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立刚,孙雪峰,丁广龙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聚焦攻坚“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性工程,同时也是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重要法宝作用的时代要求。从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理论研究上来看,我国学者20世纪初就从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关注农村发展问题。近年来,袁金辉提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同筑乡村善治和乡村复兴的坚实根基,需要多元人才的参与[1]。胡永万指出,强农兴农要依靠农业人才,要加强培育农业科技人才,要提升农技服务人才素质,要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2]。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研究上,解李帅认为农业高等院校是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中心,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阵地[3]。高等院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推动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培养,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和农村文化发展。覃莹在研究中提到对口帮扶、咨询服务、宣传报道以及农技推广等是当下统战群体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4]。总体来看,涉农高校统一战线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作用和优势已经凸显,党外人才群体研究的先导性、引领性作用已经得到了学界基本的认可。
因此,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涉农高校作为服务“三农”工作的主战场、农业领域专业人才的输出地,同时也是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党外人士较为集中的地方,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肩负着更加重大的使命。尤其是从统一战线视角看,团结引导涉农高校党外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是充分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加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发挥党外人士专业特长与履职能力的重要途径。
统一战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然性与现实社会发展实然性的辩证统一,是多党合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制度安排,是党外知识分子履行建言献策、参政议政职能的优势体现。
1. 统一战线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场域
与西方不同,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的动员力、组织力和执行力,这也是中国多党合作的政治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作为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方式,统一战线内嵌于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色政教分离制度、特色经济统战制度,在推进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和合作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振兴背景下,统一战线的民主协商优势、参政议政特色地位等可以为乡村治理提供智力支持,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形态筑牢共治基础。
2. 党外人士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引领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一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对长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知识技能、劳动力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劳动生产率[5]。国家治理是一项统揽全局的系统工程,总体要求就是要调动多方资源、吸纳重要人力资本来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降低社会风险,统一战线自身拥有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联系广泛等独特优势,参与社会发展的途径就是通过汇聚党外“合作”来强化“认同”,通过民主“协商”形成社会“共识”。
1. 服务乡村振兴是涉农高校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机遇
当前,“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入攻坚期,高等教育已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随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地实施,明确了“破五唯”、重“实绩”、重“贡献”的改革导向,强调增值性评价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活力。乡村振兴作为涵盖全国2800多个县城、近4万个乡镇、60多万个村庄主体的重大战略工程,是涉农高校主动开门办学、破除教育发展“内卷化”、优化教育服务社会资源配置、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机遇。
2. “农科教结合”理念是涉农高校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指引
长期以来,农科教统筹服务社会需求既是世界知名涉农高校的普遍做法(见表1),也是我国涉农院校参与农业服务的办学传统。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的社会需求为准线,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主动融入“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核心就是要求涉农高校将“农业、教育、科技”融合到社会服务中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将任务转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的要求,更是体现了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涉农高校发挥知识、智力和技术优势,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扶贫等新时代“农科教结合”的转化[6]。
表1 世界知名涉农高校“农科教”统筹服务发展的做法
1. 统一战线在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作为国家稳定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需要凝聚最广泛的政治共识,最大限度地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服务乡村振兴是涉农高校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是涉农高校爱国统一战线区别于其他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归因于涉农高校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的党外人士密集,对“三农”发展趋势和难题症结的认识较为深刻,在推进乡村振兴“思想库、智力库、人才库”角色中有着其他非涉农高校无法比拟的优势[7-8]。
2. 党外知识分子履职能力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内在联系
涉农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以数量多、范围广、层次高为主体特色,团结、组织、引导该群体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既是教师自身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也是作为统一战线力量履职能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教育引导,拓宽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渠道。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指出,各级党委要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责、发挥作用[9]。这一系列文件精神和重要论述,既体现了涉农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重要地位,也凸显了统一战线成员履职能力与参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之间的必要联系。
1. 部分高校对统一战线作用发挥还不够
从近几年看,高校已经逐步认识到党外代表人士在培养、选拔、使用的特殊地位和源头作用,但仍存在部分高校思想认识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统战政策学习不够深刻,缺乏理论的系统学习研究。对统战对象群体特点、作用发挥界别模糊,对其参与服务社会理念还比较模糊[10]。此外,还存在把统战工作看作是务虚工作,常常与中心工作疏离,统战考核权重较小,谈心谈话、联谊交友制度规定不能完全落实到位。
2. 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意识不强
乡村振兴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治理的基石。在现实工作中,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上往往存在“旁观者”思维,认为只有执政党才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主体。尤其是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政党意识、政治意识相对不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需要提升。存在极少数民主党派成员加入党派动机不纯,作为获取利益的“政治光环”,这些都对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来负面影响。
