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现实逻辑、制度优势与时代价值

2022-02-03 10:44马晶晶赵秋静
社科纵横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经济

马晶晶 赵秋静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大大提升,在“变局”和“困局”的双重梗阻之下,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时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1]在传统国际经济循环弱化、受阻的情况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主动把握,是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主动应对,是把握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主动抉择。

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

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大国关系的失衡,国际趋势的单边化,造成全球经济低迷,使得本不确定的世界发展方向更加变幻莫测。国际上,大国博弈、经贸摩擦、政治对立等时有发生,国际格局急剧动荡和失衡。面对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和日益变化的国内形势,中国不得不对既有的经济格局进行再调整,加快形成主动、良性、动态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直面“逆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世界各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各国在此过程中获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全球贫富差距悬殊、失业率明显上升、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逆全球化的内在逻辑在于:全球化的自由贸易主张与民族国家的国家利益诉求之间的矛盾”[2],各个国家都是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参与到世界经济巨流当中的,当国际获利与国内政治呼声出现明显张力的时候,“逆全球化”势力就开始抬头。英国脱欧、美国频频“退群”及其针对各国采取的贸易制裁,甚至是在全球推行的“全球收缩、美国优先”的外贸保护政策,就是“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的典型反映。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 年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部署后,融入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在全球化初期,“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工业化初期的中国带来了国际投资、技术进步和世界市场,是中国在21 世纪实现持续高增长的重要推动力”[3]。随着进入高水平深层次的改革和开放,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利益分配中地位跃升的同时对外依存度也持续加重,在利好的国际环境之下,不会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太大的麻烦。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加之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兴起,势必对我国现有的优势地位和外贸安全环境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因此将国内大循环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是破解现实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困境的必然选择。

(二)解决国内主要矛盾的现实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19,而“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具体讲也就是受人民收入、就业水平及社会供给能力的约束。

首先,城乡居民收入总体不高,很难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202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城乡居民收入总体还不高。2020 年5 月28 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 元万人民币,但是有6 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5]。超大规模性的中国,“大”并不意味着“强”,从当下的收入水平来看还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因此,要立足于国内大循环,增加人民收入,将潜在的市场需求发展为有效高效的市场需求,这一从“量”到“质”的转换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持续的投入,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市场来弥补国内市场的短板,实现双循环下国内国际市场的互补互促。

其次,就业形势严峻,民众消费能力不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6]。2020 年7 月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指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6]。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2021 年更是有900 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严峻。因此,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首先应该“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因为扩大内需的前提是要有就业、有收入。同时“稳外贸、稳外资”也能增加就业和收入,进一步增加有效市场需求。只有把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才有能力实现和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最后,国内市场供给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满足民众的“异质”需求。截至2021 年7 月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从2012 年5500 万户增长到1.46 亿户,其中企业从1300 多万户增长到4600 万户,个体工商户从4000 万户增加到9800 万户,这些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提供者、生活需要的主要供应者。但是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市场主体的信心和活力难以得到维护和激发,呈现出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城乡消费水平差异较大等现象,加之国内市场自身的短板和缺陷,不能有效满足民众“异质”需求。因此,要在法治国家的框架下立足于国内大循环,为市场主体营造有利的内部环境的同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6]31。在动态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既可以稳定和延长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又可以弥补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固有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缺陷。

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制度优势和改革基础

改革开放40 余年以来,中国的发展不仅得益于上一轮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有利外部环境,更取决于中国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是有显著制度优势和坚实改革基础的”[1]。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接下来的“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因此要制定好“十四五”规划,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制度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4]20。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彰显出了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和动员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更是有力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中央能够科学决策、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精准施策,党的领导成为坚强的政治保证。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力,承担大国责任,才能牢牢掌握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

第一,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7]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一切行动听指挥,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党的领导是全面部署有效落实的重要保证。

第二,利用各级党委、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和组织优势以及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优势。中国共产党有着上下贯通、高效有力的组织体系,各级党委能够科学地履行领导责任,基层党组织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一优势必将给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巨大的推力和后劲。

第三,利用依靠人民群众办大事的优势。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要始终将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依托和力量之源,使人民群众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最大受益者。

