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巾
在改革开放环境中出生和成长的青年人,具有之前中国任何青年群体所没有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他们出生和成长的这30多年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西部地区、沿海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以及中国巨无霸式的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远离故土,到大城市来追求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她)们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的寄托,没有家庭生活。他们因为物质上的窘困,居住在远离市中心的偏远的郊区或是城中村,生活拮据、捉襟见肘;他们孤身一人来打拼,缺乏感情上的寄托,缺少朋友和伴侣,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日子过得孤寂单调无聊,由此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空巢感”。
在美国,1950年,仅有22%的成年人是单身,独居者占全国住户的9%;而今天,50%的成年人是单身,独居者占全国住户的28%。这些独居者聚集在现代化的大城市,包括华盛顿、西雅图等,尤其在曼哈顿区,50%以上的人口独自生活。其实,美国独居生活的比率还是比较低的,从世界范围来看,独居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分别是:瑞典、挪威、芬兰以及丹麦,在那里,几乎40%~45%的住户都是独居者。而在自古以来重视家庭生活的日本,也有30%的住户独自居住。中国、印度和巴西三国的独居人口,则是增长最快的。中国的独居人数持续上升,从1990年独居人数占到全国人口的6%上升到2010年的14%。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13年全国独居人数已达到14.6%。上海是中国独居比例最高的城市,每4 户中就有1户独居,北京的比例则是20%。
青年是未来社会的主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青年问题和青年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作为社会承前启后的、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群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直关注青年的发展,明确肯定了青年群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高素质高学历青年人在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合理分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人口日益膨胀的空巢青年人口正是这一类青年的代表,解决了空巢青年所代表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解决了社会发展中新鲜血液的问题。
确定调研对象。本调研小组选取了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社区的居民作为调研对象。回龙观社区位于北京北部,占地面积约为850 万平方米,常驻人口近30 万人。回龙观社区人口密集,经济适用房所占比例较大,距离经济中心较近,在此打拼远离故乡的年轻人较多,因此本调研小组选择回龙观社区作为调研区域,以回龙观社区居民作为调研对象,深入对空巢青年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我们对回龙观社区居民进行访谈及抽样问卷调查,同时通过对该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地方进行走访,了解该地区空巢青年的生活状况和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从而分析空巢青年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针对这种状况的对策。
确定调研方法。本课题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文献调查、实地走访等多种方法进行调研方法对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空巢青年进行了调研。
我们在龙禧区、龙腾苑、风雅园、龙锦苑、龙华园、三合庄园、流星花园等多个大型居民区发放了调查问卷。同时,我们实地走访了回龙观社区的龙跃苑东三区、北京新龙城、三合庄园、北京龙跃苑一区、回龙观流星花园等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地方,并对社区的部分居民进行了访谈。
文献调查。查找网络资源,搜集并筛选有关“空巢青年”的相关信息,包括新闻报道、专家座谈、专业期刊、视频等。
问卷调研。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社区。向当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在其独立回答完所有问题后,回收调查问卷。共计发放问卷1065 份,回收有效问卷872 份,回收有效率为81.9%。问卷采用一对一发放形式。
访谈调查。密切追踪典型个案开放式访谈,主题诠释和谈话方向取决于被访问者,不受研究者的阻挠和引导,被访问者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研究者可提出他们认为重要的议题,表达相关经验,不受当时的研究主题所局限。我们累计做了18 次访谈,每次约20至50分钟。受访人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刚毕业的大学生等。成员用心设计采访问题,详实记录访谈内容,探寻受访者内心的真实心声。被访者高度配合,访谈结果令人满意。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参考资料,进行逻辑分类和深度比较分析,总结出空巢青年的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进而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提出合理的解看法及有效的建议。
针对空巢青年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大挑团队在回龙观地区对青年团体开展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065份,收回有效问卷872份,并对一些人进行了采访调查。调查中,男性比例较大,总共有556 份,占到63.7%。调查对象的年龄集中于20-30 岁,占到总体比例的75%。在男性群体之中,其中20-25 岁的占总体比例的24.1%,25-30 岁的人数占总体比例的19.7%,30-35 岁的占总体比例的14.6%。问卷的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1.目前生活情况2.对生活的满意程度3.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居住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目前青年群体基本生活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主要的居住方式是合租,占总体比例的45.6%。据受采访的人描述,在工作之前很大程度上不能接受与人合租的现实,但由于目前北京房价的加速上涨和青年本身初入社会收入较低的现实,合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合租的伙伴多为年龄相仿、初入职场的青年群体,早出晚归堪称日常。另外,独居的人数也相对比较多,占32.0%。独居的人数占相对较高的比例,是一部分青年的收入相对较高,这一部分青年的职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等领域内。在调查的人群中,与父母居住的青年群体占总体比例的11.7%,是相对较低的比例,由于调查地区偏向于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区,所以家在本地的人数相对较少。
