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妈妈
隨着城市化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天生缺少童年玩伴,也缺少与同龄人良性互动的机会。社交能力越强,学习生活的阻力越小。但这种能力,并不如吃饭睡觉般与生俱来。将儿童社交知识教给孩子,是父母必须要做的。
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大爆炸,让现在孩子们的知识迭代更加快速,心智也普遍比较早熟。对于如何与朋友相处,他们早已开始有一套不同于父母的规则。
探讨儿童社交,已经不再是一个“父母教授—孩子学习”的单向过程,而需要父母随时跟上孩子的脚步,双向平等地交流。离孩子们的世界越近,才越能了解他们,也越能有效地帮助他们。
最近,我偷偷潜入群里采访了儿子作业小组的同学,问他们现在交朋友最害怕的是什么?他们给了我一个很新鲜的回答:“崩人设”。
什么是“人设”?它为什么会“崩”?如果你不经常跟孩子聊天,就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
“人设”指的是人物设定,通常指文艺作品中赋予人物角色的内在和外在特征,也是能让人最直观地发现并归类的特质,有点类似于贴标签。“人设”就是你希望自己在别人眼里呈现出来的形象,或者别人以为你应该表现出来的样子。“人设”只是一部分,无法代表一个人的全部。
好的“人设”对一段友谊的建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就像恋爱中的两个人,一开始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对方,博取对方的好感。孩子们交朋友也是这样,最初会被对方身上的某一特质吸引。比如小明各学科成绩都很好,是“头脑灵活学习刻苦”人设;小李篮球打得好,是“开朗活泼阳光帅气”人设;小王乐于助人性格好,是“暖男加百宝箱”人设;小张游戏打得飞起,是当之无愧的“游戏大神”人设……这些特质在接触初始,就会以“人设”的形式立在对方心中,成为友谊滤镜。
然而,“人设”充其量只是一个侧面,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再好的朋友还是会有不为对方所知的其他面。比如“暖男人设”可能爱说几句脏话;“阳光帅气人设”可能一点也输不起;“好学生人设”可能自私不懂分享……硬币的另一面,就会给将来人设的崩塌埋下伏笔。
朋友之间,如果“人设崩塌”的是自己,处理起来相对比较容易。父母多多引导孩子建立起强大的内心,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还可以把偶然的“社死”当成一次挫折教育的机会。但如果“人设崩塌”的是朋友,情况就稍微有些复杂。
首先,孩子要知道一点:只要立“人设”,就一定会崩塌,因为“人设”的存在就是为了被打破的。当对方的行为跟你心中的形象产生差别的时候,他在你心目中的人设就已经开始土崩瓦解了。如果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始于“人设”,那么“人设崩塌”对友情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朋友可以放心展现出更真实的自己,能不能继续做朋友,取决于孩子自己的选择。
其次,要看“人设崩塌”的具体情况和原因。如果朋友崩塌的是道德品行,那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及时看到朋友撕掉伪装之后的那一面,并仔细斟酌这段友谊。如果朋友遭遇家庭变故或经历失败,崩塌的是品学兼优好学生人设,变成了旷课打架的坏学生,那就应该教孩子给予包容和安慰,并积极地帮助朋友。因为孩子的成长意味着能够接纳、理解、尊重那些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看到这里,相信父母们一定对“人设崩塌”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个世界上,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点“人设”在,它的崩塌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长期保持一种“人设”是很累的。“人设崩塌”没关系,失去了“人设”,反而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我们要教孩子活在自己的意愿里,而不是别人的滤镜里。别人眼中你是什么样子,其实根本不重要。日久见人心,即使是从“人设”开始也无妨,真正的友谊更在意的是“你本来就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