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美国白蛾发生规律以及生活史调查

2022-02-02 13:51杨素玲赵永昂
中国林副特产 2022年6期
关键词:白蛾羽化淮安

杨素玲,赵永昂

(淮安市淮安区林业技术指导站,江苏 准安 223300)

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属鳞翅目(Lepidoptera)裳蛾科(Erebidae),具有食性杂、繁殖快、易暴发、危害重、防治难等特征[1],被列为世界性检疫害虫[2-3]。自1979年,美国白蛾首次传入我国辽宁丹东市后,目前已经扩散至14个省(区、市)的611个县级行政区[4]。目前,美国白蛾仍然呈现扩散蔓延的趋势,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城市绿化以及林果种植、蚕桑养殖等产业。

淮安区属辖淮安市,地处苏北腹地,因位于古淮河之南而得名,全境属黄淮平原与江淮平原的结合部。全区现有林地面积30余万亩,农田林网18万亩,林木覆盖率近20%,林网率15.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面广量大。淮安区是美国白蛾适生区[5],城乡的阔叶林木及多种农作物都为美国白蛾适宜寄主,2014年6月入侵淮安区[6],近年来在淮安区蔓延迅速,危害加重,在部分地段暴发成灾,不仅造成生态损失,而且发生一系列的扰民事件[7]。其发生危害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零星发生发展到全区所有乡村均有发生和危害;二是寄主植物由最初的桑树扩展至杨树、樱花、柿树、海棠、榉树、槐树、重阳木等数十种植物;三是疫情呈现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从北部、东部向南部、西部扩散传播,城区的绿化树种也受美国白蛾侵袭。四是从村庄四旁树木向绿色通道、片林发展。五是由点状向块状或片状转变,发生面积逐年扩大。据统计2014年发生面积200亩,2015年发生面积达11920亩,2016年发生面积达2700亩,2017年发生面积达2110亩,2018年发生面积达3120亩,2019年发生面积达3310亩,2020年发生面积达1720亩,2021年发生面积达1810亩。近几年,全区防治作业面积10万亩,无公害防治率90%以上。由于美国白蛾在淮安区的生活史尚无研究报道,种群动态规律尚不清楚,引起美国白蛾的防控不及时,间接影响了防治工作的开展。

因此,为明确美国白蛾在淮安区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2019年~2021年在淮安市淮安区,通过林间调查和定点观测,研究了美国白蛾在淮安区的生活史,进而调查不同世代成虫的种群动态规律,以期为美国白蛾在淮安区的及时监测和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美国白蛾成虫发生动态监测

1.1.1 试验材料。监测所用信息素诱芯为日本进口美国白蛾性信息素诱芯,购于国内代理公司。诱捕器为 Unitrap 型,购于国内生物公司。诱捕器由上盖、诱芯笼、漏斗形 连接盖和集虫桶 4 部分组成。集虫桶长 13 cm、上部直径 17 cm、下部直径 14 cm,诱芯笼长 4.5 cm、口径 2 cm;漏斗形连接盖开口直径 9 cm。诱芯笼四周栅栏式开口,使用时将诱芯放 置于诱芯笼中并挂设林间。为防止诱捕器内的美国白蛾逃逸,在诱集桶内加入适量洗衣粉水。

1.1.2 监测样地。从2019~2021年在淮安市淮安区(33.62°N, 119.02°E)范围内设置6个监测样地。于4月初开始悬挂性信息素诱捕器,每个诱捕器间距 50 m,悬挂高度不低于 2 m,每个样地设置3个重复,主要树种为杨树,每天检查 并记录诱捕的美国白蛾雄成虫数量,并于美国白蛾第 1代羽化末期更换诱芯,直至9月30日结束。

1.2 美国白蛾生活史研究

通过野外调查和定点观测,观察研究美国白蛾各虫态在淮安区的发生时间、发生规律和特点,包括成虫活动规律、卵着生特点、幼虫发生情况、化蛹场所等。

1.3 美国白蛾越冬蛹调查

自2019~2021年在淮安市淮安区,设置四个标准地。并在其中随机选择10棵树调查越冬蛹的数据进行统计。对采集到的美国白蛾越冬蛹带回室内,对其表象特征进行观察记录,记录羽化以及病变情况。之后将羽化之外的其他所有美国白蛾越冬蛹剖开,观察其内部特征,确定此美国白蛾越冬蛹的基本状况。如果美国白蛾越冬蛹剖开内部表现为黄色液体状(脂肪体),无味,则鉴定为存活;如果美国白蛾越冬蛹剖开内部表现为黑色或者棕色液体,有腥臭味,说则鉴定为死亡,雌雄蛹的鉴定根据赵玉平的方法进行室内鉴定[8]。

2 结果与分析

2.1 美国白蛾生活史

表1 淮安美国白蛾生活史表

结果如表1所示,可知美国白蛾在淮安区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4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5月上旬达到羽化高峰期。第1代卵在5月上旬可见,5月中下旬~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发生期,6月中旬始见幼虫化蛹,6月下旬~7月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期,7月上旬进入羽化高峰期。第2代卵始见于7月上旬,幼虫发生期为7月中旬~8月中旬,7月下旬进入蛹期,8月上旬~9月上旬为第2代成虫发生期,8月中旬为羽化高峰期;第3代卵在8月中旬始见,幼虫发生期在8月下旬~10月上旬,9月下旬开始化蛹,9月底10月初为化蛹高峰期。总体上,第1代幼虫发育较为整齐,各龄期较为同步,第2,3代由于上一世代的发育不同步,常出现世代重叠现象。

