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猪胴体瘦肉率的因素及提高措施

2022-02-02 08:20王梅
中国猪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瘦肉率胴体沉积

王梅

(枣庄市山亭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山东枣庄 277200)

随着人们健康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对猪肉的需求逐渐由脂肪型转变为瘦肉型,养殖生产中如何提高瘦肉率、提高瘦肉产量成为养殖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1]。猪瘦肉率主要受品种、养殖方式等因素影响,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平衡瘦肉率和养殖成本,既要保证猪肉品质,提高瘦肉的产量,也要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分析影响猪胴体瘦肉率的因素并着力提高猪的瘦肉率成为养猪企业研究的主要问题。

1 影响猪胴体瘦肉率的因素

1.1 猪品种

猪的品种直接影响瘦肉率,由于生猪品种较多,不同品种猪的瘦肉率差异明显。一般情况下,我国地方猪品种瘦肉率约为38%~45%;国外品种猪的瘦肉率则达60%以上,如杜洛克、长白猪的瘦肉率都超过60%。我国本土品种猪的瘦肉率虽然较低,但具有更强大的适应能力和抗逆性,且品质优良[2]。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地方猪瘦肉率,多通过国内外品种杂交,通过杂交优势来提高瘦肉率。

1.2 饲料喂养

不同饲料配方,其营养成分不同,也会对猪的瘦肉率产生影响,尤其是饲料中能量和蛋白质饲料含量,对猪瘦肉率影响巨大,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直接影响生猪肌肉的沉积,而能量则关系到脂肪沉积,都影响到瘦肉率。蛋白质摄入和猪胴体瘦肉率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根据实践经验,提高猪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猪的瘦肉率。但猪摄入能量过高会沉积大量脂肪,造成猪胴体脂肪含量高、瘦肉率相对降低。在生猪发育的不同阶段对蛋白质、能量的需求不同,通过调整饲料中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可以调控猪的肌肉生长情况,有利于降低饲料成本并提高猪的生长性能。

1.3 饲养方式

饲养方式也会影响猪胴体瘦肉率,由于猪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点,生猪体重达到50~60 kg时,主要增长肌肉,日粮消耗量和脂肪、蛋白质沉积、体重增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当生猪体重达到60~90 kg时,每日摄入能量充足后,瘦肉和蛋白质会持续沉积,但随着摄入能量饲料的增加,脂肪沉积量增加,瘦肉率相对降低,可能造成饲料浪费。

1.4 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对猪的瘦肉率也有影响,有研究发现,养殖环境温度稳定在18~20℃时最有利于生猪肌肉蛋白的沉积[3],当养殖温度升高或降低时,都会对瘦肉率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生猪养殖需要注意对环境的调控,有利于生猪保持高的生长率,更有利于提高瘦肉率。

1.5 出栏时间

严格控制育肥猪的出栏时间对保证胴体瘦肉率有重要作用,由于生猪不同生长阶段瘦肉率不同,对于已经完成肌肉生长发育的生猪而言,体重越大,瘦肉率越低,脂肪含量越高,若生猪达到出栏时间后没有及时出栏仍继续饲养,可能造成瘦肉率降低[4]。以杂交品种为例,最佳出栏时间为生猪体重达90 kg时,若超过90 kg体重,生猪增重则以脂肪为主,且增重速度缓慢,造成生猪瘦肉率降低,不仅造成饲料浪费,降低出肉率,还可能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收益。

2 提高猪胴体瘦肉率的措施

2.1 选择瘦肉率高的生猪品种

生猪品种直接影响猪的瘦肉率,应优先选取瘦肉率高的猪品种进行养殖。目前常见瘦肉率高的猪品种中,杜洛克猪的瘦肉率最高,可以达到62%以上,其次为长白猪、约克夏猪及汉普夏猪等外来品种。为了兼顾适应能力和瘦肉率,我国养猪企业需要积极推行本地母猪和高瘦肉率外来种猪进行杂交选育,对本地猪的瘦肉率进行改良,提高地方猪的瘦肉率。同时,也能兼顾猪的适应能力,具有良好抗病能力,更能适宜本土养殖[5]。通过杂交选育,能够让本土品种猪的瘦肉率提高5%~10%。如使用湖北白猪和约克夏猪进行杂交后,其后代的瘦肉率可以达到63%以上,瘦肉率显著提高。

2.2 科学饲料喂食

提高猪胴体瘦肉主要是促进生猪机体对蛋白质的沉积,因此,需要保证猪饲料中蛋白质或氨基酸的含量达到生猪肌肉生长所需要的标准。由于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氨基酸,需要选择包含多种必需氨基酸的饲料,且保证氨基酸之间的比例平衡,才能满足提高瘦肉率的需要。若饲料中氨基酸含量不足,不仅对肌肉生长率产生影响,同时还可能增加脂肪沉积。目前,有研究指出,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9%~18%,在饲料能量充足的基础下,提高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能够促进肉猪快速增重,提高饲料转化率。从整体上看,瘦肉猪饲料蛋白质应按照20~60 kg体重给予16%~17%的蛋白质水平,60~100 kg体重猪给予14%~16%蛋白质水平的饲料。赖氨酸作为生猪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对于瘦肉率、日增重及饲料转化率有重要促进作用。饲料赖氨酸达到6%~8%时,能够达到最高转化效率,促进生猪生长发育。

