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陈淑芳 贡晓军 张 静
本文从大数据出发,围绕国家一流专业的会计虚拟教研室学科定位,分析和总结了大数据背景下传统会计教研模式的弊端,剖析了会计虚拟教研室模式的目标导向,从五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国家一流专业的会计虚拟教研室完善与优化的路径,力图为高校培养出高质量人才提供帮助。
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要求高等教育从理念、内容、标准和方法实现全方位创新。国务院2015年8月31日《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提出“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教育部2016年6月7日《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强调积极发挥教育大数据在教育管理平台建设和学习空间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会计学专业)》,指出:“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将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多学科交融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素质”。教育部高教司将“全面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列为2020年度工作要点[1]。要进行思路转化和组织创新,探索基层教研组织的新形态、新形式,虚拟教研室便应运而生。
虚拟教研室的建立是基于实体教研室的基础之上。西安财经大学会计专业始创于1952年,1994招收本科生,2011年获得硕士授予权,2014年开设ACA、CMA方向班,2014年获得MPAcc学位授予权,2008年、2010年、2013年、2014年分别获批省级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和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2017年、2019年分别获批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点、省级一流专业培育项目、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近年来,获批教改项目20多项。编写的15部会计系列教材中有11部获得陕西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有4部教材获得校级资助,有1部获得陕西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拥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慕课、金课20多门。
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知识以及信息化技能的综合性创新人才。传统的教研室模式培养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大数据会计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传统教研模式受时域、空域和地域限制,教研室的参与人员仅限于本专业教师,教研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2]。而现在老师们主要面向的是信息时代下的学生,传统课堂单一课程知识传授模式的教育效果还有待提升。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课堂的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育人效果有效目的的实现,学生与老师有效配合的途径,这些亟待研究的问题在范围、地域、精力受到一定限制,因而不能更加轻松完成。虚拟教研室依托现代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大大提高了原有教研室研究人员之间的参与互动程度,并且丰富了其教研互动功能,由专攻某一领域或有共同意愿寻找某一问题解决途径的多位教师组成,可以就相关教学、教研、科研课题进行线上实时共同交流研讨。
(2)现行的科研很少关注教学实践。线下教学受到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很难协调老师们一起集中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教学考评又更多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难以客观评价。通过虚拟教研室的扁平化管理方式,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研讨中[3]。建立网络教学评价系统,更清晰、透明的使教师们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托虚拟教研室不拘于时间地点约束的特点,使教师们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3)传统的教研模式难以扩充教学资源。传统教研模式所享有的教学资源有限,即便有合作的高校,也会受到地域的影响,很难及时分享教学教育资源,更会因为无法及时沟通,造成教育教学资源的重复开发和利用。通过互联网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增强教师们参与教研室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并通过虚拟教研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管理,将多校资源信息在平台汇总,进行整合管理,并形成共享机制,实现全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开发和信息整合,避免重复开发和利用。
(4)传统的教研模式依附于名师,却难以创造“全名师”的教学环境。线下教学更多地要求老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来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热情,而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们分布在不同的院校,很难集中在一起教学、研讨及培养。通过虚拟教研室,依托名师团队和其他高校协作,实现多校教师联合培训机制,开拓教师视野、培养优秀师资团队。
(1)成立跨学科、跨学校的教研团队。团队开展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和教研交流,开展在线会议,进行案例交流会和研究成果分析,协助教研团队参与成员深入剖析课程内容[4];展开专题教学学术研究,研究怎样更充分有效地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育人质量。
(2)探索项目管理的运行机制。将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按照项目方式组成虚拟教研室。以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来管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实训、科研课题、教改项目等。在整个项目管理运作流程中,引入了主动管理发展的理念。在整个项目管理内,进行了主动管理、自主发展、自主研究、自主创新、主动推介和自主发展等活动,根据各自学科倾向、工作偏好和发展倾向,制定短期的工作规划和长期工作目标,独立自主地展开工作任务。
(3)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教学、科研资源。通过虚拟教研室推动、协同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构建教学资源数据库。整合科研课题、论文、成果转化等资源,建立会计虚拟教研室学术服务平台,形成优质共享的科研资源数据库[5]。依托虚拟教研室,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推动教书育人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教师将应用移动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课程教学管理创新技术融合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
(4)以先进理念和科技手段为依托,推进智慧教育。利用虚拟教研室的现代教学平台,建立会计、经济、金融、计算机等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形成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多元化的资源整合。实现校内、校际协作教研和区域智慧交流共享,拓展教育资源。同时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延伸课堂教学时空,增强专业课程的承载力,从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等多维度,以短学期、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训练等方式开发学生思维,提升创新及综合应用能力。
(5)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目标,探索校内校外交流互访机制。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通过虚拟教研室组织开展常态化教师培训[6];校内交流主要以跨教研室在线教学研讨和在线建课、上课的形式,实现“学院-教研室-教师-学生”之间的在线信息交流。校外交流主要为定期召开虚拟教研室研讨会,邀请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在线交流,举办示范大讲堂[7]。开办线上企业导师讲堂,邀请专家、企业业务骨干进行线上学术讲座和沙龙;选聘校外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充实教师队伍并组建学术团队。通过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引入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建立多维度、多层面的专业教学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专业-课程组-教师”教学组织,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研究、督导与评价体系。
虚拟教研室旨在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多种学科领域专业教师面临的普遍疑难、教育教学走向的长远发展情况,是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特征、规律和发展动态的研究。以上问题通常是实体教研室局限于由学科领域划分而导致很难从总体把握探究的问题,也是拘泥于行政隶属无从消除从而被掩盖的事实。
会计虚拟教研室的建设研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建设一批类型丰富、动态信息通达的虚拟教研室,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带领教师回归教学、向往教学、钻研教学,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会计虚拟教研室的建立与研发是在深入探讨“智能+”时期新型基层教育机构的建立标准、构建路径、运作模式等。经过 3~5 年的奋斗,将建立理念前沿、涵盖全面、功能齐全的会计虚拟教研室,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一支教学科研队伍和实验成果,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共同体和教师教学质量文化,全方位提高教师的教学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