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竞赛的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2-02-01 11:26李银清梁钟艺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竞赛中医药大赛

李银清 李 恒 梁钟艺

推进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主动适应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战略规划。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中医药健康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高校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党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的重要部署,是高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教育范式变革。如何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符合中医药院校办学特点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是培养新时代亟需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适时举措和重要任务。本文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探讨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中医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推动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有了改善,但仍存在意识淡薄、能力不强、条件薄弱、培养途径单一等问题,导致创业成功率偏低。

(一)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创业意识淡薄的问题。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主体意识不到位[2],一些学校没有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分头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教育资源不集中,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教师层面,师资队伍组成过于单一[3],专业课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存在局限性,对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学生轻视实践能力锻炼,对创新创业优势认识不清,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欠缺。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

创新创业能力是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4]。本科生毕业三年创业存活率低,创业成功率低,说明学生的经营能力、决策能力、交际与沟通能力等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来看,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对市场了解不充分,对各级政府创业扶持政策认识粗浅,创业前没有深入市场调查,没有明确创业目标。从行业高校影响来看,中医药高校与综合院校相比,在专业性突出的同时,专业设置比较少,学生能够接触的专业跨度小,知识面不够宽阔,学生在校期间对创新创业知识储备不足。从创新创业政策引导来看,大多数高校对创新创业成果后续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关注度不高,没有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落实在创业带动就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上。

(三)创新创业条件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匮乏是影响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的重要原因。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是地方省属大学,办学资源的局限造成创新创业教育条件短缺,最主要是缺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师资队伍和实践训练平台。师资队伍的缺乏导致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实践教育活动开展不充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离。加之,我国长期以来的“科教分离”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5]。这样的分离,使得很多高校中医药专业优质科研资源不足,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四)创新创业培养途径单一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途径不够丰富。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来看,多数高校采取广普式课程设计方案,缺乏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课程,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缺少中医药专业背景,专业课教师缺少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无法给予学生深入的指导;从实践平台与载体建设来看,很多学校受办学资源限制,缺少专门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验、实践、实训、实习、孵化基地,学生实践应用的试错训练机会较少;从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宣传力度不够,创新创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二、学科竞赛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适应性

学科竞赛是指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所包含的各项赛事。自2017年以来,该榜单每年更新一次,是我国第一个专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排行榜,也是教育部唯一认可的学科竞赛排行榜。学科竞赛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最具代表性的学科竞赛。大赛是国家全力打造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国家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和检验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大赛为例,论述学科竞赛对中医药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适应性。

(一)大赛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大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效果的重要检验手段,综合性是其显著特征。从内容上看,大赛集中展示和孵化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成果,覆盖全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专业,各行各业的项目同台竞技;从形式上看,赛场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演讲,呈现的是项目的整体效果;从赛制规则上看,评审维度从项目团队、公益性、实效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引领教育等多维度出发,综合考虑商业因素、思想引领因素、促进就业因素。

参加大赛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大赛的实践性。参赛项目的基本要求是来源于真实的客户需求,这些真实的需求需要通过深入调研获得。大赛项目内容就是提出解决这些真实需求的最佳方案,获得最优方案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大量操作技能,灵活应用设计思维,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手段,快速获取创新资源。组织项目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实际操作,要求参赛学生和团队具备较高的综合利用学科专业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参赛学生团队会自觉地将所学知识和综合实力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深入探索专业知识的应用领域和应用价值,不断尝试和打磨,潜移默化地实现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大赛具有“创新性”和“主动性”,可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创新性是指学生在参加大赛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创新,包括主动性创新和被动性创新。大赛对参赛项目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创新点。创新是特质,创业是目标。学生团队在选择参赛项目过程中,要在专业知识基础上,从技术、产品、服务、品牌、模式等方面充分挖掘出项目突出的创新点,例如,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组合策略创新等。此外,还要挖掘项目的市场竞争优势、营销优势、产品服务优势、团队优势。思考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将项目的创新点进行充分展示。学生在探寻创新点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激发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大赛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业主动性。学习主动性体现在,大赛的参与主体是学生,学生团队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参与的缺点。学生团队在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需要独立完成参赛任务,过程中会自觉地对专业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检测,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更新、主动跟进专业前沿技术的目的。同时,为了挖掘项目,学生必须对所属学科专业知识有全面的掌握,熟悉领域内的行业热点,追求创新。这样就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创业主动性体现在,大赛的商业因素决定了学生参赛项目必须要具有前期实践成果,前期实践的过程就是创业的过程。学生在创业取得初步成果后,依托大赛平台进行展示,给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未来发展和走向提供了潜在机遇。

