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1-22 12:45:06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司汀甲磺酸耳石

丁 丹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贵州 遵义 563099)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为“耳石症”,属于常见的周围性眩晕疾病[1]。BPPV是特定头位诱发的短暂阵发性眩晕,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2-3]。BPPV的眩晕虽为一过性,但多反复发作。BPPV的发病率在10~64/10万,在所有周围眩晕性疾病中占36.5%[4]。BPPV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确定,耳石脱落是目前主流观点,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内耳的血液循环障碍,前庭椭圆囊的耳石脱落,引发眩晕。手法复位是临床常用治疗手段,通过手法改变头位帮助耳石复位回到前庭,是物理治疗方法[5]。但临床观察经手法复位后,患者仍会残存不同程度头晕、漂浮感、不平衡感及头闷等不适感,且BPPV复发率高,多次反复的复位治疗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受到一定不良影响[6]。对于恐惧手法复位的患者也可采用药物治疗,改善内耳循环。为提升BPPV的疗效及控制复发,神经科及耳科领域提出耳石手法复位联合药物的治疗方法,可作为BPPV治疗新选择[7]。甲磺酸倍他司汀属于抗组胺药,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效果,是治疗耳鸣及眩晕的常用药物。本研究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进行治疗,以探讨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7例BPPV患者,经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采用抽签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73)和观察组(n=74)。对照组:男29例,女44例,年龄23~76岁,病程0.3~7.1个月,观察组:男31例,女43例,年龄25~73岁,病程0.3~7.5个月。

纳入标准:(1)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诊疗指南(2017)[7-8]:①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短暂眩晕或头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 min);②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③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后循环缺血、体位性低血压、心理精神源性眩晕等;(2)首次确诊,未经其他治疗手段治疗;(3)年龄≥18岁;(4)患者知情同意,能接受本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的脏器功能障碍及肿瘤疾病;(2)严重溃疡病患者,哮喘患者;(3)沟通障碍;(4)随访时间<6月或不能随访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责任半规管采取相应手法复位治疗。①后半规管型BPPV者复位手法选取Epley法或Semont法。常用Epley法:坐位、向患侧转头45°、快速仰卧悬头10°~30°→保持头位不动向健侧转90°→再次向地翻转90°→恢复坐位(每次头位变化停留均为观察眩晕及眼震消失后再进行);以上为一个循环,休息20~30 min后复查位置试验,若一个循环后仍有眩晕及眼震可重复进行2~3次。②水平半规管BPPV常用Barbecue(360°翻滚)法:卧位、头偏患侧、收下颌10°~30°→头部和躯干依次向健侧方向偏转,每次均为症状消失后转动90°,4次共翻转360°后头回患侧→坐位(也可3次翻转共270跪起)。以上为一个循环,同理,若一个循环休息后复查,仍有眼震可重复进行2~3次。③上半规管BPPV常用Yacovino法(下颌抵胸复位法):坐位、垂直头位→迅速后仰、深悬头,症状消失后→抬头、含胸位3~5 min→坐起。同理,若一个循环休息后复查仍有眩晕及眼震可重复进行2~3次。④多管耳石BPPV:依次用相应手法对各半规管复位,原则上先取症状较重的责任半规管进行相应复位,手法同上。

观察组为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手法复位治疗。责任半规管予相应手法复位,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剂,敏使朗,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规格6 mg,口服,剂量为12 mg/次,每日3次,服用1周。

其它常规治疗两组相同,包括两组患者均在复位后,适时前庭康复训练至眩晕症状消失,并进行随访。

1.3 评价指标及标准疗效评估 参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诊疗指南(2017)为标准。治疗1周后进行综合疗效评价:观察两组的眩晕症状及位置性眼震情况,对比两组眩晕障碍量表(DHI )、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前庭症状指数(VSI)的改善情况,并随访1周至3个月进行长期评价,统计其复发情况。

①临床效果根据症状评定 1周后,患者的眩晕症状消失,位置试验阴性,为临床治愈;1周后,患者的眩晕症状减轻但未消失,位置试验虽阳性但持续时长显著缩短,为好转;1周后,患者的眩晕症状无变化或加剧,位置试验阳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为无效。总有效为临床治愈+好转。

②DHI 量表能反映出患者眩晕症状的具体程度及其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分为情感、躯体、功能及总指数4部分共计25个问题,总指数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眩晕主观症状越严重。

③BBS量表中共有14个测试动作,总分56分,分值越低,则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即前庭功能恢复越差。

④VSI指数对于眩晕、头晕、平衡等6种症状进行评估,总分60分,分值越高,则眩晕的症状越严重,即前庭功能恢复越差。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研究过程中有3例发生病例脱落(未完成随访),其中2例在观察组,1例在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比上均没有差异,(P均>0.05,见表1);两组患者责任半规管构成情况没有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n=72)

