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多层次(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养老年金保险等商业养老保险在实现资产长期保值增值、发挥养老保障功能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近年来,银保监会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水平,有力支持了养老保险保障功能发挥,推动了养老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保险服务养老保障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多层次(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三支柱包括: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有职工养老保险加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个平台,已覆盖近十亿人;企业(职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已覆盖5800多万人;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
从保险机构看,20世纪90年代,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可以开展个人和团体年金保险。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养老年金保险等商业养老保险在实现资产长期保值增值、发挥养老保障功能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近年来,银保监会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水平,有力支持了养老保险保障功能发挥,推动了养老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
商业养老保险资金实力显著增强
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有力支持了保险保障功能发挥。近年来,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坚持全面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不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范围、丰富保险资金投资品种,通过提升保险资金运用效能为更好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持。按照简政放权和行业自律管理思路,完善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制度设计。按照分类监管思路和“扶优限劣”原则,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监管。从释放投资活力出发,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限制,放宽保险资金投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债券发行人条件,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国债期货交易、投资债转股投资计划、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简称REITs)。印发《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及配套细则,统一保险资管产品规则体系和业务监管框架;推进保险资管产品登记制改革,提高产品创设效率。截至2021年6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为23.11万亿元,同比增长14.86%;累计实现收益5758.35亿元,同比增长8.32%。保险资金运用较好平衡了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稳健审慎的发展态势持续保持,有力支持了养老保障功能的发挥。
积累了充足的长期资本,成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养老年金保险等保险资金正在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基于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需要,保险公司重视中长期战略资产配置。商业养老保险主要提供跨周期的养老保障服务,保单期限绝大部分在20年以上,长达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期、领取期特征,使其成为金融市场长期资金的重要提供方。截至2021年6月末,养老年金保险责任准备金规模已超过6000亿元。这些资金一方面通过配置优质大盘蓝筹股、长期国债等资产聚焦资本市场中长期投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股权、债权、保险资管产品等方式先后参与了一批公路、铁路、城市基建等领域的投資,有力支持了京沪高铁、南水北调、中石油西气东输管道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在支持“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棚户区改造、污染防治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投资项目。
积攒了丰富的长期资金管理经验,培育了特色鲜明的投资风格。目前,中国人身险行业平均负债久期约12.67年。相较其他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对于长期资金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律的理解最为深刻。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保险资产管理已经建立了资产与负债协调联动、战略和战术配置相结合、投资研究与决策相配合的制度体系,形成较强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注重资产配置而非频繁交易,注重长期投资而非短期收益,形成了审慎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和文化。从近十余年投资情况看,保险资金每年皆实现正收益,夏普比率约为0.95,即使在2008年、2015年等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年份,保险资金亦经受住了市场考验。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有力支持了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2003年,人保资产、国寿资产等首批保险资管公司设立。2004年,太平养老、平安养老等首批养老保险公司设立。到目前为止,共有31家保险资管公司和9家养老保险公司,资管总规模超过22万亿元。保险资管公司作为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管理人,在大类资产配置、信用风险管理、投资回撤管控等方面实践经验丰富,形成了较为优秀的长期资金管理能力与长期金融产品创设能力,在养老金管理方面优势明显。