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媛媛,戴志鑫,邱 景,曾 婷*
(1.海军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上海 200433;2.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科,上海 200433)
1.1 数字化医院转型是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面上海市委、市政府2020年底公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意见》指出,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未来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上海“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攻方向之一,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意见》指出,要结合新技术和新制度的供给,以数字化推动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养老、就业、社保等基本民生保障更均衡、更精准、更充分,打造智慧医院、数字校园、社区生活服务等一批数字化示范场景。《上海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刻改变卫生健康服务和管理模式,要求卫生健康顺应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加快行业治理变革[1]。
1.2 数字化转型是提高民众就医便捷性、提升民众就医感受的重要举措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可以使诊疗服务“更便捷、更高效、更智能”,提高民众就医便捷性,减程序、减环节,“让信息多跑腿,让患者少跑腿”,提升民众就医感受。因此,医院数字化转型与之前提到的智慧医院建设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其核心都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应用智慧医疗信息系统,优化就诊流程,改进服务质量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的地方。
1.3 数字化转型是适应目前严峻公共卫生环境的重要举措目前,疫情反反复复出现,形势严峻,不容忽视,医院作为病毒容易传播的公共场合,一直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七个便捷就医”场景的实现可以大幅度减少患者在医院出现的时间,也就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更是将就医活动从线下搬到线上,避免人员的交叉感染。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4月份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托互联网等技术优势,提升医疗卫生现代化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各地各部门在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创新线上服务模式,为支撑疫情精准防控、避免聚集交叉感染、促进人员有序流动和复工复产等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国家卫健委、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0年12月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一体化”共享服务、“一码通”融合服务、“一站式”结算服务、“一网办”政务服务、“一盘棋”抗疫服务),进一步聚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向纵深发展。
2.1 赋能为目标 通过数字化转型助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要纳入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整体设计中。重点是要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
2.2 共享为原则 加快推进公立医院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互认互助要协调推进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强化数据采集,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促进全民健康信息共享应用。要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让各个零散分散的信息联动起来,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联通医保结算系统,建立配套的互联网医保指导办法,可针对每位患者,建立唯一的电子健康信息档案,做到线上与线下的信息集成,实现各互联网医院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针对“互认”频率有待提高问题,全市在构建能覆盖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的健康信息网和健康大数据中心,实现医疗数据互联互通的同时,统一数据标准,提高各级医疗机构互认率,加快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
2.3 安全为底线 筑牢公立医院数字化转型防火墙互联网医院属于医疗服务的新业态,需要强化对互联网医院的监管。没有安全就没有转型。确保患者诊疗安全和信息安全,是公立医院数字化转型的前提。互联网医疗更加适用于一些“普遍性”疾病,而对于一些具有个体特殊性的疾病诊治存在局限性,同时互联网医疗环境对患者在隐私保护、数据访问控制和认证、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以及患者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亟待加强。针对上述互联网医院诊疗项目有限、医疗服务价格不够合理、医疗安全有待进一步规范等问题,要依托“上海健康云”平台,打造居民的“健康小助手”,实现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充分融合,让居民不用出远门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让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借助互联网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制定互联网诊疗安全防范机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医疗纠纷的责任界定、处理流程等细则,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提高防范重大风险的能力。加强互联网医院制度标准建设,规范互联网医院健康发展。加强互联网医疗服务闭环监管体系,提升医疗质量水平,完善互联网医疗监管的相关规范,明确各个环节参与者的权责,建立患者、互联网医院、实体医疗机构、监管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医疗质量治理体系[2-4]。
2.4 利益为驱动 形成公立医院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机制针对服务项目及价格亟待明确问题,建议将卫生部门准许的更多符合条件的新“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逐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互联网诊疗服务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患者的接纳度和偏好度,提升医生的积极性和黏合度。建议不应对互联网医院的开展进行“一刀切”。主要原因是部分医院或者科室由于专业特性,不适合进行互联网诊疗,比如,以外科手术为主的专科医院,或者需要广泛运用触诊的骨科等科室,如果强行让其推行互联网诊疗服务,可能不但达不到便捷就医的初衷,反而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建议酌情放宽部分初诊限制,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逐步放开诊疗范围,对于外省市来沪的初诊患者,大多已有初步诊断,但需完善检查明确诊断或治疗方案,开放初诊患者的互联网医院检查开具许可,医生评估后开具相关检验检查,患者在线缴费预约检查时间,根据预约时间线下完成检查,切实减轻患者就医的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
2.5 利民为根本 突出解决医疗数字鸿沟 推动公立医院创新“互联网+医疗”就医模式针对“无感支付”“叫好不叫座”问题,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解除患者及家属心中顾虑,减环节、减材料的同时,保证信息安全。鼓励各医院在“七大场景”基础上,提高智慧化程度。比如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实现看病“照单办事”,告别“一步一问”,开发“实景导航系统”,患者能在院内实现精确到1米的路径导航。针对老年患者和初次来院患者在陌生的医院反复询问“接下来怎么办”的现状,该院“智慧就医导航”模块在医院原先“实景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将患者的医疗流程精细化成一条条“任务清单”,包括预问诊、等候情况、账单信息、药品信息和健康档案等模块,“手把手”教患者完成整个就医流程。就医结束后,页面底部提供“电子发票”和“复诊预约”的便捷按钮,为患者提供延伸服务。对类似效果较好的实践案例,要加强总结推广,由点到面,扩大受益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