晶。总之,透过“四史”可以发现,无论中国共产党如何建设,怎么领导;无论新中国如何改革,怎么开放;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坚持,如何完善,党始终是坚定的领导力量和核心所在,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党执政兴国强军的根本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始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永恒不变的旗帜,凝聚共识进而促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始终是全体中国人民共识中的共识。
第四,“四史”教育是把握规律的前提条件。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着手,规律是说不清的[6]106。“四史”教育实质上也就是对“四史”发展过程的分析,并从中发现规律产生作用的具体方式和表现从而指导当代中国实践。这一过程也就是党治国理政、新中国建设和改革、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它为人们创造历史、开展社会建设、完善制度体系等提供了经验、方向。而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形态,为了不断完善自身的物质存在条件,就不能在封闭僵化的道路中发展自己,因此,党带领人民群众按照“三大规律”,立足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开辟了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新篇章。这也表明“四史”就是“三大规律”的具体展现,它蕴含了丰富了规律性、真理性、科学性知识,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具体分析深入挖掘,从而真正做到运用客观规律办好中国大事。
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独特表现形式和传输方式是由相应阶段的社会存在决定的。通过“四史”教育有助于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刻领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强化民族精神认同的现实性和科学性,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一是理解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和路径,坚定道路自信。道路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近代中国曾尝试过西学东用、立宪改良、军阀专制甚至是帝制复辟的道路,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实现了党的领导、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的整合统一。通过“四史”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能够进一步明确这条道路是在党和人民顽强拼搏和艰苦探索下开辟出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旺盛生命力的道路;明确这条道路引导党和人民创造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伟大成就;明确这条道路既把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尺度,又把当前阶段的发展任务作为奋斗目标,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中国特色和人类文明成果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明确这不仅是一条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而且还是一条有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大路”,从而更加坚定自信地走好和走稳这条康庄大道。
二是感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定理论自信。“四史”教育有助于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感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真理力量,从而坚定理论自信。唯物史观认为,理论的实施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需要的程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基本内容认识的结果,是被“四史”证明了的符合党情世情国情、能够指引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科学真理,因而必然是自信的理论。“四史”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一系列的伟大奇迹,其基本经验就是党在各个历史阶段,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客观条件、发展趋势,及时将反复实践获得的理性认识提炼上升为规律性、真理性、战略性的理论、政策,并再次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也说明掌握了人民群众、抓住了事物“根本”的、“彻底”的理论,确实能够转变为促进历史发展的“物质力量”,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能够科学指导党和人民进行理性思考和实践创造的“精神武器”,因此在“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掌握辩证、唯物、历史的思想观点和实践方法,也就有助于我们准确深刻地把握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和作用表现,从而坚定理论自信。
三是体会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及来源,坚定制度自信。通过“四史”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能够深刻体会到党在提升治理能力、完善制度体系的过程中是如何重视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呼应的,又是如何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的,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具有显著优势的内在机理。透过“四史”也可以发现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7]128,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一切要素也能够借助理论创新和体制改革迅速得到化解,并且在党的领导下,制度的显著优势能够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强大的执行力和治理效能,直接作用于基层治理实践和社会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产品和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社会满意度和幸福感,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源泉和根基。
四是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和培育,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最突出的精神标识和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血脉所在[2]155。因此通过“四史”教育有助于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了解每一部历史背后蕴含的光荣传统、价值共识和民族印记,从而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革命精神文化、改革开放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明确它们都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理论和实践成果,展示出了中国人民独有的文化修养、民族情感和理想信念,是建设民族共同体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滋养,并且在“四史”中汲取历史的精神力量,涵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和培育,促进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以鲜明的中华民族先进文化促进世界历史和文明的发展。
“四史”是一门集历史事实、历史规律、历史文化等内容为一体的科学,实现“四史”教育从“必修”到“修好”的衔接转化,总的要求是要在学史过程中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具体也就是要运用唯物史观讲清楚、说明白“四史”发展的逻辑、意义、动力和趋势等内容。
如前所述,历史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载体,要认识和把握规律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才能实现,探究“四史”蕴含的基本规律就要延伸历史的长度,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运用辩证唯物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进程中找到一般性、必然性、规律性的内容,并将其与民族文化、时代任务、现实条件等历史性因素联系起来形成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实践工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党在实践经验中得出的基本结论[8]3。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好党和人民群众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更加科学高效地运用历史规律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和任务。
