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涵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2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最大的优越性,是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对于这个目标,邓小平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将其概括为“共同富裕”。为实现这个目标,更加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地接续奋斗。
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任何重大的现实问题都深层地蕴含重大的理论问题”。[1]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不断催生出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重要使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现实依据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蕴含着许多哲学原理与方法,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所蕴含的哲学原理与方法为我们深入认识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和进一步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需要认真学习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党。党自成立以来,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从未改变,一直在为这个初心和使命努力实践着、奋斗着。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14亿多人民是最强劲的动力之源,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汲取智慧、凝聚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我国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本身就蕴含着共享共富的价值追求。
共同富裕,简单地讲,就是全体人民都过上殷实幸福的生活。这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能够执政、并且长期执政的根基、底气和力量是人民,来自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守的是人民的心,为了和人民在一起,永远心连心。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人民在党的心中是至高无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宗旨。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秘诀就在于人民的选择与支持。离开了人民,将失去力量源泉,也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党的事业。党执政的合理性、合法性也就成为了问题,无从谈起。让全体人民过上富裕、富足的美好生活,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为之而努力奋斗的目标。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的希望诉求是一致的。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共同富裕,就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强调了实践的价值导向性问题,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原则和内在要求,突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面对人民之问,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回应人民期待、满足人民需要,就一定能稳步实现共同富裕,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6]
辩证法是研究发展变化的学问。所研究的变化,主要是从客观事物性质的变化,去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理解共同富裕思想,要把握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量变与质变——渐进和飞跃的关系;辩证的否定观——自我否定。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必须要把握住关于其本质的两个原则,“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7]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这一概括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也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实践指明了道路。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厘清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仅从现象上、特征上考察问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更应该透过现象、特征来看本质。“其物的存在,必有其充分的根据,根据即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8]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内在联系,社会主义特征则是其本质的外在表现。社会主义本质论阐明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其它社会形态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7]共同富裕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这就需要党一如既往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解决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大家的共同繁荣和发展,而不是少数人和阶层的富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项任务,具有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时富裕。任何事物的发展,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说明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快有慢,有早有晚,不能机械地一刀切。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基础不同,各种经济成分并存,人的能力和机遇也不尽相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差异,自然会有发展程度的差异。在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不能忽视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不应急于求成地追求整齐划一、无差别的富裕。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来调整分配结构上的差异,以实现先富带动、帮助后富,走上共同富裕的路。我们已经取得胜利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就是很好的例证和诠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要努力把“蛋糕”做大,另一方也要努力把“蛋糕”分好,实现共建共享发展。我们要理解和把握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正确认识“先富”(量的积累)和“后富”,努力实现共同富裕(质的飞跃)目标。
辩证法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它的否定的理解。辩证的否定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过程,形成事物的自己运动和自我发展。富裕、富足的生活,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一种向往的生活状态。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于富裕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对于富裕的理解要突破静态刻画的样式。因为,人的需求是多样的、多变的,总是朝着更新、更高和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说明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期待,所理解的“富裕”也在变,指向变得越来越宽泛,并且“量”“质”齐升。例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现的“万元户”,从物质生活方面看,就是“富裕”的代名词,是当时人们羡慕和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一)万元户”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对于富裕的理解不仅从物质生活方面,还从精神生活等更多方面来考虑。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依然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项动态的工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先富”和“共同富裕”是方法和目标的关系。“共同富裕”是目标,“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方法。这说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确定性与过程的动态性的统一,说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长期性、渐进性和艰巨性,对于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不要急功近利,要坚定信念、信心,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共同富裕是等不来的,只有奋斗才是正途。全体人民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坚定地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论。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当然是实践。实践可以改变人对客观事物的总的认知、根本看法,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和看法。科学的实践是一种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活动。正确地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本身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正是基于社会实践,关照现实,从揭示事物本质的角度,所作的一种理论回答。“‘需要’着眼于‘实现’,‘实现’启程于‘需要’;理论需要以理论实现为目标追求,理论实现以理论需要为前提条件。”[9]说明思维过程是实践到理论,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科学理论作为一种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种有差别的富裕,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面都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怎样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当然要靠奋斗、要靠发展。清谈解决不了问题,“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没有发展,没有实实在在的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成果,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动以质量和效益为着力点的高质量发展。从追求高速度到注重高质量,这是认识上的嬗变,当然是来源于经济社会发展生动实践的认识,并且伴随着高质量发展而不断深化;同时这一认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并通过实践的力量去改变现状、促进事物更好地发展。这是思想观念上一次大的变革,打破固有思维模式,转变认知事物的视角,以新的发展观念指导发展实践。在发展实践中,要着力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内联外动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等,以巨大理论勇气和非凡实践魄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对美好生活、富裕的理解和追求,是永远的进行时,不仅仅是物质(经济)层面的,还包括文化、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人民期盼获得更多的美好感受、幸福体验。而这一切的实现,都要靠发展。“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10]让人民能够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也是14亿多人民共同的期盼。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享有美好的现代化生活,是一项极其具有考验性、使命感、成就感的工作。“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既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又要避免犹豫不决、无所作为。”[11]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要目标高远,又要立足当下,扎实工作,努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通过高质量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