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春,李仁茂,崔少波,周亚明
(广东省遂溪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东 湛江 524300)
甲亢指的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属于代谢性疾病,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程较长且具有十分复杂的发病机制[1]。甲亢致病主因与患者自身免疫力、垂体瘤、甲状腺肿、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多种因素作用下使得甲状腺激素大量分泌而诱发甲亢。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导致的甲亢,在全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中大约占比80%。如果治疗不及时,将会引起严重后果。目前临床治疗甲亢通常以药物为主,比如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虽然疗效尚可,但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多种不良反应,进而影响临床用药整体效果,甚至给患者心理带来严重负担,降低其生存质量[2]。本研究为了探索最佳治疗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特此对照分析了90例甲亢患者临床用药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高效、安全的治疗甲亢患者提供参考。
本研究观察对象为90例甲亢患者,纳入时间为2019年6月-2020年6月。入组标准:经过临床实验室抗体检查、超声诊断,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证实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存在多食、消瘦、怕热、甲状腺肿、容易饿、精神过度紧张、多汗、体虚颤抖以及大便增加等表现;意识良好,可正常交谈;在当事人知晓研究目的意义的状况下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对研究用药过敏;哺乳或妊娠;精神系统异常或认知障碍、视听障碍而无法正常沟通;病历资料不完整,影响临床统计;依从性欠佳,不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曾用过糖皮质激素治疗。按照随机对照试验要求,结合数字随机表法,将观察主体划分成对照的两个小组并分别命名为常规组、研究组,各45例。研究组包括25例男性和20例女性,年龄20~67岁,均龄(44.3±8.9)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2.9±0.6)年;体重58~75kg,平均(63.6±4.7)kg。常规组包括23例男性和22例女性,年龄20~69岁,均龄(44.5±8.8)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3.1±0.8)年;体重58~74kg,平均(63.1±4.4)kg。研究组与常规组年龄、男女比、病程、体重等基础资料,经临床统计学检验,结果P值均>0.05。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给予常规组45例患者丙硫氧嘧啶口服治疗,即:每次口服100mg,每日口服2次,一个疗程为期1周。期间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对用药剂量进行合理调整,将每日2次改为每日3次,即300mg/d。坚持治疗4周。
给予研究组45例患者甲巯咪唑口服治疗,即:每次口服10mg,每日口服1次,一个的疗程为期1周。期间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对用药剂量进行合理调整,将每日口服1次改为每日口服2次,即20mg/d。坚持治疗4周。
(1)临床用药疗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即:症状彻底消退,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视为显效;症状减轻,甲状腺功能改善但尚未完全正常,视为有效;未达显效与有效标准,一律视为无效。(2)用药治疗后,详细观察并准确记录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数,包括皮肤瘙痒、白细胞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3)用药治疗后,检测每位患者胆红素水平、谷丙转氨酶以及谷草转氨酶水平,了解患者肝功能有无损伤。(4)用药4周之后检测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包括FT4(游离甲状腺素)、F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SH(促甲状腺素)。
将本课题研究获得的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导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中并进行数据检验处理。用t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卡方检验百分比或构成比表示的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检验水准α设置为0.05,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以(P<0.05)为主。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有28例显效、16例有效、1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7.78%;常规组患者治疗后有23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0.00%;两组评分数据对比(χ2=19.4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较于常规组而言,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更低,45人中仅有8人出现了不良反应情况,占比只有17.78%。组与组之间结果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相较于常规组而言,研究组肝功能损害率明显更低,只有6.66%,组间结果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2。
表2 研究组与常规组肝功能损害率对比
相较于常规组而言,研究组FT4以及FT3水平更高,而TSH水平更低,组与组之间结果存在显著(P<0.05)。详情见表3。
表3 研究组与常规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对比(x±s)
临床治疗甲亢常用药物、手术、放射碘治疗,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都各不一样。其中药物治疗方法相较于手术、放射碘治疗方法而言具有更小的创伤,故而在甲亢患者群体中备受青睐,且不易伤害患者甲状腺组织[3]。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包括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其中甲巯咪唑在临床治疗甲亢患者中的主要作用机制为:对甲状腺组织之中过氧化物酶所产生的反应进行抑制,以免B淋巴细胞抗体大量合成,进而促使T4(甲状腺素血清总甲状腺素)以及T3(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低表达,帮助患者合理调节体内甲状腺水平[4]。丙硫氧嘧啶是现代临床中一种全新的抗甲亢药物,属于硫脲类药物,在临床治疗甲亢患者中,可促使患者自身合理调整免疫系统功能,进而大量生成甲状腺球蛋白,促使T4水平以及T3水平低表达,实现临床治疗目的。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都能够有效治疗甲亢,效果显著,但是二者应用之后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相比于丙硫氧嘧啶而言,甲巯咪唑见效快,可减少对甲亢患者的不良刺激,故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更低[5]。本研究结果数据表明甲巯咪唑应用有效性、安全性更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甲亢患者身心健康。除此之外,甲巯咪唑对甲亢患者肝脏功能的不良影响较丙硫氧嘧啶更小。这对于甲亢患者肝功能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总而言之,在甲亢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用药后必须对患者的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变化及患者皮肤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及时有效地处理甲亢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药物的选择上除了要根据甲亢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主要还是提倡应用甲巯咪唑治进行治疗,因为甲巯咪唑治的安全性相较于丙硫氧嘧啶更高更稳定,尤其是可显著减轻对甲亢患者肝脏功能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