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价值取向、现实困境与实践对策
——基于26位师生访谈的质性研究

2022-02-01 11:26杨秋月顾建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培育劳动技能

杨秋月 王 晴 顾建军

劳动是促成整个人类社会产生及延续的重要保障,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推动和促进人类生活从低阶向高阶发展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把劳动提到人类本质和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高度,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职业院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并强调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022年4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指明,“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等,强调职业教育要将培育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作为重中之重。中职教育发挥着为产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与战略性作用。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不仅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有之义,更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重要环节。

一、新时代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为提供信息量最大化的研究对象,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选择湖北省省会城市武汉市和非省会城市孝感市两所在当地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职学校(Q学校与W学校)为例,两所学校均以加工制造大类专业为重点专业,且有校内实训基地。每所案例学校访谈4~6位专业教师、8~20位中职学生,并从中遴选出最具有典型性的个案进行分析。为确保访谈对象的异质性,访谈对象的性别、学历、职称、教龄、专业、年级等都考虑在内。

(二)研究资料的编码

根据资料整理结果,挑选出26名访谈对象,分别是6名专业教师、4名管理者和16名学生。采用五级编码方式,一级编码为角色编码,如教师用字母T、学生用字母S、学生小组形式用SG;其次是性别编码,男生为1,女生为2,小组访谈采用12进行编码;三级编码代号为教师教龄或学生所在年级;四级编码为访谈轮次,第一轮使用1ST,第二轮访谈使用2ND;最后一级编码为访谈的具体日期,如T-1-27-1ST20210411,指的是专业教师,男,教龄27年,在2021年4月11日接受的第一轮访谈。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在预访谈阶段,研究者曾对Q学校2位专业教师进行了两次课堂观察与一次单独访谈,并调整了正式访谈提纲。在正式访谈阶段,以半结构式访谈为主,还采用“关键事件访谈法”,由访谈对象举例所经历关键事件的感受。具体访谈包括“一对一”“一对一小组”深度访谈。每次访谈时长为45分钟至1小时,征求访谈对象同意后转写正式访谈文字累计约12万字,访谈资料采用Nvivo 11.0软件进行分析。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层面进行编码:一是访谈对象的角色、性别、教龄或年级等基本信息;二是劳动素养培育过程中的有利因素;三是劳动素养培育过程中的困境因素。

二、新时代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参与劳动素养培育活动的感受与行动

以“基于类属分析所得出的类别与主题”为基本框架,对受访学生关于劳动教育的主观感受及过程中行为表现进行分析。通过让学生用词汇表达出对劳动教育活动的第一反应,从学生回答词汇的情感特征来了解学生的主观感受。

问题:如果提到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脑海中首先蹦出的词语是什么?每位学生用3~4个词语表达。

访谈中16位中职学生给出的词语主要有:每天都在劳动、蛮有趣的、实践、很期待、有挑战性、劳动教育是什么、丰富、有意思、无聊、困难、没意思、不想劳动、懒得动、比较充实、无从下手、不需要劳动、难以实行、很想体验、没有时间等。对以上词汇依照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以及中性词进行编码,对于无法辨识的,再结合文本情境进行确认。积极情感标识为“+”,消极情感标识为“-”,中性词汇标识为“0”。通过编码和归类,共获得2类积极看法、2类中性看法和7类消极看法,总频次为59,见表1。

表1 中职学生提及的劳动教育实践感受及其编码

从表1访谈数据看,使用积极情感来表达劳动教育活动的词汇总频次为11,仅占总频次的18.64%;使用消极情感来表达劳动教育活动的词汇总频次有42,占总频次的71.19%,这说明大部分中职学生对劳动教育持有消极情感,仅有少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访谈的情境,可以得出这些消极情绪更多来自于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劳动观念等表现出来的无意识。具体案例如下:

积极性案例:蛮有趣、想要挑战、丰富生活情感体验。劳动教育是一个非常熟悉,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如果能够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科、课程走进校园,能增加校外实践环节,我觉得会非常有意思!(S-1-2-1ST20210522)

消极性案例:因为宿舍会安排值日、学校也偶尔让我们做志愿活动,劳动还需要教育吗?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吗?(SG-12-2-2ND20210609)

