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光,霍文严,贺雪莲,罗 俊,刘 愚,路鹏鹏,祁 鹏,李峻志*
(1.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西安 710043;2.陕西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安 710300)
“鬼笔”一词,最早起源于我国唐朝。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有 “鬼笔生粪秽处,头如笔,紫色,朝生暮死,名曰朝生暮落花”[1]。
鬼笔类真菌曾被Persoon(1801)归于裸果纲 Class Gymnocarpi裂囊目Order Lytothecii,该目包括鬼笔属Phallus和笼头菌属Clathrus。其后,Fries(1821-29)对此分类系统进行改进,目和亚目的分类标准依然是宏观特征,把Phallus,Clathrus,星头鬼笔属Aseroe和散尾鬼笔属Lysurus归入被腹菌目Order Angiogastres、鬼笔亚目Phalloideae。而后,Berkeley(1840)注意到该类菌具有“小梗”(Spicules), 其上生育“孢子”(Sporidia),便开始用腹菌类Gasteromycetes的等级与担子菌类Basidiomycetes并列。廿年后,Berkeley(1860)在英国真菌学大纲始创鬼笔目Order Phalloideae,腹菌科Family Gasteromycetes,下隶三属,即Phallus,Clathrus和犬笔菌属Cynophallus(现已改为同物异名蛇头菌属Mutinus)。后来Winter(1884)主张把Phallus和Clathrus归入腹菌目Order Gasteromycetes、鬼笔科Family Phalloidei, 这种分类修正,逐渐由主观人为臆测而趋向客观的自然系统。最后,ED.Fischer(1900)对本类群的分类研究较趋系统,采纳启用Corda(1842)所建立鬼笔科Phallaceae的规范化语尾,沿用至今[1]。
参照最新第十版《真菌词典》(Dictionary of the Fungi,10th edition)及国际公认的Index Fungorum官方网站的分类系统,鬼笔科Phallaceae 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伞菌纲Agaricomycetes、鬼笔亚纲Phallomycetidae、鬼笔目Phallales。鬼笔科多分布于热带, 部分见于亚热带、温带,大部分种类颜色鲜艳, 结构精致, 形态优美, 十分惹人注目[2]。该科全世界有21 属77 种[3]。最早研究报道中国鬼笔科真菌的是Patouillard( 1890, 1893)[4-6],国内刘慎谔等(1935,1936)较早地研究报道了中国鬼笔菌[7-9]。根据现有文献, 已报道的中国鬼笔科真菌种类已有4 属26 种和变种( 包括存疑种)[10-12],但其中不包含星头鬼笔属(其长期被归为笼头菌科)。基于菌物界近年来多基因进化关系研究的新分类系统进行物种分类,星头鬼笔属隶属于鬼笔科[3]。该属为小属,不多于4种[13],国际公认的仅2种[14],即红星头鬼笔和星头鬼笔。我国已报道该属物种的分布地区包括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台湾和广西[14]。
2021年我们在陕西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大熊猫国家公园大型真菌本底资源调查时,在菜子坪林场范围内发现3株红星头鬼笔,因该物种罕见珍稀,采取拍摄大型真菌照片的方式留存凭证(图1)。通过查阅文献资料[12,15-18],确定为陕西省鬼笔科大型真菌新记录种。该菌所隶属的星头鬼笔属,亦为陕西省大型真菌的新记录属。
A.红星头鬼笔顶部;B. 红星头鬼笔侧面;C-D. 红星头鬼笔生境图1 红星头鬼笔Aseroe rubra
本次发现的红星头鬼笔形态特征为:担子果有柄,菌柄圆柱形,表面有平行竖条纹,乳白色,高3~4 cm,粗1.5~2 cm,向基部渐细;柄上部扩张为近喇叭状的圆盘,直径4~5 cm,粉红色,中部深红色,柄的顶端分布有圆形孔腔,孔径3~5 mm;枝16~19个,不分叉,枝长3~5 cm,由圆盘边缘水平放射状伸出,枝的基部粗大,宽5~7 mm,逐渐尖削,先端长鞭状,顶部尖端常常扭曲。菌托污白色,杯状。孢体有粘性,覆盖于圆盘中部,造孢组织呈网目状小隆起,浅褐色,味恶臭。
显微特征方面,据相关文献报道[19-20],红星头鬼笔担孢子5~6.5 μm×1.5~2 μm,椭圆形至圆柱形,光滑,有淀粉质反应,壁薄,在KOH溶液中呈透明或淡黄色。菌柄球形胞近球形, 直径20~40 μm。菌托菌丝互相交织,2~4 μm粗,有分支,光滑,在KOH溶液中呈现透明,无锁状联合,有隔膜。
红星头鬼笔最早被描述是澳大利亚本地真菌,1800年法国植物学家在塔斯曼尼亚南部采集并命名。据了解,红星头鬼笔最初呈一个白色的蛋状,空心的白茎从中生长,其上有红色的“触手”伸出。原记载国内只分布于浙江、四川、云南、福建、广西、海南、江西等省区,国外美国、日本、新西兰、南非、墨西哥、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分布[12,16,18]。
陕西省发现于宁陕县新场镇同心村小河地区(33.545829N,108.224687E,海拔1 140 m),分散生长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阴坡沟里腐殖土上,2021年8月10日发现时该菌子实体正处于成熟期新鲜状态。本次新发现填补了陕西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的空白,扩充了秦岭别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宝库”。