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2?

2022-01-25 06:00陈永明邵芳芳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阿拉伯数字坑里小石子

陈永明 邵芳芳

最近网传国外一个数学教师因坚持2+2=4而丢了工作的故事。故事说,丹尼上交的数学试卷出现了“2+2=22”的结果,女教师威尔斯耐心地给他讲解,指出正确答案是“2+2=4”,但丹尼坚持认为“2+2=22”。后来孩子的父母竟然到校长那里投诉,说“把偏见硬塞进孩子的脑子里”。再后来,家长们开始在学校外集体游行示威,高喊着“让孩子做主!停止践踏孩子的自信心”的口号,要求老师给孩子道歉,学校对威尔斯作了辞退处理,校长支付给她经济补偿:前期的薪水2000元,这一期的薪水2000元,一共是4000元,“既然2+2=22,那么2000+2000应该等于22000元!”威尔斯老师反驳说,校长顿时哑口无言。

2000+2000应该等于几?究竟是22000,还是4000?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们不去讨论其中包含的教育、政治制度等问题,只讨论其中的数学问题。

上面的问题涉及了计数方法,特别是位值的概念。在当今的计数系统中,数字写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不同的值是计数法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们对这一特征习以为常,不以为然,其实位值是一个很不容易理解的东西。

当今的计数系统有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记数符号,也就是数字,现今世界通用的记数符号是阿拉伯数字。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数的表示方法,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希腊的阿提卡数字、古罗马的罗马数字、古印度的婆罗门数字、玛雅文化的贝形符号数字等,当然还有中国的汉字数字。这些文字或者数字,有的由于使用不便,早已被淘汰;而阿拉伯数字通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一直沿用至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人在古代世界扮演了运输大队长的角色,他们把印度数字带到了欧洲,欧洲人张冠李戴,以为这套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把它叫作阿拉伯数字。

第二个特征是进位制,我们现在基本上都用十进制,据说,这是因为人有十个手指的缘故。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五进制、二十进制(法国人、印第安人、中南美土著人、西伯利亚土著人)等,或许他们在数数的时候,只用一只手,或者用十个脚趾一起帮忙。还有六十进制(巴比伦人),现今角度单位度、分、秒还是他们的“遗产”。也有十二进制(英国人、罗马人),如1打=12只,1英尺=12英寸……我国使用过十六进制,在重量计算时,1斤=16两。当然,众所周知,在计算机里用的是二进制。

十进制和人的十个手指有关,在数数的起步阶段使用手指帮忙是很自然的,因此它有其优点。但平心而论,它的缺点也不少,特别在“分”的时候。譬如,要把1件东西分给两个人,十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都可以,但是要分给3个人、4个人、6个人,十二进制、六十进制就有它的优势了。六十进制还可以方便地分给5个人,因为60的约数有2、3、4、5、6、10、12、15、20、30,在分的时候特别方便,这就容易体会刻画角度的度分秒制为什么至今不变。至于十六进制,可以对分、对分、对分再对分,这就容易体会我国用十六进制作为斤两换算的依据。

前两个特征比较容易理解。第三个特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是位值制,就是写在不同位置上的数字代表不同的数量。位值制的发明意义非常重大,它是古人摸索了几千年才找到的宝贵财富。古人在计数时,一开始,就是扳手指,或者用实物(譬如小石子)代数。譬如我们原先用1颗小石子代表数1,2颗小石子就代表数2,10颗小石子代表数10,11颗小石子代表数11,18颗小石子代表数18……这真叫“一是一,二是二”。这个阶段只有一个数字“1”,别的数字是把1重叠使用得到的。本文开始故事里的丹尼就是用这种重叠法,不过他是把两个“2”重叠起来。这個阶段的特点有两个:首先是“一是一”(这是基础数字),其次是使用“重叠法”表示大一点的数。

随着物质的丰富,打到的猎物多了,这种计数方法的缺点慢慢地显现出来。有个故事说,某小孩学数,先学了“一”,第二天学了“二”,第三天学了“三”,他说学数很容易,我都会了。既然“一、二、三”是用横条重叠,“四”肯定也是啦!就以为“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这个孩子的名字叫万百千,为了写“万”这个姓,一横、两横、三横……把这个孩子折磨得死去活来。

