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瑶,陈 伟,赵 华,张德银,李业龙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北京 100835;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 100084;3.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认证制度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得到不断发展。英国BREEAM评价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体系最终目标是减少建筑物的环境影响,整个系统涵盖了包括从建筑主体能源到场地生态价值,兼具国际化和本地化的特点。日本CASBEE体系侧重评价建筑环境效率,将建筑环境负荷和建筑环境质量性能作为主要评价对象,通过建筑环境效率指标表达建筑环境评价的最终结果[1]。美国LEED体系主要涵盖建筑设计与施工、室内设计与施工、建筑运营与维护、社区开发、住宅5方面。LEED认证体系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2]。绿色建筑传入我国始于世纪之交,我国首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于2006年颁布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正式起步,之后进行不断修订,分别经历了2014年版、2019年版。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以来,我国学者结合大量的工程实践和英美发达国家新修订的标准,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出了许多进一步修订的建议。相比2014年版,2019年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加强了人文关怀内容,添加了文脉传承的引导性内容[3]。但当前国内的绿色建筑实践仍呈现重技术、轻文化的倾向,尚未充分体现建筑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建筑文脉历时数千年,其蕴含的设计及营建智慧是当代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新思路,开展富含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以下简称“文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符合文化立国的基本理念,也满足绿色建筑自身发展的需求。本文以文脉要素为出发点,通过梳理现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构建富含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并选取环渤海区域、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内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探讨文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研究如何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体现文脉要素,以期为日后绿色建筑评价提供文脉指引。
自2006年以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都在不断改进[4]。为进一步补充和丰富我国绿色建筑内涵,强化对文脉要素的表达,对新标准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目前绿色评价强调最终指标的绝对值,如对环境噪声的要求,达到噪声限值才能得分;又如对无法开窗采光的空间,要求必须达到采光标准值才能得分。实际项目条件千差万别,有些项目因受场地独特条件限制无法得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设计在绿色建筑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文脉设计讲究因时、因地制宜[5],主要依据场地条件进行创作,追求传承、空间、性能、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效果,其建筑性能的改善效果呈现相对性,而非千篇一律,这与现行的绿色评价体系不甚相同。
如对场地风环境的要求以风速、风压为主要评价指标,但风环境舒适性不仅与风速有关,还与温湿度及室外人们正在进行的活动有关。又如对节地目标的要求,现有标准以提高容积率进行表征,但节地与否和地块周边环境、土地承载力、生态环境营造等均有关联,单一指标评价传统建筑会加大得分难度,无法准确评判文脉复杂的场景设计。
从设计阶段到运营阶段,现有评价指标侧重对建筑的静态评估。实际上,建筑运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文脉强调的正是时间延续性的变化。因此,应将设计演进的过程、建筑运行状态的变化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中。
文脉要素的表达,一方面来自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另一方面来自建筑设计的表现手法,只有两方面都具备,才能给人强烈的文脉传承印象[6]。目前绿色评价标准侧重建筑物质属性,部分评价条款限制了建筑师对文化的表达。如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利用生态设施削减径流污染可得分,若建筑师为营造建筑氛围或表达传统建筑意境而设置水景,较难设置生态驳岸等形式,得分难度较大;若不设置水景,即可自动得分。
与国外标准相比,国内评价标准注重设计结果,对设计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参与重视不足[7],可能导致项目的地方特色不突出,市场的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对于文脉相关要素的评价有2种方式:对于措施性条款,采用定性评价,即对于具有明显传统建筑特点、概念清晰且公众共识的文脉要素,进行有无判断,有即可得分;对于指标性条文,采用定量评价,纳入定量评价的文脉要素,要求可通过性能化分析,提出具体的指标措施。
为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通过案例试评价,从信度、线度、区分度、难易度等多个维度对文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信度指评价结果的准确程度或可信程度[8];线度指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如果相关性过大,将会导致信息的过度重复,增加了综合评价的工作量;区分度是指标评价对象特征的差异性,区分度越高,指标包含的信息量越多,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就越大[9];难易度指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如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前提下,选择最优化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提高项目的社会收益率。
为传承传统文脉中的绿色营建理念,鼓励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现文脉特点的条文,在2014年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础上,对文脉设计、营建、运营方面的局限性进行调整,形成文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修订主要考虑如下。