饮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其中特别了解到饮食方面更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其吃饭的时间和地点也并不规律。调查数据显示,早餐有近半数的人选择放弃,其余的也大多只是选择在上班途中简单的买些早餐充饥,只有7.4%的人能够坚持每天营养健康的早餐;工作日午餐有30.9%的人选择订外卖,他们认为这样既方便快捷又是比较划算的方式;自己在家做饭占总体最大的比例,有54.5%的人选择这样的方式,在家自己做饭比较干净卫生,而且每个月也可以省一大笔花销;选择在餐馆吃饭的群体占11.0%,但是这样每月的花费是相对比较多的,所以,很少人选择在餐馆吃饭作为自己主要的吃饭方式。晚餐的选择则大有不同,经调查,有41.6%选择自己做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自己做饭能够减少开支以及更能展现生活乐趣,另外近25%的人依然选择在外就餐或订外卖,节约更多的时间休息。
生活规律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我们特地了解了受访人群的生活状况。每天都很规律的作息占很小的比例,据受采访人说,现在在事业的上升期或者刚刚进入职场,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规律。但绝大多数是规律也占很高的比例,占总体人数的52.1%;生活状况做到完全不规律的占很小的比例,只有7.9%;生活状况不是很规律的占总体人数的40.0%。
生活满意度的调查。针对目前生活情况的满意程度的调查反映,对生活满意的青年人数百分比只达到24.1%,对生活满意程度为一般的占到49.8%,不满意的仅有26.1%。当代青年对自我个人生活的满意程度较低,大部分都是处于一般和不满意的生活状态中。社会压力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摧残,更有精神的空虚。生活情况满意程度主要分为从物质生活和精神收获两个方面,我们发现,从物质生活水平上,多数青年群体秉着“初生牛犊的不怕虎”的冲劲儿干劲儿基本都可以接受,初入社会的他们,觉得生活条件差一点无所谓,年轻人不怕吃苦。更大的问题出在精神体验方面,许多人表示,由于离家外出工作,孤身一人在外,缺乏家庭的理解和朋友的陪伴,加之生活交际圈不断变化,精神的寄托更加难以寻找,从而感到的是深深的孤独感与陌生感。对于青年他们与亲朋好友的联系方式我们也进行了足够深入的调查,许多青年因为缺少陪伴而十分愿意与以前的亲朋好友联系,有59.7%的青年选择网络来与好友联系,32.2%的人用电话来联系感情,倾听感情所寄托的声音,但是却只有8.1%的青年会与自己的好友有当面叙旧或者聊天的生活习惯,也因为自己一人在外,朋友不多或者好友相距甚远所导致绝大一部分人都无法与朋友相见,更有甚者基本和好友断绝了联系。针对这样的结果,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把空巢青年的生活扩展到其工作之余,对休息时间的业余爱好进行了统计,有23.4%的人选择在工作之余休息,缓解一周工作下来的疲惫,此外,只有一少部分人有其他的方式来填补业余时间,比如逛街、美食、运动、读书等。年轻人的生活在许多上了年龄的人们眼中看来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工作应该有更多美好有意义的成分,而当今社会社交成本的剧增以及给年轻人的压力实在是太多太重,致使很多空巢青年的生活单调、乏味。
对未来规划的调查。原以为空巢青年进入大城市总是有了理想和目标而为之奋斗,自己所吃苦耐劳,勤奋工作都是因为心中有坚强的意志和对理想的坚持。可是我们对此次接受调查的人询问了未来五年的期望,结果并不太乐观大部分人表示并未有过多的规划与期盼,只想每天过好现在的生活,持观望态度算好走一步算一步;只有少部分人对在北京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期望,在未来的几年中要结婚、创业、买房等等。在大城市生活得他们,显得十分渺小和无助。
空巢青年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较大差距,人民收入的两极化严重。许多年轻人不满足于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收入状况,希望改变自己碌碌无为、平淡无奇的人生命运,走上了孤身一人走进一线大城市的道路。近年来人们口中所说的“北漂”、“广漂”、“上漂”就是空巢青年的几种典型代表。
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是先富的帮助后富的,消除平均主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奋斗目标。近四十年来,国家经济体制的改善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行,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希望。不过共同富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仅几十年的发展还无法让我们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完全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国家东西部地区就有很多差距,虽然在国家大的政策下,东部沿海地区在努力帮持西部内陆地区,但相比较人均收入水平还是有较大差距;其次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处处存在,城市劳动力的工资待遇比乡村的更好,城市高水平的消费带动企业商家和各种各样大小型经济体入资发展,为人民群体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4]。
中华民族是一个积极进取、拥有很强上进心的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与思想财富,同时许多应该在社会发展中所摒弃的糟粕也掺杂其中。比如:对父母的愚孝、男女不平等的观念、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从20 世纪中叶我国的飞速开始,人们就慢慢的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城里人富裕、生活水平高、见的世面广、可以享受农村人享受不到的人生乐趣。形成了只有在大城市中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许多年轻人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状况,宁肯自己出去打拼出一个天下,也不愿意留在本地建设家乡。他们想通过进城务工改善自己乃至家庭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城市空巢青年和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多。