第四,利用依法治国切实保障社会公平和人民权利的优势,“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8]。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立足国内大循环,要依靠法治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同时政府也要在法治的框架下更好地发挥作用;发展国际循环,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重外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及外资管理的透明度。“法与时转则治”,法治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

第五,利用我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势。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置身事外。在世界经济面临当下“困局”和未来不确定“变局”的时候,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倡导国际合作和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习近平呼吁二十国集团成员,“采取共同举措,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发出有力信号,提振世界经济复苏士气”[9]。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实现国内国外的良性互动。

(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改革基础

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10]。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方面认识到了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了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遵循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对外开放,实现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深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破除了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持续推进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健全了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更加健全的经济制度和更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设国内国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市场化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来促进国内外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国内国际市场,不断做大做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的市场交集”[11]。

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超大,且40 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奠定了比较强大的社会基础。第一,国内市场稳定,潜在消费能力旺盛。“市场与内需优势是当前形势下刺激我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最大优势,消费有望成为我国经济最强大的压舱石。”[12]第二,超大规模优势明显。由于自然历史环境的综合作用,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始终存在,因此,不仅要有效缩小不平衡发展,而且要以发展缓慢和滞后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作为未来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对内需要将区域梯度优势发挥出来,东部沿海、改革开放比较早的省域,可偏向于以技术型一般贸易为主,而我国中西部省份仍需要做加工贸易,以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13]第三,基础设施健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021 年初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6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突破3.8 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G 商用稳步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过去的40 多年中,正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口、地区性资源等生产力要素被更快、更好地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全国性、多层次互相作用的经济网络,中国体量规模的潜力才真正被释放出来。”[14]第四,人力资源丰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高达9800 万,和1.7 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14]。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五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保证贫困家庭的孩子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人口优势”变为“人力优势”。

“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新者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从“科技学习者”变为“科技领跑者”。虽然中国在总体科技实力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某些关键领域领先于世界,规模优势突出。只有立足于国内循环,发挥本国优势,将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作为支撑中国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才能摆脱对国外市场的绝对依赖。同时企业要依靠国内市场这片沃土,加速新技术的应用和升级,实现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科技、教育、金融、产业的创新发展,“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2],同时要坚持开放创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综上所述,虽然世界经济发展低迷,还充满着不确定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发展,加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使得中国具备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完善制度、稳定环境、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等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扩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大局’依然在掌控之中,成就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新局’依然存在,谋求‘大势’、成就‘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发展动力依然强盛”[15]。

三、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价值

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面对风谲云诡的国内国际形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破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动战略选择,也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是积极承担大国责任的表现。

(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复苏和发展中国经济的现实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和引领下,中国经济实现了稳步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是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然而在“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困局”和“变局”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难题和困境。2020 年1—5 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8%,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下滑较多,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在如此艰难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加快构建和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破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和力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过程中,要立足于国内大循环,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在法治的框架下着力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继续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走中国自主创新道路,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队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中长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目标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是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新趋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及时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遵循”[1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既要立足国内,又要放眼国际,既涉及当下经济发展的困境,又要努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统筹安排、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和多措并举。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做大做强国内市场,就是着力解决改革开放40 多年经济发展累积产生的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的先天条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就当前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逆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尤其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摩擦,截至2021 年4 月,已有300多家中国实体被美国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并实施技术制裁,更是对中国民营企业华为进行限制、封锁和断供,美国这样的行径严重扰乱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发展,严重破坏了全球的市场需求和有效供给,这种“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因此,中国在着力解决“外循环”的问题上,要积极参与现代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构建,加大“一带一路”建设力度,“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共同把经济全球化动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16]。

(三)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可行之策

40 多年来打开国门搞建设,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变,也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持续稳中向好的中国经济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复苏,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长期以积极的姿态在全球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当下世界经济面临困局的时候,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的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定会给世界提供借鉴,为破解当前经济发展困局提供新的力量。“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2]。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构,国内国际市场得到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彼此连通、相互补充,“内循环”带动“外循环”,“外循环”推动“内循环”,双循环共同发力,推动国内国际经济健康发展。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前提下,坚定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17]。双循环发展模式也是提供给世界的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经济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实行“一包两进”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