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敏 宋沁汝
(湖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英语动结结构(English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简称RCs)描述了主谓词(primary predication)所表行动导致的结果状态[1],其中次谓词(secondary predicate)结构为动结短语(resultative phrase)[2]34,通常是一个形容词短语AP或介词短语PP,少数情况为名词短语NP/DP。在生成语法领域,学者们对英语动结结构的分类和句法生成进行了诸多讨论,但仍存在一些争议。鉴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本文总结英语动结结构的分类和句法分析方法,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英语动结结构应当分为多少类,取决于其分类标准。不同研究者已从不同视角和标准分类过英语动结结构。
因为动结短语通常是一个形容词短语AP或介词短语PP,Wechsler[3]和Baker[4]把英语动结结构分成两类:AP结果谓语和PP结果谓语。如例(1)所示,结果谓语以斜体表示,其主语标下划线。采用此种分类的文献少有单独讨论名词动结短语NP/DP。
(1) a.John hammered the metal flat.(AP)
b.The water froze solid.(AP)
c.He and a confederate shot the miller to death.(PP)[3]
如果动结短语的主语是主谓词的语义论元,则为控制动结式,如(2a-b);如果动结短语的主语不是主谓词的语义论元,则为ECM(例外授格)动结式,如(2c-d)。也有学者认为(1a)、(2a)中的句子类型是典型英语动结结构,而(2cd)中的是包含“伪宾语”的非典型英语动结结构[5]。因为非宾格不及物动词的句法主语并非其语义论元,所以,Ramchand[6]129-130将(1a-b)与(2a-b)的及物与非宾格分为一类,是常规句子的直接动结式(Direct resultatives),而(2c-d)的非作格为间接动结式(Indirect resultatives)。
(2) a.John broke the bottle open.
b.John’s bottle broke open.[6]129
c.The dog barked the chickens awake.
d.Beth shouted herself hoarse.[7]
基于主谓词的不同性质,Levin与Hovav[2]34-41、Simpson[5]、Boas[8]将英语动结结构分为四类:第一类,动结短语只可由及物动词的宾语指称,绝非主语指称,如(1a)、(2a)。第二类,非作格不及物动词可接反身NP,再接动结短语,如(2d);也可接非反身代词NP,如(2c)。第三类,不及物动词后跟NP,但该不及物动词并不选择、或者说并不次范畴化(subcategorize)该NP[9],动结短语要么由伪反身、要么由非次范畴化的NP所指称(也在某特定及物动词的类型中存在:包括如eat的动词,既允许不及物用法、后接不明说的宾语——如“Let’s eat”,又允许及物用法——如“I ate a big breakfast”);(3a)中的“drink”即为该类不及物用法的动词,后跟NP但并不次范畴化该NP。第四类,被动与非宾格动词可以后接其表层主语所指称的动结短语,如(1b)、(3b)。
(3) a.She drank him under the table.
b.John was shot dead.[5]
c.Bill followed the road into the forest.
d.Bill sweated/bled on the floor.[10]
Goldberg 与 Jackendoff[10]提出逐层细分标准,见图1(下页)。通常及物动结式的作用对象(HOST)为宾语,而不及物动结式的作用对象为主语,即作用对象的选择似乎直接与主谓词的及物性相关。但还存在两类:及物动词的主语为动结短语的作用对象,如(3c);动结短语的作用对象是隐含的,也并非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如(3d)。
图1 Goldberg 与 Jackendoff对动结式的分类
在生成语法领域,对英语动结结构的分析主要有两种分析视角:句法说与词汇说。
在句法说下的英语动结结构研究可大致分为直接宾语限制分析法、VP壳分析法和小句分析法。
1.直接宾语限制分析法
Simpson[5]提出动结式由宾语所指称,无论其是否为表面宾语或潜在宾语,也无论其在及物句或不及物句中。之后Levin 与 Hovav[2]33做了系统概括,称之为英语动结结构的直接宾语限制(简称DOR)。他们发现了适用于所有动结结构的统一限制:一个动结短语可能由其后紧跟着的NP指称,但不会由主语或间接补语所指称[11]。直接宾语限定条件主要解释结果谓词的语义指向。
第一类,及物句:动结修饰语不可以由及物小句的主语指称。第二类,非作格动词:DOR预测了不加修饰的非作格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后接动结短语,但却可以在有伪反身宾语或NP宾语时后接动结短语。第三类,被动与非宾格动词:可与其表层主语所指称的动结短语共存,是潜在可能的违反DOR的情况,但若进行被动式的移位分析,因为表层主语是被动动词或非作格动词的潜在宾语,DOR仍可维持。
2.VP壳分析法
Larson[12]系统地提出了VP壳理论以解释双宾语结构[13]。VP壳分析法主张动结结构中的主谓词在VP的中心语V处生成,后提升移位与Ø轻动词v*合并。对于作格谓词,如(4)所示,尽管名词短语“the vase”在(4a)中是主语、(4b)中是宾语,但“the vase”的题元角色在两句中是一样的——均作为谓词动作“broke”的主位(theme)。两句中“into pieces”的题元角色也是一样的——都是谓词动作“broke”的目标(goal)。所以,它们在深层表达式中占相同地位,但在移位之后有了不同的位置。
(4) a.The vase broke into pieces.
