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莉萍 李磊 李婷 高榕瑛 王自珍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新生儿科,北京 100700)
超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极不成熟,出生后病情危重,往往需要行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ascular catheterization,UVC)用于抢救药物的给入及静脉营养的支持[1]。但由于这类患儿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尤其是出生最初几小时,皮肤潮湿,角质层发育不成熟,极易发生低体温[2]。低体温可引起低血糖、缺氧及脑室内出血等诸多的并发症[3-5]。因此,关注超早产儿低体温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是提升超早产儿生命质量、改善临床结局的重要举措。项目管理是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过程,具有必须采取实际行动与措施、必须有可行的改善措施、要能达到特定目标的特点[6-7]。我科自2020年1月起,将项目管理方法结合PDCA循环运用于超早产儿UVC置管体温管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我科实施UVC置管的40例超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020年1-12月实施UVC置管的40例超早产儿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1)出生胎龄<28周。(2)评估后需要行脐静脉置管。(3)脐带组织及周围皮肤组织无任何异常。(4)选用婴儿脐血管导管(法国美德医用导管研制集团;注册证编号:国械注进20153030470),型号3.5Fr×25cm。(5)家属知情同意签字。排除标准:(1)置管前低体温(体温<36.5°C)。(2)置管中发生病情变化。(3)资料不完整。样本量的确定:以早产儿围术期体温为结局指标,根据两样本均值的差异性检验的样本含量估计公式,采用双侧检验,α=0.05,β=0.10,查阅相关文献[8],试验组均值μt=36.68,对照组均值μc=36.45,通过公式计算得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需样本含量21例,考虑到临床研究过程中样本丢失的情况,将样本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20%,观察组和对照组各需26例。最终本研究共纳入80例为研究对象。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2组超早产儿入院后均给予早产儿常规护理,积极治疗原发病,实施UVC置管。观察组超早产儿在常规UVC置管基础上进行项目管理,方法如下。
1.2.1项目启动阶段
1.2.1.1成立小组 由1名护士长担任项目管理小组组长,1名主治医师及1名主管护师担任副组长,2名住院医师及2名护师担任组内成员,小组内成员均具有5年以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临床工作经验及UVC置管资质。
1.2.1.2明确职责 根据组员的个人特长和能力,明确责任、制定各成员的职责及角色分工。利用甘特图列出执行计划的实施时间进度、相关负责人、使用工具及目标。职责分工:成员负责收集、记录UVC置管中的体温数据及相关问题;副组长组织科内培训,普及UVC置管新知识、新理论以及体温管理干预措施;组长不定期对UVC置管进行监督与指导,评估可能导致低体温的环节和人员;小组共同负责拍摄UVC置管、辐射台使用的教学视频,制作操作流程手册及各种评估记录表,小组每月组织分析讨论会,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制订超早产儿UVC置管低体温防控的项目管理预案。
1.2.2项目计划阶段
1.2.2.1现状分析 结合文献,以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ascular catheterization)、体温管理(temperature management)、低体温(low temperature)、辐射台(radiant warmer)为关键词,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等数据库、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Pubmed等进行主题检索,同时查阅国外最新指南,列出可能造成超早产儿低体温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对2019年1-12月40例实施UVC置管的超早产儿体温情况进行收集、统计、分析。
1.2.2.2要因确定 结合前期调查结果,通过查检表、鱼骨图、帕拉图等质量改善工具进行原因分析,找出系统及个体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病房环境温度设置不合理;置管时辐射台位于空调出风口;未提前预热辐射台;辐射台维护不及时、性能不佳至温度不达标。(2)方法因素:脐静脉置管资质准入不严格、置管技术不过关、无标准的置管流程从而增加了置管时长、延长了患儿在辐射台暴露时间;无规范、健全的保暖措施,如辐射台床面未达到充分的预热,皮肤消毒液未加温,辐射台温度设置不合理,未重视头部保暖,体温监测不规范等。(3)医护因素:未深刻认识到低体温的危害;缺乏体温调控的理论知识和规范的管控措施,忽视了置管中助手配合的重要性。根据二八原则[9],置管技术不过关、置管流程不完善、保暖措施不规范占影响因素的93%,为本次活动改善的重点。见图1。
图1 UVC置管中低体温发生原因鱼骨图
1.2.2.3组织培训考核 (1)理论培训:包括脐血管解剖特点、早产儿散热机制、体温调节特点、保暖措施最新进展等。(2)技能培训:包括UVC置管方法、辐射台使用及维护方法、婴儿暖垫使用方法、耳温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实行“做给你看,带着你干,看着你练”的培训方式,要求为现场观看实操5例,在老师指导下分别担任助手10例、术者10例,最后由项目管理小组进行考核,通过考核者方可取得置管资质。
