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春玲
山西省眼科医院,山西 03000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可导致病人视力降低甚至致盲,对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均存在严重威胁,故需要积极进行防治,改善病人预后[1-2]。目前,临床治疗本病以手术为主,常用术式包括玻璃体切割注气、注硅油填充联合眼内光凝术等,疗效可靠且具有微创的优势[3]。但围术期病人对疾病的认知、饮食习惯、血糖水平、遵医行为等均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故强化对病人的护理干预很有必要[4-5]。基于此,本研究制定了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的强化护理干预方案,并以我院2020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90 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应用效果。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20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90 例。纳入标准:符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采用手术治疗;认知功能正常能够顺利沟通;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有手术禁忌证者;血糖控制不佳需转科控制血糖者;不同意参与研究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5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20 例;年龄42~78(61.40±6.74)岁;糖尿病病程4~21(13.15±2.36)年。试验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4~79(61.24±6.68)岁;糖尿病病程5~22(13.30±2.4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术前了解病人病史、病情等,监测体征,术中密切做好配合,术后指导病人用药并开展出院后随访。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强化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糖尿病病人由于长期用药常伴明显的负性情绪,再加上视力受损,生活质量降低,故负性情绪更为严重,容易造成血压、血糖异常,加重病情。对此,需耐心进行心理疏导,积极主动与病人沟通,解答病人所存在的疑惑,讲解治疗后视力恢复良好的案例,促使病人能够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②健康教育:提高病人自我保健意识,强调改善生活习惯对控制病情的价值。健康教育方式包括口头健康教育、播放宣传视频、集体健康教育等,重点强调控制饮食的必要性,并纠正病人过度节食的错误行为,确保其能够严格按照饮食计划摄取营养,减少低血糖风险。③饮食控制:讲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压、血糖、血脂等水平的关系,指导病人严格控制饮食,根据病人年龄、体重、活动量、血糖水平等制定饮食计划,控制每日摄取热量,并合理分布于3 餐,或可按照3 正餐、3 辅餐的模式少食多餐。饮食原则为低糖、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素,不可进辛辣、油腻、高糖等食物,减少血糖、血脂波动。④专科护理:根据病人的眼科检查结果进行血糖控制,密切做好病人症状的观察,如发生视网膜出血,叮嘱病人卧床休息,减少眼部、头部活动,并遵医嘱处理,告知病人术后避免用力,防止眼压上升,严格遵医嘱用药,重点预防眼内感染。围术期每日监测病人血糖,在出现血糖异常时及时处理,血糖远高于正常值时邀请内分泌科医师会诊制定控制血糖方案。
1.2.2 观察指标 ①依从率: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分别从遵医用药、合理饮食、遵守计划、血糖监测4 个方面进行评价,每个方面评分0~100 分,80 分以上则可判定为依从,以依从率进行比较。评价时间节点为出院前1 d。②生活质量:采用视功能生存质量量表(VF-QOL)评价,分值22~88 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差,评价时间为入院时(干预前)与出院前1 d(干预后)。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处理数据,定性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病人依从率比较 试验组在遵医用药、合理饮食、遵守计划、血糖监测4 个方面的依从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依从率比较 单位:例(%)
2.2 两组病人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VF-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VF-QOL 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生活质量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病人生活质量比较(±s) 单位:分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 值P例数45 45干预前62.54±9.04 61.85±8.25 0.378 0.706干预后51.37±9.35 44.25±7.60 3.964<0.001 t 值5.761 10.525 P<0.001<0.001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饮食习惯不断变化,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糖尿病是由于环境因素或遗传因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充分,以及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造成水、脂肪、糖、电解质以及蛋白质等代谢发生紊乱的综合性疾病。被确诊的糖尿病病人需要终生接受治疗,属于慢性疾病,严重损害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病人就医时视功能受损,需要手术的病人多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视力下降明显,导致病人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心理承受能力亦随之降低。因此,不仅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更需要积极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遵医行为即病人与家属在用药、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医嘱的符合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的遵医行为对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病人的预后均有显著影响,故在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的护理中应该改善其遵医行为,以保障治疗与护理措施的顺利落实,促进病人的康复[5-6]。
常规护理模式下,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的护理仍然以疾病为中心,未做到以人为本,难以引导病人正确认知疾病,容易发生血糖控制不良、生活习惯不佳等问题[7]。而就本研究所制定的强化护理干预方案来看,通过对病人心理疏导以及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改善护患关系,减轻病人的负性情绪,可为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病人遵医行为的改善奠定良好的基础[8]。针对病人病情强化饮食干预工作,则可通过控制摄入糖分、脂肪等,避免血糖、血压等指标异常,而通过控制每日摄入量,也可避免病人由于担心血糖控制不佳过分节食的问题。做好专科护理工作,一方面能够降低病人的并发症风险,另一方面则能够通过监测病人血糖及时给予其良好的反馈,可为后期治疗与护理措施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进一步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针对性。
本研究结果中,试验组在进行护理干预后,遵医用药、合理饮食、遵守计划、血糖监测4 个方面的遵医行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强化护理干预工作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遵医行为。安媛等[9]研究中,给予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强化舒适护理干预后,遵医率为90.7%,高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次研究一致,佐证了强化护理干预对改善病人治疗与护理依从性的作用。干预后两组VF-QOL 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护理干预能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原因在于强化护理工作可通过改善病人遵医行为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病人视力的恢复,促使病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一步提高其生活质量,这与梁博等[10-17]研究也有一致性。深入分析护理干预发挥良好作用的原因在于,护理干预分别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以及专科护理等方面入手,切实有效促进了病人病情的康复,其中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有效纠正了病人的负面情绪,帮助病人建立起治愈疾病的信心,提升了病人的治疗依从性。饮食护理则纠正了病人的不良饮食习惯,维持病人处于营养健康状态,促进了病人病情的康复。健康教育和专科护理可有效提升病人对疾病本身以及相关治疗措施的认识程度,促使病人能够正确认识疾病和治疗方法,最终体现为遵医行为的提升[18-22]。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给予强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病人的遵医行为,可有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病人的病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