b.He broke the vase into pieces.[14]199
例(4a)的句法生成如(5)所示。一旦VP结构“the vase broke into pieces”形成,就应与一个抽象的致使轻动词v*合并,v*作为上层v*P壳的中心语、是一个与诸如make、cause有着相同致使含义解释但没有普通动词所含有的实质词义的空(null)动词Ø。该致使轻动词在本质上是作为词缀的,而动词“broke”被提升与之邻接(如此“He broke the vase into pieces”就与“He made the vase break into pieces”有了相似的含义解释)。如果轻动词v*的领属有空缺,那么v*的空位就可让内部动词移位至此,于是动词“broke”就可以从V的中心语处移位至(5)中所示位置,动结式V'结构通过合并生成v*P。
(5) [v⋆P[v⋆[brokei][Ø]][VP[DPthe vase][V'[Vti][PPinto pieces]]]
3.小句分析法
在管约论下,Heokstra[15]提出用小句法分析英语动结式,其定义动结式为双重结构,其中动词后的NP可视作次谓词的主语,从而形成一个小句(small clause,简称SC),例如(6),SC方括号内的结构是管辖动词的句法补语位置中的小句。
(6) a.They [VPpainted [SCthe door green]][15]
b.They [VPate [SChim out of house and home]][15]
Aarts[16]将IP分析法运用于小句的生成,如例(7)所示:主语NP位于IP的标志语位置,I词类位于小句的主语NP和谓语VP之间,没有时态特征但是指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一致关系。一致特征要求小句主语应与中心语I有一致的数、性或其他特征,并且这些特征会被传递给补语XP(即动结短语AP、PP或NP),因其通过空(null)系动词BE处于I的管辖之下。
(7) [IP(=SC)[Spec NP][I'[I{-tense}{+AGR}][VP[V'[VBE][CompXP]]][16]
在IP分析法下,例(2a)的生成过程如(8)所示。小句中的空主语PRO生成于其谓语AP “open”的标志语位置,从而得到其题元角色。因为中心语I是弱版的,可以分配空格给空主语PRO,所以,被格需求所驱动,PRO移位到IP的标志语位置,至此生成完整的小句SC。主谓词“broke”生成于VP的中心语V的位置,the bottle作为其主语、SC作为其补语。然后动词broke被提升至与强版的致使轻动词Ø邻接;主语“John”首先生成于v*P的标志语位置、被致使轻动词Ø分配了施事的题元角色,而后提升至IP的标志语位置以核查其强主格特征。
(8) [IP[DPJohnk][I'[I][v⋆P[DPtk][v⋆'[v⋆[brokej][Ø]][VP[DPthe bottle][V'[Vtj][IP[DPPROi][I'[I][AP[DPti][Aopen]]]]]]]]]
Al-Horais[17]认为小句是TP,周敏[18]采用TP分析法认为英汉动结结构可以有共同的生成方式如(9),先行语T的特征继承给小句中的T,小句的T双赋格予小句主语DP(ti)与V(cry)。但其实在现有文献中动结小句中的次谓词均为AP、PP、DP,并不存VP。
(9) [CP[C'[CØ][TP[DPMother][T'[T][v⋆P[DPMothercopy][v⋆'[v⋆][VP[Vcursed][TP[DPsisteri][T'[T][VP[DPti][Vcry]]]]]]]]]]
词汇说主要是运用复杂谓词理论对动结结构进行分析。Neeleman与van de Koot[19]认为与动结结构相关的性质直接来自于复杂谓词形成,动结结构中主谓词与次谓词各自所带的论元结构融合,使得次谓词的论元结构嵌入到主谓词的论元结构中,得到一个新的论元结构。这样可以为复杂谓词生成一个新的题元格栅(θ-grid),其与独自的主谓词或次谓词的论元结构均不相同。
如果V是非作格动词,如(10a),则在新的复杂谓词论元结构中,主谓词分配施事角色,次谓词分配主位角色,语义为:施事“the cat”所触发的动态事件miaowed导致了以“Frank”为主位的静态状态“awake”。如果V是及物动词,如(10b),则在新的复杂谓词论元结构中,及物主谓词的主位论元与次谓词的论元为同一个论元——“the metal”,语义为:施事“John”所触发的动态事件“hammered the metal”导致了以“the metal”为主位的静态状态“flat”。
(10) a.The cat miaowed Frank awake.