积极情感体验能够真实说明该学生对劳动教育活动比较感兴趣,能够将劳动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也产生将劳动教育与学校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初步想法;对于具有消极情感的同学,有明确表示“劳动教育难以实行,比较困难”,“错误地将劳动教育视为体力劳动、技能教育”;对于具有中性情感的学生,表示“习惯了接受指令性任务”,自主想法薄弱,并对劳动教育不知所措。不可否认,目前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对于劳动的态度是非常矛盾和纠结的。为此,访问者接着询问:关于年轻人眼中的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大部分回答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类别:“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为社会做贡献”“不断探索生活的意义”“感受当下的一切”等。学生对于劳动意义“主动、积极”倾向较为明显,70%以上的学生认为劳动的意义最终是为了家庭、社会、人类所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职学生虽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倾向明显,但当触及劳动意义深层问题的时候,他们更看重家庭、社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受访者的回答中,有较大比例学生把“生活体验”作为探索劳动意义的重要方向,这或许可以解释为学生们在实现个人价值方面更加注重个人内心的体验和探索。

(二)教师对于劳动素养、劳动教育的理解与认识

在劳动教育活动开发、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5位教师的访谈结果,解读教师行为表现与观点逻辑,并从中选取与问题最为贴切、最具代表性的回答作为辅助案例。

问1:您认为中职学校应该进行劳动教育吗?您认为中职学校应该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吗?答:当前,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因为当前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不强,加强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需要。对毕业即将进入岗位的中职学生来说,不能只有劳动技能,却没有劳动品质和劳动情感,这不符合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要求。(T-2-9-2ND20210518)

问2:您认为中职学校应该如何进行劳动教育?您认为中职学校应该如何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答:首先,培育劳动素养肯定不止是学校的任务,人不仅在学校,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会劳动,那么他的劳动素养培育就不能只指望学校教育这一方主体。我认为,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整体配合。最近劳动教育非常热门,我们老师也在思考该怎么教?肯定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的宣传,需要让学生在实践劳动中受教育、受启发。(T-1-21-1ST20210411)

问3:您认为有必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吗?答:很有必要。我觉得这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学科,是具有独特的劳育功能与学科价值的。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我喜欢这门学科,也愿意教好这门课,愿意在学科专业发展之路上洒下汗水、付出辛劳。(T-2-10-2ND20210518)

问4:您认为对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劳动教育定位、劳动素养要求有差异吗?如果有,那么请问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是有差异的。原因在于普通高中学生与中职学校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环境、实施教学的路径等截然不同,那么反映在学生接受的劳动教育上就存在差异。相比较高中生,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即就业,他们迫切需要掌握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以适应社会对他们的就业要求。(T-2-3-1ST20210413)

问5:当前学校在开展劳动素养培育方面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答:我们学校主要是师资这一块,暂时还没有确定是由辅导员、班主任还是专业课教师担任,从利益机制的角度来看,恐怕哪位老师都不想给自己“添麻烦”。(T-1-5-1ST20210413)我们学校主要问题在于师资激励机制建设上,有的老师已经身兼数职,需要对教师设置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多承担劳动育人工作。(T-1-27-1ST20210411)

综上所述,5位教师观点基本保持一致,认为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而且能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尊重劳动的思想品德。对于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看法,集中于如下方面:在劳动素养上,学生应具备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情感等素养;在劳动教育创设上,需要学校制订相应的政策与规划,需要企业大力支持,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整体配合,共同培育具有高水平劳动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师资条件上,也存在很大问题,更多教师对开设劳动教育存在疑虑与消极意愿,比如怎么教、谁来教、怎么分工、如何奖励、准入门槛如何设置等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管理者在培育学生劳动素养中的身份与态度

学校管理者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策划人与推动者,发挥着统筹协调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对两所学校5名管理者进行访谈。

问1:您认为当前有必要在中职学校加强劳动教育吗?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我们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各方面综合素质都要发展,不能局限于只追求能力,而不追求素质。从能力角度来说,持续的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逐步加深和加强;从学校角度来说,学校需要发展、与时俱进,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M-2-9-1ST20210415)

问2:您认为劳动素养培育最主要的实施主体是谁?答:首先,家庭肯定是最主要的实施主体,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庭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太重要了,农村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相对于城市学生要高一些,执行力一般会比城市学生更强。当然,学校也应该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与家庭、社会之间相互配合。(M-2-22-1ST20210326)

