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综述
——基于宏观视角

2022-02-02 03:20黄亚茜黄爱科
江科学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城市化学者城镇化

黄亚茜 黄爱科 鲁 宇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这是总结我国实践、借鉴世界经验、立足时代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按照这一部署,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显著提升城镇化质量,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基于此,本文拟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推动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研究

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城镇化,而是传统城镇化的转型升级。为此,许多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展开了研究。Roberts B R[1]探讨了新的国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影响,发现最终变化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内部和它们之间城市组织中的分歧越来越大。Geyer H S、Kontuly T[2]为差异化城市化的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认为大、中、小型城市群体经历了快速和缓慢增长时期,确定了城市化差异的六个阶段,并提出了城市化的终结,以及两极分化逆转和反城市化的开始和结束。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将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进行了分析比较。如Runpeng Z[3]认为传统城镇化被诟病的最主要原因是空间分布不合理,因此新型城镇化要解决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必须要解决空间发展问题。Dociu M、Dunarintu A[4]认为城镇化具有强大的全球维度,若克服了空间障碍,对自然资源和生活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看来,新型城镇化在价值取向、发展方式以及发展重点上是有别于传统城镇化的,不仅包括人口、经济、社会方面的城镇化,还包括生态、设施、空间等方面的城镇化。

二、新型城镇化的驱动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受到诸多动力因素的影响,探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驱动机制,构筑与优化新型城镇化驱动系统,是奠定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其中有些学者从城镇化的进程来探索其驱动力机制,如Gu C[5]梳理出城镇化的五大驱动力,即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市场化和行政/制度权力,试图通过对城市化进程和驱动力的分析,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还有学者认为经济金融的发展是驱动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机制。如Ye C[6]等人对中国长江经济带的77 个城市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长江经济带存在金融集聚特征,金融集聚对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发展、政府支出和技术等因素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Chan X U、Bin L、Tianzuo W[7]则分析了电子商务对我国城镇化格局的影响,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普及的影响下,农村地区可以实现由工业化带动到信息化带动的跃迁式发展的城镇化新形势。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侧重于从工业化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关键结构性决定因素,并提出中国的快速工业化是其城市化的关键驱动力。综上所述,经济金融的集聚性以及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当前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驱动机制。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新型城镇化是在传统城镇化的基础之上通过转型升级而来的,而传统城镇化往往是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但是不同区域有自身不同的发展特色,不应“照葫芦画瓢”、亦步亦趋。为此不少学者因地制宜、因情施策,针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较多学者都提倡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如Ming C[8],Fang C[9]都认同由于区域差异,不能指望推进所谓的“新型城镇化”遵循的普遍方法,认为必须坚持走多元的城镇化道路,坚持区位和类别特定原则,采用差异化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还有部分学者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如Zhong L等人[10],Tan Y等人[11]都考察了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并分析了不同城镇化模式和区域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质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城市之间的城镇化质量差异不明显,而各地区城市化质量的差异则较为明显。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自己独有的见解。如Shengjun L[12]认为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处于城乡综合治理阶段,代表性的有成都模式和温州模式,前者的着力点是统筹城乡,后者的着力点是基层治理。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可知,走多元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目前可行的发展模式,而这一模式也符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所主张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四、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Yunfeng C M Z[13]梳理并总结了与城镇化质量评价相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提出了我国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评价标准。ZENG Z[14]等人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层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构架了定量化评价思路和框架。Zhang W、Wang M Y[15]从土地城镇化适宜性、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构建了对土地城镇化质量的评价体系。Xu C[16]等人采用基于城市六个基本要素的三级指标体系和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标评价方法,定量评价了中国20 个城市群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性水平。总体来看,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包括经济、社会、土地等基本要素,也要考虑环境、空间等新型要素。

(二)不同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在测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学者们发现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有所区别。例如,Hongbo L、Xiaolin Z[17]以我国发达地区——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对其新型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评。Yanna Z[18]等人以了2016年万江示范区9 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九城耦合度处于相对均衡的态势,合肥和马鞍山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宣城处于对抗阶段,其他六座城市都处于磨合阶段。Li X、Lu Z[19]以京(京)-津(金)-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发现内地城镇化发展强劲,城市群整体城镇化发展缓慢。Chen M[20]等人基于全球124个国家或地区和中国31个省区的数据,发现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过度城市化,而中西部地区主要是城市化程度低。Wang W、Hu X[21]对陕西约十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分类和评价。结论表明,在陕北地区要加强社会保障,在陕西中部要调整产业结构,在陕南地区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总体来看,经济发达、沿海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欠发达地区则相对较低。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协调性评价

