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对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护理质量及感染预防的影响

2022-02-02 02:02吴珠娇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2年2期
关键词: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护理

吴珠娇

【摘要】  目的  探讨对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患者护理质量及感染预防的影响。方法  于2020年3月- 2021年3月将万宁市人民医院ICU中6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集束化护理干预,并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9.21±1.87d及ICU停留时间13.38±1.61d均短于对照组的12.32±2.34d与18.54±2.77d;心理状态SAS评分29.38±5.91分与SDS评分25.17±3.79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8.84±5.97分与34.27±3.54分;中心静脉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33.33%;护理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的72.00%;以上数据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可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并有效稳定患者心理状态及缩短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与ICU停留时间,增加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认可。

【关键词】   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护理;感染;心理状态;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03--03

中心静脉导管在急诊科、ICU病房、麻醉科、血透室等科室比较常用,是将一根相对较粗的管子留置在中心静脉,以完成透析、输液、化疗等操作。一般选择颈静脉及锁骨下静脉进行置管,并且如无特殊需要需留置48~72h。但是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期间,细菌可沿导管周或导管内侵入,进而形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致病情加重,严重者可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及死亡现象[1]。因此,需要对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展开有效的护理管理,以预防感染事件的发生。而ICU是为重症患者提供的专门的治疗场所,该科室患者病情均较重,免疫力较差,且需要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以辅助治疗,这也就增加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进而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同时也会加重患者的痛苦及医疗费用支出,不利于其预后质量的提升[2]。而有研究指出集束化是建立在循证科学基础上的护理模式,其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将治疗、护理、感受、操作等内容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有助于临床护理质量的改善与提升。此次为了改善并提升ICU患者护理质量,并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对纳入研究的ICU患者展开临床对比实验,以着重分析优化型集束化护理的应用效果,現将详细内容进行如下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于2020年3月- 2021年3月期间将万宁市人民医院ICU中6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年龄≤18岁者;沟通及精神异常者;病情不稳定者。按照组间基础资料匹配的原则分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均值50.65±3.74岁;APACHEⅡ评分15.54±3.67分;颈内静脉置管3例,锁骨下静脉置管27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均值50.79±3.80岁;APACHEⅡ评分15.51±3.68分;颈内静脉置管4例,锁骨下静脉置管26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病情及体征监测、环境护理、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并发症预防、日常消毒处理等常规护理干预。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展开集束化护理干预,通过建立集束化护理小组,并将集束化护理理念对护理人员进行渗透,制定集束化护理措施,要求小组成员严格按照护理理念及措施为观察组患者展开护理服务,具体内容包括:

(1)置管过程的护理干预。置管前进行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因为中心静脉压可以反映右房的压力,进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容量负荷程度,而进行容量评估并选择通畅管路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最大限度地提升通畅度。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进行置管操作,并严格按照中心静脉导管步骤进行操作,同时置管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体征变化情况。置管完毕后要妥善固定导管,防止随着患者的体位活动而导致导管脱出体外。

(2)导管的日常护理与维护

1)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现象,以及穿刺侧上肢有无肿胀表现,若出现肿胀应及时测量臂围并与对侧相比较,必要时行B超检查以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2)每天用碘酒或酒精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然后等到挥发干后再用碘伏进行消毒,以有效杀灭皮肤周围细菌,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

3)在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输液之后需要进行封管,在封管后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来进行,避免导管出现血栓、堵塞、感染事件的发生,并延长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寿命。

4)每天输液前检查导管是否在静脉内,以及导管有无向外脱出、移位现象,并对导管接头进行15s的消毒,在接头恢复干燥后再与无菌装置连接;并且在每次静脉输液之前要用生理盐水冲管,若输液出现不通畅的情况,不可以用力推注液体,需采用注射器负压进行抽吸。

5)静脉给药完毕后要使用小剂量肝素,并用边推液边退针的方法进行封管,以预防负压封管、形成血栓、凝血封管、堵管等情况的发生。

6)若患者输注液体为非营养液其输液装置可3~4d进行1次更换,若为营养液则需要6~12h进行1次更换以避免细菌的滋生;此外穿刺部位的辅料需根据敷料类型进行及时更换,日常需进行辅料检查若出现脏污、潮湿、松动等现象,需要及时更换;

7)监测感染相关数据,并进行每日记录,以排除感染相关因素;如果患者的置管因素已经去除,需及时拔管,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1.3  指标观察

(1)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与ICU停留时间。

(2)心理状态: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3]评估,总分<50分为正常,50~60分为轻度焦虑/抑郁,61~70分为中度焦虑/抑郁,>70分为重度焦虑/抑郁。