问3:劳动教育有必要开设课程吗?主要以哪种形式开展?答:有必要开设。作为职业学校,有着更加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比如,我们学校拥有实训基地等适合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那么将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课程作为合科课程开设,学生能够进行劳动实践,促进其掌握职业劳动技能,也能涵养其职业劳动精神。其次,劳动教育也可以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教育课程、道德与法律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合并开设。(M-2-22-1ST20210326)

问4: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中,您主要担当着怎样的角色?负责哪些事?答:可以说是一个核心负责人。包括劳动教育课程架构、阶段性推进、过程性记录以及未来方向调整。劳动项目如何做,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内部的安排,培养教师等,这些都需要考虑。(M-1-6-1ST20210326)

问5:您认为是否有必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劳动教育?答:很有必要。我们现在都在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那么,劳动教育是典型实践性教育,关键得让学生在劳动岗位上有所体悟,让学生体会到劳动者艰辛,对劳动产生感情,提高劳动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M-1-7-2ND20210415)

管理者对自身在学校劳动教育开展中的作用具有清晰定位,能清楚认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重要性,能意识到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与高素质劳动者、创造性人才的关系,对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价值,并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有积极想法。首先,管理者对劳动教育立场比较坚定,愿意在劳动育人过程中承担统筹任务,包括体系设计、组织交流、计划安排等。其次,管理者认为校企合作在学生劳动素养养成上的作用举足轻重。最后,管理者对劳动教育体系提出建设性意见:在课程建设上,职业学校本身具有优势,更倾向于劳动教育“合科课程”开设形式,希望劳动教育能在技能训练类、就业创业类、思想政治类、心理类等课程中进行渗透,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在师资建议上,管理者深谙教育现状,对于教师培养秉持着客观、积极、长远发展观。由管理者对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预想规划可知,当前中职学校领导层愿意积极推进劳动教育,但实际落地存在困难,学校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建设并没有完成,在培养目标体系、课程建设、师资、资源利用上均存在开发的迫切性。

三、新时代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价值取向与实践对策

(一)劳动素养培育的价值取向

1.引导与规范劳动教育政策落地生根

劳动素养是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构劳动教育内容框架、实施走向、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指引作用。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学校劳动教育。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诚实、创造性劳动”[2],为劳动教育注入了新内涵、指明了前进方向。2019年6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和升学的重要依据。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既为中职学校指明了劳动教育的内容维度,也为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养体系的建构指明了方向。因此,落实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不仅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直接作用,也能将顶层劳动教育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生效。

2.反馈与突破当前劳动教育实践困境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由于对“劳动”的概念以及“劳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存在错误解读,劳动在一定时期内曾被“妖魔化”为惩罚的手段,扭曲为改造学生思想的工具,窄化为培养学生技能的训练,遮蔽了劳动的本真教育意蕴。“没有劳动的教育”和“没有教育的劳动”一样背离劳动教育目标。当前,不少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开展方式上存在着“各行其是”的现象,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对劳动、技术、活动、操作等概念不加区分,导致劳动教育的实施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教育价值、育人目的及其正确的实施方式[3]。因此,新时期中职学生劳动素养水平能真切反映出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当前困境,有利于建立反馈与改进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教师改进和调整劳动教育策略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完善,推进劳动教育向更高层进阶。

3.激励与鞭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的转变是新时期职业教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技能型社会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将从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技能密集型,劳动者技能将作为重要要素进入国家新发展格局的内循环中[4]。美国卡茨、马戈等人提出的“在生产技术快速迭代更新的背景下,以中等技能为主的工作岗位处于被生产机器压缩的状态,而低技能和高技能工作岗位却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数量增长”[5]。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产业技术升级更加持续化,生产方式变革更加迅速化,工作要求更加精细化,职业劳动内容更加专业化,由此催生了技术技能人才的良性迭代。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基数的中职学生,其劳动素养密切联系社会整体劳动者的素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之上,否则教育将无从谈起。”[6]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不是指专业化的劳作,而是充满了丰富性、完整性、变通性、实践性、全面性的劳动。这样的劳动教育,会使个体摆脱现代分工造成的片面性,为塑造“完整的人”提供充分的发展条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际上,教育体系与劳动体系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两套体系各自运行,教育体系主要由职业院校承担培养任务,劳动体系主要由技工院校承担培养任务,这样难以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合力[7]。因此,通过劳动教育实践能及时调整与改善劳动素养培养方向与内容。

