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课岗证创赛”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2-01 11:26邓志龙黄继文邓小明卢盛辉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高技能校企育人

邓志龙 黄继文 邓小明 卢盛辉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永恒主题。深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进入新时代,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时代所需,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更加迫切的内在要求。多元主体协作培养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强化类型教育特征、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实现其高质量就业,整体推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校企合作的视角,探索构建了“课岗证创赛”融合育人模式。

一、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学校期望与企业理念不一致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企合作参与人才培养。但由于学校和企业利益出发点不同,在校企合作参与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一致的认知,学校期望与企业理念不一致,主体间的价值文化存在割裂与冲突[1]。从学校角度来看,其希望与一些“高大上”的知名企业深度合作。但是从企业角度来看,这些知名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注重生产效益和生产流程的稳定性,再加上深度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干扰因素过多、过程繁琐、风险过高,这些企业不愿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因此,如何找到学校与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上理念和利益的契合点,是当下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育人的一大难题。

(二)缺乏有效的合作方式和载体

当前,尽管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例如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但还未形成有效推进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校企合作内在动力需要激发。具体来讲,一方面,校企合作育人由学校和教育部门单方面推进,多数是短期、不规范、靠人脉和感情维系的低层次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主动自愿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使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等育人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三)校企人才资源共享不足

建立高素质教师团队是提高校企合作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校企共建教师团队的过程中,企业根据校企合作育人需要,选拔优秀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教师或校外实习指导教师,但由于校企之间缺乏有效协作机制,再加上校企合作育人有关激励政策的不完善,导致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到校任教的动力不足、教育职责不清晰。此外,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完善、校企信息沟通不畅、企业缺乏正确认识,导致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校优秀教师和企业优秀员工之间难以形成育人的合力。

(四)课程教授与岗位实习未能有效衔接

学校实践教学环节一般按照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能力递进规律设计,往往存在课岗衔接不足、未能紧扣岗位技能标准、以满足单一课程的单项操作训练为主、训练效果不佳等问题。由于缺失企业跟岗实习等环节,加上企业参与度低,导致学生对岗位工作和工作职责缺少清晰的认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训练,学生毕业后不能达到“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的要求。总之,课岗衔接不足,实践教学整体设计欠缺,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职业教育目标达成度低,弱化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课岗证创赛”融合育人模式构建逻辑

(一)符合当下职业教育政策导向

在国家层面,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及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对校企协同育人提出明确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更高站位上对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作了导向安排。从省级层面来看,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点要求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教学团队、实训实习平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因此,基于校企合作探索构建“课岗证创赛”融合育人模式符合当下职业教育政策导向。

(二)迎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量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一方面,从已有高技能人才状况来看,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就业人员达7.6亿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口总量的2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9%,从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看,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2]。另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的到来,预计到2030年,我国有约2.2亿劳动者可能变更职业,高素质高技能就业人员的需求总量将会更大。作为与人口质量紧密相关的类型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自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三)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体现

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类型,它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发展的现代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其关键在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尽管当下“课岗证赛”融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形成了“课证融通”“赛教融合”“赛证课相通”等模式,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更加注重强化类型教育的特征,尤其要通过“内外结合”“标准引领”“高端带动”“典型促进”,赋予“课岗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深层次内涵。

(四)职业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推动产业振兴、科教振兴的务实之举和精准之策。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输出单位,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和适应力,凸显类型教育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课岗证创赛”育人模式强调将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细化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促使学校层次、规模、专业、办学及各分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需求结构相匹配,从而解决阻碍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学难以致用、理实脱节、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等人才培养难题。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课岗证创赛”融合育人模式构建

(一)构建校企合作模式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联合华为、思科等行业领军企业及华南通信等本地企业,借鉴与吸收华为技术等领军企业的技术标准与培训认证标准,以华南通信等理念一致的企业为深度合作伙伴,从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实验资源、学徒制人才培养等方面推进校企合作。学校负责搭建平台,主导课程体系设计、教育教学管理与实施等;理念一致企业负责对接学生高质量就业出口,提供工学一体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案例、校外实习资源、实践课程等;行业领军企业负责引导专业建设,规范与适配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标准。

