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是是非非

2022-01-26 15:49张怀奇
科学24小时 2022年1期
关键词:感受器神经疼痛

张怀奇

薄荷加冰块吐露寒意,篝火和阳光传递温暖。被咬了一口,被烫了一下,被打了一拳,被扎了一针,等等,都会引发一个共同的反应,那就是:疼痛!阑尾发炎了,肚子痛;心脏病发作了,胸口痛;得了脑瘤,脑袋痛;牙疼犯了,全身痛……但疼痛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说:“疼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还有人说,疼痛是主观的感觉。早在1968年,疼痛学专家Margo McCaffery就首次提出了一个普遍使用的定义:“一个人说感到痛,这就是痛;他说痛仍在,痛就仍在。”也就是所谓的“我痛故我在”吧。

从医学上讲,疼痛与其他感觉不同,是一种与伤害及痛苦关联的令人讨厌的复合感觉,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活动。疼痛在强度(轻、中、重)、性质(锐痛、钝痛或烧灼痛)、持续时间(瞬时、短时、持续)和定位(体表、深部组织、定位明确或弥散)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异性,因此,很难给疼痛下一个令人满意的明确定义。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疼痛提供躯体受到威胁的警报信号,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命保护功能。但在病理条件下,疼痛是大多数疾病具有的共同症状,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在一起,给患者带来痛苦。事实上,慢性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症状,它本身也是一种疾病,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因此,世界疼痛大会把疼痛列为了除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并把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

与其他躯体感觉最大的不同是,痛觉不能或者极难让人适应,而且它包含“感觉”和“情绪”两种成分。“感觉”成分具有其他感觉的共性特点:有特殊的感受器。感受器激活需要有适宜的刺激、有定位分布、有对刺激强度进行鉴别的能力等。痛觉的“情绪”成分与逃避反应密切相关,变异性极大,极易受过去经验的影响。比如,抑郁、孤独、悲伤的情绪等更容易加重痛觉,而安慰剂、催眠、暗示和乐观的情绪等可以减轻疼痛。大量的研究表明,痛觉不是简单地与躯体的某一部分变化有关,也不能认为是由神经系统某个单一的传导束、神经核团和神经递质进行传递的,它是一个复杂的感觉系统。

痛从何处来

痛觉从感受器而来,我们的皮肤、黏膜遍布感受器。这些感受器把外界的刺激通过神经通路传递给大脑,大脑再发出指令:X区域现在感到疼痛!

感受器也各有分工。比如,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激活辣椒素受体蛋白TRPV1;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会激活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寒冷刺激会激活TRPM8受体,从而引起冷觉。

痛觉感受器对伤害性刺激敏感;触、压觉感受器接受机械刺激;冷、热感受器对温度刺激有反应。这些感受器互不干扰,各司其职。因此,我们能在感觉到烫的同时感受到痛,或是被撞的同时感觉到痛,而没有先后之分。

痛觉感受器把可能或已经造成损伤的各种性质的刺激送上神经通路,最终让大脑发出疼痛指令,同时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难过、痛苦等),以加深疼痛对机体的“教训”。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疼痛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理状态下,伤害性刺激直接使伤害性感受器兴奋引起的疼痛,被称为“伤害性痛”;另一类是由炎症刺激、神经损害和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的疼痛,被称为“病理性痛”。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是痛觉产生的基础。伤害性感受器将传入电冲动经脊髓传到大脑,在大脑的高级中枢加工后,最终产生痛觉。执行这一任务的神经纤维主要是无髓鞘的C类初级传入纤维(主要传导灼痛)和有髓鞘的Aδ类初级传入纤维(主要传导刺痛)。一个感受器的单一冲动和低频发放并不引起疼痛,只有同时激活许多Aδ类或C类伤害性感受器才能产生疼痛,且二者的发放频率与痛觉感受强度成正比。

但在病理状态下,神经损伤和组织炎癥引起的疼痛产生的机制则更为复杂,不仅包括伤害性感受器的活动,也包括非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伤害性刺激使受损伤的组织释放致痛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性致痛因子均由细胞分泌或释放,并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激活伤害性感受器或者使其兴奋性增强,让人更易于感受到疼痛。如K+、H+、组胺、Ach(乙酰胆碱)、5-HT(5羟色胺)、ATP(三磷酸腺苷)、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以及神经肽类P物质等等,都是引起疼痛的致炎因子。

微笑能减轻疼痛

痛觉作为机体受到伤害的一种警告,可以引起机体一系列的防御性保护反应,使人们紧急行动,避险去害,保护机体。但某些长期的剧烈疼痛,对生命已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尤其是癌性疼痛,一经出现,人往往已将到生命的尽头,令人叹息。即使是轻到中度的疼痛,也给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俗语说的“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就是真实的写照。而“头痛欲裂”(指头痛)、“上蹿下跳、满地打滚”(往往是输尿管结石发作的表现)、“心如刀割”(多是心脏病发作的表现)等等则是重度疼痛生动的写照。减轻或祛除疼痛该是生命中多么美好的享受啊。

可以说,疼痛理论机制研究的每一个进展,均给疼痛的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任何减弱伤害性感受器传入冲动的措施均有助于治疗或缓解疼痛,如传统上使用的局麻药阻断神经传入、针灸和轻度电刺激神经等疗法,以及最基础的镇痛药物的使用等。而心理疗法基于心理因素在疼痛产生与防治上的影响,也已经广泛应用于镇痛治疗中。

据《科学美国人》刊登的报道称,笑可能是最好的止痛药。众所周知,笑有诸多好处,比如“笑一笑,十年少”。此外,笑还可以增加肺活量,加快血液循环,甚至还是缓解疼痛的灵丹妙药。

这是因为大笑一场会释放一种叫内啡肽的化学物质,让大脑感觉良好。内啡肽通常在运动、兴奋、吃辛辣食品、恋爱等过程中产生,而大笑伴随的一系列深呼吸运动会导致腹肌生理学上的疲惫,这种疲惫也会刺激体内内啡肽的产生,从而使机体忍耐疼痛的能力大大提升。在相关试验中,观看《憨豆先生》或《老友记》的幽默视频片段15分钟的受试者,其忍受疼痛的能力提高10%左右;如果观看的内容不好笑,则会使忍受疼痛的能力降低。

当然,关于疼痛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困扰着你我,期待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能够一一揭示疼痛的奥秘,摆脱疼痛的纠缠。

相关链接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疼痛等级分为:

O度:不痛;

Ⅰ度:轻度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

Ⅱ度:中度痛,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

Ⅲ度:重度痛,为持续痛,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

Ⅳ度:严重痛,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

猜你喜欢
感受器神经疼痛
两种叶蝇触角、下颚须感受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探索基于真实学习体验的生物学情境教学
“神经”语录
钩臀蚁蛉幼虫触角和颚管感受器超微结构观察
把疼痛赶走!
怎么给疼痛分类
跟踪导练(三)(2)
手指为什么比其他部位敏感?
快乐也能赶走疼痛?
“神经”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