(三)大赛具有“前沿性”和“应用性”,可有效促使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历届大赛的要求变化展示出大赛的前沿性。从主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红色传承、立足实际需求、立足强国建设”“助力精准扶贫”“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变化,到目标“服务建党百年”“服务党的二十大”“以‘四新’助力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新生态建设”的变化,再到红旅活动“鼓励师生服务乡村”“引导师生扎根基层创新创业”的变化,传递出大赛的导向始终是与经济社会最新发展紧密结合的。参赛项目的内容和价值取向紧密贴合国家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这样的变化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增强了大赛在思想层面对学生的前沿引领和教育。

应用性指的是大赛对参赛项目成果的导向和引领。大赛对获得金奖的重量级项目持续追踪后续发展,体现了对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视。大赛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生团队需要阐述参赛项目所解决的最真实的客户需求是什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团队需要通过实地踏查,进行最基本的市场调研,掌握市场行情,对意向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对市场需求、产品定位、项目所服务的客户等方面进行判断,准确定位创业立足点,以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在此基础上,学生团队必须熟练运用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工具和技术使自己的项目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目的。这些学生经过创新创业大赛的训练,不仅能够熟练运用创新创业的思维去学习专业知识,用创新创业创造的视角来看待新事物,还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来指导自身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主动调整自己专业知识结构,主动迎合市场需求。

三、基于学科竞赛的中医药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大赛规模不断扩大,奖项数量持续增加,然而中医药行业院校获得重量级金奖数量屈指可数,暴露出中医药行业院校没有达到理想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效果。基于以上对学科竞赛实践育人优势的分析,结合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实际和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为目标,构建一套符合中医药院校办学特点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可以有效加强现有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薄弱环节。

(一)“创—训—赛—转”实践教育体系构建思路

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依据中医药院校办学实际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覆盖全体,专创融合,搭建平台,重在实践”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创新创业成果与孵化转化相结合,依靠课堂教学主阵地积极引导,依靠丰富双创活动营造浓厚氛围,依靠选树典型加强价值引领,依靠完善平台建设提供闭环支持,形成“创—训—赛—转”四位一体的双创实践教育体系,培养大健康产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创新精神引领者、创业实践先行者、双创文化传播者。

(二)“创—训—赛—转”实践教育体系构建内容

以学科竞赛为引导,在大一年级以“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重点启发学生树立“创”的意识;在大二年级通过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和大创计划项目强化技能“训”练;在中高年级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组建,组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磨炼意志;在毕业年级依托孵化基地为竞赛获奖项目和优秀项目提供“转”化服务,将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创—训—赛—转”全过程,见图1。

图1 “创—训—赛—转”实践教育体系

“创”的主要内容是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要实现创业实践活动常态化、品牌化,可通过大型活动和品牌活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创造的文化氛围,在活动中启迪学生“创”的意识。在促进创业实践活动常态化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第二课堂管理系统,定期开展创新创业讲座、文化沙龙、创客展销会、创客集市等活动,促进各类活动的开展。

“训”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技能训练。通过第一课堂创新创业课程和专创融合的课程建设、第二课堂活动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训练实践技能,打下创业实践教育基础。