(二)“课岗证创赛”融合育人模式构建

坚持学校与企业多主体参与协同育人,以专业团队建设为落脚点,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国际化课程认证标准为引领,不断深化专业课程改革,通过强化“双创”教育、职业技能大赛等,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发展赋能,为产业增值。基于校企合作的“课岗证创赛”融合育人模式见图1。

图1 “课岗证创赛”融合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的“课岗证创赛”融合育人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建设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以企业真实案例开发教材,确保“岗证赛”内容进课程,科研和创新创业意识进课堂;二是分析、借鉴行业企业技能认证或行业技术标准,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三是借鉴岗位情景优化教学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组织,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四是课程建设对大赛赋能,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检验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促进教师团队整体水平提升;五是对学生进行差异化培养,实施工作室学徒制,通过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和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课岗证创赛”融合育人模式实践路径

(一)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

课程建设是高职内涵建设的核心[3],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一方面紧紧围绕技术革新、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带来的规格、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课程内容,把企业的典型案例及时引入课程内容,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把岗位变动作为课程建设的标准之一,瞄准岗位需求、对接工作过程、借鉴岗位情境优化教学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组织,实现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的有机结合。此外,通过采用项目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案例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方式,运用探究式、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专业课程教学成效。

(二)以课程岗位适应为目标

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计实践实习,按照能力递进规律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实行“看”“跟”“练”“顶”四阶段进企业实习模式,通过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训与就业实践,促进学生达到“入学+入职”的要求。一是在“看”阶段实现入门。在第1~2学期安排学生到行业领军企业见习体验,了解企业文化与工作过程[4],了解专业,认知岗位,增强学习方向性与主动性。二是在“跟”阶段实现入行。在第2~3学期的暑假安排学生参与短期生产性实训,在企业工程师的协助下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使学生对从事的行业企业形成基本判断,对岗位技能要求也逐渐清晰。三是在“练”阶段实现入道。在第3~5个学期,结合企业岗位需要,学生分别到企业相关岗位轮岗,学生结合岗位完成毕业设计,此阶段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专业涉及岗位对技能的要求并能够做出符合自己技能发展方向的选择。四是在“顶”阶段实现入职。在第6个学期,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跃升。

(三)以参与职业认证为引领

对标对表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要求,以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来有效把控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促进培养目标由标准化单一目标向个性化复合目标转变,培养内容由稳定性学科知识向动态化工作知识转变,课程结构由三段式学科结构转向复合化工作结构,教学实施由预设性讲授教学转向生成化实践教学,人才质量评价由行政化一元评价转向社会化多元评价。通过将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X证书作为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的价值标准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促进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内在统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认互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共生、通用能力与专业技能复合培养[5]。

(四)以创新创业提优为手段

一是强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与融合。二是强化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建设,依据行业企业前沿发展从创新创业导论、创新创业计划、团队建设、创业融资、市场调查与创业营销等方面不断丰富创新创业基础理论。三是强化创新创业平台资源建设,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和孵化平台,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机会,从而提升学生实践实战能力。四是激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通过出台有关奖励政策、设置资助项目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使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成为培养人才的战场,激活创新创业活力和动力。

(五)以国家技能大赛为标杆

国家技能大赛主要指面向青年学生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世界技能大赛,面向教师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与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等。国家技能大赛是对竞赛选手综合职业素质的检验和考核,反映的是各行业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具有前瞻性与引领性。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标杆、以企业岗位要求为依据、以世界技能大赛技术要求为参考,联合校企合作企业,积极组织竞赛备赛训练营,对国家技能大赛报名、人员选拔、训练准备、团队指导、梯队培养、软硬件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与部署。通过参与国家技能大赛,促进“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从而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学生职业技能。

猜你喜欢
高技能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