(3)中心静脉导管不良事件:包括导管脱落、堵塞、漏液及相关性血流感染。

(4)护理满意度:以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量表(NSNS)评估,满意≥80分、基本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满意+基本满意)/观察例数×100%=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處理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对比

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

观察组干预后患者心理状态稳定情况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中心静脉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中心静脉导管主要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或经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群体,以及危重患者、急性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等需要监测中心静脉压的患者群体。而ICU患者多为病情较重,且合并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该科室的患者需要快速大量补液,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中心静脉进行液体输注。其次部分ICU患者需要进行肠外营养,也需要置入中心静脉。还有些刺激性药物都需要置入中心静脉[4]。因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对ICU患者相对重要。一般来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从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进行穿刺,部分患者也会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股骨静脉穿刺,从而建立临时血管通路。并且将导管插入到患者的中心静脉处,进行高糖、肠外营养液、药物的输入。然而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期间,容易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进而影响ICU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而导致感染的原因为中心静脉导管是侵入性置管,会导致由管引导的局部及全身感染,局部感染表现为置管位置皮肤红肿。全身感染表现为发烧、菌血症,并引起血栓形成,且血栓随着血液流动,堵在皮内是皮梗,堵在肺内是肺梗,堵在脑部是脑梗,通常需要拔管并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才可以改善患者预后[5]。因此,需要加强ICU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干预,以预防感染事件的发生。

ICU是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简称,是以医务人员为主体,以医疗设备为保障,以连续监测治疗为手段的场所。重症病房里配备有足够的、经过专业训练的医生和护士,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治疗和保障[6]。而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作为该科室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主要是由医护人员来完成。目前中心静脉置管操作以及护理都比较成熟,但是还会有概率导致导管内感染、血流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并危及患者生命危险[7]。而对于ICU中心静脉导管常规护理来说,其首先要定期地给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换药,避免伤口的感染。其次,在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输液之后需要进行封管,以避免导管出现血栓或者堵塞的情况发生。最后,对导管要进行可靠地固定,避免导管脱落移位造成出血或影响导管的使用,还应避免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血。尽管常规护理可以确保中心静脉导管的良好使用性,但是其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上其效果欠佳。

随着护理学对中心静脉导管感染防控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新型护理理论也应运而生,并且被逐渐应用到临床,而集束化护理作为新型护理理念的一种,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8]。集束化护理集合了一系列循证治疗和护理措施,并针对特定类型或特定情况的患者进行实施,且护理中每种干预措施均已得到临床证明,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9]。并且在该种护理模式的应用下,还可以确保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而将其应用到ICU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护理中,其可以在穿刺、手卫生、皮肤消毒、导管固定和更换、敷料选择以及抗生素使用过程中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有效减少及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的发生率[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稳定情况优于对照组,中心静脉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明了集束化护理对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不仅可以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同时通过一系列的优质护理服务还可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更加信任护理人员,进而使其可以积极地配合ICU护理工作的展开。此外,在集束化护理的干预下,还可以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中心静脉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加快患者康复,并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显著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认可度。

综上所述,对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展开集束化护理干预,其护理效果显著,预后意义积极,可减少感染事件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孙红.集束化护理对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护理质量及感染预防的影响[J].药品评价,2019,16(20):18-19.

[2] 张琼予,申红梅,常艺艺.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留置导尿管病人尿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9,27(4):135-136.

[3] 宋娟丽,宋秀婵,黄燕.PDCA循环模式在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固定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8):190-192.

[4] 乔莉,曹洋,袁宏勋,等.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0,41(1):125-130.

[5] 郑云丹.CVC专科护理小组在ICU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预防的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9,40(7):1662-1663.

[6] 刘云访,喻姣花,黄海燕,等.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的证据总结[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4):35-41+49.

[7] 邵小平,彭飞,邢唯杰,等.ICU成人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技术的最佳证据总结及应用[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0,1(1):77-82.

[8] 黄锦芳,蒋维连,蒋华娟,等.不同间隔时间脉冲式冲管减少ICU肠外营养病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效果观察[J].循证护理,2019,5(6):529-532.

[9] 王卫玲.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7):645-648.

[10] 欧永祯,李冬芬,叶建辉,等.集束护理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9): 148-150.

[2021-11-15收稿]

猜你喜欢
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护理
影响ICU住院患者心搏骤停后综合征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集束化护理减少静脉留置针患儿并发症的作用
集束化护理在卒中相关性肺炎预防中的应用
ICU患者家属关爱中应用护理关怀的价值
临床护理路径在肺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对ICU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影响的探讨
中心静脉导管与静脉留置针引流胸腔积液的效果比较
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