一方面,以泰康资产、华泰资产、国寿养老、长江养老等为代表的部分保险资管公司和养老险公司作为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投资管理人,积极参与养老金第一、二支柱建设。截至2021年6月末,符合条件的保险资管公司、养老保险公司管理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总规模超过1万亿元。保险资管机构还通过发行养老金产品等方式,进一步支持和参与养老金管理。另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创新创设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为各类养老金投资提供长期和相对稳定的收益来源。截至2021年6月末,保险资管机构共存续2904只保险资管产品,余额约4.54万亿元,为多支柱养老金资产配置和长期保值增值提供了有力支持。可以说,保险资管公司、养老保险公司等已经成为养老金管理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探索保险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极大满足了居民多元化的养老保障需求。保险资金具备投资方式灵活、投资渠道丰富、投资品种多元的优势,为保险公司探索多元化、综合性养老保障服务提供了空间。保险机构除了通过资本运作、资产管理等方式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直接满足居民养老保障的金融需求外,还通过创新保险产品设计,发挥资产端、负债端联动协同效应等方式提供包括风险管理、护理照料、医疗健康等在内的医养、康养综合养老保障服务。2017年,《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保监发〔2017〕42号)进一步明确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医疗、养老和健康产业投资,支持保险资金以投资新建、参股、并购等方式兴办养老社区,增加社会养老资源供给,促进保险业和养老产业共同发展。截至2020年末,保险机构共投资养老社区项目50个,建筑面积近150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金额近1000亿元,设计床位数近9万个。
保险服务养老保障事业能力逐步提高
居民养老保障需求日益迫切。一是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养老保障需求迫切。“七普”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质量的不断提升,老年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和养老保障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二是居民个人资金有充分的动力向养老保险转移。目前,我国养老金第一支柱替代率正在逐步下降,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资产规模积累不足,覆盖范围有限,难以全面、有效满足养老保障需求,个人资金向以商业养老保险为代表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转移的动力较强。三是保险资产管理可有效满足居民养老金管理需求。养老保障金的基本运作要求是本金安全、跨越周期、抵御通胀和适度收益。保险资金运用在多年实践中培育了稳健审慎、追求绝对收益的投资理念、能力和优势,天然契合养老金管理和养老保障需求,增长潜力较大。
保险服务养老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仍需要努力。一是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人身险行业资产负债久期缺口约为6.28年,虽有所收窄,但“长钱短配”的总体特征未变。这既有我国金融市场长期资产供给有限的原因,又与保险资金运用发展尚不充分、行业整体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有关,影响了商业养老保险资金的长期配置。二是部分机构的投资能力难以满足养老金管理需要。近年来,随着整治市场乱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的深入推进,保险资金盲目投资、激进投资行为总体得以收敛。但少数中小保险公司内控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不足,投资收益波动较大,不能满足养老金稳健管理的需要。三是个别机构不当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保险公司,公司治理薄弱,股权结构不稳定,股东行为不合规,投资决策不清晰,内控管理不完善,不当开展关联交易、大肆套取保险资金、进行利益输送等行为时有发生,放大了风险敞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形象。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亟待提升。一是部分公司“买方心态”严重,产品创新能力不强。目前,保险资管公司普遍作为保险公司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存在,资产管理具有一定的内部色彩。部分公司长期以受托管理母公司及关联方资金为主,缺乏市场竞争,危机感不强,市场化意识不够,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二是部分公司资产管理能力存在短板,市场竞争力较弱。一些公司渠道建设、主动销售意识、客户服务水平较为薄弱,产品结构、投资策略相对单一,在净值化管理、量化投资等方面存在短板。个别公司只有牌照意识没有能力意识,主动管理意愿不强,甘于甚至乐于开展通道业务,严重削弱了公司的竞争力。部分公司长周期考核、风险考核机制及团队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影响了长期投资效益。
“低利率”环境延续、长期资产供给不足,养老金管理面临较大压力。近年来,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3%,利率中枢出现长期下移趋势。低利率环境下,商业养老保险资金运用面临较大的再投资风险和成本收益错配压力。当前,我国债市深度有限,信用债品种与容量不够,剩余期限10年以上的债券占比较低,且多为政府债与政策性银行债,收益率偏低,保险公司通过债券投资难以覆盖保单成本;A股市场尽管逐渐成熟,但长期持有回报不高、波动过大、分红较少的特征犹存,与保险负债匹配度不高。保险资金加大对私募股权、非标资产等风险更高、流动性更差的另类资产配置力度,资金运用安全性、稳定性降低。此外,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尚不发达,保险机构缺乏丰富的风险对冲和期限管理工具,长期资金管理面临较大压力。