b.John hammered the metal flat.(=1a)
尽管以上研究都有其各自解释英语动结结构的观点,但均不能给出整体的、统一的、普遍的理论以解释一些动结结构中的困惑现象。因而其中一些方法与框架的不确定性使得新的研究值得进行。
第一,按照直接宾语限制,像(11)中的“danced/swam”类的动词,如果仅把(11a-b)归为非宾格类,表层主语“she”就只能是深层宾语;但(11c-d)表明动词“dance”有非作格论元结构[20]。如此,(11a)与(11d)的主谓词是一样的,但其动结短语与句法结构却不相同,因而不同动词的归类与分析仍待进一步详细讨论。以及像(3c)中及物动词有真宾语,但动结短语由其主语所指称,与(3d)中真正的动结短语指称是隐含的,这些类型是不符合DOR的。
(11) a.She danced/swam free of her captors.
b.⋆She danced/swam herself free of her captors.
c.⋆She danced/swam sore.
d.She danced her feet sore.[21]
第二,用VP壳分析法对如(11d)中非次范畴化的宾语进行分析,该句子应从*Her feet danced sore生成得到。因为此种分析法要求必须有致使意义轻动词,但致使意义在某些英语动结式中可以缺失:(12a)中,观众鼓掌并不一定是致使歌手下台的原因,歌手可以只是在掌声中下台。同样(12b)中大门打开也不一定是人群的鼓掌导致的[11]。
(12) a.Reluctant to let him go, the audience clapped the singer off the stage.
b.… the crowd cheered the huge gates open.[21]
Radford[14]201把Chomsky[22]的轻动词理论应用到多种谓语结构,因而会强制要求所有种类的谓语结构中都有一个轻动词v*,v*再选择一个VP作为其补语。轻动词可以被分为三类:致使的、施事的、事件的。依据Radford的阐释,轻动词只表达“致使”的意义,类似于一个词缀(比如-en)、或者一个实义动词(如make),而施事的、事件的轻动词并不表达任何语义含义。因此,Radford定义轻动词为介于句法与语义之间[23],存在模糊性。而Neeleman与van de Koot[24]对“致使”意义的选择性存在的解释是因为人类采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语用推理[11],因而对有些动结式没有“致使意义”的解释需要落于句法范畴之外。
第三,在不同学者的小句分析法中,使用了不同的动结结构分类方式,或只讨论了部分动结结构,尤其没有讨论动结短语作为主语补语类,如(3c),此类结构中对于PRO的先行语的选择有不明确之处,或者小句的生成也许可以不借用PRO概念,而只是对DP进行移位,因而需要解决小句范畴的界定与划分、解决小句主语DP的赋格、验证不同动结短语AP或PP均可统一生成等问题。此外,依据句子的语义,不及物非作格动结式如(2c-d)的宾语不能被简单地看作主谓词的宾语,其生成机制或与及物动结式是否有所区别,仍需进一步详细分析。因而所有类型的动结结构,尤其非典型的特殊动结结构,都值得重新整理再研究,寻找到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如语段理论,进行统一解释,以便找出它们的普遍生成机制。
鉴于现有英语动结结构研究仍存不足,未来研究值得从以下两方面深入:一是更全面完整的动结结构分类;二是在语段理论框架下探究英语动结结构的生成机制。
从以往研究可发现:第一,不同动结结构间的差异主要由于主谓词的论元不同,而动结短语部分的差异不明显。第二,语义关系对于分类不同动结结构类型帮助很大,结合“控制动结式”和“ECM动结式”进行不同句法生成分析,在此参照基准上,可进行细分。第三,不同研究的分类与描述不尽相同,需要明确某些模糊概念。
本文认为没有必要把eat与drink等为主谓词的这些动结结构看作一个全新的特殊类型,因为可直接包含于常规及物用法或非作格动结结构类。同样,(11c-d)表明动词dance有非作格论元结构[20]。另外,作用对象[10]的概念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阐明动结结构中结构和关系的一些特征,简化描述中使用的词语表达同时又避免模糊与歧义。动结短语对作用对象可能有不同选择,因而同一主谓词呈现不同次类的动结结构。