于是,计数法来了一次改进,进入“大数符号”的阶段。

用一种东西代表更大的数,譬如1根小树枝代表10,那么11就用1根小树枝和1颗小石子表示。这根小树枝就是一个大数符号。在这个“以一当十、百、千……”的阶段,除了1这个数字外,创造了新的符号代表较大的数,譬如罗马人用V(大拇指和食指分开呈现的“虎口”状)代表5,X(一正一反的两个虎口)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M代表1000,把新符号和原先的符号1重叠使用。

现在有的钟表上的刻度还用罗马数字。一、二、三就记为Ⅰ(1根竖棒)、Ⅱ(2根竖棒)、Ⅲ(3根竖棒)。五记为V,六则是虎口Ⅵ(竖棒在右),七、八当然是Ⅶ和Ⅷ(竖棒在右)。我们注意到,几个符号之间还是用重叠的方法。

为什么没有提到四和九?按理九应该是虎口V的右边放4根竖棒,这样做的话,显得有点烦琐。罗马人创造了扣除法,就是把小的数放在大数的左面,表示从大数里扣除这个小数。4就是5-1,他们在V的左边放1根竖棒,即用Ⅳ来表示。同样的,在X左边放1根竖棒,表示10-1=9,这是扣除法。

这个阶段,增加了几个大数的符号,即“以一当十、百”等,再用“重叠法”“扣除法”,的确可以把所有的整数都表示出来。但后来人们发觉还是不方便,首先是太复杂,譬如2021应该怎样表示呢?其次是一会儿左减、一会儿右加,容易混淆。譬如19,记为XⅠX,应该是先把中间一个Ⅰ和最后一个符号X结合“Ⅸ(9=10-1)”,然后再和左边第一个符号X结合 “XⅠX(10+9=19)”。如果一不小心,可能会弄错。

另一拨原始人计数的办法有点别致,他们是这样做的:先在地上挖了个坑(标记为一号坑),在这个坑里放1颗小石子代表1,2颗小石子代表2……等10颗小石子满了,在地上再挖二号坑,在这个二号坑里放1颗小石子,同时把一号坑里的10颗小石子全部撤去,这就表示10了。再在一号坑里放1颗小石子,2颗小石子……满10以后,在二号坑里放入1颗小石子的同时撤去一号坑里的全部石子,这就是20……

同样是1颗小石子,放在一号坑里和放在二号坑里代表的数量是不一样的。这种计数法,就是位值制。前面故事里丹尼认为“2+2=22”,他不知道“22”里的两个“2”在不同的数位上所代表的意义不同。右面的代表2,左面的代表20!

位值制的产生是非常艰难的,罗马人曾经称霸世界,但是他们没有用位值制,和现今的位值制相比,罗马人的计数法是多么麻烦啊!

位值制,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追溯到商代(约公元前16、17世纪至公元前1045年左右),我国就已经在使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了。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曾推断:在“印度数字”的背后,位值制早已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年,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总结一下,现今的计数法,主流是以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十进位值制计数法。

本文的最后,顺便谈一下零的问题。零的发明和使用被称为人类伟大的发现之一,也是一个飞跃!

大多数学史家认为0是印度人发明的。古印度人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掌握了数字符号1到9,但此时还不知道“0”,直到约公元5世纪,也即1到9数字符号发明之后的一千多年后,“0”这个符号才出现。请注意,是一千多年后!

你看,古人知道数字已经几千年,已经会算圆周率,知道[2],但是今天的几岁小毛孩都知道的0,那时的大学者就是不知道,岂不怪哉!

但据李·约瑟博士的考证,“0”产生于中印文化,是中国人首先使用的位值制促进了零的出现,印度是在中国算筹和位值制的影响下才创造出“0”的。我们老祖宗的数字是用算筹摆放出来的,在要用0表示的场合,用空位来代替(流传到现代的珠算,就是用空位表示0)。但数字中的空位,很容易引发错误,所以很自然地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从本质上说,我们的祖先已经理解0的意义了。因此,即使说印度人首先使用了0这个符号,也应该是在中国算筹和位值制的影响下才创造出来的,李·约瑟博士的话是有道理的。

(1.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   200235 2.上海市田林中学   200233)

猜你喜欢
阿拉伯数字坑里小石子
围观
为什么鸡要吃小石子?
智珠
《乌鸦喝水》中的“想”
小鸭子得救了
找影子
小石子做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跳到哪里都是坑
捋顺绳子
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