“赛”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积极开展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在大赛中检验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成果,磨练学生意志,帮助学生了解真实市场和专业前沿,为未来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指导专业学习、调整知识储备结构指明方向。

“转”的主要内容是提供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服务。鼓励学生将项目成果向产业转化。注重孵化平台建设,提高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服务水平,精准指导高科技附加值项目向产业转化。最终实现中医药高校教育教学优势、科学研究优势、中医药文化优势和医疗康养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精准对接,为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体系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个阶段中,“创”的思想启迪是引领,“训”的技能训练是基础,“赛”的创新实践是磨练,“转”的实践应用是升华。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地用“赛”和“转”两个阶段的实践收获反哺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不断深化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实现良性循环。在这样一个完整轮次的培养中,通过学科竞赛“创”的意识、“训”的操练、“赛”的磨砺、“转”的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让师生都能身临其境的感受。

教育实施者操作过程中,“创—训—赛—转”各环节的关注点集中在学生实际创业行动上呈现出“进阶式”的态势。如,“创”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树立意识“动起来”,“训”的任务是为学生技术赋能“做起来”,“赛”的任务是磨练学生意志“强起来”,“转”的任务是让学生有对接产业持续造血的能力“活下去”。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够“动起来”,主动接近创新创业信息,自觉接受创新创业思想启迪,自愿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树立创业意识是第一步。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特别是刚刚入学时,对校园环境和大学文化充满好奇,处于对大学阶段学习生活整体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进行创新创业思想宣传教育,可以使其更加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因此,创新创业意识树立,要重点抓住低年级学生,把握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充分利用各类校园文化载体,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相关信息,为今后创新创业实践打牢思想基础。

“动起来”后要“做起来”。进入大二年级,技能训练是创新创业的主要任务。这一时期学生特点是已经对大学生活基本适应,自主选择意识增强,逐渐开始按照个人意愿选择并尝试各类实践活动。这一阶段应开展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训练,且实践训练应覆盖面广,符合大多数学生特点。课堂教学是创新创业技能实践训练的主阵地,应选择在大二年级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普适性的创新创业基础类必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实践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同时开设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各类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做起来”后应“强起来”,然后“活下去”。掌握创新创业技能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技能实践应用能力。大学的中、高年级阶段,应以各类学科竞赛为主要载体,开设精英班,进行强化训练,磨练创新创业意志。在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深入基层,通过实践调研了解产业和行业发展前沿,这恰恰与大赛导向高度一致。通过大赛的强化训练,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是要让学生的双创成果能够“活下去”。在毕业年级,学生通过大赛得到的创新创业成果,学校应积极搭建完善孵化平台,对接资源,通过系统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培训进行指导帮扶,使双创科技成果动起来、活起来。

四、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实施路径

长春中医药大学根据多年来学科竞赛的工作经验,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际,构建了“创—训—赛—转”的双创实践教育体系,打造实践课程化、活动项目化、考核学分化、竞赛激励化运行模式。

(一)“双路径”助推“创”阶段意识培养

“创”的阶段主要内容是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是指由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引导而形成的创业思想活动。因此,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应通过精神和思维两条路径实现。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精神路径,起源于可感知的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环境是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有效手段。结合学生大一阶段的成长特点,学校将创新创业理念、知识、精神、方法、技术等内容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方式呈现并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各类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并通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设立创新创业培养学分,出台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等,制度化推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通过积极承办大型学科竞赛和常态化开展的“创客集市”“专家大讲堂”“创客沙龙”“创客观影”活动的方式,打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品牌,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让学生随时感知创新创业文化。联合运用朋辈教育和讨论式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启发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学校通过组织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典型人物沙龙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学生质疑原型、提出新的见解,通过努力思索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兴趣产生探索新事物的欲望,产生探索动机,实现创造的主动性。