在保证氨基酸配比合理的基础上,剩余能量支持脂肪生长。在猪采食量稳定情况下,饲料能量占比可以成为影响瘦肉率的主要因素。当生猪体重达到50~60 kg时,由于肌肉快速生长,摄入能量用于肌肉生长。生猪进入生长后期,肌肉生长速度减缓,进食量增加,摄入能量将支持脂肪增长,造成脂肪率增高、瘦肉率降低。因此,生猪生长前期应给予高蛋白质含量的饲料,保证饲料中氨基酸含量合理充足,能够促进肌肉及骨骼的生长。生猪生长后期应适当减少饲料喂养,避免脂肪过度沉积,浪费饲料,影响生猪瘦肉率。瘦肉品种的生猪在30 kg以内均可保持较高速度的肌肉生长,从100 kg后肌肉生长速度快速降低,达到成年后生猪肌肉组织不再生长。除每天摄入能量和蛋白质饲料外,补充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于提高生猪瘦肉率也有积极作用,能够促进蛋白质和能量的转化,提高生猪瘦肉率。

2.3 改善饲养环境

猪舍环境也会影响猪的瘦肉率。根据养殖经验,人们通过改良猪舍环境温湿度等来提高生猪生产能力,但试验证明,猪舍环境改善只能增加生猪脂肪含量,让生猪瘦肉率降低。当温度达到15℃时,猪维持机体能量降低,提高脂肪沉积能力。但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会提高肉猪生产性能,对于瘦肉率的影响较小。因此,应改善猪舍环境,同时兼顾生猪生产性能以及瘦肉率的调控。在温度管理上,加强对猪舍温度的控制,借助于温度对于蛋白质沉积的影响,提高猪胴体的瘦肉率。如表1所示,为温度变化对肉中氮沉积量的影响[6]。可见温度处于16~22℃范围之内更有利于蛋白质的沉积。

表1 温度变化对于氮沉积量的影响

2.4 控制出栏时间

由于不同品种的猪,其脂肪和肌肉增长时间段不同,瘦肉猪生长肌肉时间较晚,一般在20~90 kg,而部分品种猪脂肪和肌肉达到最大生长强度较早,但是维持时间段相对较短。因此,提高瘦肉率需要根据不同品种确定出栏时间。一般情况下地方猪出栏体重为80~120 kg,若出栏时间过晚会造成脂肪量增加,瘦肉率较低。出栏时间过早可能造成瘦肉率较高,但产肉量较低。在出栏时间的控制上,如表2所示,地方猪随着体重增加,瘦肉率存在下降趋势,需要在合理时间内屠宰才能达到理想的瘦肉率。对于生猪养殖而言,需要综合考虑日龄、价格、瘦肉率以及增重情况等,综合判断出栏体重和出栏日龄,才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表2 地方猪不同体重屠宰的瘦肉率对比

2.5 采取合适的养殖模式

养殖模式也会影响生猪瘦肉率,有资料指出,生猪体重达到60 kg以后,对于饲养方式进行限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猪背膘厚度,提高生猪瘦肉率。限制饲养方式主要体现在饲喂时间、饲喂数量及饲料质量等方面。如采取吊架子育肥法,通过对饲料量进行限制来调控猪的瘦肉率。在猪的2~3月龄阶段,主要给予高质量青绿饲料或者混合饲料,不控制饲喂数量和饲喂时间,让生猪自由采食,能够保证生猪肌肉快速增长。进入3~6月龄阶段,则采取吊架子方法进行饲喂,主要给予粗饲料和青饲料,青饲料中含有大量维生素、蛋白质和矿物质;限制精饲料饲喂,确保猪的肌肉、骨骼和肠胃组织的发育。进入7月龄后,采取快速育肥方法,主要给予混合饲料,包含大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饲料,提供清洁饮水和青绿饲料,持续3个月左右,当猪体重达到100 kg时即可出栏。采取吊架子的方法,能够减少饲料喂量,从而降低养殖成本,更有利于保证瘦肉率。在养殖生产中应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饲养方法,并保证饲料的转化率,满足经济效益需求。一般情况下,限制饲喂会延长肉猪出栏时间,增加饲养成本,降低猪舍使用率。由于猪在保育阶段需要较多营养成分转化为肌肉,促进机体发育,应保证饲料充足。生猪育肥期则需要限制饲料的使用,避免脂肪过度沉积,造成瘦肉率降低,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成本和猪肉品质。通过前充足后限制的饲喂方式调控生猪瘦肉率,更有利于兼顾猪肉品质和养殖成本。

3 结论

综上所述,影响猪胴体瘦肉率的因素主要为猪品种、饲料配比、饲养方式、养殖环境、出栏时间。因此,为了提高猪胴体瘦肉率,需要养殖户选择瘦肉率高的品种,科学饲养,改善饲养环境,控制出栏时间,采取合适的养殖模式,达到猪肉品质和养殖成本双赢的目的,严格控制影响瘦肉率的各项因素,向市场输送高品质猪肉。

猜你喜欢
瘦肉率胴体沉积
商品猪场杂交母本的选择
Gallium-incorporated zinc oxide films deposit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and its microstructural properties
育肥肉牛屠宰率与活体、胴体价格之间的关系分析
适时出栏养猪更赚钱
猪胴体瘦肉率的影响因素和提高措施
湘沙猪配套系杂交组合肥育、胴体及肉质性状配合力测定
猪瘦肉率提高的几种方法
SiN_x:H膜沉积压强与扩散薄层电阻的匹配性研究
化学浴沉积制备防污自洁型PVDF/PMMA共混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