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中风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1]。资料显示[2],我国每年因脑中风致残、致死的人数已超过500万,且50%~7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口眼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角流涎等,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脑中风后遗症,提高其生活质量,对临床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西医常采用依达拉奉等改善脑血流的药物治疗脑中风后遗症,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尚存有争议,且目前临床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其疗效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中医认为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应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主,其中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具有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有操作方便等优势[3-4]。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以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诊治的136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8例。研究组男37例,女31例;年龄37~62岁,平均(56.23±4.01)岁;病程11~17 d,平均(14.29±2.01)d;原发病:脑栓塞16例,脑出血12例,脑血栓37例,腔隙性脑梗死3例;对照组男36例,女32例;年龄37~61岁,平均(56.19±4.03)岁;病程11~18 d,平均(14.31±2.03)d;原发病:脑栓塞18例,脑出血13例,脑血栓35例,腔隙性脑梗死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的制定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相关要求。病例纳入标准:根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5]拟定;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6]拟定,且经MRI或CT明确检查;其他重要脏器功能正常;依从性好且精神正常者。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凝血功能异常;伴恶性肿瘤患者;晕针者或中途退出本研究者;合并失语、耳聋及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其中脑梗死患者给予营养神经、降脂、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脑循环等;脑出血患者给予调整酸碱平衡、电解质、调节血压及预防感染等。对患者患肢均给予按摩及康复训练辅助治疗。
1.2.2 研究组:在上述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取穴主穴:人中、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辅穴:委中、尺泽、极泉;根据辨证加减:痰瘀阻络加丰隆,失语者加玉液穴,吞咽困难者加风池,脱证灸神阙,上肢偏瘫加曲池、合谷、肩贞、外关、手三里等;下肢偏瘫加解溪、阳陵泉、丰隆、太冲、梁丘、足三里等。操作方法:内关直刺1寸,行提插捻转泻法;人中斜刺0.5寸,直至眼球湿润或流泪;足三里直刺1.5寸,补法;三阴交斜刺1寸,补法;委中直刺1寸;尺泽直刺1寸,提插泻法;极泉直刺1.5寸,提插泻法。所有辅穴均取患侧患肢采用斜刺1寸左右。每天1次,连续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及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衍生超级化因子(Endothelium-derived hyperfactor,EDHF)]水平。神经功能: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7]评估。该量表包括上下肢运动、面瘫、视野、凝视、意识水平、肢体共济失调、忽视、构音障碍、语言、感觉,评分为0~42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经受损功能越严重。实验室检查: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肘静脉血3~5 ml,离心后保存于-50 ℃冰箱内备用。TNF-α、IL-6、IL-10、ET、NO、EDHF水平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试剂盒均购自江莱生物有限公司,需严格根据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疗效标准 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6]制定疗效。治愈:治疗后,临床疗效基本消失,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生活能够自理,CT检查病灶完全吸收;显效:治疗后,临床疗效改善明显,肌力恢复Ⅳ级以上,语言功能改善明显,生活能够自理,CT检查病灶吸收≥60%;有效:临床疗效有所好转,肌力>Ⅲ级,语言功能有所改善,部分生活能够自理,CT检查病灶吸收<60%;无效:上述症状均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神经功能评分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TNF-α、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TNF-α、IL-6水平更低,IL-10水平更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见表4。治疗前,两组ET、NO、EDH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NO、EDH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ET水平更低,NO、EDHF水平更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脑中风后遗症又称卒中后遗症,主要是由于血流受阻或出血造成半身不遂、精神意识障碍、口眼歪斜、舌强等[8-9]。在中医学中最早可见于《灵枢·本脏篇》曰:“血和则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金匮要略》曰:“寸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孙思邈认为“中风主风风卒起,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或神志闷乱”。由此得出,该病病因复杂,多由内伤积损,情志失调,气虚邪中,致使风痰流窜经络,阻滞气血运行,发为该病。其主要病机为气滞,而气虚为重要因素。故脑中风后遗症的根源是气滞气虚导致的痰湿血瘀。因此,其治则为活血化瘀、益气补虚、通经活络。
以往的研究已证实[10-11],中医针灸能够促使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但在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方面效果并不理想。“醒脑开窍”针刺法是针对中风的主要病机及致病求本的原则制定的,其中主穴中人中穴为督脉、手足阳明经交会穴,具有醒神开窍、调和阴阳、镇静安神、解痉通脉、回阳救逆之功效,对人中穴进行针灸能够改善微循环,促进脑部血流[12-13];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属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具有化瘀止痛,调畅气机之功效,针刺内关穴能够特异性的激活脑中枢,有利于上肢整体功能的恢复,减少神经功能缺损[14];足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益气补虚、通络除痹、调和气血之功效,能够特异性调节机体神经功能[15];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脾经之腧穴,且是足太阴、少阴及厥阴经交会穴,具有滋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其不仅能够改善大脑神经,而且具有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减退等作用[16]。四穴联合使用共达醒神开窍、调和阴阳、解痉通脉、化瘀止痛、通络除痹之功效。辅穴中委中具有活血通络化瘀、清热凉血之功效,针刺委中能够恢复下肢肌力,促进患者康复;尺泽具有通络止痛、调理肠腑之功效,针刺尺泽能够改善上肢及手部功能;极泉具有舒胸理气、通经活络之功效,针刺极泉有利于行气并促进血液流通的作用。主穴联合辅穴及相关配穴共达醒神开窍、安神志、行气活血、解痉通脉之功效。
王文熠等[17]通过研究证实,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效果显著。王丽芬等[18]通过研究证实,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医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提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有效改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显著。神经功能对比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神经功能评分更低,提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有效改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缪辉宇等[19]通过研究证实,对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同时有利于脑干听觉传导功能恢复。
发生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脑组织存在缺氧损伤,机体会启动免疫应激反应,诱发炎症反应。TNF-α、IL-6、IL-10均属于炎症因子,其中TNF-α能够诱导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分泌,促进巨噬细胞增殖分化,参与卒中的继发性损伤,能够对神经细胞造成损伤,故与脑卒中的脑组织损伤及神经功能缺损关系密切;IL-6主要由活化T细胞分泌,当机体内发生炎症反应时呈高表达;IL-10属于白细胞介素的代表因子,其作为脑损伤修复过程中重要的抗炎细胞因子,能够保护神经和促进神经营养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TNF-α、IL-6水平更低,IL-10水平更高,提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有效降低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这可能是由于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对炎症反应产生抑制作用;同时,能够降低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的毒性,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恢复正常,改善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
ET及NO均属于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能够收缩或舒张血管平滑肌。其中ET广泛分布于机体脑、心血管等阻滞,其能够诱导血管平滑肌产生强烈的血管收缩效应;NO能够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白细胞黏附聚集及血细胞与血管内皮间黏附等多种作用。资料显示[20],脑中风患者血浆NO水平下降,ET水平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降低NO及ET水平,影响血管收缩,形成脑血管痉挛。EDHF是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ET水平更低,NO、EDHF水平更高,提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降低脑中风后遗症患者ET水平,提高NO、EDHF水平,从而能够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为单中心研究,后期应在扩大样本量的同时,采用多中心研究,并对“醒脑开窍”针刺法调节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具体机制进行探索。
综上所述,“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改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症状,促使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炎症反应,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