本文采用“典型”和“非典型”概念,但与以往的分类有不同。典型动结结构包括前述的“及物主动”“及物被动化”“不及物非宾格”“不及物非作格”所有次类,在这些次类中确定动结短语的作用对象相对更简单且直接——动结短语前最近的DP。而被归类为非典型的(3c-d)、(11a)中动结短语,即使它们的主谓词与一些典型动结结构完全相同,也需要更多的语义解释来确定其作用对象。不难论证,唯一可接受的非典型及物动结结构是以(3c)为例的远端作用对象类,而唯一可接受的非典型不及物动结结构就以(3d)、(11a)为例的隐含作用对象类。
简而言之,动结结构的重新分类可以概括如图2所示。此外,通过句法分析动结结构的特点可看出,只有当动结结构中包含一个显性的伪作用对象(即典型非作格动结结构),才会构成例外授格结构。其余大多数类型的动结结构都是控制结构。
图2 英语动结结构再分类
Chomsky的语段理论[25]操作效率高于最简方案中先前的研究方式:每一个单独的句子组成都可以在生成之后立刻移交给语音与语义部分,从而节约大量的人脑记忆能量。在语段理论下,典型ECM动结结构(2d)与非典型控制动结结构(3c)的句法生成如下所示:
(13) a.[CP[C'[CØ][TP[DPBethi][T'[T][v⋆P[DPBethicopy][v⋆'[v⋆][VP[v'[vshouted][DPherselfi]][TP[DPherselficopy][T'[T][v⋆P[DPherselficopy][v⋆' [v⋆][VP[V'[Vnull BECOME][APhoarse]]]]]]]]]]]
b.[CP[C'[CØ][TP[DPBilli][T'[T][v⋆P[DPBillicopy][v⋆'[v⋆][VP[v'[vfollowed][DPthe road]][TP[DPPROi][T'[T][v⋆P[DPPROicopy][v⋆'[v⋆][VP[V'[Vnull BECOME][PPinto the forest]]]]]]]]]]]
采用TP小句分析[17],T缺损,无法给小句主语赋格。结合语义,本文认为小句的谓语V为空(null)BECOME[11],小句类似于一个主系表“作用对象+BECOME+动结短语”结构,从而统一实现不同类型的动结短语AP、PP、DP均可作为系动词BECOME的表语。在(13b)的控制动结小句内,动结短语AP或PP与V(空动词BECOME)合并构成VP;v*选择VP作为补足语合并成v*';PRO在v*的标志语处基础生成,与v*'合并构成第一个语段v*P。v*P再与T合并为T';T作为探针探测到PRO的EPP特征,将PRO吸引至T的标志语处,与T'合并为TP;缺省T无法给PRO赋主格,因而PRO仅有从V获得的“述题”题元角色而无格。动结小句TP作主谓词的附加语,经过逐步合并生成第二、三个语段——包含主谓词的v*P与CP。各主目语DP从V处获得“述题”或“受事”的题元角色;T、V从语段中心语C、v*处继承不可解读特征,DP与T、V形成探针—目标一致关系,不可解读特征得到赋值;DP被V赋宾格,被T赋主格。每前一个语段的语域在下一个语段形成时被移交,但空BECOME与PRO均不在语音界面被拼读;v*P边缘的DP获得主格后为使EPP特征获得解读,移位至T的标志语位置。
而(13a)显性动结小句主语herself因无法从缺陷T获得格,移位至主谓词的宾语位置获得例外授格。因此,即使动结小句是附加语而非补语,非作格主谓词也仅在以显性DP为主语的动结小句附加语存在时可及物化。
通过演绎法检验,典型的或非典型的、控制或例外授格等不同类型的动结结构均可运用语段理论合法生成。
已有文献基于不同分类标准对英语动结结构进行了分类,许多先前研究对一些典型英语动结结构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拓展了对英语动结结构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但对于英语动结结构的句法研究仍存相关问题:一则没有进行全面、完整的分类,因此没有对各个类型的英语动结结构生成机制进行足够的分析;二则在先前的理论框架下解释英语动结结构仍有一些争议或不够深入的问题。所以未来的研究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英语动结结构的分类探讨;二是在语段理论框架下探究英语动结结构的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