1)对原有指标条文进行修正 考虑传统建筑的局限性,适当放宽绿色性能指标,以纳入传统建筑要素。
2)对原有指标条文扩充内容,凸显文脉特色 补充实现相关绿色指标的文脉相关技术措施,或增加放宽绿色性能指标的前置条件。
3)增设章节 补充传统建筑中对绿色性能贡献较大的相关技术做法,对于能充分体现文脉特点的做法加以鼓励,并单独成章,如表1所示。
表1 文脉绿色评价体系新增章节
2.3.1适当放宽指标要求
在不降低建筑整体性能前提下,根据设计实际综合效果,按类别适当放宽指标性要求,如《标准》第7.2.1条,以容积率及人均用地面积对节地进行评价有失偏颇。一方面,容积率指标是上位规划的强制要求,此得分项对于低容积率要求的地块有失公平;另一方面,节地与否和土地利用强度、周边环境条件、土地承载力等均有关联,以容积率单一指标进行表征较为片面。此外,本条款设定本意不是鼓励别墅、超大户型等建筑创作,但间接影响了传承传统文脉、有历史与时代背景的建筑创作。因此,在文脉标准中取消了此条款,代之以在总则中说明“普通别墅不得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再如《标准》第8.2.9条,对于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增加不同坡度屋顶太阳反射要求。由于平屋面(坡度比<1∶6)所受辐射较强,需要采用高反射性材料,而传统建筑形式多以坡屋顶(坡度比>1∶6)、深色瓦屋面为主,如果以太阳辐射反射系数0.4为界,则基本上为得此分只能采用白色屋顶材料,会限制建筑的传统意象表达[10]。因此,对于坡屋顶建筑,要求将太阳辐射反射系数降低为0.3,以便在深灰色、红褐色瓦屋面材料中挑选出满足要求的材料。
2.3.2细化并拓展性能指标内容
根据建筑不同空间不同人员活动需求,考虑多因素影响,将性能指标进一步细化与拓展。如《标准》中第8.2.8条,对于场地风环境而言,不同室外活动适宜的风速也不同,且风速受人体感受、场地温度、湿度的综合影响。温度较低对风速的忍受阈值也相应降低,特别是建筑出入口等主要人流通道,为降低建筑通风负荷及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应避免出现大量冷热风随着人流进入。因此,冬季气温较低区域对建筑出入口附近风速进行了控制,提出风速≤4.5m/s的要求。当夏季相对湿度较大时,除要求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还要求大部分区域有一定风速以保证空气流通与舒适性。综上,为强调文脉所要求的建筑场景应与人的活动生活相关联,对场地风环境的要求做了进一步细分。
2.3.3引入动态评价
引入对设计演进过程的评价,增加设计优化得分,通过建筑体形优化、布局调整等设计方法,融入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切实减少建筑负荷,更好地表现建筑设计对自然环境的顺应性[11]。引入对建筑运用利用的评价,通过分析不同时间下的环境条件,根据不同空间的使用功能开展活动,因时制宜地激发空间活力,提高空间利用率。
2.3.4强调文脉内在逻辑
在创新加分部分增设独立的文化传承章节,以突显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如表1的9.3.1~9.3.3条[12]。鼓励对文脉设计精神和内在逻辑的传承,弱化文脉元素的标签化使用。如增加传统构造得分,“通过采用创新构造措施,如空斗墙、架空屋面、双隅墙等,减少保温材料使用或进一步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强调通过构造方式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鼓励构造传承与创新。
2.3.5增加过程各方参与讨论
参照LEED,BREEAM标准条款设置,鼓励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开发商、设计方、社区代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于加强地域特征、传承地方特色展开磋商、咨询和参与(见表1中9.3.4条),以实现项目处理方案多样化,提高各方对传承当地文脉特色的关注度[13-14]。
经分析,本文提出的文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文脉相关条文总分为143分,占总分(1 100分,其中控制项400分,评分项700分)比例为13%,其中健康舒适与环境宜居中文脉条文占比较高,分别达到33%,38%。各一级指标中文脉条文分数及占比如表2所示。
表2 富含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评分项分数解析
文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文脉、绿色均相关,因此,试评项目需具有公认较好的绿色性能、明显且权威认可的文脉特色及选址位于环渤海区域、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城市区域。将筛选的项目分别采用2014年版、2019年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分别简称“2014年版《标准》”“2019年版《标准》”)和文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测评,对比分析不同评价体系的信度、线度、区分度、难易度。
以上10个试评案例得分如表3所示,分析可知。
表3 示范项目试评结果
1)原本按照2014年版绿色建筑标准评价为三星级的项目,经2019年版《标准》和文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测评,都降低至二星级。经研究,2019年版《标准》在结构和内容上调整较大,评价方式变化为各项内容直接计分,不再设置权重,同时,对一星、二星、三星级项目,分别增加了强制性的技术要求[15],该评价体系下绿色建筑评分普遍偏低。而文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2019年版《标准》的测评结果较为契合,说明文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整体分数设定较为合理,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2)从评价结果来看,2019年版《标准》与文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得分较为接近,说明文脉绿色建筑的评价方式具有可操作性,不会因参评文脉要素而增加工作量。
3)文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文脉要素主要集中在“健康舒适、环境宜居、资源节约、文化传承”4个章节,从评价结果来看,各案例在健康舒适、环境宜居、资源节约章节总得分较高,说明以上3个章节对于文脉的挖掘较为合理,各评价指标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分度。
4)各案例中文脉条文得分占总得分比重10%以下,占总文脉条文得分(143分)比重50%以下。因此,可进一步上调文脉条文总体占比分数。尤其要大幅度提高较易体现文脉要素的条文得分。可通过去掉或弱化部分常规得分条文,或将文脉条文单独成章,降低指标间的相关性,使文脉条文章节的比重和其他章节比重总和相当,突出文脉要素。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安全耐久、健康舒适、资源节约等角度切入,虽提到了绿色建筑设计与布局应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经济与文化特点,但在综合评价内容中宜进一步突出文化传承的内容。本文通过示范项目案例试评研究,对文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测评,并提出修改建议,为传承文脉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修订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