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意地创造,而是基于既定已有的条件创造历史[9]470-471。这表明要真正认识和评价一个历史阶段的历史事实、历史规律、历史人物,就不能局限于短暂、特定的历史阶段,而是要将其与其他历史阶段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分析,也就是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四史”的内在逻辑。“四史”在时间线上相互交叉,在内容侧重上又相互区别,是一个不断积累认识和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过程,彼此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任何将前后阶段割裂开来甚至将各个发展阶段视为根本对立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要长时段、宽视角地深入研究“四史”的基本内容,全程、全方位、全局性地分析“四史”的内在逻辑关联,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好历史蕴含的基本规律。
“四史”不仅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同时也是促进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四史”教育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在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壮举,这为世界其他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社会建设提供了哪些有益经验;讲清楚改革开放何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这对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有何深远影响;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为世界历史的有序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现实意义,从而更加全面、宽泛地理解“四史”的价值意蕴。
“四史”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相对于资产阶级政党而言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先进性。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而奋斗,这都为世界其他政党树立了榜样。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逐步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也展现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世界视野和远大目标。改革开放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可行方案,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的繁荣稳定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可见,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方案、发展战略、发展成果正显著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推进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学好“四史”就要深挖“四史”蕴含的经验智慧,从而以真理性、人民性的价值立场、思想观点、具体方法科学地指导社会实践和具体工作。
历史的生成源于现实的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历史的发展也是基于现实的人的创新创造。人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前提性、基础性的问题,人民始终是党的宗旨所在、新中国的当家主人、改革开放的现实依据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四史”教育就要阐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发展,不仅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结果,也是党在不断推动实现人民的政治解放、思想解放和劳动解放满足人民各方面需要的过程中实现的;就要阐明新中国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发展,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模式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也是党和人民接续奋斗、合力创造的结果,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也是中华民族始终在努力的方向和根本利益所在;就要阐明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发展,不仅是历史规律所驱,也是世界无产阶级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实现的,人民就是“四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把握历史的深度,挖掘“四史”蕴含的宝贵经验、基本规律、认识和实践方法等内容,就要围绕“根本表现”“归根到底”“根本任务”“本质属性”“本质要求”“最本质的特征”“最大优势”等关键性内容展开,阐明“四史”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和基本前提。具体要讲清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实施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依据和基本逻辑;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讲清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形成历程、特征表现、影响作用等基础和一般问题;讲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核心和根本问题。只有回答好这一系列根本性、基础性、前提性的问题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推动“四史”持续向前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目标愿望也是复杂课题,在完成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一些挑战和偏差。“四史”教育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历史观,坚持客观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挫折,把握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干流与支流、必然与偶然。在当前,就是要用大历史观具体分析历史事实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方向;就要明确“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带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迈进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就要坚信不管历史发展经历怎样的曲折,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由政治解放到劳动解放、由物质依赖到全面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
从空想到实践,从巴黎公社到苏联,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过程历经沧桑,这也使得西方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提出质疑,甚至出现了“历史终结”的谬论,但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没有终结,反而在我国得到了具体实践和创新发展。同时,人类历史上反复爆发的经济危机也说明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在政治协商、化解风险、满足人民需要时的低效和弱势,这决定了其必将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之,修好“四史”就要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切身体会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加强国际疫情防控、化解人类面临共同难题、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强大号召力、凝聚力、创造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仰、信念、信心,并时刻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歪曲历史、脱离实际的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袭,从而深刻理解历史的本真内涵,并充分发挥其资政育人、开创未来的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