表2 两组责任半规管构成情况分析[n(%)]

2.2 两组治疗前后DHI评分、BBS评分以及VSI指数比较 表3 可见治疗前,两组DHI、BBS评分以及VSI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HI、BBS评分以及VSI指数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DHI评分和VSI指数低于对照组,BBS评分则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DHI、BBS评分以及VSI指数比较分)

2.3 两组眩晕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表4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8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眩晕临床综合疗效[n=72,n(%)]

2.4 两组随访复发率 随访3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复发率分别为26.39%(19/72)、6.94%(5/7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χ2=9.800,P<0.05)。

3 讨论

3.1 BPPV的发病率和临床特点 BPPV是临床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为1∶1.5~1∶2.0,通常40岁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8]。BPPV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耳石复位是针对发病机制假说即耳石脱落学说的特异性治疗方法,操作者通过对患者续贯的头位变换,使耳石借助重力作用逐渐下沉、迁移,逐步将受累半规管内的脱落耳石移出并回纳椭圆囊[9]。数据[10]统计显示手法复位的一次成功率能达到50%~80%,且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是BPPV治疗的最常用方法。但临床发现经单纯手法复位后,耳石易再脱落移位致眩晕复发。据报告单纯手法复位后眩晕复发率较高,在30%左右[11]。本研究中,对照组有效率81.94%,复发率26.39%,与以往报告相符;临床报告同时发现,经手法复位后,患者的眩晕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行位置试验未诱发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但复位后即时评估(初始治疗后1 d)、1周后评估以及随访评估发现,仍有约半数或半数以上患者同时会残存不同程度的非特异性头晕、不平衡感、漂浮感或头活位变动不适等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少数患者引发失眠、焦虑、恐惧眩晕再发等情绪障碍,部分患者甚至因避免出现激发头位而头部姿势僵硬或夜间不敢躺卧入睡,症状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可再次诱发眩晕或导致顽固性BPPV。多数研究者认为有可能合并内耳病变,且存在复位后前庭代偿不全,或耳石残留或是残留量很少。因此,更彻底和有效的BPPV综合治疗手段是目前临床关注的重点,及时给予药物辅助治疗,有助于控制眩晕及伴随症状,减轻焦虑等情绪,改善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并进一步减少复发率。

3.2 倍他司汀的药理作用与治疗效果 倍他司汀又称抗眩啶,属组胺类药物,为组胺H1受体激动剂,具有扩张血管作用。临床用于内耳疾病的治疗,可促进脑干和迷路的血液循环,纠正内耳血管痉挛,减轻膜迷路积水等,纠正后循环障碍对耳石代谢的影响,减少耳石残留及脱落,消除眩晕及眩晕伴随症状如耳鸣、耳闷塞感、恶心呕吐、头闷及头晕等;倍他司汀能拮抗组胺受体H3亚型受体,影响前庭神经核,减轻前庭反应;此外,倍他司汀还能间接抑制组胺的自身副反馈机制,增强组胺合成,促进H3受体水平恢复正常,促进前庭代偿功能,减轻不平衡感,以改善眩晕症状[12]。倍他司汀的常用剂型为片剂、口服液、注射剂。本次研究在观察组手法复位同时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剂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81.94%,观察组治疗后DHI评分和VSI指数低于对照组,BBS评分则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仅为6.94%,远低于对照组(P<0.05)。甲磺酸倍他司汀能够减轻前庭反应,增强前庭代偿,及早促进前庭康复,巩固手法复位效果,提高眩晕疗效,减少手法复位后眩晕复发的几率[13]。

因部分患者复位前可能已经过急诊科或神经内科等已使用前庭抑制剂,本研究没有对异丙嗪等前庭抑制剂+手法复位的效果进行同期比较;加之BPPV具有自限性,部分患者的长期评价时间内极有可能存在自愈,而无法准确长期评价其疗效,因此参照指南仅统计1周后的短期综合评价;故本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进一步的对比研究。

综上所述,经口服甲磺酸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协同治疗BPPV,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眩晕及伴随症状,促进前庭代偿功能,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复发率,进一步提高手法复位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无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司汀甲磺酸耳石
耳石症复位后避免侧卧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褪黑素对尼莫司汀抑制胶质瘤U118细胞增殖的增敏效应研究
海南医学(2022年7期)2022-04-18 09:22:46
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你了解耳石症吗
老友(2018年7期)2018-08-08 15:32:30
耳朵生病也会眩晕
科学生活(2017年9期)2017-10-16 02:05:08
测定盐酸倍他司汀原料及制剂中盐酸倍他司汀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医药与保健(2015年9期)2015-10-21 11:37:23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