1.2.3项目实施阶段
1.2.3.1明确资质准入 目前我国对UVC置管尚无完备的管理体系,各地管理情况参差不齐,可由有丰富NICU临床经验的医师或护士进行[10],针对这一现象,我科制定严格的置管资质准入标准,具体如下:(1)具有5年以上NICU临床经验。(2)中级职称及其以上。(3)具有PICC置管资质。(4)经过系统的理论及操作培训,最后通过考核。
1.2.3.2优化置管流程 通过优化置管流程,缩短置管用时,可以有效减少患儿在辐射台放置暴露时间。具体如下(1)简化铺台程序:与消毒供应科进行沟通,将置管包内多片式无菌小单改为两片式无菌大单,并要求在无菌单中央预剪1元硬币大小的圆孔。(2)改良固方法:对难度高、步骤繁琐的“缝合式搭桥”传统固定方法进行改良,使用自创的免缝式“甜甜圈+三明治”组合固定法进行固定[11]。(3)调整置管时序:在患儿移至辐射台前,先将用物准备、长度测量等工作提前完成,尽可能缩短患儿在辐射台暴露等待时间。
1.2.3.3规范保暖措施 (1)预热辐射台:在置管前30 min预热辐射台及有可能接触患儿的物品,减少因热传导导致的热量散失。(2)加温消毒液:置管前30 min将消毒液放置在37 °C的恒温箱内进行加温。(3)精确消毒液用量:经预实验测量得出,置管包内10粒棉球配备30 mL消毒液(1/2瓶)的含液饱和度最佳。(4)综合保暖:置管中将辐射台调节为手控加温模式,输出热量调节为60%,同时在辐射台床面放置婴儿暖垫、患儿头部戴保暖帽进行综合保暖。(5)加强辐射台维护:设置专人负责辐射台的每日清消及检修工作,建立使用及维护登记本,出现故障立即上报医工科进行维修。
1.2.4项目收尾 2020年12月项目管理小组进行最后全面调研,对1年来脐静脉置管中体温数据进行归类、汇总。对实施项目管理前后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修订UVC置管准入标准、置管流程、辐射台使用及维护方法、体温管理规范措施,并汇编成册。
1.3评价指标
1.3.1置管用时 计时开始:将患儿放至辐射台。计时结束:将患儿抱离辐射台。
1.3.2低体温 通过测量患儿体核温度进行判断,其中,轻度低体温为36~36.4°C,中度低体温为32~35.9°C,重度低体温为≤32°C[12]。测量工具:使用德国博朗红外线耳温枪测量耳温。测量时机:放置辐射台前、脐外导管固定完毕。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超早产儿UVC置管用时、置管前后体温监测比较及低体温发生情况 见表2。
表2 2组超早产儿UVC置管用时、置管前后体温监测比较及低体温发生情况
3.1项目管理法有效缩短了UVC置管用时 本研究结果显示,项目管理法结合PDCA循环后,UVC置管用时明显缩短。UVC置管是深静脉置管的一种[13],置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PICC置管技术,还需熟练掌握脐血管解剖知识以及置管过程的各种应急处理能力,才能确保置管过程顺利进行,缩短患儿在辐射台暴露时间,降低UVC置管中低体温的发生。实施项目管理后,项目团队对UVC置管资质准入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并对置管小组进行了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技能、理论培训,让每名置管成员熟练的掌握了脐血管解剖相关理论知识、置管操作技能以及各种应急处理能力,使得置管人员操作技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其次,项目管理组从医护、患儿、环境、方法各方面进行现状分析,深度剖析后发现,无标准的置管流程大大增加了置管时长,延长了患儿在辐射台暴露时间为患儿低体温的重要因之一。于是,将脐静脉置管中的复杂内容划分为清晰的条块管理,不断规范置管流程,修订置管标准,如简化铺台程序、改良固方法、调整置管时序,最后使流程简单化、标准化、流畅化,护理人员实施起来非常明确、具体,不易遗漏,最终缩短了置管时长,降低低体温的发生。
3.2项目管理法可有效降低UVC置管中低体温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项目管理法结合PDCA循环后,UVC置管中轻度低体温发生率降低,无中度低体温发生。我科在项目管理实施前,医护人员只关注置管中无菌操作是否严格,尖端是否在位等,而忽视了体温管控;其次,医护缺乏系统的体温管理知识以及健全的管控措施,只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进行干预。实施项目管理后,医护共同参与患儿体温管理,以降低低体温发生率为同一目标,互助互补,群策群力,共同学习低体温的危害、体温调节特点、项目管理方法等系列相关知识,再通过PDCA循环反复分析查找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共同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并且更加规范、健全的体温管理措施,经过小组的教育、培训、案例分析,每名置管成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低体温对超早产儿的危害,并且有了全面、系统的体温管控知识及措施,再加上项目管理小组的督导及质量评价,置管成员能将管控措施更好的落实到位,真正做到知信行合一,从而降低UVC置管中低体温的发生。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单靠经验性管理已不能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必须注重科学管理,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14]。本研究运用项目管理法结合PDCA循环,综合超早产儿UVC置管中的特点,制定了详尽的标准方法,并运用于护理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管理初期,科室医护人员普遍缺乏管理知识,对管理工具的应用不熟悉,在实施过程中碰到很多困难,故在项目启动时应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活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