保险资金运用要持续深化改革,助力养老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保险资金运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深化改革,助力养老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方位提升养老保险资金服务水平,适应和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对保险资金运用而言,能力建设始终是第一位的。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各类机构“同台竞技”,市场化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保险公司和保险资管公司要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全方位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一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对养老产业全链条支持力度。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全面了解、把握和满足客户养老保障需求。充分发挥保险公司提供风险保障和保险资金灵活高效的優势,探索形成包括养老金融服务、养老医疗服务、养老社区建设、智慧养老等在内的更加多元、更具特色、更有竞争力的养老服务模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二是增强能力意识,发挥好养老保险保障功能。对保险公司而言,要不断夯实和提升保险资金运用能力,提高资金运用内部控制、风险与合规管理水平,平衡好收益性与安全性,更好支持养老保险产品设计和养老保障功能发挥。对保险资管公司而言,要忠实履行信义义务,提升投资管理、产品创新、客户服务、渠道建设、综合保障等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服务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资金等的投资运作需求。三是增强全局意识,提高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要深化对“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存”的理解。金融利润源于实体经济部门,资产管理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符合自身利益。保险资金,特别是养老保险金,要充分认识自身资金属性和优势,牢固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的投资力度,通过分享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红利增厚投资收益,提升发展效益。
持续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为服务养老保障事业释放更多投资活力。坚持以创新增活力,向改革要动力,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引领,进一步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引导发挥长期资金投资优势,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效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丰富保险资金投资品种、范围、渠道,放松债券投资评级要求,优化委托投资、金融产品投资政策设计。坚持分类监管思路,为公司治理良好、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强、投资管理能力优秀的机构提供更多先行先试空间。鼓励、引导保险资金增加对医疗、健康、养老等社会服务领域的投资支持力度。鼓励保险资管公司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加快资管产品创设,为各类养老金投资数字经济、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革、新型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提供支持。进一步推进保险资产管理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优秀实践经验,为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践行为民监管初心使命,提升养老保险资金运用安全性。要统筹推进机构监管、功能监管,全面强化行为监管,维护好消费者、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守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推进形成监管合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是加强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硬约束,建立和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长周期考核机制,督促持续加强投资管理能力建设,夯实和提升长期稳健投资优势。二是进一步丰富险资运用内控制度体系,增强资金运用审慎性、合规性与安全性,防止险资运用投机化。三是聚焦重点机构、重点领域,将股权结构不清晰、公司治理混乱、关联交易频繁异常、投资行为不审慎的机构作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严肃处理违规行为。四是完善保险资管公司监管,加强顶层设计,以监管评级为抓手,推进市场主体强化自身建设。五是引导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进一步发挥自律管理职能。
推进多方协同合作,共建金融服务养老保障生态圈。一是共同维护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在做好第一、二支柱养老金受托管理或投资管理基础上,创新完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设计,做优做强第三支柱。进一步发挥保险资管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投资优势,培育和倡导理性投资、稳健投资理念,共同维护资本市场、实体经济稳健运行态势,为各类养老金提供良性健康的金融环境。二是共同营造各具特色、良性互动的市场竞争环境。规范开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金融产品,清理名不符实的产品。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理财公司、保险资管公司、公募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找准服务养老保障事业的功能定位,在账户管理、渠道建设、风险保障、投资管理、投资顾问等领域扬长避短、加强合作,创新开发产品、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实现差异化竞争,更好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金管理需求。三是共同夯实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基础。齐心协力做好养老金融宣传教育,推进金融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引导广大老百姓树立长期投资、稳健投资、理性投资意识,加大金融、财税、社保、医疗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丰富和创新激励机制,统一监管标准要求,为各类机构开展养老金融服务营造公平、高效的政策环境。
(周延礼为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本文编辑/孙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