(二)劳动素养培育的实践对策

1.精准劳动教育培养目标:从技能应用到素养渗透

新时代职业学校劳动教育承载着培养合格建设者、接班人和开拓创新型人才的双重任务,中职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强化立德树人素养导向,找准劳动教育与技能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推动从“技能应用”到“素养渗透”的重要转变。从访谈结果分析,学生对于学校开设劳动教育具有三种不同情感,且显示出学生受劳动教育意愿多以消极为主;从劳动教育的形式上看,一部分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停留在表面的劳动,学生仅为完成劳动任务,没有将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和态度融入自己的劳动行为,割裂了其劳动认知与劳动行为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此,需要根据劳动素养概念与内容,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情感态度等融入劳动教育。职业院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凸显劳动教育的地位和素养要求,各二级学院可根据总目标结合具体专业特色修订劳动教育目标和实施途径,着力解决好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劳轻育”“劳育分离”“重技能轻素质”“重理论轻素养”“重形式轻过程”等问题。此外,职业院校应积极联合企业,选择地方性企业、特色产业为学生提供劳动平台,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内在品质要求,致力于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世界发展劳动素养。

2.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指向学生劳动素养的课程教学

建立一套涵盖各个专业层面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三类模块课程结构:一是在专业课程中有机渗透和融入劳动教育。专业课程渗透应遵循思想性、系统性、多元性原则,针对学段与专业特点选择劳动教育渗透内容、方式,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劳育价值体系,培养积极劳动认知,形成高水平劳动素养。二是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类、创业就业类课程相结合。如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类课程中,结合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创业就业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多元、积极向上的职业劳动价值观[8],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规划职业和择业,促进职业生涯发展。三是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课程相结合。职业学校应根据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加强综合性实践项目的开发和应用,通过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涵养敬业精神;同时,强化劳动流程、劳动标准、劳动检查及劳动安全保护等知识和制度的学习。

3.完善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推动教师队伍组织化发展

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必须有一支优秀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职业院校应通过“增加数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的形式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需要增加劳动教育教师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根据访谈结果,劳动教育的学科建设迫切需要更多开展理论研究、技术应用、教育实践等层面的人员,应当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劳动教育学科建设队伍。其次,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齐头并进破短板。职业学校应设置教师“准入”门槛,制订劳动教育兼职教师队伍遴选标准,将思想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具备相关资质资历的劳动模范、工匠、技师等邀请进校园,开辟兼职教师绿色通道,组建“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如围绕某个特定的劳动教育项目,由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大师和本地区的传统技艺传承人,以及熟练劳动技能与理论教学的骨干教师组建团队。再次,培养“双师型”教师,专任教师进企业。职业学校可通过完善挂职轮岗、服务企业、担任导师等各项政策机制,增加专业教师的生产劳动经验,加大考核力度,提高教师的产业发展认知和真实岗位生产技能,并将教师指导学生劳动的工作业绩作为晋升和聘任的重要依据;还可通过举办劳动教育教师教育思想或教学方法研讨会、进行国家级劳动教育培训等活动,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

4.建立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发挥“政-校-家-社”一体化协同效应

劳动素养的养成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政府要发挥牵头和指引作用,出台劳动教育相关政策,从政策上宏观指引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向,指明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宣扬学生劳动素养对未来人才结构质量的重要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提升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水平,规划总体走向,规范制度模式,调动家庭意识,引导企业参与,形成行政推动力。中职学校是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核心场所,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充分挖掘劳动素养培育的显性与隐性资源,主动搭建劳动实践平台,通过日常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等多种劳动类型构建社会稳定的人才结构;另一方面,中职学校需要顶层设计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包括在目标维度、课程建设、师资培养、考核评价等方面,通过独立、融入、联合等形式搭建劳动教育课程,通过分配制度、培训、讲座、利益保障、奖励机制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意愿与积极性等。家庭作为学校教育的先导基地与后方阵地,应发挥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基础性作用,给予子女劳动机会,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避免“学校学,回家抛”的尴尬局面。社会在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上应积极发挥联合和服务作用,贯通劳动教育的多源性。社会各职能单位、企业要积极配合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开发,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充分空间。

猜你喜欢
培育劳动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技能up up!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