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方圆
统编教材在采用双线组元时,将语文要素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在不同单元中。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正确地解读编者的意图,认真研读教材并梳理出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把夯实基础作为基本追求,把落实目标作为有效追求,把分层突破作为理想追求。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听说读写。即使是简单的教学任务,如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等,教师都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学生将每一课的字词句方面的基础内容都学好,才能筑起新的学习平台,学习新的内容。
如教学《日月明》一课,课文中安排学习的生字“明”“尘”“从”“众”等,看起来简单。因为这些生字不怎么复杂,都有自身的特点——会意字,这是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的重要的识字方法之一,与象形、指示、形声一起构成识字的基础。所以,有位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学生在发现规律中完成识字教学的策略。他先出示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日”“月”,再出示生字“明”,让学生观察三个字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日+月→明;接着出示多组简单字:“田”和“力”,“小”和“大”,“小”和“土”,让学生尝试合成一个字,猜一猜是什么字后确认组成的字读什么;最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两个字与合成的一个字之间在意思上有没有关系,并总结会意字的特点。这样的教学,可以夯实学生识字的基础。
对于一篇课文甚至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梳理出编者安排的语文要素链条上的知识点,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落实学习目标,为学生寻找适宜的学习策略。
如教学《枫树上的喜鹊》一课时,在读写结合练习写话时,教师喜欢选择课文的三个“一会儿”的典型句式让学生练写,学生只要写出了含有三个“一会儿”的句式就算完成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要求。其实,教师这样的练写目标就没有对接好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点,学生在此前的课文中练写过三个“一会儿”的句式,编者在此处再次安排学生练写,就必须有进一步的要求。在教学中,有位教师先让学生把三个“一会儿”调换位置读,看看顺序上的区别,学生确认可以互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最后的“一会儿”与下一句之间的关系,学生发现不能随便换位置。由此,教师让学生练写三個“一会儿”句式,需要加上一句与最后的“一会儿”相接的句子。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练写三个“一会儿”句式提供了发展方向,让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确实做到一课一得。
在语文学习中,小学生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要分层突破,追求个性化发展,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要求是“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赵州桥》的第3自然段中选择范例,弄明白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就是先概括写再具体写,具体写的时候可以用三个“有的……”句式。在练写三个“有的……”句式时,教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表达能力优秀的学生,在三个“有的……”句式中要求有具体生动的描写,可以在排比句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只要能够在三个“有的……”句式中写出具体一些的内容即可。接着,教师让表达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先读自己写的句子,让处于中游水平的学生提出修改意见,让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展示自己写的句子,给大家带来启发。这样的教学,能够让不同学情的学生都有收获。
总之,对于教材知识体系上的螺旋上升编排方式,教师要用梯度意识进行对接,让学生的语文能力随着学习的推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