统战管理组织机构的联动性还不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是一项涉及政治立场、行政能力、专业素养的复杂工程,需要高校党委、统战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处、二级党组织的紧密配合。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大统战”格局的要求,高校一般也都在院级党组织中设置了统战委员,但还普遍存在党外人士群体管理使用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现象,仍未形成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联动机制和工作合力。
统战工作导向与社会服务的贴合度不高。“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导向,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做好社会服务是高校统一战线的重要使命。但在乡村振兴工作的支持上,涉农高校还普遍缺乏明确的文件指导,党委统战部作为间接参与部门,对实际服务需求掌握还不精准,对配置资源、规划发展等还处于探索阶段[11-12],突出表现在党外人士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科技成果供给需求匹配度低,解决农业生产和实际难题能力还比较弱。党外知识分子主动参与挂职锻炼、信息咨询、基层调研方向与基层实际农业生产问题还难以形成一致[13]。
党外人士参与社会服务的评价机制还不健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规定了高校要综合考评教师社会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对教师及团队参与社会服务的经费使用、利益分配方面的激励机制。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尚未形成完善对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考评体系。具体到统一战线层面,仍缺乏对党外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服务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措施,与党外教师工作量考核、职称、晋升等不挂钩,导致党外知识分子对社会服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参差不齐,主动性和参与性受到影响[14]。
涉农高校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出单位,也是服务“三农”工作的战略要地,已初步形成了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对口支援、扶贫和人才培养培训等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模式。统一战线作为其中的重要力量,既有服务社会的共性特点,又有党外人士在建言献策、政治参与、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工作实践路径。
1. 进一步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组织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涉农高校统战工作的主体是各级党组织、本质是扩大共识、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要按照“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通过成立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校领导联系民主党派和党外代表人士制度,把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纳入服务社会的重要人才库体系,提升统一战线成员对共建共享共治发展格局的政治认同。
2. 进一步加强涉农高校党外人士思想引领
各级党组织必须担负起主体责任,做好党的组织引领、政治理论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加强党外人士“政治上关心,业务上培养,生活上照顾”的关心引导,主动及时地为他们在思想上释疑解惑。指导高校各民主党派、欧美同学会、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等规范组织生活,加强联谊交流,增加选树服务乡村振兴典型人物,扩大党外人士的评优名额,扩大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党外人士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3. 进一步推进统战管理部门工作创新
高校统战部门要努力摆脱“领任务”被动局面,聚焦工作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优化统战流程管理和决策水平,提升统战工作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及时建立党外知识分子数据库,定期研究党外知识分子社会服务专项工作,经常了解党外知识分子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进程、成果以及遇到的困难,从队伍、保障、配置等方方面面协同发力,建成配合有效、上下连贯的工作创新体系,形成“领导牵头、部门协调、学院对接、党外教师参与”的联动示范效应(见图1)。
1. 构建高校统一战线乡村振兴智库
涉农高校要聚焦统一战线层面的党外专家智库建设,积极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专业学科优势,构建党外专家代表的云数据载体、新媒体平台、专家工作站等智库平台,支持党外知识分子联合开展乡村调查研究,聚焦乡村发展热点问题,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乡村基层结构与社会治理、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福祉与村庄民生等理论与政策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咨询(见表2)。
表2 部分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智库平台建设情况
2. 建设统一战线同心实践教育基地
积极完善统一战线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推动党外人士服务社会的“同心”品牌化建设。依托同心教育实践基地,组织专题“党外农业专家行”等学习教育和实践创新活动,把党外人士实践教育活动、在线决策咨询活动与乡村富民工程、环境改善工程和产业提升工程等乡村振兴核心模块结合起来,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合作项目,打造党外人才培训、学习、联谊和研讨的实践中心。
3. 搭建乡村振兴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平台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归根到底就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涉农高校要以党外知识分子群体为重要突破口,搭建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平台,组建高校统战社会服务联盟,引导好党外知识分子将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建设规划相结合,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的生产力,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攻关,打造具有统战特色的“田野+项目+团队”的“同心”服务模式,通过“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科技大篷车”“百名教授兴百村”等多种形式,将高校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产业新动能(见图2)。
1. 完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机制
高校党委要进一步探索“学校党委出题、统一战线调研、政府采纳、部门落实”的建言献策机制,建立健全党外人士参加重要决策会议的制度,不定期举行党外人士重大事项通气会、征求意见会、座谈会,积极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交社情民意报告,将课题研究与服务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建言献策、服务发展的智囊团作用。
2. 建立党外知识分子社会服务的评价考核体系
通过细化、量化党外人士社会服务的重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建立评价方法,使各基层党组织明确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配套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经费支持、项目支持和服务保障支持”,统筹推进“日常考核+年度考核+服务专项考核”的多考评价机制,及时选树社会服务典型,遴选一批善谋划、重实干、肯担当、出实绩的党外代表人士,激发党外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更好参与乡村振兴等社会服务工作。
3. 完善党外知识分子的培养选荐机制
面向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既属于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职能,又属于社会服务的职能。涉农高校要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的物色与培养工作,依托学校民主党派组织、统战团体、院级党组织等发现和使用党外人才,做好党外干部政治安排同步规划、学习培训同步进行、培养使用同步考核,进一步提高党外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领导管理才能。例如通过专家受聘担任地方政府顾问,开展项目论证、科技决策咨询、发展规划制定等工作,也可以选派包括党外专家等到政府挂职锻炼(见图3)。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新时代破解“三农”困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农业高校的历史责任、重要使命和重大机遇。涉农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规模庞大、组织分散、专业不均,在群体调研以及样本分析中还较为困难,统战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还难以形成引导合力,特别是在挖掘党外知识分子服务社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潜力还有待加强。未来将进一步聚焦党外人士特点,深入凝练服务乡村振兴的经验模式,深刻把握多党合作在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中的内在联系,系统阐述统一战线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及高校事业发展内在要求中的关键角色和关键作用,从而提出更加有针对性、参考性的现实意见,进一步引导涉农高校提高统战工作责任意识,积极构建协同发展的“大统战”格局,切实拿出党外知识分子服务乡村振兴的“统战担当”,从而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以及我国“三农”事业发展耕耘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