新型城镇化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设施城镇化等多个方面。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城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例如,Lin Y、Li Y、Ma Z[22]对重庆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进行研究,发现其发展相对较快,但水平相对不足。Lv T[23]等人分析了2002—2017年南昌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性。结果表明两者指数都呈上升趋势。还有部分学者专门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化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如Jun X[24]对中原经济区18个主要城市的“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化”发展程度较低。HAN G、ZHANG H[25]测度我国31个省份“两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度,结果呈现“东部高、中部低、西部最低”的逆地势阶梯分布状态。由此看来,不同城镇化的发展之间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因此为了提升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应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协调促进。

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速度也相应的加快,而毫无疑问就会使得生态环境的压力逐年增大,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反过来影响城镇化的进程。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影响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例如,Yu B[26]构建了一个从经济、人口、社会、环境四个维度出发的系统,对新型城镇化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要重点关注生态环境的改善。Lin B、Zhu J[27]讨论了3种空气污染物对城市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进程对大气污染物浓度有显著的负面影响。He J[28]等人研究上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结果发现经济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响应分别对城镇化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贡献最大。Shi L[29]等人选取了2006-2018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绿色城镇化水平数据,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外国直接投资和教育水平抵消了绿色城市化水平。综上所述,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将该因素放在重要地位。

(二)土地使用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在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过程中,部分学者发现,土地的使用效率、模式会对城镇化水平产生显著影响。例如Zhao Z[30]等人以13 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来评估新型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显示土地生态效率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产生了一条N 形曲线。Xu F[31]等人引入了土地利用强度指标来衡量城市化,并以297个中国城市的样本来研究人口和集聚发展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Feng W、Liu Y、Qu L[32]考察了以土地为中心的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发展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中西部地区相比,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强。Siciliano G[33]将城市化战略与中国农村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对农村社区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相关影响联系起来,从综合角度比较了家庭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新陈代谢。根据各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土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主要从生态效率、使用效率发挥作用。

(三)政府政策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政府施行不同的政策对城镇化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不少学者转向研究政府政策对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Wang X R[34]等人概述了新政策的目标,但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差异化户籍制度会有效吗?农村土地的快速城市化会受到遏制吗?Li B、Chen C、Hu B[35]分析了旧城镇化和过去政策未解决的问题,并分析了引入的新政策变化是否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最终提出要提高政策透明度和法治,调整再分配水平。Chen M[36]等人对全国城镇规划发布以来的最新政策行动进行了概述和分类,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等方面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评估。Yuan J[37]等人认为城市化增加了农民的压力,因此国家需要考虑若干战略,特别是与农业改革和城乡移徙有关的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城市。

(四)经济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经济发展狭义上指GDP 的增长,通常用实际GDP增长或者实际人均GDP的增长来表示。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关注点。国内外学者首先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Quigley J M[38]综述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阐明了城市密度与生产力潜在增长之间的关系。Henderson J V[39]对与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献进行了调查,认为要重点关注内生增长版本。Chang G H、Brada J C[40]认为日益严重的城市化滞后主要是由于在经济快速增长期间消除对城乡移民的限制的速度缓慢。此外,部分学者还发现经济增长可以推动城镇化。如Deng X、Bai X[41]和Jedwab R、Vollrath D[42]都发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城市化水平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Njoh A J[43]通过相关性和t检验分析的结果证实,至少就撒哈拉以南区域而言,以人类发展指数衡量的城市化和发展是正相关的。综上所述,经济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较为全面和系统,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发展特色,本文主要从内涵、驱动机制、发展模式、水平测度以及影响因素五个方面进行了评述:在内涵方面,新型城镇化是不同于传统城镇化的,而是传统城镇化的转型升级;在驱动机制方面,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市场化、制度权力等都会驱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发展模式方面,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应根据区域不同的发展特色,走多元化、特色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在水平测度方面,已有研究构建了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从不同角度(如地区、协调性等)对城镇化发展水平展开了评价;在影响因素方面,生态环境、土地使用、政府政策以及经济发展均被纳入影响因素的研究范畴。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本文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宏观理论层面,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逐步转向微观角度,使研究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猜你喜欢
城市化学者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家乡的城镇化
学者介绍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