2.2 美国白蛾成虫发生动态

2019~2021年,淮安区8个监测点均诱集到了美国白蛾成虫。在淮安区美国白蛾最早始现于4月上旬,2019年美国白蛾始现时间略晚于2020年和2021年。

图1 美国白蛾成虫发生动态

美国白蛾成虫的发生动态在各年份大致有3个峰值期,不同年份出现峰值的时间和诱捕数量有一定差异。平均各年份第一个峰值期出现在4月下旬~5月下旬,2019年出现峰值的时间最早,为4月22日。第二个峰值期出现的时间为6月下旬~7月下旬,各年份第二个峰值出现时间比较集中,均在7月初。第三个峰值期出现在8月初~9月初。2019~2020年峰值出现时间集中在8月中旬,2021年出现时间在8月下旬。平均每个峰值期持续时间在1个月左右。大部分年份(2020、2021年)的第1个峰值及第2个峰值诱虫数量较多,第 3个峰期诱虫数量相对较少。2019年,第一峰值期,8个试验地,单日最大诱捕量为386头,第二以及第三峰值期单日最大诱捕量分别为472头和195头。2020年,第一峰值期单日最大诱捕量达到1046头,第二以及第三峰值期诱捕数量呈现下降取食,单日最大诱捕数分别为554头和321头。2021年总体趋势与2020基本接近。

2.3 美国白蛾越冬蛹调查

2019~2021年,对设置的四个调查样地,40株寄主树种进行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在淮安地区常区多选择较为干燥的场所化蛹越冬,如杨树的枯树皮层、树洞内,以及林地周边地势较高的砖块瓦砾下、竹架竿和林地周边菜地秸秆内、枯枝落叶中等,在林地内地表浅土层较少发现,深土层中较多。在调查中发现,有虫株率在67.5%~85%之间,平均每株存在3~4头越冬蛹,平均每平方米存在2.2~3.4头越冬蛹。美国白蛾越冬蛹存活率较高,在不同年份中均高于50%。其中,在2019年的调查中,存活率相对于其他年份最高,为84%。在调查中,美国白蛾越冬雌蛹数量在2019,2020年显著高于雄蛹数量,雌雄比分别为5∶3和7∶5。2021年中,雄蛹占比更高,雌雄比为1∶3。

表2 美国白蛾越冬蛹调查

3 结论与讨论

淮安地区自然条件特殊,由北向南跨越二个生物气候带,植物资源丰富,出现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主要栽培杨树72、中顺一号(中林2025)、95、895、35杨等杨树品种,以及水杉、银杏、柳树、榆树、刺槐、泡桐、桑树、梨树、桃树等树种。美国白蛾在淮安地区 1a发生3代,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美国白蛾的定殖以及传播提供了有力条件。美国白蛾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可随苗木、货物和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9-11]。自2014年,淮安区已成为省认定的美国白蛾重点疫区,根据站点测报美国白蛾疫情目前在全区普遍发生,在部分乡镇较为严重。因此,对于美国白蛾成虫的监控是后续对美国白蛾幼虫防治的重要步骤[11]。

研究利用连续 3年时间准确掌握美国白蛾在淮安区的年生活史:1年发生 3代,且4月初已有越冬成虫羽化,美国白蛾监控工作的布置需要早于4月。4月底、5月初达到成虫羽化高峰,以及各代成虫的高峰期具体时间节点:越冬代、第 1代、第 2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为 4月20~5月 15日、6月 25日~7月13日、8月 10~27日,与江苏其他地区发生情况基本一致[12-14]。同时,越冬代的诱集到的成虫数量显著高于第一代以及第二代。针对美国白蛾发生情况,根据美国白蛾发生、传播和危害特性,采取以物理、生物、仿生等无公害防治办法为主的综合除治措施[15],其中关键要做好美国白蛾第一代的除治工作,在幼虫破网前组织力量集中开展除治。利用美国白蛾专用性信息素监测美国白蛾发生动态,具有活性高、特异性强、无污染、不伤害天敌等优点,下一步可以在性诱集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完善预测预报体系,结合发生期预测、物候预测等建立更加可靠的预警系统,增加监测面积、监测覆盖率,实现林业有害生物全面系统监测、科学防控的目标[16]。

2019~2021年冬季11~12月、春季2~3月,连续3年在踏查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严格按有关规程,设立标准地和标准株,对美国白蛾越冬蛹调查中发现,美国白蛾整体发生趋势较为稳定没有呈现暴涨的趋势。同时,美国白蛾越冬蛹存活率较高。因此,下一步在调查美国白蛾越冬蛹的基础上,进行绑草把收集美国白蛾越冬蛹再集中销毁[15, 17],来控制翌年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

猜你喜欢
白蛾羽化淮安
悼留民兄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欧黑抗虫杨N12对美国白蛾的抗虫性研究
不同饲养方式对柑橘大实蝇羽化的影响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四平地区美国白蛾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
美国白蛾的识别和危害特点及控制措施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