(二)“三课堂”助力“训”阶段技能操练

“训”的阶段主要内容是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学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的传统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国创计划)的新型课堂、重点培养的精英课堂,实现不同层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基本技能训练。在传统课堂的训练途径方面,充分发挥必修课覆盖面广的教育优势,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学校根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在大二学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进行“理实一体”的课程改革,将“设计思维”“沙漠掘金”“SIYB”“创业模拟沙盘”等体验式教具与“问题需求探索”“创业团队建设”“市场经营赢得顾客”“模拟创业”教学内容相结合,提升“沉浸式”学习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同时,在课程建设上,学校以引导双创实践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模块,面向有创业兴趣和意愿的学生开设专创融合类和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面向正在进行创业实践和开办创业企业的学生开设专业类课程模块,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国创计划新型课堂的训练途径方面,国创计划通过资助学生参加项目式训练,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升级,学校以宽容试错的态度,重点抓好国创计划项目的过程管理,使国创计划真正发挥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作用。国创计划过程的强化管理,同时实现了学科竞赛项目的广泛培养,为下一阶段遴选学科竞赛重点培育项目和团队奠定了基础。学校还创设“杏林双创工程实验班”精英课堂,选拔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全国知名创客小镇、医药企业学习参观,开拓视野,实地体验创新创业文化,调研企业一线生产实际需求,采取项目化培育模式进行重点培养,指导教师现场实地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

(三)“两级赛制”增进“赛”阶段意志磨砺

“赛”的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经受磨砺和考验的意志,提升技能,升华品格。比赛环节能够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情境,检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情况,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实践锻炼,短时间内迅速提升综合能力。学校构建了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培育和赛制选拔机制,成立校、院两级重点项目培育训练营,帮助学生对参赛项目进行打磨升级。常态化开展“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橘井杯”等校、院两级学科竞赛,选拔优秀学生团队和优秀作品进入校、院两级竞赛训练营,经过集中培训后,组织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学校为了保障竞赛提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持续发挥,出台了系列大赛激励政策,如将学科竞赛成绩与教师职称晋升、学生奖学金、博士学位选拔资格相挂钩,多维度激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在竞赛的带动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学校有超过80%的在校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项目。

(四)“六六服务”增强“转”阶段孵化支持

“转”的升级实践阶段,主要内容是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实践,针对毕业年级中有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提供高精准服务,帮助双创成果顺利转移转化,向产业输出优质项目和优秀人才。在实践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学校建立了集“创新工坊—创客工坊—创客空间—孵化基地”功能为一体的进阶式众创空间体系,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不同阶段创新创业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在实践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学校结合创业的实际需求,为创业团队提供六项服务和六项资源对接,形成了“六六服务”体系。六项服务即:按需提供1~2年的免费创业空间;提供免费的工商、税务咨询服务;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产权纠纷和诉讼咨询服务;邀请国内成功的企业家、投资人和创业者通过公开讲座指导等形式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和运营水平;依托学校资源,为创业企业提供生活保障;选送优秀项目参加创业活跃、资本发达地区的重大赛事活动,使创业企业获得良好提升。六项对接即:对接社会资本,邀请各类基金投资人来到基地参加投融资路演;对接不同加工单位,为不同阶段的创业企业的生产提供加工配套支持;对接政府和行业,在企业资金补贴和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对接不同阶段孵化器,为学生创业企业的未来发展铺就道路;对接人才资源,为企业选聘英才;对接各级科技成果转化部门,为学生创新创业产品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六六服务”体系的建成,为创业企业快速成长提供了良性的生态系统。

中医药高质量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一大批能够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院校应结合中医药学科特色,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将教育教学优势、科学研究优势、中医药文化优势和医疗康养优势转化为健康产业发展优势,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精准对接,为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积蓄潜力。学科竞赛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措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中医药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学科竞赛,构建起实践育人体系,提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猜你喜欢
竞赛中医药大赛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创新思维竞赛(3)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创新思维竞赛(6)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