在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巨大的市场经济体制[4]下,各个中央企业、国家企业、私营企业大力发展却形成了严重的区域化,国家为了更好的发展,企业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再加上人口分布、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单位所在地的设置只分布在沿海或者某些人口大省与一线城市,导致某些地方的就业机会稀少,就业率低下。首先处于偏远地区、低就业率地区、以及劳动力待遇较差的地区的具有一腔热血和抱负的青年群体大量迁移到生活压力大的一线城市去寻找改变生活状况的道路,空巢青年的人数增多。其次,全国各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也受到用人单位区域化的严重影响,许多本专业毕业的应届生因用人单位的区域化无法回自己的家乡或者自己想去的地方就业,这就导致无法保证高水平知识人才对自身就业环境与工作待遇是否满意,孤身一人在外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初期成为空巢青年群体的一员,中国每年的大学应届生人数十分巨大,用人单位设置的区域化为大学生在毕业后变为空巢青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许多青年群体进入社会后,个人生活并不丰富,每天在重压之下忙于工作,工作时期住所与上班处两点一线,周末宅在住处,自己的社会圈子较小,除了工作同事以外,很少有机会进入其他社会圈子认识更多的人改变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自己一直处于孤独与寂寞的境遇。
空巢青年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未来在一线城市的“空巢”人口也会越来越不可避免的进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生活视野之中。无论是主观留在这里还是被动成为空巢青年的每一个年轻人都是这个城市和国家的建设者,城市和居民都有理应给予他们应得到的权利和尊重。
根据此次调研结果,我们给出以下针对空巢青年现象的对策是既要保障和提高空巢群体在城市之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要通过调节整体的经济发展来促进一部分空巢青年能够自主的回到自己的家乡。
就业方面,要真正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限目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国自1982年开始,历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总体上成稳步上升的趋势,2016年已经达到765 万人,作为世界上每年高等教育毕业人数最多的国家,社会应当重视并加强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不仅仅让高校毕业生都集中留在沿海城市从事着可能与自己专业并不相关的行业,而是充分发挥毕业生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让人才回流,提高专业与岗位的匹配程度,用技术和产业带动内陆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将来人才的回流[5],形成良性循环。
住房方面,要优化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以高校毕业生和长期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重点,向他们提供可负担的稳定住所。建议将城市保障性住房覆盖的重点人群从本地户籍居民的百分之二十以上调整为常住居民家庭的百分之二十以上,放宽租赁型保障房(公租房和廉租房)的申请户籍限制;根据产业富集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更多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通勤比较便捷的位置选址建设保障房,做到让每一个在为这个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的空巢青年能够住得起房,也能住的上好房,而不是每天生活在巨大的住房压力之下。同时针对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需求,调增两居室,两室一厅等户型的比例。
要深入推进公共服务的全面覆盖,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二三线城市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覆盖。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重点解决入园难,就学难,看病难,异地养老难等容易引发“非自愿空巢”现象的突出问题。对财力相对较弱的城镇实行一些政策上的鼓励和扶持,支持其公共服务设施和人员队伍的建设,对于财力相对较强的城市立在提高公共服务的便利和效率。
观念方面,要唤起人们对于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的重视和关注。在调查中发现,对于空巢青年群体来说,真正让他们对生活无奈的是无法成功的融入到这个社会的社交群体之中,而自己的朋友亲戚有大部分都在家乡或者其他城市,导致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之中缺少了最基本的与人沟通的途径和对象,信息交流发展的便利只是在形式上,而作为独居者的他们内心却缺少这个社会对他们的重视和尊重。
城市大规模的独居人口给服务业带来了新的创业切入点,近年来随着空巢青年这种人口比例的上升,和互联网线下经济的发展,各种针对个人定制化的服务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趋势,给创业者和传统服务业带来了新兴的机会,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独居人口的上升而带来的单身人口比例的上升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而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导致希望从互联网社交结交更多朋友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对于这些空巢青年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往往在网络社交中所表现出的虚伪和对拜金主义的推崇让他们感到很无力,出于他们在本地缺少稳定的社交圈子和对融入一个集体的需求又导致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需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一代网络社交会成为网络社交的下一个热点,很有可能引起下一代网络社交的高潮。
总的来说,随着当前社会发展越发迅速,空巢青年在大城市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相比于空巢老人以及留守儿童,空巢青年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大,更加不容忽视,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传统观念的误导以及社交区域窄,与人交际少是产生他们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空巢青年产生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出了保障和提高空巢群体在城市之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一些策略,以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信息参考和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